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了那么多的星空,我们是不是错过了举步可及却依旧埋藏着无数神秘的海洋?生于内陆的我从小就对海有一种神秘的向往,也许是从小在江河边长大的缘故,宽阔长江上的日落已经给了我足够的震撼,我幼小的心灵无法想象海洋的“无限”是一种什么概念。直到长大之后我真正见到了海,又真正见到了脱离人而存在的海,我呆住了。从此我心中的海就如无数科幻迷心中的“无人深空”一般,你凝视它的时候它也在凝视你,你仰望它的时候它却在俯瞰你......
对海洋的爱于我而言就如同Zima心中的蓝一样,它自我生命逻辑的底层吸引我去接近它。所以看到和海洋相关的东西我都会去仔细去看,试想自己有没有哪天会像他们那样近距离接触海洋。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在书店意外看到了一本叫做《Deep》(深海)的书,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光是蓝色的封面和它的书名就足以让我把它带回家了。花不长的时间看完它之后,我决定把这本书安利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来体会海洋的魅力。
一开始我还以为《Deep》会是一本图书,里面有着许多海洋乃至深海的绮丽照片,没想到这实际上是一本纯文字记述的书籍。但是作者詹姆斯·内斯特却用独特的文笔表现出了人与海互动间的魅力,原本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直到身为记者的他前去报道了一场自由潜水的活动。
潜水其实分为很多种,就从会涉及到的种类来说,这篇文章里会涉及到的潜水总共会有三种,一种是很多人都接触过的浮潜,基本上只要到水里不瞎扑腾的都能体验;第二种是水肺潜水,也就是携带潜水器械的潜水,需要部分的学习;而第三种就是自由潜水,人不携带任何设备,只靠一口气在水下的潜水活动。自由潜水到底是啥样的呢,我们可以先看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这是来自著名的自由潜水者Nery的一部概念视频,名叫《One Breath Around The World》。就像在水下漫步一样,Nery在海中自由地游动、行走,与海洋生物嬉戏,自在极了、美极了。但是!这只是自由潜水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自由潜水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危险的极限运动,《Deep》的作者上来跟踪的就是一场竞技自由潜水的比赛。
稍微有一些生理和自然常识的人都会明白,在不携带任何东西的情况下,仅凭憋气就下潜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作者内斯特本人也无法理解,全凭人体怎么可能潜到那么深的海中再平安返回,要知道目前自由潜水的下潜深度记录是130米啊,直到他真正加入自由潜水的人群当中。
正常人最无法理解的就是人怎么可以闭起那么久,长到足够完成下潜和上浮的全过程。内斯特在跟随了解过后发现闭气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在经过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把自己的闭气时间翻上一倍。实际上我们平常时间能感受到的憋气极限并不是人体真正的极限,在顶住了呼吸欲望之后,大脑会下令脾脏放出储存的血液,这时会有全新的满载氧气的血液运送到身体各处,这又能坚持一段时间,直到这些氧气再次耗尽,大脑才会最终绝望地做最后一次呼吸的尝试。
总之和潜水的守则一样,练习闭气时也不能第一个单独训练,因为往往第二个阶段人的自主意识不再有那么强,曾经就发生过有人不知道真正的极限在哪儿,独自在泳池中训练闭气的时候淹死在了泳池之中的案例。
另一个自由潜水要面临的大威胁就是海中强大的压力。不单单是对抗耳压,在十几米乃至几十米的自由潜水过程中,强大的压力还会把人的肺压缩到一个拳头大小。如果竞技比赛中某个潜水员在上浮的过程中速度过快了,那很可能压力变化导致的潜水员病在他浮出水面之后同样会要了他的命。
在海下还有一个最为甜蜜的威胁,因为人体内氧气的极度缺乏,还有类似氮醉的效果,自由潜水员们很有可能在返回海面的途中遭遇幻觉。一旦沉溺其中,潜水员们就会在蔚蓝之中迷失方向,最终彻底沉到海底。不过就像有人乐于享受酒精带来的眩晕一样,有的人甚至还对梦境般的幻觉着迷,如同回到母体中睡着了一般。如果有机会的话,你可以搜索一部叫做《NARCOSE》的视频,同样是来自Néry和他的伙伴Julie Gautier,从5:30s开始就可以看到潜水员在经历那个阶段的时候体验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不规范的自由潜水有各式各样的潜在危险能够轻松的杀死一个人,不可否认自由潜水同样是属于极限运动,抛开纯粹争夺深度的竞技比赛不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往海里扔呢?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把自己往海里扔呢?我相信你和我一样体验过一次就知道了。
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归属感与安心感,被碧蓝的海水所蛊惑,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死,还是被原始的本能冲动支配,奔跑着跃入它的怀中。
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常识,然而亿万年的时间把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分隔出了比较明显的差别,人们一边承认我们从海里来,一边又在质疑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在几乎人们都忘了自己曾经是水生生物的时候,自由潜水员们告诉詹姆斯·内斯特,他们能感受到人与海洋最深的连接,因为在自由潜水员的圈子里,他们找到了一种叫做“生命总开关”的东西,这种东西会让他们解放人在海中的潜能。
于是《Deep》接下来的部分讲述了人体与海洋的联系,把科普书写得和玄学书似的,不过这部分的确是有科学依据的。
“生命总开关”在科学家们口中被称作“哺乳动物潜水反射”,它由生理学家佩尔·朔兰德(Per Scholander)在1963年最早提出。简单介绍这种反射,大致就是当人类把脸浸入水下之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被触发激活某种生理反射。而潜入水中潜得越深,这种反射就更加明显,一方面保护人体的器官不在高压下爆裂,一方面把整个人体转化成更高效的“潜水机器”。
人与海洋生物的相似之处从人还是胚胎期就有所体现,人最早发育时出现的蹼状脚趾、鳃裂、心脏的两个腔体、海水与羊水、血水的相似等等。在自由潜水员们把自己投入水下之后,原先已经适应陆地的生理状态又开始逐渐转向海洋模式:血液从四肢重新集中到重要的脏器、心跳逐渐降低到跟《碧海蓝天》里的男主似的、大脑陷入类似做梦的冥想状态,就靠着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自由潜水的运动员才得以只身潜入几十米深的水下最终返回。
不只是对竞技向的自由潜水,对纯粹漫游蓝色的自由潜水一样如此。把一个原原本本的人投入海中,比携带装备入水有着许多优势,当然是对于自然而言。一个纯粹的人在水下近距离与海洋生物接触,对动物们来说这就如同与鱼儿嬉戏一般自然,人与海融为一体,并不会对那些动物造成什么伤害。相对的,吐着气泡的水肺潜水员在海洋生物的眼中却是莫大的威胁,大串气泡产生的波纹与震动在鱼类看来就像是马路中间的发动机一样喧闹,害怕地逃离是本能的表现,因威胁而发起攻击那就是另一种状况了。
自由潜水在原先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小众的极限运动,最近接触的人似乎慢慢变多了。可能是真的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它,也可能是因为前阵子潜水员触摸鲸鱼而引发的争吵。绝大多数人对自由潜水依旧不是特别了解,就如同大众对鲨鱼邪恶的印象一般。
整个《Deep》一书的结构实际上是按照下潜的深度来排列的,从自由潜水能达到的深度再往下的故事便是鲨鱼、海豚和鲸类的故事。
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渲染,鲨鱼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臭名昭著,大家都知道鲨鱼不是要恶意攻击人类,但就是因为种种原因,鲨鱼袭击人群的案例变多了。科学家们想要弄清楚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还鲨鱼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也给人类一个安全的海域。另一边,狂热的鲸鱼研究者发现鲸鱼们似乎在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交流,这种交流有点类似蝙蝠的回声定位,但却能扩散到整个地球的海洋。他们留给人类探索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了,在书的结尾,这两样研究也没有特别突破的进展。
海洋的深邃和人类能够触摸的深度比起来简直不是一个层级的,要想真正去往海洋的更深处人类只能借助潜水艇装置。《Deep》的最终下潜深度就是作者詹姆斯·内斯特跟随深海潜水艇到达的。
“我们就像是天文学家,仰望着浩渺夜空中数以百万的群星。”
到了最深处的海底,一切又回归宇宙般阴森可怖。从海平面4000米往下,那里的海洋被称作深渊带,而再往下到了6000米往下,那片海叫做超深渊带(Hadal zone)。深渊带就已经一点阳光都照射不到了,海洋完全是漆黑一片,加之千倍于海面的压力,超深渊带的环境更是和外星球表面无二。
在这里,生命当然存在,不过更多的是“银白色的暴风雪”,构成暴雪的雪花片就是一点点被分解再分解再分解的有机物残骸,最终它们将沉到海底,静谧地躺在那里等待千百万年后的重新固化。也许这里才是整颗星球上的生命起源和终焉之地,生命以颗粒的形式终结在这里,而最早的有机物又可能是诞生在这儿,而不是教科书上介绍的海水与雷电的反应。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金特·沃兹特肖瑟就已经提出了生命起源于深海的观点,不过当时并没有人在意。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试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他提出的“铁硫世界”基础上完善了实验的条件,并得出了非常接近于细胞的结果。比起“原始汤”的不稳定性,在地热丰富,高压稳定的环境下,这种方式更可能诞生生命。如果这个观点将来有一天被证实了,对生命起源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发现。
我知道许多人面对海洋的态度依旧和我们完全相反,有的人因为溺水的经历从此对海或水产生了无穷的恐慌,有的人则像畏惧无垠的宇宙一样有“深海恐惧症”,不知道澄澈之蓝的尽头是什么。
其实同宇宙一样,人们对大海的感情与之何其相似。它需要我们仰望或是凝视,触手可及却蕴藏着无限奥秘。人类知道它就在那儿,那儿也许是生命的起源,但却对其束手无策。这两块领域是唯一会让人作为生命体从心底产生敬畏感情的地方,对太空的探索似乎能满足一些人类扩张的欲望,对海洋,看起来就只剩下本源的距离。
我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自己能像詹姆斯·内斯特一样亲自去跟随报道那群下海的勇士,希望将来越来越多与海相关的游戏能实现我的愿望。如果有一天,我抛下了一切沉入海中,变成了一个成天与鱼儿嬉戏的人,请不要感到意外。和海相处说不定才是我最终追求的生命意义,撇去所有的社会价值,那是我作为人这个物种的最终归宿。到那时候,我们在海底相约。
也许我们会在之后做更多和潜水与海相关的内容,包括电台、视频等,如果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资源也欢迎与我私信联系。另外本篇也献给晓欣,是她送了我这本书。
评论区
共 4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