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火躁,闲来吹吹空调,看剧吃瓜,避一避蒸腾的暑气,看国漫聊历史系列继续。
漫画《谁家子》第五话的回目叫「善恶非想非善恶,荒原莽莽醒梵音」,有「梵音」二字,是因为这话的重要角色——和尚。这次聊聊南北朝、隋唐的佛教,漫画作者查了几晚书和资料写了这篇文章。
公元四世纪起(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本土迅速发展:经济上拥有大量免税土地和劳动力,社会观念上不礼敬父母君王。因此,儒家的官僚阶级对其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其中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最为著名。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指四次大规模铲灭佛教的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之灭佛、唐代武帝之灭佛、后周世宗之灭佛,合称「三武一宗」。
攻击基本发生在南北朝到隋唐的二百多年内。有趣的是,每次灭佛行动之后,继位统治者都废除了之前的条令。屡次被灭,仍能再起,可见佛教的影响力有多深厚,规模惊人的龙门、云冈两大石窟在也在此背景下诞生。
佛教逐渐渗透到上层统治阶级。北朝(公元 386 年—581 年)的宗主还有控制寺院的权力,南朝(公元 420 年—589 年)的皇帝把自己都舍给了同泰寺。
「舍身同泰寺」说的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出家的事情。梁武帝曾四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不仅脱下帝袍换上僧服,还讲解《涅槃经》。每次出家,群臣都不得不捐一大笔钱给寺院来赎回皇帝。
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些社会上层人士的名号便取自佛教用语,比如箫摩诃(名将)、王昙生(官员)、宗罗睺(名将)、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等,听起来谜之帅气。佛教文化还衍生出大量至今使用的词汇,如「一刹那」、「一弹指」、「天花乱坠」、「五体投地」等。
到了唐代,还出现了佛教说唱(误),出现了以佛教故事、民间传奇为蓝本的新说唱模式——变文(确信),风行一时。
变文省称“变”,是在佛教僧侣“唱导”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文体的特点是有说有唱、韵白结合、语言通俗、接近口语,题材多选自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讲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变文’的意义,和‘演义’是差不多的。就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
小时候深爱的街机游戏《侍魂——霸王丸地狱变》,那个「变」字的来源找到了。
公元 589 年,隋帝国一统,佛教发展迎来新高峰。
说来很戏剧化,隋文帝杨坚生于佛寺,由一位比丘尼抚养长大,爹亲娘亲不如佛亲,骨子里的好感让他刚登基就大量营造寺院,还要求民间捐款资助。《隋书》作者们特意记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杨坚对佛教的疯狂支持,贯穿整个皇位生涯。唐朝法琳和尚所著的《辨正论》记载,杨坚在位 24 年,度僧尼 230,000 位,建寺 3,792 座,抄写佛经 132,086 卷,造像 106,580 尊,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
天文数字似乎没有给隋朝带来好运(短命王朝)。儿子杨广继承了父亲深厚的佛教情结,尚未晋王的时候,便请天台宗智顗大师为他授菩萨戒,法号「总持菩萨」。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杨广还在洛阳为日本圣德太子的留学派遣队开展大规模的佛教文化教育。对了,圣徳太子就是在丁未之乱中获胜的厩户太子。
人格分裂的隋炀帝杨广不会真正信仰佛教,只是他好大喜功,做事情总是过火。但无论初衷为何,佛教在隋朝大大地往前走了一步,出现了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并称「开皇三大士」的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早在玄奘取经前,他们便不远万里来到中土翻译经文、传播佛法;开创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人称「僧中之龙」的慧远大师;精通梵文的本土译经大师彦琮……高僧大德,不一而足,可谓佛教群星闪耀时。
唐初武德年间,以道家祖师李耳为圭臬的唐高祖李渊自然对佛教不甚感冒。原因之一,是李渊蓄谋起兵反隋时,有一些道士在身边鼓励怂恿;称帝之后,更有一位道士出身的太史令傅奕屡屡劝谏灭佛,先后有七次之多。公元 626 年,李渊颁布《沙汰佛道诏》,批评佛道二教:
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田产,聚积货物。
上面要求整改,缩减佛寺和道观规模,貌似双管齐下,实则打击佛教,因为佛寺远多于道观。据记载,公元 605 年光长安的佛寺就有 120 座,而道观只有 10 座。诏书一下,全国佛寺规模萎靡至原来的四十分之一。
不过,世事变化无偿,一个月后,玄武门之变让统治者变成了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得位之时风雨飘摇,为了稳住各方面力量,尤其为了获得军界支持,他大大地利用了佛教一把。诸多证据表明,李世民对佛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青睐,而且他也信道教,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
李世民大权在握后便积极建造寺院,为战亡士兵超度祈福,命令长安僧人每月背诵保佑国家安宁的《仁王经》、《大云经》,将宗教变为增强统治力的武器。但另一方面,他注意削弱、控制佛教势力,公元 627 年,李世民下令“有私度者处以极刑”,牢牢控制僧众数量。李世民统治的前二十年,只在父母忌辰时照例做佛教法事,其他多数时间让佛家崇尚无为,以此控制僧人的活动。
这么过了十年,直到公元 637 年李世民下诏,明确在各种宗教仪式中道士的地位排在僧尼之前。此举导致以智实和尚为首的十一名僧人,入朝陈情,还把道士追随的祖师爷从老子说成了黄巾张角。这一说法激怒了太宗,对其进行了杖刑,并颁布对佛教控制更严厉的《道僧格》,其中有一条很有意思:如果僧人吃肉,会被处以苦役。实际在那时的佛教戒律中,是明文允许僧人吃肉的,只要不是因为他们造成的屠杀动物即可。
不过,高丽战场的军事失败以及对玄奘高僧的个人崇拜,令老年的李世民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他一生在政治漩涡和戎马倥偬中度过,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保持对人性的观察和考验。他先后几次用官位仕途来考验玄奘,都被巧妙化解,于是对高僧的取经译经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还认真去了解了瑜伽派经典《瑜伽师地论》的内容。李世民十分赞赏佛教的种种精义,还送给玄奘一件金丝袈裟和一把剃刀。《西游记》小说中出现了这个真实的梗,但发生时间提前了很多年。
一年后的公元 649 年,太宗驾崩。临死前的一个月,玄奘不离左右,太宗在最后发出了「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的感慨。
佛教作为影响整个东亚文化的重要宗教,其历史源远流长,其经文浩如烟海。我们做不到深入研究,但从社会历史人文等角度去了解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比如和尚、道士的特点属性,甚至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
在漫画《谁家子》里,有慈悲心的小和尚是贯穿剧情的重要线索,相较于「利己」的道士,和尚更为众生考虑。希望在漫画中可以尽量塑造好这些角色。
「出笼」集结这个时代认真创作的原创漫画家,让理想走向成熟。在微信搜索公众号「出笼」,即可获得最新消息。
评论区
共 1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