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里将介绍游戏里出现的各类武器,以及几处潜艇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美国海军潜艇的标配鱼雷是1931年服役的Mark 14。这并不是什么优质的鱼雷,它装备的Mark VI磁引爆系统故障率过高,经常会出现不炸或者早炸的问题。而且,鱼雷经常遭受定深过大问题的困扰。1943年,Mark 14的改进版Mark 16终于服役,随即开始了批量生产。之后的几十年里,Mark 16都是美海军潜艇上的“标准”反舰武器。
Mark 16使用过氧化氢推进,而非Mark 14的压缩空气,这样可以产生更少的废弃,使得鱼雷更难以被发现。尽管两种鱼雷尺寸接近,但是Mark 16具有更大的破坏力,Mod 0的爆炸部含有572千克TPX炸药,在所有常规弹头鱼雷中是最大的。
由于同样使用陀螺仪导航,Mark 16仍然是直航式鱼雷。为此,潜艇一般会连续发射Mark 16,让不同的鱼雷呈扇形射向目标,这样对方不管是拐弯,减速还是加速,都会被鱼雷命中。(由于发射鱼雷后潜艇前方的重量会突然降低,因此“齐射”之间一般都有间隔)
在线导鱼雷出现之后,直航式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直航式鱼雷也并非是不中用的代名词,由于其威力巨大,因此仍然在使用中。例如,1982年创下核潜艇首次实战击沉舰船的“征服者”号,就是使用Mark 8型直航式鱼雷击沉“贝尔格拉诺”号重型巡洋舰的。
二战以后,美国海军在改进的Mark 18电动鱼雷上测试了一套主动导航系统,这些实验结果催生了潜艇上的首代线导鱼雷Mark 37。1955-56年间,小批量生产了试验用的30枚鱼雷,随后开始了批量生产。
Mark 37的制导系统分为两部分,在发射后,由传统的陀螺仪提供直航,被动声呐提供导航。在最后的700码(640米)处,使用多普勒原理的主动声呐启动,开始最后的导航。由于Mark 37是电动鱼雷,不需要像Mark 16那样通过压缩空气发射,因此发射噪音很小。
早期Mark 37的速度为17节,射程可以达到21公里左右。对于速度低于20节,深度小于300米的目标来说,Mark 37的效率非常高。随着速度更快、下潜更深的潜艇出现,Mark 37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最高时速提升到26节。很长一段时间里,Mark 37都是美海军潜艇的唯一反潜鱼雷,从1972年Mark 48服役后,Mark 37开始退役,剩余的库存出售给以色列等几个国家。
1971年,作为后继型号的Mark 48开始装备美海军潜艇,取代了Mark 14,Mark 16,Mark 37和Mark 45。Mark 48的动力来自奥托 II型燃料(由三种有机物组成,燃烧时不需要额外的氧化剂,而且不易爆炸),具有更高的速度(可达40节),以及更远的射程(50km)。和Mark 37相比,Mark 48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发射——线导和自导。
线导模式下,Mark 48通过尾部的导线受到潜艇导航,而自导模式下,Mark 48则使用自己的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锁定目标。这意味着Mark 48可以简单向目标出现的最后位置发射即可。另外,在攻击水面舰艇时,Mark 48不会击中目标,而是在目标龙骨下方爆炸,利用爆炸的能量折断船只的龙骨。这意味着即使是吨位很大的船只,在遭到攻击后也会被重创或者沉没。
随着苏联海军可以突破40节的高速核潜艇服役,Mark 48也开始了改良。1988年ADCAP型(Mod 4)投入使用,具有更快的航速来击中目标(“阿尔法”级高速核潜艇的服役还促使英国海军列装速度更快的“旗鱼”鱼雷)。90年代的Mod 6改善了发动机噪音的屏蔽,使得这种鱼雷更难以被发现。
2006年,Mark 48的最新改进型CBASS(通用宽频先进声呐系统)服役,这个型号对鱼雷在浅水和深水中的作战性能进行了优化,具有更强的反诱饵、反鱼雷对抗能力。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Mark 48可能还会迎来一系列的升级改造。
Mark 70 MOSS(移动式模拟潜艇诱饵)是美国海军潜艇使用的一种声学诱饵,1976年首次投入使用,80年代时列装在所有的SSBN上。MOSS外形如同一枚小型鱼雷。在活动状态下,它可以产生主动声呐信号和被动声音特征,和潜艇非常相似。MOSS并非只虚拟一艘潜艇,而是会生成多个潜艇的声学信号,这可以让鱼雷更难以发现目标。
二战之后的苏联鱼雷则因为直径不同分为53型(直径533mm)和65型(直径650mm)两大类。在几十年里,53型和62型都衍生出一系列型号。
1946年,ET-46服役,这是53型鱼雷的首个型号,属于直航式鱼雷。1958年服役的SET-53鱼雷具有被动声呐自导功能,但是无法像Mark 37那样线导。直到1969年,TEST-68投入使用,这是SET-53M的改进型,具备线导和主/被动声呐自导系统。导航范围达到800米,发射深度达到200米。
1971年,TEST-68的后继型号TEST-71服役,相比于TEST-68功能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速度从29节提升到了40节,并且可以在400米深度发射。和SET-53,TEST-68一样,都是用银锌电池作为动力。
1980年,USET-80服役,具有40-50节的航速,主/被动声呐自导系统,可以在400米的深度发射,射程约合20km。USET-80很快就成为了苏联潜艇的反舰/反潜两用鱼雷。
65型鱼雷的首个型号是1973年的65-73,仍然属于直航式鱼雷,使用煤油作为燃料,过氧化氢为氧化剂。65-73属于核鱼雷,当量可达4000kg以上,设计目的是用来攻击美国航母编队。65-73的常规弹头版本被称为65-76,其他性能和65-73相差不大。据称,“库尔斯克”号潜艇的失事就是因为一枚过氧化氢泄漏的65-76。
除了常规鱼雷外,使用常规弹头和核弹头的反潜导弹也是苏联潜艇的一种常用反潜武器。20世纪60年代,RPK-2(北约代号SS-N-15“海星”)完成了设计并装备了多型苏联潜艇。这种反潜火箭类似美国的UUM-44 SUBROC,使用533mm鱼雷发射管发射,射程达到45km。在实战中,SS-N-15可以使用82R鱼雷或90R核炸弹。
有趣的是,SS-N-15也可以通过水面舰艇发射,但是因为需要从水中发射,空中点火,因此发射前需要将其置于水中。
1979年,650mm版本的RPK-7列装潜艇,同一时间RPK-6也列装了水面战舰。SS-N-16具有比SS-N-15更远的射程,可以达到120km。和SS-N-15一样,SS-N-16可以选择常规弹头和核弹头。
冷战期间,美苏的水面舰队都拥有独特的反潜武器。在反潜经验来说,经历过二战期间的大西洋、太平洋反潜作战的美国海军显然拥有更多的经验。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这些经验算是派上了用场。当时,4艘“狐步”级常规潜艇正躲藏在马尾藻海区域,随后美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在反潜飞机的支援下,开始使用主动声呐展开搜索。在这次行动中,他们使用了一种装药量很少的深水炸弹。
这种“警示性攻击”起了作用。B-59号,B-130号和B-36号先后因为电力耗尽浮上了水面,只有B-4在未被探测的情况下,深潜逃离。不过,这次事件中使用的小型深水炸弹并非是当时美国海军的反潜“杀手锏”。
1960年,全新的反潜鱼雷Mark 46进入美国海军服役。这种小型鱼雷使用主/被动声呐制导,能够自动奔向水中的潜艇。在之后的几十年里,Mark 46逐渐成为了北约的“标准”反潜鱼雷。从Mod 5A开始,Mark 46开始强化在浅水中的作战性能,改良后的型号还包括Mod 5A(S)和Mod 5A(SW)。
1961年,RUR-5 ASROC列装了美国海军的水面战舰。由霍尼韦尔生产,ASROC基本上有两部分——鱼雷和火箭。火箭负责运送鱼雷到19km以外的某个地方,然后Mark 46鱼雷通过减速伞进入海中以减少落水的噪音,立刻开始动用主/被动声呐搜索目标并击沉对方。ASROC在冷战时期也可以选择W44核弹头,冷战后,W44已经退役。
ASROC通过Mark 16发射箱发射,一艘“斯普鲁恩斯”级反潜驱逐舰最初可以携带24枚,而大多数美国水面舰艇则一般只携带一具Mark 112发射箱和8枚ASROC。“贝尔纳普”级巡洋舰则使用后期型的Mk 10 GMLS系统发射ASROC,装有Mk 26 GMLS的军舰也可以使用Mk 26 GMLS发射ASROC,Mk 13 GMLS因为发射轨太短,不能发射ASROC。
在RUR-5退役后,垂直发射的RUR-139接替了其位置,但是使用Mk 41垂发系统发射,因此所有拥有Mk 41的军舰都可以发射RUR-139。
400mm直径的MGT-1型鱼雷曾经是苏联海军计划给潜艇安装的轻型鱼雷,目的是防御反潜军舰,但是数年后,苏联海军认为这样不是个好主意,MGT-1也就没有继续下去,苏联潜艇也没有了装备400mm鱼雷的机会。但是,400mm直径的鱼雷却成为了苏联水面舰艇的反潜武器。
400mm的MGT-2,或者说SET-40于1962年在苏联海军服役,改进后的SET-40U则在1968年服役。这是一种类似Mark 46的主/被动声呐制导鱼雷,使用银锌电池作为动力,射程可以达到800米左右。
450mm直径的AT-1则是苏联直升机的反潜武器,于1962年服役,其制导元件都来自之前的SET-40。这种鱼雷射程达到5km,能以27节的速度航行,导航距离则有500米-1000米左右。因为这种鱼雷的电池和导航系统无法经受飞机空投的冲击,因此只有反潜直升机可以使用。
为了克服这一不足,1965年苏联海军的AT-2空投鱼雷服役了,其水下时速提升到了40节,射程也提升至7km。这种鱼雷装备了伊尔-38,别-12和图-142等反潜飞机。
1981年,450mm直径的AT-3和UMGT-1鱼雷装备了苏联的飞机和直升机,其载荷和SS-N-16反潜导弹相当。这种鱼雷拥有8km的最大射程,时速高达41节,采用主/被动声呐制导,导航距离达到1500米。鱼雷可用于500米左右的深度,动力来自银镁海水电池,而非AT-1和AT-2那样的银锌电池。
20世纪60年代早期,苏联海军研制了类似于二战英国皇家海军“刺猬炮”的反潜火箭发射器RBU-6000和RBU-1000,可以向6km外的目标潜艇发射深水炸弹。但是这一武器的精准度不够,而且射程较短。在RUR-5 ASROC进入美国海军服役后,苏联海军显然需要更强大的反潜火箭。
1969年,RPK-3(北约代号SS-N-14)反潜火箭进入苏联海军服役,这种反潜火箭是苏联海军自己的“ASROC”,其基础为一枚P-120(北约代号SS-N-9)火箭,下方能悬挂一颗鱼雷用来反潜,也可以悬挂炸弹用来攻击水面船只。反潜模式下,火箭在400米左右飞行,在目标的可能位置上方投下鱼雷。如果是反舰的话,飞行高度则只有15米,以免被探测到。
尽管目前其发射装置仍然列装在一些巡洋舰和驱逐舰上,但是SS-N-14早已停产,被SS-N-15取代。
圣湖湾(Holy Loch)位于苏格兰阿盖尔,是克莱德湾的一部分。在苏格兰凯尔特语中被称为An Loch Sianta,即圣湖的意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处隐蔽的海湾被皇家海军看上了,在这里建成了潜艇基地,并派遣了油轮福斯号(HMS Forth)。在战争时期,这里是英军潜艇的试验和演习场所,曾经有两艘潜艇在这里因意外事故沉没。
1961年,圣湖湾被选定作为美国海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基地,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第14潜艇中队将以此作为母港。为了让装备有弹道导弹的核潜艇表现出最大化作用,美国海军计划在海外选择潜艇基地,对来港的潜艇进行补给和整修。1959年3月,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和哈罗德·麦克米伦首相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谈判。
当时,圣湖湾只是克莱德湾数个选址中的一个。选址的标准包括足够隐蔽,和国际机场比较接近,以及能否为军人及家属提供充足的居住环境。在圣湖湾通过投标之后,“普罗透斯”号潜艇补给船(AS-19)本计划在1960年12月抵达,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拖到了1961年3月。
从1961年开始,先后有5艘潜艇补给船在这里担任补给工作。第一艘就是“普罗透斯”号,从1961年活动到1963年3月。1963年开始“汉利”号(AS-31)接替了其工作,至1966年8月。随后“西蒙湖”号(AS-33)进入圣湖湾港口,停留至1970年5月。之后接替的是“老人星”号(AS-34),至1975年11月。最后一艘来这里的新船是“霍兰德”号(AS-32),至1982年1月被“汉利”号接替,最后一艘停在这里的补给船则是“西蒙湖”号。
相比之下,这里只有一座潜艇用的辅助浮动干船坞,即“洛斯阿拉莫斯”号(AFDB-7),这艘船在1945年在玛尔岛完工后,由于二战结束,被拆解为七个部分并拖到了佛罗里达州的大西洋储备舰队里。但是随着冷战开始,在1961年,她的四个部分被拖过大西洋,在圣湖湾重新组合,成为这里的潜艇浮动船坞。当年底,“洛斯阿拉莫斯”号就开始整修“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了。
1974年11月,弹道导弹核潜艇“詹姆斯·麦迪逊”号(SSBN-627)在离开圣湖湾基地后不久,就撞上了一艘苏联潜艇。潜艇被撞伤后,随即返回圣湖湾进行了一周的检修工作。这算是基地运行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事情了。
冷战结束后,随着作战周期更长的潜艇服役,圣湖湾基地逐渐失去了其吸引力。1991年11月,“西蒙湖”号离开圣湖湾,第二年2月,“洛斯阿拉莫斯”号也宣布撤离。当年6月,圣湖湾基地正式关闭。
在介绍完游戏中主要的美军潜艇基地后,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用来介绍游戏中的苏联海军基地。
北莫尔斯克(Severomorsk)是苏联北方舰队的总部,这里位于摩尔曼斯克州北部,毗邻巴伦支海,处于北极圈之内。受到暖流影响,一月平均气温相对于其他寒带地区较温和,为-8℃,夏季也比较凉爽,7月平均气温12℃。
北方舰队在这里布置有大量船舰,并配备了科拉半岛上最大的干船坞。不过,这里并非是绝对安全的避风港。1984年5月13日,148艘水面战舰和371艘潜艇正停泊在北莫尔斯克港口时,郊区的一处弹药库发生了火灾,火灾最后在17日引发了大爆炸,超过900枚各型号导弹、鱼雷被炸毁。
冷战结束后,北莫尔斯克继续作为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总部运行。
如今已经改名为奥斯特洛夫诺伊的格雷米哈(Gremikha)曾经是苏联的保密行政区,和北莫尔斯克一样,格雷米哈也是北方舰队的一处重要基地,并且是科拉半岛第二个岸上的核燃料存储站。早在1915年,第一个海军基地就在格雷米哈建立。
由于这里的特殊身份,没有铁路和公路联通到这里,到达定居点只能乘坐轮船,直升机或者小型飞机。
基地中的大部分设施在1950年-1970年间修筑,用来整修北方舰队的第一代核潜艇。在70年代,基地的一部分进行了改造,以容纳“洋基”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停靠。80年代时,干船坞SD-10号进行了重修,用来加注核燃料,储存“阿尔法”级核潜艇需要的液态金属反应堆的核心。在基地废弃后,这里附近存放了约合1.4吨有害的乏燃料和核废料。
1990年后,格雷米哈没有活跃中的潜艇,只有17艘退役的核潜艇存放在这里,它们的34台反应堆因为无力处理,只能存放在基地内搁置。这些潜艇的保存情况大多不乐观,由于压载舱的泄漏问题,也无法拖到北莫尔斯克维修。这些潜艇包括一艘“旅馆”级(K-54号)、12艘“维克多”级(B-53,B-306,B-323,B-369,B-513,B-517,B-398,B-438,B-367,B-387和B-370号)和4艘“十一月”级(K-3,K-21,K-60和K-159号)。除了潜艇以外,格雷米哈还有14个码头,大部分情况同样很糟糕。
2003年,五国捐赠了2亿美元,让俄罗斯移除这些剧毒的废铁。为此,剩下的16艘潜艇将会被拖离格雷米哈拆解(之前“旅馆”级K-54号已经完成拆解)。由于潜艇的状况已经很糟糕,因此需要外挂浮筒才不至于沉没,然而这些浮筒也是40年代制造的,情况不见得比潜艇好到哪儿去。
意外还是在8月28日发生了,第13艘被拖离的潜艇,“十一月”级K-159号遇到了一阵狂风,一个浮筒坏了。K-159号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挣扎后,还是带着上面的9人沉进了巴伦支海。最后,K-159号伤痕累累的船体在200米的深海中,永远的沉寂了。
就在这里做个总结吧,本文是笔者第一次尝试写这类杂谈科普文,在经过多次查找资料后终于算是把这个坑填完了。由于资料不足的问题,游戏中的一些武器、基地没有在此介绍,也是让笔者感到很遗憾的一点。由于语言翻译以及笔者个人能力的问题,一些地方也无法完全还原本义,望各位原谅。在此,向各位读者的陪伴表示感谢,以后笔者如果有好的题材的话,仍然会继续写文章进行介绍。
评论区
共 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