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我们说道宗族、官府和江湖门派,这次我们来把宗族延伸一下,说说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为什么宗族会成为中国的基石,而不是民族从属或者宗教派别。而为什么我们与西方社会和而不同,通过对司马迁的家学传承的脉络梳理,我们一同见证中华文明从萌芽到定型的发展过程,以一个家族为线,穿起半部中古史。
汉武帝元丰元年(BD.110)春,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的父亲老太史公司马谈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此时司马迁正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大好青年,同时刚完成朝廷评定西南的任务,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他却收到了父亲因病缺席天子封禅大典的消息,并在洛阳见到了一脸衰败之气的父亲。他跪坐到父亲的榻前,看着父亲枯槁的面容心中十分悲戚。
父亲却一脸平静,他让司马迁垫高了后背,靠卧在榻上,缓缓说道:“迁儿,这次叫你来爹有事向你交代。”
他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说:“封禅的事情你不用担心,陛下不会怪罪我们司马家的。等我死后,你就向陛下请荐,接任太史公一职。”
“你不必说了,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已时日无多,所以你也该知道一些我们司马氏一族的使命与传承了,事情要从上古颛顼继位说起······”
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继位以后,命令重司掌天,命令黎司掌地,这个天与地在这里代指的是自然规则,包括季节变化的农时历法、地理水文的记录和历史的记述功能。通俗来说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晓人和。而颛顼命人专门管理这个事情是为什么呢?其为的就是“绝地天通”。
······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等到少皞氏衰落,九黎族扰乱德政,民和神相混杂,不能分辨名实。人人都举行祭祀,家家都自为巫史,没有了相约诚信。百姓穷于祭祀,而得不到福。祭祀没有法度,民和神处于同等地位。百姓轻慢盟誓,没有敬畏之心。神对人的一套习以为常,也不求祭祀洁净。谷物不受神灵降福,没有食物来献祭。祸乱灾害频频到来,不能尽情发挥人的生机。颛顼承受了这些,于是命令南正重主管天来会合神,命令火正黎主管地来会合民,以恢复原来的秩序,不再互相侵犯轻慢,这就是所说的断绝地上的民和天上的神相通。
这是一次信仰统一的过程,在颛顼时代,各地的民间信仰多如牛毛,如同日本的神道文化中的百万神明一样,百姓分不清其中的真伪,随便什么人装神弄鬼都能得到百姓的供奉,慢慢人们就失去了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这使得民众陷入迷茫,当灾祸真正降临的时候,又应该求谁保佑呢?
于是颛顼任命重来管天,所谓天就是天时也就是规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春分的时候播种就好好播种,不要想着怎么祭神来保证丰收,自然有其他日子来取悦神明。而且不同的神应该献祭什么样的祭品,献祭的时候是在早晨还是晚上,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定。
黎来管理民众就是划分职业,什么职业干什么样的事情,是农民就安安心心种地,是工匠就老老实实工作,做好祭祀的认证事宜,不要什么人都能插手祭神通神的事情,把那些装神弄鬼的人全都打回原形,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要让民众信服自然就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划定的规矩为什么就比别人强?这可不是简单的逻辑问题,而是信仰问题。哪怕到现在亚伯拉罕神系统治的国家还为上帝怹老人家到底把教化民众的权柄分给了谁打的跟热窑似的,所以信仰这事情放在哪个时空都是很棘手的事情。
重黎二族自然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比那些神棍们更精准的预测自然变化,中国作为农耕文明最看重的还是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天气。脆弱的农田一旦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就会绝收,一年的辛苦劳作化为乌有,所有人都得饿肚子。
这个时候重黎二族站出来表示,我们通过上天的旨意来告诉你们,再过七天,天气就会回暖,到时候大家赶紧播种,错过了这时间就错过了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期了,到时候人家都收获了,就你们家作物还没成熟,等到霜打了作物给冻坏了,有你们哭的时候。
九黎的人表示不服,凭什么你们说啥时候天气回暖就回暖?我还说七天后天气依然寒冷!大家别听他们的,他们这是在哄骗我们这些部族!
重黎二族自信地表示,你可以不信,反正就七天时间,七天以后不回暖我卷铺盖走人,七天之后回暖我弄死你们这帮九黎的家伙。
一天天过去天气的确如重黎二族所说的逐步回暖,九黎的人一看这情况不妙,但仗着人多势众,觉得你奈我何?重黎二族被任命管理此事目的就是解决九黎这个不服管教的刺头儿。于是纠结起对这帮嘴臭的家伙们不满的民众,开始准备弄死他们。结果虽然九黎元气大伤,但是还有逃走的。
因为这个事情,颛顼还治罪于重黎二族,砍了几个人的脑袋,废了重黎二族当天官地官的权利。
《史记·楚世家》:“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就这样到了尧帝时期,九黎的后裔三苗又出来作妖,尧帝想起来还有这么两家人专管天时地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远的家学的两族的后人,也就是羲和氏。
《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
《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
而这个时候羲和二氏族的技术也革新了,他们不仅在原先的基础观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推演,并且在测量工具上有了更大的改进,同时还对祭祀的仪式过程有了更为规范化的设计。
此物乃山西省临汾市陶寺乡陶寺遗址出土4300年前的青铜物件,别看此物似乎和后来的齿轮很像,但却是29个齿,没有传动咬合能力。但是这个在当时用奢侈的青铜打造的物件也并非纯粹的装饰物,它可以用来进行日子的推算。
我们在高中地理的时候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与绕太阳公转的原因,一个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了方便纪年,因此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也就是那一年有366天。以保证从历法上不会出现循环误差,导致过十年之后日历上明明标着是冬天,但是却已经春暖花开的尴尬情况。
尧帝时期虽然连星球的概念和天体运动之类的都不知道,但是却同样发现了这个情况。这个东西怎么用呢?其实很简单,每一齿代表一个月相,一个月相周期是29天半,而齿与齿之间的凹槽则代表着白天,这个齿轮转一圈就代表一个月过去了,由于有半天的时间是误差,所以尧帝规定按照每年366天的周期,用配置闰月的办法,来安排春夏秋冬四时。
《尚书·虞夏书(尧典)》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梨想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崳夷,日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毛毨。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平在塑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而测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原形也在陶寺遗址被发现了,那是一座4000年前的观象台。
不过大多数人估计看不懂这张照片怎么就是观象台了?于是我又找了一张目前在观象台原址上复原的观象台照片。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羲和氏已经有了兴建观象台的能力,他们通过计算和经验积累,基本摸清楚了太阳运行的轨迹和周期(在地上看到的模样),在尧都的郊外兴建起这座奇观,用于教化民众敬授民时,以完成重黎传承至今的责任。
而尧帝让他们敬授民时的过程中,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测四表。而这是另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段历史的具体过程,却留下来了相关的具体数值
《河图括地象》汉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
根据陶寺长度基元25厘米=1陶寺尺=1肘尺来换算,《河图括地象》书中提到的两万八千里=7000公里,两万六千里=6500公里。
那么N35°53′纬圈上总长2π×6371×cos35°53′=32417千米。陶寺文化东表经度为E120°05′02.94″,约为120°,西表经度E35°53′10.68″,约为36°,跨越84°,则陶寺文化东西两表间距为32417×84°÷360°=7563千米,比28000里7000千米多563千米,误差率7.4%。
在E111°30′经线圈上,陶寺文化南表的纬度为N21°30′22.08″,北表纬度为N76°40′26.77″,跨纬度55°,则陶寺文化南北两表间距为π×6371×55°÷180°=6113千米,比26000里6500千米少387千米,误差率6%。
于是得到了上图所表示的尧帝统治时期通过四表测量所了解到的世界,东至东海,南至南海,北到北冰洋,西到地中海这样一个十字形范围。尧都则是这个大地测量坐标系的中心!
这件伟业正是由羲和二氏所完成的。而这正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的概念。
何为中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即为中国。
羲和氏掌握了这个刚刚成型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正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部族和邦国的联盟首领都只是有名无实的和事佬,大家虽然都尊其为共主,承认其德行和才情,但实际上大家依然各过各的。而禹划九州的治理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承认一个统治者的存在,从过去松散的政治联盟变成实际的国家政权,夏朝就是这样诞生的,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子。
要让所有人认同这个统治者,武力和治理能力是基础条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能够服众的因素就是义理,凭什么你说你是天子,我们就得信服?你得拿出相应的证据。
禹能拿出来么?他当然能拿出来,因为羲和氏站在他那一边。他知晓星辰的位置变化会和实际的气候变化有联系,他知道这天地到底有多宽广,他说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世界的中心,而这一切,都是上天告诉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地上的民众,而也只有他能够完全和上天进行沟通,所以他是天子。
禹无疑是为伟大的君主,但他的的儿孙未必有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禹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王城岗)让四方臣服,但是很多地方上的部族领袖心有不满,但迫于禹的威势莫敢不从。
直到太康时期(4000B.C),作为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天子,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使得各个地方部族的首领的心中越发不满,甚至看轻这样一个年轻的王。
太康整日饮酒作乐不理世事,经常外出打猎,而且一出便是数十日上百日,这让一些有异心的诸侯看到了机会。
有穷氏的首领后羿看准一次太康出游打猎的机会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这座土城目前来看,就是河南花地嘴遗址。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机会。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继位,仲康痛心于兄长的骄奢淫逸,尤其痛恨那些太康身边陪他饮酒作乐的重臣,其中和太康关系最亲密的就是羲和氏。羲和氏从尧舜时期就长官天地四时之官。作为天子身边最重要的官员近臣,自然会经常和天子在一起,于是羲和氏的官员也上行下效起来。哪怕太康驾崩,仲康继位,依然没有收敛。
仲康看到这样的情景,打算敲打敲打朝中官员氏族,以震朝纲。于是命胤[yìn]候带兵去讨伐羲和氏的封地,在开战前,胤候写下《胤征》
尚书·夏书·胤征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羲和氏就这样被削去封地头衔,退出了政治舞台。虽然依旧参与天文观测立法的修订和大地测量的工作但失去了在朝堂上发展的机会。
之后少康中兴,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建立周朝,重黎之后都默默的在自己繁衍生息,直到命运再一次降临到他们一族之上。
周朝经历十代君王,来到厉王时代(879B.C),厉王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形式,由于前几任周王的连年对戎狄等骚扰边疆的游牧民族征战,同时平定其他四方的蛮夷,国库空虚,于是厉王决定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重新制定赋税标准。这动了各个诸侯以及地方宗族的的利益蛋糕,那些山林川泽早就被这些人瓜分殆尽,成为他们的私产,只是他们并没有上报给周王室。这一旦收回,他们一大块收入将会消失,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们分分进言,拿出各种理由来奉劝周厉王打消念头。但是周厉王一心想要解决当下周王室积贫积弱的问题,于是不为所动,甚至采用严苛的法令来禁止人们议论此事,派卫巫来监管言论。
厉王的独断专行自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激进的改革措施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遏制了楚国自立为王的野心,打退了周边蛮夷的入侵,却也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不满。
于是在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在镐京集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便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没有抓到周厉王,乱民打算杀掉太子姬静泄愤,而召穆公则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才得以脱险。朝廷没了天子,但周厉王还没死,谁也不敢站出来说自己当这个王,于是他们商量出一个办法,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
十四年后,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 姬静继位,号周宣王。
周宣王一直在召穆公家中居住,受到召穆公的教诲,在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任用了一批贤臣,其中就包括重黎之后——程伯休父。
当时休父的家族早已没有了显赫的地位,只剩下家族职责和曾经先祖的荣光。周宣王选用休父任命其为大司马,带兵征讨徐地(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后有诗赞曰
诗经·大雅·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讨徐归来,周宣王十分高兴,于是将休父封到了程国,甚至给他赏了一个号“安定王”。并且将司马这个官名赐给程伯休父为姓,并不再让他们家族进行天文大地测量,而是让他们管理起周朝的历史。
史记·太史公自序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从此刻开始,司马家族的从管理天时地理,变成了管理历史人文。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