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短暂的中兴终归没能挽回周王室的颓势,宣王的儿子幽王(781B.C)继位之后更加不堪,终日纵情与酒色,甚至为了一个宠爱的妃子而废掉了王后和太子,此妃正是历史上四大妖姬之一的褒似。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其实只是借口罢了,周王室的式微早已让各个诸侯国蠢蠢欲动,只是因为道义问题而引而不发。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点燃烽火,令各诸侯王彻底看轻了周王室的威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自此事件以后,周王室和诸侯王之间彻底决裂。 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主持国政,国都中的人都很有怨气。虢石父为人能说会道,喜欢阿谀奉承和贪图财利,王却重用他。再加上废黜申后和除去太子。申侯发了怒。联合缯和属于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发诸侯的军队,但诸侯的军队都不来。因此他们把幽王杀死在骊山下,掳走褒姒,将周人的财物抢掠一空而去。当时诸侯都到申侯这里来共立从前幽王的太子宜臼,就是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祀统。
周平王(770B.C)继位后,把都城东迁到雒邑,以躲避戎寇。平王在位时,周王室衰败,诸侯强大之国吞并弱小之国,齐、楚、秦、晋开始强大,政令往往出于称霸的君主。
由此,史称“西周”的时代结束了,东周乱世在休父以及他的族人的注视下缓缓拉开大幕。
周平王死后,由于太子亶父早死,立其子林为王,就是桓王(719B.C) 。桓王死后其子庄王佗即位(696B.C)庄王死后由釐 [xī] 王胡齐即位(682B.C) ,这时齐国在齐桓公的带领下开始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领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周釐王继位不到五年就驾崩了,其子阆继位,就是惠王(676B.C)。惠王有个叔叔,是他爷爷庄王非常宠爱的妃子所生,叫子颓。惠王专横,夺大臣家的园林做自己的猎场。于是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策划召燕、卫的军队,讨伐惠王。 并立他的叔叔子颓为王。子颓也投桃报李,设宴招待了五位大夫,并为他们奏了全套的舞乐。听到这个消息郑、虢二国之君非常愤怒,因为周朝实行礼乐制度,通过一套完整而严苛的行为来进行阶级身份的认定,身份不够,再有钱也无法越级去享用那些与他们身份不对等的东西,子颓的行为就等于是在向世人宣告他要封这五个大夫做诸侯王。于是在惠王四年,郑国和虢国的国君来讨伐,杀死王颓,重新迎立惠王。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
惠王死,其子襄王郑(651B.C)即位。襄王的母亲早死,后母为惠后。惠后生叔带,叔带深受惠王的宠爱,襄王害怕他夺权。没想当果真应验,襄王三年,叔带与戎、翟策划攻打襄王,襄王想杀掉叔带,叔带逃奔到齐。齐桓公派管仲为戎与周说和,派隰朋为戎与晋说和。
此时的雒邑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高大的城墙成了摆设,谁想来带兵就敢往城里闯,城外总能看见不同势力的驻军与连片的旌旗,城内人心惶惶。于是司马家族选择举家迁徙,如此大的家族要迁徙肯定困难重重为了防止迁徙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一大家子人团灭,于是司马家就地分散,迁往不同的地方。
史记·太史公自序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乱世之中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分散在各国的司马氏族人也有各自的命运。比如在赵国的,就出了一位剑术大师司马蒯聩。 赵国司马凯这一支一开始并没有出仕,因为是剑术大家的关系,估计在江湖上的名头还是很大的,著名剑客司马蒯聩(音kuǎi kuì)就是司马剑术的集大成者。
比如在魏国的一位跑到中山国去当国相,总是想着出卖中山国的利益讨好赵国,最后间接导致中山国灭国,背负了千古的骂名。
司马错应该算是司马氏宗家一脉的,属于程伯休父的直系后裔。
司马错正好处在秦国改革崛起的时代。秦惠文王的父亲秦孝公启用商鞅以法家思想对秦国进行改革。在改革前,中原的诸侯国根本瞧不起秦国视秦人为蛮夷,趁着秦国自秦历共公之后几代秦君的动荡,魏国大举入侵,夺取了秦国的大片土地,楚国也看准时机啃下秦国一块土地,秦孝公继位(362B.C)开局第一件事就是割地讲和。这让秦孝公十分屈辱,他痛恨这样软弱无力的国家,痛恨中原傲慢而强势的诸侯,更痛恨自己无法作为。
于是秦孝公效仿秦穆公贴出求贤令,广招天下有识之士。并且不看国别不问出身不论出处。商鞅就是其中被吸引过来的有识之士之一。之后的故事在各种教科书中都有所提及,秦孝公顶住了保守派的压力,力排众人之异议,坚持推行商鞅变法,颁布《垦草令》削贵族、官吏特权,加强中央权利,改革律法。
在改革过程中自然会触碰传统贵族们的利益,其中一个事情就是太子赢驷事件。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民众苦不堪言,再加上守旧势力的推波助澜,太子赢驷被作为守旧派的代表推出来反对变法,并且故意触犯法律以此来证明新法律的无能,商鞅自然知道守旧派的目的,于是进谏秦孝公严苛惩治太子。虽不能直接对太子用刑,但将太子的老师给割了鼻子,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变法总算顺利的推行下去了,秦孝公虽有不甘没能夺回失去的土地,但却因为秦国的强盛而被中原其他诸侯认可,六雄变成了七雄。
赢驷继位成为秦惠文君,他已再是当年那个满腔热血的愣头青,也明白了商鞅变法的好处,但是他无法原谅商鞅当年的所作所为,同时也为了安抚守旧的贵族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秦惠文君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给商鞅安了个忤逆的罪名把他车裂于市。
但商鞅变法的成果他欣然接受,并且依旧接收各地的才俊入秦。张仪就在这个时候被他的师兄苏秦“骗”到了秦国,张仪也不愧是鬼谷子的学生,合纵连横之术让秦惠文公叹为观止,并迅速提拔他做了相国。
在中原诸国一众大佬们纷纷称王的时候,秦惠文君也称迅速称王,成了秦国第一任王。称王之后中原六路诸侯王都对秦国警惕起来, 秦惠文王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 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参见函谷关之战)。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此时,在西南的巴国和蜀国打了起来,两国同时向秦国派使者求援,司马错和张仪就此事争论不休,司马错认为应该帮助巴国灭掉蜀国,转而以解义渠攻扰之事,而张仪则主张攻打韩国,直接解决问题。
而司马错担心刚刚解决完联军的问题,再次攻打韩国会重新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秦之意。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司马错和张仪等人攻打蜀国。最终于同年十月灭亡蜀国,就此秦国拥有了稳定且安全的粮食基地。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311B.C),和他的号一样,秦武王天生神力,喜好勇武之士,在太子的时候就不待见张仪这样的谋臣。于是他一上位就把张仪驱逐出国,张仪投奔了魏国,每几年就去世了。
秦武王为人好勇武,有问鼎中原之志,他耻于同中原诸侯同用相国之名,于是改相国为丞相,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以此来分权。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与其他武将比武,结果在他在位的第四年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
秦武王突然暴毙,又无子,赵国得到消息,于是将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送回国,并向秦国施压,秦国无奈只得立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307B.C)。
秦昭襄王成长起来之后,制定了东进败三晋谋天下的大战略,为此他需要精兵强将,于是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人才。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司马错当时担任国尉,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襄城。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同年司马错担任左更,受命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轵 (今河南济原南);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一说今湖北襄阳)。
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客卿司马错,与大良造白起率军攻打魏国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军拆断桥梁夺取二城。之后,秦军抵达轵地,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同年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的河内,秦军打败魏军,魏国献出安邑给秦国以求和,秦国将城内百姓驱赶回魏国。
之后楚国牵头再次成立反秦联盟,于是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派司马错从蜀地进攻楚国,楚国腹背受敌黔中郡被夺,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给秦国。 此次大胜,使得秦昭襄王封白起为武安君。
此时司马错年岁已高,由儿子司马梗接替,家中小辈次孙司马勒是个将才,于是将司马勒送到白起身边做副官。司马勒自然非常高兴,可以说秦国男儿没有哪个不想成为武安君白起那样的秦国大将。
白起也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平时作战就把他带在自己身边,希望他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他祖父司马错那样的猛将。很快机会就来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 (今河南沁阳) ,断绝了上党通往韩国都城的通道,于是韩国国君写信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赵王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接收上党郡,并派老将廉颇守城,上党之争由此开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 廉颇不愧是老将作风稳扎稳打,虽然初战失利,但在第二道纺线上双方军队僵持下来,这一僵持就是三年。三年时间,赵国的经济坚持不住了,由于没有蜀地这样一个大粮仓,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根本支持不住二十万大军的消耗,于是赵国更换了赵括来替换廉颇打算兵和一处一举击败秦军。而秦国这边也把将领从王龁换成了白起。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老谋深算的白起,过于刻板的用兵之法被白起死死克制,利用诈败之计吸引赵军进入包围圈,然后将赵军包了圆儿。
之后的事情稍微懂点历史的就都知道了,白起围困赵军四十六天,赵括亲率精兵分四队突围,最终兵败身死,而白起也没有放过归降的四十万赵国军士全部坑杀,得到了“杀神”的称号。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乘胜灭赵,赵国很是惊恐派苏代重金贿赂秦相范雎,挑拨离间。而秦昭襄王也因白起在国内声望过高功高盖主而不再信任他, 正好白起生病就不再参与战事,结果秦国对赵国几次作战失利, 昭王使范雎请白起,白起以病推脱。司马靳跟随白起多年,感到很纳闷,问白起。白起说秦王已经开始猜忌他了。不久,昭王复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三月不行, 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秦昭襄王为大秦帝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重孙嬴政最终实现了祖辈们的理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221B.C)。
司马勒虽被赐死,但死前家中已有后代,到了秦朝建立的时候,司马昌在朝中谋了一个盐铁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从秦朝开始,全面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盐跟金属物品都属于国家特殊资源,只有经过国家认证的商户才能进行买卖,其有着严苛的审查管理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私自加工、贩卖盐和金属矿物是要杀头的。但是盐和金属矿物是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很多商贩不得不从国家手中购买这些原料,间接控制了商业。 司马昌"为秦主铁官",既是京师咸阳的铁官,同时又是全国的最高铁官,职同西汉大司农的盐铁丞。随着秦并六国,司马昌的职掌范围,也推向全国。
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统一中国仅11年就死在了求仙的路途上。他的小儿子胡亥听信赵高谗言伪造诏书赐死大皇子扶苏,继任为秦二世。赵高把持朝政,设计弄死李斯,权倾朝野,实行残暴统治,引起民愤,各地民众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兴起。
而河内司马氏之中出了个少年郎司马卬,跟随项梁共同起兵,因为勇武,被封了个将军。还记得赵国司马氏的剑术大师司马蒯聩么?那是他的祖先。司马卬跟随六国遗族联军反秦,一开始,章邯率领秦军十分迅速的剿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并赶赴楚地击垮了以项梁为首的军队,转头将赵军围困在巨鹿。其他诸侯作壁上观,打算等秦军与赵军打完了,秦军疲惫之时再进攻。此时项羽带着军队赶到,他迅速杀死了消极迎战的楚军上将军宋义,夺过部队指挥权,带领士兵渡河上岸解救围困巨鹿的赵军。为了让士兵们抵死攻击,他命人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只携带三天口粮 。用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打算。 军队一到就围困了王离,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向楚军投降,自焚而死。诸侯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已经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隶属于他。
这时,赵将司马印正要渡过黄河进入函谷关,刘邦就北进攻打平阴,切断黄河渡口。向南进发,在雒阳东面交战,战斗不利,回到阳城,集中军中的骑兵攻取南阳郡的城邑, 刘邦引兵绕过宛城西进。张良进谏说:“沛公你虽然急于打入函谷关,但秦兵还很多,又据守险要。如今不拿下宛城,宛城守军从背后攻击,强大的秦军在前面阻挡,这是一种危险的战术。”于是liubang就在夜间率兵从另外一条道路返回,更换了旗帜,天亮时,把宛城包围了。南阳郡郡守想要自杀,他的舍人陈恢说:“谈死还早点。”他就翻过城墙去见刘邦,说:“我听说足下接受楚怀王的约定,先攻入咸阳的称王关中。现在足下停留守在宛城。宛城是大郡的治所,连城数十,人多粮足,官吏和民众认为投降肯定被处死,所以都登城固守。如果足下整天的留在这里攻城,士卒死伤的一定很多,如果引兵离开宛城,宛城守军必然跟踪追击。足下向前则失去先入咸阳的约定,后退又有强大的宛城守军为患。为足下设想,不如明约招降,封南阳郡守官爵,让他留守,足下带领宛城士卒一道西进。许多没有攻下的城邑,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打开城门,等待足下,足下可以通行无阻。”沛公说:“好。”就以南阳郡守为殷侯,封给陈恢一千户。引兵西进,没有不降服的。到达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在西陵投降。回军攻打胡阳,遇到番君的别将梅鋗,与他一起,迫使析县、郦县投降。派遣魏人宁昌出使秦关中,使者没有回来。这时章邯已经带领全军在赵地投降项羽了。
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 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担心胡亥知道后祸及自己,便称病不上朝,私下里暗算着乘乱夺位之事。
章邯的倒戈,给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胡亥寝食难安,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令天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赵高听了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于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 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由咸阳令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泾河南岸),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则负责指挥全局。 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假装说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直逼望夷宫而来。 他们冲入宫中逢人必砍,胡亥最终死在了阎乐刀下。
胡亥死后,赵高本想取而代之,却因朝中压力最终立子婴为王。子婴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干掉赵高,并夷其三族。
此时,刘邦已经在来咸阳的路上了。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先于各路诸侯来到霸上,早已得到消息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了皇帝的印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刘邦手下的将领有人建议杀死秦王,刘邦没有这么做,只是将他软禁起来。
本来刘邦打算占据关中自己封王,但是张良劝说不可,你的兵没有项羽多,项羽要真的攻打你,你根本守不住,刘邦一听说的在理,于是封闭了宫殿和宝库等待各路诸侯前来。项羽听说刘邦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他对关中王势在必得,结果在他解救赵军的时候被刘邦摘了桃子,他本想直接进攻刘邦,却被项伯劝了下来,刘邦也亲自赴鸿门参加宴会以表歉意,其中凶险异常不足为外人道也。 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率军东去。 但项羽还是心有不服便去找楚怀王理论,怀王却不想因此坏了信誉,于是说:“就照约定做吧。” 项羽心中不忿却无可奈何,尊楚怀王为义帝。转头项羽就在谋臣的推荐下想自己称王,但首先要封上各路诸侯为王,博取人心。
之后楚汉之争,司马卬的封地正好在双方的交界地带,刘邦从临普渡黄河,攻下河内之地, 俘虏殷王司马卬,司马卬归降刘邦。次年,楚汉大战于彭城,汉军大败 诸侯见汉军兵败,皆逃亡离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司马卬虽不是这场秦末起义的主角,却也得到了好处但最终没能落得好死。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的结果,西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围困吴江自刎而亡,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成为大汉天子。
秦朝时的盐铁官,夏阳司马氏的司马昌,躲过了这场战乱,生了个儿子司马无泽,在汉朝时当市场的市长。京兆尹属官"长安市令、丞",见《汉书,郊祀志》,所掌为皇帝巡幸境内离宫别馆时的供应官,即专供宫廷的采办官。左冯翊属官"长安四市长、丞",管理京师全城范围的市场供销及征税。长安四市"是对长安东南西北全城商业市场的统称。"四长丞"是合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市等四个部门的并称,各置一长一丞。长安四市,统称长安市。据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及《三辅黄图》所说,长安有九个市,六市在大路西边,统称西市,三市在大路东边,统称东市。在东西市之外,大学附近还有一个槐市。大学诸生于朔望日在槐树下聚会,交易各人所带本郡物产及经传书记签磐乐器。可以说槐市是文化区附近天然形成的图书文物市场。
关中地区,物产富饶,特产有竹、檀、柘,号称陆海。西汉建都长安,皇室、贵族、官吏集中在都城,附近诸帝陵,所居之民皆迁移天下豪富聚居。贵族、官吏、豪富,生活奢侈,需要大量消费品。又巴蜀地区、西北地区所有物产与内地交流,关中是咽喉要道,长安是集散中心。因此,如果以潼关为分界,西汉关西国土和人口只占天下三分之一,因京师在关中,却集散了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
司马无泽为长安市长,管理长安九市的经济,征调全国物资,保证京师消费,洞察全国市场信息;集散输往中原内地与西北、巴蜀的各色商品,无疑积累起来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以及商品流通与价值规律的实际经验。
汉高祖刘邦刚刚成立政权百废待兴,又新立都城,全国各地的物资往来全都集中到长安,这座新城,立刻成为了全国的中心。
经文景之治,司马无泽的儿子司马喜当了五大夫。良好的家庭使得司马谈可以追求其想要追求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振兴司马家族,他查阅大量史籍,找回了司马家族的使命——修史。
他寻名师访高友,学星象读古史,遍访名山大川。只为追寻先祖的脚步,一点点将早已散落的民间的历史碎片,他一心想要修出一部同孔子的《春秋》级别同样的史书,于是在朝中谋求了一个太史公的职位,以国家机器的力量用以修史。
而司马谈的行为也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从小聪慧酷爱读书,而司马谈家中最多的就是史书,因此司马迁从小家学就是以史书为开蒙读物。
也正因如此,司马迁能够有如此大的决心和毅力来修《史记》成为史圣。
从这里,我们回顾完了司马迁家族的历史,同时也看到了司马家族的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几乎每一次都是中国历史大的转折点。
而中国的历史,就是由这一个个家族所承载,历史大势浩浩汤汤,我们每个人身处历史之中似乎都是被历史所裹挟,但是历史的大势,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身处历史中的人所造就的吗?
当我们看着时代的洪流稳步向前时,感慨自己的无力。有些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些人则只有糟糠之食,祖辈的蒙阴是如此强大,但那些祖辈难道也是坐在更早的祖辈们积累之上的吗?当然不是,从司马家族的兴衰沉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在夏朝太康时期,羲和氏后裔们随君王沉溺声色犬马而不知节制,也许在当时看来兴旺一时,却遭到仲康的攻伐革去贵族身份成为平民,由此整个家族沉寂了数百年的时间,才靠程伯休父再次兴盛。
事业的开创者最为艰难,需要披荆斩棘,需要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司马家族的人希望可以在时代的大洪流中重拾祖先的荣耀。
我们或许没有如司马家族这样曲折而丰富的家族历史,但是我们的先祖肯定经历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家族背后都有着兴衰荣辱,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先祖我们的家族也许早已沉沦,泯灭在历史之中,但是我们却可以用与先人同样的精神,在当下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出自己的历史。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