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在这场 GDC 发布会上,清晰、强烈地传达了这一愿景在游戏行业的举一反三:Data Center is Your Game Console(数据中心就是你的游戏主机)。
说起来好笑,Google 这些年的公司使命是「AI First」(人工智能为先);而微软前几年是「云为先」。率先进入游戏产业,且深耕十多年的微软,如今在云游戏服务上,倒是被 Google 抢在了前面。
这就是第一个结论:Google Stadia 这套云游戏服务,从技术方向和人类计算发展的未来回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云计算本该如此。计算的未来也一定是无形的——不论我们多不愿意,多么不舍得放弃我们拥有的各种硬件设备。微软完全了解这件事的内涵,也具备旗鼓相当的技术。只是没想到 Google 成了把时钟调快的那个人。
2. 但这不意味着 Google Stadia 完美无缺——实际上它问题多多
第一个让人意识到可穿戴设备的无穷魅力和潜力的,是 Google Glass —— 第一个失败的可穿戴设备,也同样是 Google Glass。这是创新者的代价——「抢先」和「完美」你只能要一个。
具体到 Google Stadia 采用的是中心化的方式。也就是说,所有的游戏体验完全存储在 7500 个 Google 的云服务器节点上。而这些节点,是由 Google 自己研发的「云游戏服务器」构成的,这些服务器采用了 Google 向 AMD 定制的 GPU, 性能优于市面上主流的两大游戏主机 Xbox One X 和 PS4 Pro。继微软拿浮点运算能力开玩笑,表示 6>4 之后,Google 这次再次表现出了「我数学比你好」的自信:10=6+4
玩家所有的数据,不论是游戏本身,还是游戏存档或游戏截图、录像——全部都储存在 Google 的数据中心里。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Google 相册应用曾经在 Pixel 手机上推出过「无上限云相册」服务,之后就被舆论攻击:这是对用户隐私的侵犯和窃取。苹果也针锋相对的指出:除非用户主动开启 iCloud 相册,否则 iPhone 所有的相片都只会保存在本地。哪怕是人工智能为用户整理的「相片记忆」也完全是在本地完成的,不存在任何泄漏用户隐私的风险。尽管游戏没有私人照片那么敏感,但玩家是否原意把所有的游戏时光都记录在 Google 和 YouTube 上,这就取决于你有多在乎自己的隐私和数字安全了。
Google 在发布会上还强调了其「一切都在云端」的好处:多人联机更直接、体验更好,而且因为数据都在云端,完全杜绝了「外挂」作弊隐患。稍有计算机安全知识的人应该明白:没有绝对的安全。数据只要在互联网上传输,只要服务器和外网联通,就存在被攻击、截获、黑客破解的可能。唯一要问的,只是犯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作为一个「无形的主机」,我惊讶于 Google 准备在流量和营销方式上也走一条此前主机游戏从未走过的路线。Stadia 如果真的没有中心化的商店页面、访问游戏也是「去中心化」的、纯社交化的,这无疑是一个灾难。因为如论如何革命,它还是要遵守一切既有游戏行业的行规,比如内容分级、家长控制、玩家可以随时读取存档,接着去玩。社交入口一时新鲜,然而我们都知道,真正支撑起游戏行业的绝不是看视频通关的「云玩家」。即便给了他们一个「PLAY NOW」的按钮,他们也多半不会深入,只是3分钟热度罢了。
所以对这种社交入口的过度强调,让我担心:Stadia 与其说是 Google 的游戏平台,不如说是「可以玩的 YouTube 游戏频道」。「The internet becomes your store」弄不好就会成为 Stadia 的第一个致命伤。
比如仰赖 Google Assistant 深度学习的「立刻为我找到视频攻略,教我这段怎么打」其实需要大量投喂学习。否则,这一幕永远只是发布会上的技术演示,而不会变成一种新的日常。
第六,也是最要命的:收费模式和商业前景
如上所述,从发布会与 YouTube 如此紧密捆绑来看,大概率还是在玩家点击游完之后,再开始付费。可能有多种计费模式,如按次数、时常或包月形式。然而在微软大力推行 Xbox Game Pass 服务,仍尚未完全形成主流的时候,这种激进的「Game As A Service」能否让用户接受,还有待观察。
Google Stadia 作为一种全新的游戏体验,不仅给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方式,也为开发者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手法和流量模式。
从竞争格局上看,微软完全具备云游戏、云计算的技术实力和商业能力,传闻的「xCloud」、无光驱版 Xbox 也好、迈向更广阔平台的 Xbox Live 也好,微软与其说是 Google Stadia 的竞争者,不如说是携手开创云游戏格局、做大蛋糕的硅谷好兄弟。
而索尼和任天堂这两家日系基因的企业,在云游戏的技术实力和商业布局上就要缓慢许多。相对而言,百年任天堂经历过数次技术革命,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个人比较不担心他们对乐趣本源的深刻认知,以及超强的 IP 惯性。索尼对于「互动娱乐」的认知和服务模式,其实从 PlayStation 初代以来就未曾有实质性的改变,云游戏的挑战对于索尼来说,冲击是最大的。
评论区
共 25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