传奇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离开Konami之后的首部作品《死亡搁浅》,可以说是近几年内最受期待也是最有争议的游戏之一。到目前为止,媒体与玩家对其评价也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现象。那至于游戏到底好不好玩,我不想过多讨论,毕竟游戏体验是非常主观的事。我这里主要是想聊一下它的故事,以及其背后被大家普遍忽视了的哲学含义。
由于视频较长,为防止各位看官老爷失去耐心,我先说结论。那就是《死亡搁浅》的故事毫无疑问是优秀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漏洞和槽点。但是目前大多数剧情解读的视频和文章,不是停留在对其表面情节和设定的来回拼凑,就是突然化身 为物理老师强行科普一番。这感觉就像是隔靴搔痒,都没有触及到它真正的核心。可以这么说,如果对《死亡搁浅》的理解止于表面的话,那小岛最多算是用一流的设定讲了一个二流的末日救赎的故事。但是在层层表象之下,埋藏的是小岛真正的野心,其探讨的深度和价值在我玩过的所有游戏中绝对算是屈指可数的。
为方便之后的讨论,我这里先顺着时间线把出现的事件和几个重要概念简单理一遍。所有内容基本都是整理自游戏中的剧情动画和访谈,已经熟知的小伙伴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跳过。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现代/近未来的美国。在美国中部的某家医院中,医生在为一位怀胎七月的脑死亡母亲进行剖腹产手术,就在剪断脐带的一瞬间,医生与某种不明生物接触,随即触发了一种类似于正反物质湮灭的虚爆。人们将这次事故称作死亡搁浅事件。
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连串类似的爆炸,全球通讯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政府机构以及原有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世界陷入一片混乱。
人们事后经过研究调查发现,医生接触到的不明生物叫BT(搁浅之物),是本应死去的亡者的灵魂,但却因为不明原因返回到了现实世界,与人类接触就会触发虚爆。爆炸之后会留下一种叫做开罗尔的物质,这是一种自宇宙诞生之初便已存在,但却处于人类肉眼不可见维度的物质。它不受时间流逝影响,而当开罗尔物质进入大气层后就会导致时间雨现象(Timefall)。任何物体或生物,一旦沾上时间雨,其表面时间流逝就会加快。人们将这一过程叫做时间窃取。
这里我插一点,关于正反物质湮灭,这是科学里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上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和约翰惠勒曾经在研究狄拉克方程的时候提出过反物质就是在时间中逆行的正物质的观点(叫做CPT对称)。基于这个假说,他们还近一步提出了宇宙在大爆炸和大灭绝之间无数次反复,即宇宙的起点也是其末点的宇宙周期循环猜想。那至于为何宇宙会在正反物质的湮灭中得以幸存,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归根于时间的非对称性。
这里扯远了,让我们回到游戏。在设定中BT由反物质组成,也就是由死向生在时间中逆行的人,而一旦与正常人接触,正反时间相互抵消产生湮灭。但由于其非对称性,湮灭之后会留下存在于时间之外的开罗尔物质。而时间雨效应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大量时间遭到抵消后通过局部时间加速来达到平衡的自然机制。
总之,在BT和时间雨的威胁下,幸存的人们躲入地下堡垒不再出门,依靠着由少数派送员所组成的物流体系苟延残喘。
死亡搁浅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着手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在现实与亡者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叫做冥滩的世界,冥滩独立于时间之外,只有人类才具有冥滩,并且其形态也会根据个体经验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而脑死亡的母亲体内的胎儿由于处在生与死之间的状态所以具有感知BT和连接冥滩与现实世界的能力。他们将这种胎儿称作BB(布桥婴),并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一座政府大楼中对其进行秘密实验。但是最终实验以悲剧告终,导致整个曼哈顿岛彻底湮灭,当时亲自观察实验过程的美国总统也当场丧命。后来身为副总统的Bridget Srand接任总统一职,她表面上终止了所有BB实验,但却在私底下继续进行,并且接管Bridges组织,全身心的投入了重建美国的事业。
Bridges组织研究的一个主要项目就是开罗尔网络。通过与冥滩的连接以及冥滩本身不具有时间流逝的属性来实现瞬间海量数据的传输,开罗尔全息投影,3D打印和数据恢复都可以称为现实。Bridges的目标(同时也是玩家在游戏中的目标)就是通过开罗尔网络将美国重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死亡搁浅的世界中,有一批拥有杜姆斯(Dooms)的人。杜姆斯也叫做灭绝因子,拥有者具有感知BT和连接冥滩的能力。主角Sam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他的能力比较特殊,每次死亡后可以通过冥滩返回生者世界,叫做遣返者。也就是说Sam是不死之人。
关于灭绝体的解释有点复杂。在游戏中后期,我们得知地球历史上曾经有过5次生物大灭绝,每次灭绝都是宇宙为了维持平衡在试图抹杀掉因为演化的巧合而诞生的生命,这就像是熵增一样,是宇宙的基本定律之一。伴随着每次大灭绝,都会出现一个灭绝体,可以理解为灭绝体就是灭绝的实体化,是促成和见证这一过程的核心存在。死亡搁浅就是第六次大灭绝,而灭绝体本人就是所有灭绝因子,以及整个这一系列事件的源头。这是理解死亡搁浅主旨的关键,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讨论。
说了这么多设定,那主线故事呢其实并不复杂。Bridget的养子Sam Porter Bridges,也就是游戏的主角,是一位自由派送员。Bridget由于患有子宫癌,在游戏开始时就已经病危。临终之前她委托Sam前往美国西部联通所有结点城市的开罗尔网络。最初Sam是拒绝的,但得知Bridget的女儿Amelie,在三年前已经带领了一支远征队前往西海岸,并一路建设结点城市的基础设施。但在途中遇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并沦为俘虏。于是为了救出Amelie,Sam就这么开始了一路向西连接美国的旅程。
总之旅行的整个过程就是在各个结点城市和配送中心之间联网送快递,你会遇到Fragile,Mama,Heartman等同样具有杜姆斯的NPC,途中也会遭遇米尔人和BT以及恐怖组织Homo Demons的头目希特斯的阻挠。期间你还会多次被卷入开罗尔风暴,在战场冥滩上遇到由拔叔出演的神秘人物Clifford Unger,为了保护BB不被他抢走而将他多次击败。最终你成功抵达西岸结点城,在冥滩上击败了希格斯之后与Amelie重逢。
在营造了足够的悬念之后,小岛终于在游戏结尾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过场动画和大量对话给出了答案。我们从Amelie的口中得知,其实Amelie就是Bridget,当她在20岁被诊断为子宫癌并接受第一次手术的时候,她的灵魂与肉体分化成了两个存在,一个是留在现实世界会逐渐老化的Bridget,另一个则是困在冥滩存在于时间之外的Amelie。而Amelie的真实身份就是灭绝体,是冥滩本身,是死亡搁浅的真正原因。结果我们的整个游戏过程所做的努力,就是将所有结点连入开罗尔网络的同时,所有人的冥滩也与Amelie的相连。也就是说Sam受到了欺骗,他成为了促成这次大灭绝必不可少的一步。
当然Amelie也不单单是一个纯粹邪恶的存在,一方面她致力于研究开罗尔网络和冥滩,试图通过建立连接来阻止人类的灭绝;另一方面作为灭绝体的她也深知,灭绝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她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而她与Sam也不只是养母与养子的关系这么简单。在最后拼凑完整的回忆中我们发现,Clifford其实是Sam的亲生父亲,他的妻子Lisa在怀胎七个月的时候不幸脑死亡,诞下的Sam成为了第一个成功的BB试验品。得知受骗的Clifford试图将Sam解救出来,但在冲突中,Bridget射杀了Clifford的同时也不慎杀死了Sam。看到躺在血泊中的胎儿,Bridget当场崩溃,后悔莫及的她在冥滩找到搁浅的Sam,通过封住他的肚脐切断了他与亡者世界了联系,将他变为了遣返者。之后以养母的身份将其抚养长大。可见Sam代表了Amelie内心具有人性的一部分, 是她内心纠结矛盾的关键点。Amelie将最终的选择权交给了Sam,是将她射杀阻止这次的灭绝,还是和她一起见证最后的毁灭。结果Sam选择上前拥抱Amelie,靠着他们之间的情感羁绊感化了她,我们才得以暂缓了第六次大灭绝,给人类留下了一线希望。
以上就是游戏的大致剧情。正如我们在开头说过,故事确实是个好故事,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就是节奏,大量琐碎的情节安排搭配上小岛“不留白”式的叙事风格,让故事显得拖沓冗长。而玩家的情绪也因为过多强行制造的反转产生明显的断裂感。然后呢,多个游戏角色的塑造也差强人意。比方说每次出场都说着一堆政治正确冠冕堂皇的话,还反复在刻意制造的黑化和洗白中左右横跳的顽人。又或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背景介绍,只通过日记中寥寥数笔的描写,却依然没有为其现实中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提供合理性的希格斯等等。
而最后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Amelie的塑造,她的行为在游戏的表面剧情里很难自洽。先不说Bridget编造的那个她处女怀胎在冥滩生下Amelie的谎言有多荒谬,在游戏一开始宣称Amelie的身体困于冥滩的同时又能被恐怖分子俘虏并囚禁在西岸结点城的设定也是充满槽点。而最难以让人理解的就是她的动机(也是推动整个游戏进程的核心)。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随时可以通过冥滩来看Sam的她为何一定要Sam前往冥滩找她?如果只是想利用Sam来连接美国的话,为何别人不可以,不要忘了Amelie可以控制BT,她明明可以轻而易举地扫除一路的障碍,让其他人来完成这个任务。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Amelie一直处于要重建美国拯救人类和通过连接加速毁灭的矛盾中,只有和她具有情感羁绊的Sam才可以最终帮她做出决定。但是,在剧情中看下来,Amelie对Sam的爱怎么看都像是一种扭曲的执念,是她亲手毁了Sam的家庭,让他背负起了与人疏离的遣返者的诅咒,这种单方面的情感绑架怎么为她的行为提供合理性呢?如果按照Amelie所说,第六次大灭绝是无法避免的,只是因为孤独所以才加快进程的话,那连接到底意味着救赎还是毁灭呢?或者说连接与不连接又有何区别呢?最后在Sam成功感化Amelie并延缓了大灭绝之后,回到现实世界我们发现BT和时间雨依然存在,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当最后Sam在焚化厂,抱着被救活的Lou走出来的时候,死亡搁浅才正式结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由此可见单单从表面上看,有太多类似的问题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剧情分析给出答案的。在我看来,《死亡搁浅》讲述的其实是一部充满隐喻的末日童话,那看似华丽烧脑的科幻设定下面,小岛探讨的是一个最古老又是最根本的主题,那就是人性。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涉及到哲学和精神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打算从以下几点来切入。
首先就是物的概念。作为一款快递模拟器,货物的重要性无需多说的。在游戏中玩家的职责就是将标有不同名称的货物箱运送到目的地。途中遇到米尔人可能被抢,遇到BT会受时间雨的消耗,甚至只是摔一跤都有可能造成损坏。而货物的状态不但影响玩家得到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导致Game Over,所以很多时候货物要比生命更重要。你可能会说,游戏设定就是这样,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那大家不妨先想一下,如果主题只是表达连接,那为何一定要设定成送快递呢?
接着我们来聊聊游戏里另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机制,那就是所谓的异步联机。我们回想一下,在游戏中你无法看到其他玩家,唯一能接触到的是其他人建造的建筑和设施,丢弃的货物,种下的蘑菇,还有树立的指示牌等等。换句话说,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物来完成。小岛利用各种游戏机制对物的强调,是毋庸置疑的。
对物的追求自古有之。在语言诞生之前,物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和情感交流的媒介。一只新鲜的猎物,一块好看的石头,一个精致手工品,都是传达情感的工具。而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所有制度,冲突,发明,创造,背后无形的推动力都是对物的占有。物构成了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的那个基础。·直到现代社会,这种追求发展到了一个极致的形式,那就是消费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基于财产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物质生产最终会导致人的异化。而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更是指出,在后消费社会中,物(客体)早已经取代了人(主体)的位置成为了主人。而物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使用或交换价值,而是被物体系当中的符号差异性所取代(比如品牌的诞生)。简单的说就是现代人逐渐丧失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彻底地被束缚在了由符号构建出的幻象中无法自拔。
说到幻象,鲍德里亚在他晚期的作品《仿真与拟象》中,曾设想过一个拟象的社会,在其中符号与模型彻底取代了人们对于真实的经验,虚拟和真实的边界不复存在。这成为了之后电影《黑客帝国》的灵感来源。巧合的是,小岛在游戏中也大量的使用了虚拟成像来取代真实角色的出现,机器人专家也曾在一封邮件中有过也许他们都不存在的说法。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还是他的有意安排。
说回到物,你如果要问小岛通过这种设定想表达什么?不妨我们总结下小岛在游戏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相互隔绝,唯一可以将大家联系起来的是物品。但是由于时间雨的存在,所有的物品都逃不过时间的损耗。玩家的真正敌人就是时间,如果不维护,你在游戏中留下的所有痕迹(不管是货物还是可以将玩家联系到一起的其他物体)最终都会消失。而那些沉迷于物的人,沦为米尔人(Mules也有骡子的意思)。想想那些沉迷送货和基建的玩家,本质上和米尔人有何区别?小岛这里对当代社会甚至是玩家的反讽态度简直可以说是明目张胆。
另外一个大量出现的概念就是手。当然按照游戏剧情中的设定来看,这来自于开罗尔(手性)的概念,指的是一种互为镜像但无法重叠的结构,正如宇宙中的正反物质互为镜像却不对称一样。同样,手的意象中也包含了握手与连接的意思。但是对手的强调仅仅是因为这些么?
前面提过,BT和时间雨的形成可以归结为正反时间的抵消,那作为虚爆产物的开罗尔晶体为何是手的形状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发散思考一下手的另外一个意象,那就是人的能动性。访谈中也提到,区别于视觉听觉对世界的被动接受,手是人类主动去感知并改变世界的工具,是人性的象征。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熵增是时间的方向,是宇宙中不可逆转的洪流。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于之抗衡,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就是人是以负熵为食的存在。换句话说,自文明诞生以来,所有通过神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所构建出来的意义,都是用来对抗死亡和虚无。这体现的是人性中最根本的追求,那就是永恒。这么看来,手形状的开罗尔晶体不就正是人性中追求永恒的具象化体现么?
顺着这条思路对表面剧情重新梳理的话,故事就展开了它的另一面。对永恒的追求依靠的是意义的建构,体现的是人性中理性与建构的一面,它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石。这也就是为何在游戏中开罗尔网络是连接所有人重建美国的唯一方法。这个网络并不是什么可以3D打印和全息投影的黑科技,它其实就是人的理性所构建出的意义之网。而作为启用网络钥匙的Q-pid,上面写满了各种高等物理的公式,什么爱因斯坦场方程,狄拉克方程,史瓦西半径公式等等。这些公式在第一个预告片中出现后也是给岛粉们挖了一个大坑,生怕不懂高等物理就玩不懂游戏一样去各种突击学习。然而在我看来,这些公式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作为科学中的最前沿成就它们代表的是理性的最高峰。
然而人的理性是把双刃剑,伴随着科学革命带来的祛魅,我们进入现代社会的同时,不但失去了信仰和对神秘的敬畏感,而且还带来了世界大战,环境污染,以及现代性的种种问题。就好像开罗尔网络背后依靠的是冥滩一样,重建文明的同时也会带来世界的毁灭。如果说死亡代表绝对虚无的话,那冥滩就是人类理性的边界,是内心深处直面的虚无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何只有人才拥有冥滩,并且每个人的冥滩形态都各不相同。每当我们为自己构建出的意义出现裂缝的时候,虚无就会从黑暗中伸出无数只手,将我们拖入它那无底深渊。这就好像游戏中被BT抓住拖入焦油一样,最终被虚无吞噬引发虚爆。而虚爆之后留下的开罗尔晶体,不就是象墓碑一样纪念着人类为追求永恒所做的挣扎么?所以死亡搁浅,或者说第六次大灭绝,不是什么好像离我们很远的生物进化层面的灭绝事件,小岛这里真正在影射的其实是人类进入后现代社会之后(也就是当下)所面临的意义危机。关于这一点,我们最后还会进一步解释。
生与死的话题,除了科学与哲学之外,对其讨论最多的就是宗教了。而死亡搁浅里面也有着非常明显(同时也非常克制)的宗教指涉。游戏中有很多细节,比如Sam肚子上的十字架,还有他每次连接开罗尔网络飘在空中的姿势,或者说Bridget谎称的处女怀胎,又或者访谈中对达芬奇的圣母像的提及,都在影射Sam就是耶稣的化身。和耶稣一样他也是起死复生之后成为了不死之身,在末日的世界为了拯救人类受尽苦难。而且为何只有Sam的血和分泌物可以抵抗BT,想想耶稣为了所有人类所留下的汗水和鲜血,一切围绕着宗教所建立的意义,不正是人类抵抗虚无的武器么?
不管是所谓的第六次大灭绝,还是Sam最后的选择,都有种末日审判的味道。在这末日审判中,再度降临的弥赛亚要决定人类的命运,是毁灭还是救赎,在这二元对立的选择中,小岛给出了第三个答案。
最后一点,我们要着重来聊一聊第六次大灭绝的化身,作为灭绝体的Amelie。在游戏的中后期,剧情开始从物种灭绝的角度展开,把触发死亡搁浅的原因解释为宇宙试图抹除生命的一种不可抗力。这种解释把生命放在了宇宙的对立面,而不是宇宙的一部分。而灭绝体的设定感觉就好像是古希腊戏剧中的Deus ex Machina一样,在故事铺得太开收不回来的时候的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然而这种剧情安排其实只是障眼法,是让游戏可以被理解的一种妥协。假如说人类注定灭绝,在小岛看来那不是来自于资源紧缺,环境破坏,或者什么宇宙的不可抗力,而是来自意义危机所导致的文明的崩塌。而Amelie所代表的,不是什么灭绝体,而是俄狄浦斯情结。
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弑父娶母情结,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简单直白的解释就是,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都有杀了你爸爸娶了你妈妈的冲动。(女性的话可以反过来造句)这听起来也许非常荒谬,但是它却真实存在于意识之中,是那个隐藏于潘多拉魔盒中最危险的不安因素。要完全说明白这个概念其实非常困难,需要引用法国精神分析师雅克拉康的理论,我这里试图用最简单明了(但不严谨)的话来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还在妈妈子宫中的胎儿,他还没有形成“我”与“非我”的概念(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没有产生)。对胎儿来说,“我”就是世界,是完满的。而自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便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从此“我”独立与世界,和“非我”相对立,不再完满。出生从某种意义上对婴儿来说相当于一次死亡。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说,伴随着出生主体遭受了第一次阉割。主体不再完满,但是对完满感的诉求却一直存在,于是妈妈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缺失,她成为了完满的替代品,成为了婴儿欲望的对象。这其中涉及比较复杂的欲望转换以及对“菲勒斯”这一主能指的指涉,由于篇幅问题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总之这种欲望是双向的,妈妈和孩子都会在彼此身上寄托对完满感的想象。直到父亲的介入,这种欲望被压抑下去,主体再次遭到阉割。这里父亲象征的是禁令,在此之上形成的父法就是构成家庭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传统社会规则的基础。在这样一套规则下,这种原始欲望被埋藏到了意识的最深处,上面层层覆盖的就是象征秩序所构建出的意义之网,这些意义在定义你我的同时也牢牢将所有人困住,无法挣脱。但是那个被埋藏在最深处的原始欲望真的就消失了么?
你也许会问,人怎么可能有这种荒谬的欲望,太变态了!而且这和人类灭绝有什么关系呢?ok首先这种原始欲望并不是在说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真的想和爸爸妈妈做不可见人的事,父母只不过是欲望的替代品,这里真正被欲求的是完满感。那到底什么是完满感呢?要真正把这个说清楚就要涉及到拉康的无意识主体以及镜像理论等诸多概念。但我们用最简化的语言来说的话,就是胎儿时期那种不存在自我没有主客对立的本真状态。既然回到娘胎是不可能的了,要达到这种无我境界的话,要么具有过人的天资通过佛教修行修到涅槃,要么作为普通人,唯一接近的状态就是死亡。没错,我们本质上其实都渴望死亡,在精神分析中这叫做死亡驱力。同时对死亡害怕又渴望的这种张力,构成了人意识中所有矛盾的核心。
对死亡的渴望,其实就是对“虚无”的渴望。那感觉就像是一条永远都无法填满裂隙,人们构建出的所有意义都是为了将它封住。由于这张意义之网足够结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对它毫无察觉,甚至就算在出现漏洞的时候也可以靠食欲性欲或其他欲望的暂时满足得到一丝丝的缓解。然而一旦当你意识到所有意义不过是创造出的幻象的时候,裂隙就会像深渊一样将你吞噬。这就是虚无主义的来源。
总之,俄狄浦斯情结背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变态欲望,而是我们每个不完整的个体对完满感的追求。而这一追求的代价,就是对意义之网的解构,对人类文明的瓦解。现在你应该不难理解为何游戏中要设定一个年轻漂亮充满性暗示的Amelie来作为Sam的妈妈,以及为何Amelie和Sam之间有着一种非常微妙的超越母子的情愫了吧?而作为父亲形象的Clifford,是以神秘boss的身份出现被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次次的打死,这听起来也和神话中俄狄浦斯误杀他亲生父亲的桥段颇为相似。无论设定上是生母还是养母,一切的安排都是象征性的符号,而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影射出的正是这个意思。
Amelie作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化身,是人类意识当中虚无的根源。文明为了自身的延续必须将其封印在意识的最深处,就好像那首一直被哼唱的儿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中为了让伦敦桥屹立不倒而被献祭的fairlady的命运一样,她注定站在了文明的对立面而被永远困在冥滩。那为何死亡搁浅还会发生?这正是由于我们为了追求永恒所构建出的意义之网不过是一套庞杂的幻象,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一切都在消费与被消费的今天,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文化经济与科技上的连接将人类绑定成一个共同体的同时,人们逐渐迷失在了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将自身推到了冥滩的边缘。在那一侧暗流涌动的深渊会像BT一样随时将我们吞噬,其结果就如同连环虚爆,最终会带来文明的崩塌。这就是小岛所说的第六次大灭绝的真正含义。
与其说死亡搁浅是一部关于连接的科幻作品,或者是什么生命的赞歌,不如说它其实是一部关乎当代人类命运的末日童话。小岛秀夫在其中表达了他近乎悲观的态度,但悲观不代表绝望,我们通过Sam最终的选择也看到了他的希望。那就是放弃人性接受毁灭和维护文明杀死原欲都不能解决意义危机,唯有拥抱Amelie,接纳人性中的根本缺陷,才是当下唯一的出路。虽然只是暂缓了灭绝,但就像尼采在100多年前说的那样,面对虚无我们只能抱着直面深渊的勇气去拥抱那生命本身的强力意志,就算人生是西西弗斯那永无止尽的攀登,就算远方等着我们的不是山顶的风景而是万丈深渊,我们也要积极的挣扎下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为只有生命的延续,才是我们通往未来的桥梁,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救赎。
在游戏的最后,Sam抱着小露走入雨中,代表着他与人性的和解,以及将生命延续下去的决心和勇气。死亡搁浅才最终结束,我们迎来了真正的阳光。(完)
评论区
共 3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