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俗子如我者,大抵羡慕神仙能长生不老、腾云驾雾、遨游天地,何等逍遥自在。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神仙都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书中那些高据云天的大仙大佛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也不像道家典籍中那些隐居山林的方外散仙们谈经论道、炼丹修身。有一大批长期生活在凡尘的基层神仙,民俗和方志是他们活跃的舞台,管理鸡零狗碎的凡人生活是他们的职责。王母的蟠桃宴多半与他们无缘,神仙图鉴名录排行榜也不会名列前茅,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草根神仙。
虽然掌管法力和管辖范围有限,他们却和日常生活最贴近、最密切——家居旅行、吃穿用度、婚庆嫁娶,所以让我们暂时忘记高高在上、没空听你祈祷的高级神仙,一头扎进民间传说,参观一下草根神仙的草根故事吧。
代言神:西陵氏缧祖、蚕女马头娘
神职:丝织机造穿衣裳
推介理由:衣食住行,衣字当先。
中国古来就有“丝绸之国”之称,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蚕桑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早在汉朝以前,蚕就被神化,称“先蚕”,意思是始为蚕桑之神。
一般说来,中国的蚕神有官方和民间两种版本。官方的祀典尊黄帝之妻西陵氏(即嫘祖)为蚕神。《史记》中曾提到嫘祖发明养蚕,“嫘祖始蚕”。《隋书•礼仪志》中记载,北周时尊嫘祖为“先蚕”。《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为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
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达到全盛。由于嫘祖教民养蚕缫丝,为民造福,后人都尊奉她为 “蚕神嫘祖娘娘”。民间祀奉的蚕神,则是由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又称“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等。其远源是《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欧丝”女子:“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这是蚕神的雏型,一开始就是女儿身,不过此时尚未与马相联。
到了《荀子•赋篇》,其第四篇《赋蚕》则有云:“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说的是蚕身柔婉如女子而头似马。而《周礼注疏》的第三十卷《夏官•马质》,郑玄引《蚕书》曰:“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后人据此把蚕与马相结合,造出马首人身的蚕马神。
蚕马神的传说在《太古蚕马记》、《搜神记》、《蜀图经》、《神女记》、《太平广记》等书中都所记载,细节方面虽有所不同,内容却大抵一致。据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所述: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远征,女儿因为思念父亲,就对家中一匹白色牡马儿戏言:如果你能把父亲带回来,我就嫁给你哦!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弛而去。几天后,白马果然载着其父返回家中。从此白马受到一家人厚待。
可是,白马自此整日不思饮食,却每每看到女儿走近马厩,就嘶鸣不止,兴奋异常。女儿见状只好将之前的戏言告诉父亲。其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某日,女儿与邻居在院子里玩耍,女儿踢着白马皮叹道:你是牲畜,却想娶人当老婆。现在落到这种地步,这又何苦?这时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头却已经变成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扯吐蚕丝。父母闻讯后十分伤心。乡亲们从此便将此虫叫作蚕(缠),此树叫作桑(丧)。
某日,父母忽见蚕女身旁有侍卫数十人,乘流云驾骏马天而降,对父母说:“天帝因为孝能致身,心不忘义,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二老不用思念女儿。”言毕又乘云而去。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江浙一带,解放前都可见到塑有马头娘塑像的蚕神庙:一个骑在白马身上的美丽的小姑娘。
古代官方举办的蚕神祭祀活动并不多,在民间却十分丰富,特别在江南一代形式繁多。蚕花娘娘祭祀定于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举行,据说这天是蚕花娘娘的生日。祭祀要用纸扎成一马,上骑蚕花娘娘。还用红青白三色米粉团做成马头娘的样子,并做桑叶、丝束形状来进行祭拜。除夕或是正月十五日晚还有烧田蚕活动,也叫照田蚕。据《西吴里语》记载说:“各乡村人晚间以竹叶杂草木束一火炬若庭燎然,举火然之,金鼓流星火爆,侑以赞词,名曰烧田蚕。谓宜耕种育蚕二事。”其实就是养蚕户们燃篝火、祈求丰年的活动。
代言神:先炊、炎帝、黎(或作苏吉利)、张立德、宋无忌以及红壳小蟑螂
神职:柴米油盐酱醋茶,督察善恶兼八卦
推介理由:民以食为天。吃饭乃人生大事,所以炊事之神很重要。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净菩萨等,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只。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祭灶习俗已经流行,主要是为了感谢和颂扬灶神的功德。《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关于灶神的登神之路,官方和民间都有诸多版本。先秦两汉时的古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灶神是厨房烹调女神——先炊,其形象为一老妇人,盖因早在远古时期,氏族居处之“灶”的使用与管理是有经验、有能力、有威信的妇女。《史记•封禅书》就有"先炊之属"的说法,而《礼记•礼器》曰:"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后世称此老妇人为“种火老母”,又称“灶君奶奶”,负责管理天下灶神。
另一种则认为火神死后转职为灶神。西汉时,《淮南子•汜论》云:"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后人高诱注解道:"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这是说炎帝死后化为灶神。到了东汉时,许慎的《五经异义》则称:"颛顼氏有子曰黎(又称苏吉利),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
民间还有“灶公灶母”的说法。据说,古时有名叫张立德的后生,娶妻郭丁香,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后来张生又娶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媳妇李海棠。此人为人奸诈,过门不久就逼着张生把郭丁香休了。从此肥吃海喝,不到两年就把万贯家产卖个精光。海棠见势不妙,立马拔脚改嫁。倒霉的张生只好沿街乞讨。某年腊月廿三,张生行乞到一家门前饿得昏迷,这家的丫环把他扶进厨房,给他吃了一顿饱饭。过了一会儿,丫环告诉他:“夫人来了!”张生从窗口往外一看,这位夫人正是两年前被他休了的郭丁香。他十分羞愧,无脸见人,只好钻进灶堂里躲了起来,最后被人从灶堂里拉出来时,已经烧成了一个炭人。善良的郭丁香看到此情景痛不欲生,不久就离开人世。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念及张立德知错认错,就封他为灶爷,封郭丁香为灶母。
此外,据后世学者考证,还有“灶神是火精宋无忌变的”;“灶神是人间一好吃的贪官变的”;“灶神是穷蝉变的。”等诸多说法。最后一种说法中的穷蝉就是炉灶上常见的红壳小蟑螂。当代学者袁珂认为,穷蝉又名穷系,而系、髻(蛣)、吉、忌的声音相近,所以后世传说的灶神,无论名叫"禅"的,名叫"单"的,名叫"宋无忌"的,名叫"苏吉利"的,都是颛顼的儿子"穷蝉"演变而来……
汉初期,灶神还只是主管炊事饮食事务。到汉末,其神职被“提升”到掌握人的寿夭祸福。《后汉书.阴兴传》里说,一名叫阴子方的人开辟祭灶的风俗。他把一只大黄狗杀了祭祀灶神,结果得到了富贵,于是后人纷纷效仿。
至晋代,灶神已经高升到执行司命,负责侦查世人的罪过,成了天帝直接安插在每个家庭中的耳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微旨篇》称:“月末,灶神上天庭向天帝打小报告。罪过大的人会被去掉寿命三百天,罪过小的人也要去掉三天(月晦之日,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罪大者夺纪,罪小者夺算)”。
由于灶神与司命神的融合,民间的祭灶习俗中出现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的说法,《灶王府君真经》中就有“求寿的管保你年登九旬,求儿的管保你门生贵子”等语。唐宋以后,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成了约定俗成的祭灶日,名曰"送灶上天"。该日是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的日子,所以人们都会设献礼小小地贿赂一把。古时曾用黄羊或豚酒,到明清时,多用"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或"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汤、花生芝麻黄豆糖"等美味小糕点。每到腊月廿三这天,城乡各地居民忙于购买各种祭灶食品,新年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拉开了帷幕。
代言神: 神荼郁垒、钟馗、秦叔宝、胡敬德(或作尉迟敬德)
神职:镇宅驱邪,闲鬼莫入
推介理由:有门神看门,关门亦大吉
民间的门神信仰由来已久。“门神”二字最初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君释菜,礼门神也。从秦代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不过,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加之地域辽阔,因此门神的具体崇拜对象常常因时因地而不同。概括说来,按年代划分大概有下述三种:
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首见于王充《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类似的说法在汉代诸书中屡屡可见,如纬书《河图括地象》、应劭的《风俗通义》、蔡邕的《独断》等。可见以神荼、郁垒为门神是汉代开始流行的风俗。直到近代北京的门神画上,仍印有“神荼”、“郁垒”字样。
到唐代时,又出现了钟馗作为门神以驱鬼魅。明朝陈耀文《天中记》曾引《唐逸史》讲述了这个故事。话说唐明皇有次身体不适,昼寝时梦到一衣衫破烂的小鬼,穿着一条犊鼻裤,腰带上挂着一只鞋,光着一只脚丫摇着扇子一颠一跛走上殿来。唐明皇定睛一看,此鬼竟然还偷了他的玉笛杨贵妃的香囊。唐明皇非常生气,正欲怒叱它一顿。不料小鬼奏曰:‘臣乃虚耗也。虚者,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唐明皇闻言大怒,正要呼喊侍卫赶鬼,突见一只大鬼,带破帽,穿蓝袍,系角带,踩朝靴大步入殿,一把捉住小鬼把它劈成几块吃掉。继而奏云:’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唐明皇醒来后,不适之感顿消,于是封钟馗为门神。
元明以后,门神开始由人来选派,并每年一换。最初选出的是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胡敬德(或作尉迟敬德)两位将军。《西游记》说,丞相魏征斩了泾河老龙王之后,老龙王的鬼魂自觉委屈,便每夜进入内宫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无奈宫门外有秦叔宝,胡敬德二将把守,老龙王冤魂自不敢从双锏双鞭下走过,便转至皇宫的后宰门,砸砖碎瓦。由于秦叔宝和胡敬德已在前门,故丞相魏征只好亲自持诛龙宝剑夜守后宰门,时间一长,老龙王的冤魂渐渐地衰落下去,魏征手中那把诛龙宝剑便不再呈高扬之状而垂立一侧了。《三教搜神大全》也说,自从有了这俩门神后,太宗非常高兴,夸奖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还让画工画两将军戎装图,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悬于宫殿之左右门,屏退邪崇。自此后世沿袭,永为门神。
此时门神既然由人来择选,威仪也就大不如前,不再被人们敬仰。明朝的茅维就曾编过讽刺喜剧《闹门神》来揭露官场腐败的丑态。说农历除夕旧例要换门神,新门神来到门前上任,可是旧门神不肯让位,赖着不走。钟馗、紫姑、灶君、床神等都劝归旧门神退去,让新的门神上来。但旧门神仍不听劝告,死赖着不走。最后九于监察使者下界查办此事,才将旧门神及其仆从顺风耳发配到沙门岛。
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不废汉族新年风俗习惯,除夕依例贴门神、灶君、钟馗等等。由于戏曲、弹词和通俗小说盛行,门神中还出现了不少历史小说中的人物,燃灯道人、赵公明、孙膑、庞涓,赵匡胤、杨兖,岳飞等纷纷被选为门神。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解放区和大后方还曾绘刻八路军和抗日战士作为“抗战门神”。至此,门神图已失去了自古以来门神为”五祀“之一的意义,转向具有装饰性和喜庆吉祥作用的形式发展了。
代言神:紫姑
神职:管五谷轮回之所,兼占卜算命之事
推介理由:新陈代谢相关
典籍中的厕神,最早有后帝、依倚、郭登等说法,在六朝之前,厕神的称谓还没有统一说法。直到南北朝时,刘敬叔所著的《异苑》才第一次提到紫姑是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书中云:紫姑原本是人家小妾,为大老婆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自此民间祭祀紫姑时,多以女子扮成紫姑,在正月十五的夜间在厕所或猪栏等候。(紫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 。
之后,《齐谐记》、《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等都有关于紫姑的记述,还引录《洞览》《杂五行书》等所记早期厕神后帝,似乎将紫姑与最初的厕神后帝合二为一。《荆楚岁时记》仅仅是推测,云:“将后帝之灵,凭紫姑而言乎?”隋时《玉烛宝典》则更进一步,云:“将后帝之灵,凭紫姑见女言也。”可见从南朝初至隋代,在迎紫姑习俗的传播过程中,已渐将紫姑与厕神后帝合二而一,紫姑也就正式荣登厕神一职。
大约到了唐宋,又出现了有关紫姑身世的描述。《茶香室续钞》中的《东坡集》有紫姑与苏东坡之问答:“妾身本是寿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父亲是平民百姓,他曾告诉妾身:你生时就带有异相,有朝一日,必定会贵为非常人。于是他送妾身去修学。不出一个月,就博通九经。父亲死后,我母亲将妾身嫁与一优伶,不出十日,即洞晓五音。后来刺史诬执相公,把他关入大牢,还强娶妾身为侍妾。不到一年,夫人妒恨,于是令左右擒住妾身,投于厕中。幸好恰逢天符使者经过,见此事,奏之天帝,于是天帝令妾身司人间之厕。”
旧时民间对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许多地方都有“迎紫姑”的活动。不过迎请的方式各不相同。《稽神录》云:“正月望夜,江左风俗,取饭箕,衣之衣服,插著为嘴,使画粉盘以卜。”《游宦纪闻》云:“请紫姑,以著插筲箕,布灰桌上画之。”迎请的地点各地也不尽一致,大都在厕间,故皆以“厕”命名。但也有地方是在灰仓或门角边迎请。从各地的活动看,此时紫姑的职责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厕,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与人一起游乐了。
代言神:冰人、月老
神职: 说媒
推介理由:千里因缘一线牵
旧式婚礼中,媒人常被称为“伐柯人”。盖因《诗经》中咏叹: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说媒则是“执柯”,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这是媒人的最早称呼。
晋朝时出现了“冰人”的说法。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压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有人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到唐朝时,李复言《续幽怪录》中说,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奇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后人曾叹道:“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
拴红线 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 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 “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我国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个月老殿,殿的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对联云:
代言神:周文王夫妇、床公床母
神职:睡眠、和合之神
推介理由:睡,是生命之源
在古时,人们认为床神是住宅神中的重要神灵之一。祭祀床神的风俗,自宋朝已开始流行。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 “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
床公床婆到底何许人也?一说是周文王夫妇。周文王活了97岁,生有99个儿子,后于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由于周文王人活百岁,生有百子,是“多子多福”的楷模,于是被尊为床神。此外亦有认为床神是龙母,在海岛地区流行的《洞房经》中就把龙母作为渔家子女的大媒人,并为新人置龙床,赠凤被。
俗传床神有男女之分,称之床公、床婆(前者又称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后者又称九天卫房圣母天君)。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时,置茶酒糕果于寝室,祈“终岁安寝”。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区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
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确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婚礼礼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
代言神:土地公土地婆,神数众多
神职:土地守护神;统理固定辖区,主掌居民祸福
推介理由:自然崇拜中,与人民最亲近的神只
原始宗教对土地的崇拜,是因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礼记•郊特牲》曾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即土地是一位值得亲近的女神。此时土地神称后土娘娘,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一,即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之一,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由国家来祭祀。而各个地区及村社则该村社的地方小神,最初称社、社公,后来才称土地。
民间崇拜的土地神也常称土地公。一般都是笑容可掬的白胡子老头的形象,右手执如意,左手拿元宝,两肩微耸。老百姓还给他配备了老伴叫土地婆、土地奶奶。这里还有盖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着:“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放弃他的抱负。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土地神最主要的神职是谷物丰产神,俗谓“田头田尾土地公”,同时也就作为某一村寨的保护神或守护神。由于古代实行土葬,人们还认为土地神还兼有司鬼魂的神职。按照阴间的“行政系统”:地藏王是名誉上最高主宰,东岳大帝、十大阎王则是最高实权派人物,他们身旁有五道将军、各种判官等高极冥官辅佐,下辖各州、府、县城隍。县城隍手下则是各村、里的土地神。因此,土地神是阴间最基层的低级小吏,犹如阳间的地保之类。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把土地神称之为冥间地保一当人死之后,家人必须去土地庙向土地神汇报。然后,阴阳先生才开始相阴宅。紧接着祭祀土地神,向土地神买土地。同时在抬着死尸的路上还得不断地向土地神发放买路钱。待丧事办完后,还要备办文书去“注销”阳间户口。
此外,土地公还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称为“做迓”(或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
土地公在神祗中虽然级别低下,倒也办实事。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妖魔鬼怪拿他出气,好人也要唯他是问,他左也不是人右也不是人。但在关键时刻,孙悟空还要从他那里获取重要信息。他还出现在中国许多神话故事之中,如《天仙配》中的土地公就是一位大好人。
人们也常把一些去世的名人奉为当地的土地公。如三国时的钟山(南京)的土地神叫蒋子文(见《搜神记》);汉末的祢衡当上了杭州瓜山土地公。一些县衙门奉肖何、曹参为土地公。朝廷的翰林院和吏部把韩愈尊为土地公(见《陔余丛考》)。南宋时临安(杭州)太学的土地公是民族英雄岳飞(见《宋史•徐应镳传》)。
代言神:神数众多
神职:城池守护官、阴间管理员
推介理由:比上述神仙官位稍大一些
城隍是守护城池的地方长官。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之中就有水(即隍)庸(即城),城隍大概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不过正式叫起城隍神来,那就很晚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正式记载。
城隍神本来不过是各地城池的保护神。可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人们逐渐相信,人死了以后就成为鬼魂。鬼魂生活的阴间和人间一样,也有各级衙门和官吏管着。在唐朝,人们就已经把城隍神看作是阴间的地方长官了。当时就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的个管军事的小官儿,名叫王简易。他得了一种怪病,就是肚子里长了个肿块,在里边乱窜,撞击他的五脏六腑。他卧床好几个月,不能动。一天晚上,那肿块忽然向他的心脏撞击,他疼得大叫一声,就昏死过去了。
他的鬼魂来到阴间,见到一个使者,自称名叫丁郢,是奉城隍神的命令,来抓王简易的。王简易跟着丁郢,走了十来里路,来到一座城隍庙。在门口遇上一个人,对他说:“您怎么上这来了?您为人不错,现在还不该死呀!”王简易见了城隍神,就说自已不该现在就死。城隍神查阅了生死簿,发现果然抓早了,王简易还该有五年的寿命,就派人送他回到人间了。
为了纪念历史上的一些民族英雄和刚直不阿的名臣,人们往往把他们立为本地的城隍神,希望他们的英灵能象生前那样保护当地的人民。南宋末年,文天祥带领广大军民抗击元军的侵略,后来不幸被俘,敌人千方百计威胁利诱,要他投降。他却英勇不屈,壮烈就义。他死后,当时南宋王朝的京都杭州的人民对这位爱国志士无比崇敬,就立文天祥为“都城隍”,并建庙祭礼。
杭州还有个“府隍”,他生前是广东人,名叫周新,是明成祖朱棣时的监察御史,负责揭发官吏的不法犯罪行为。周新一向敢作敢为,豪门贵族都怕他几分,称他为“冷面寒铁”。周新到浙江一带巡视后,调查到了大量证据,正要逮捕那锦衣卫的特务,那家伙却溜回北京,找他的后台老板锦衣卫指挥纪纲告状去了,纪纲听说此事,又气又急,于是恶人先告状,抢先向明成祖捏造周新种种不是。明成祖听信了纪纲的话,立即把周新召来问罪,可周新不但不服“罪”,还反过来揭发锦衣卫。明成祖不分青红皂白,竟下令处死周新。周新临刑前还高呼:“活着当直臣,死了还要当直鬼,惩治贪官污吏!”后来浙江一带的人民就把周新奉为杭州的府城隍。
魔都的城隍庙也很名,一般到上海的人,都要去逛逛。这位城隍据说名叫秦裕伯,是河北省大名府人。五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曾经住在上海,对上海很有感情。据说到了清朝的顺治年间日本海盗进攻上海县城,负责守城的王总兵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竟诬赖上海人民勾结海盗,里应外合。城里的大官周巡抚听信王总兵的诬告,下令在第二天拂,以鸡叫头遍为信号,屠杀全城百姓。不料当天晚上,周巡抚梦见秦裕伯再三警告他,不许这样干。周巡抚尺醒过来,吓出一身冷汗,赶忙下令,取消了屠杀计划。这件事传开之后,上海人民为了感谢秦裕伯的恩情,就把他立为上海的城隍神。
明之前,城隍崇拜还基本只在民间流传。明代的皇帝们见城隍神在民间很有影响,就规定天下所有的府、州、县都要建造城隍庙,规格和本地的官府一样。结果正相反,官府越是提倡,人们越是反感。城隍神逐渐从地方保护神变成了封建官僚的化身,并出现了一些讽刺、蔑视城神的民间故事。《聊斋志异》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保定府有个土财主,觉得光有钱不够味,很想过过官瘾。他凑足了钱,正想到北京买个县官的乌纱帽,却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这时候来了一位客人,自称叫公孙夏,是十一皇子的门客,可以帮他找门路买个便宜官。这土财主高兴极了,就问:“我这点钱能买个县官吗?”公孙夏说:“当县官有什么意思?现在真定太守的位子正空着,当太守不比当县官强?”土财主说:“那怎么行?先不说钱够不够,我是本地人,怎么能当这个官呢?”
原来按当时的规矩,县官以上的官职都要由外地人来当的,那公孙夏笑了笑说:“实话对你说吧!我是鬼族,不是活人。如今你的寿命已经到头了,人间的官,你反正当不成了。你要想过官瘾,我能在阴间帮你买到真定府城隍的空缺。阴间不但没有本地人不当本地府官的规定,而且花钱也不多。”土财主一听也挺有道理,就叫人买来好多纸钱烧化了。三天以后他就死了,其时公孙夏果然前来迎接。土财主去拜见阎罗王,阎罗王勉励他一翻,就任命他当了真定城隍。土财主一下子当了大官,得意劲儿就甭提了。他雇了好多轿夫、吹鼓手和什役,带着最心爱的小老婆,吹吹打打上任去了,好不热闹。
这家伙的运气真不好,偏偏碰上关帝来巡视。关帝一见这个官儿如此神气,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回答说是真定城隍。关帝大怒,说:“一个小小的府城隍,上任路上就这么摆阔,将来还不定怎么胡作非为呢!把你的籍贯、姓名写出来给我!”这土财主哪会写字呀!乱涂乱画了一番,竟是字不成形,文不成句。关帝当场下令剥去他的官服,打烂他的屁股,把他赶回家去了。
除上述几位神仙外,民间崇拜的草根神仙还有痘神张立、小儿神项橐、二郎神赵昱、送子娘娘等日常生活用的神仙,皆为凡人所化。更有许多行业崇拜祖师爷神,崇拜的是对本行业的开山祖师或有突出贡献的人,比如工匠之神鲁班、纺织之神黄道婆、染织二圣梅葛、药王孙思邈、药神吴本、茶神陆羽、酒神狄仪,杜康等。此外,民间更有一批连人形都还没有的动物之神,如青蛙神、蛇神、马神……此处碍于篇幅,恕不一一述之。
中国神话是个纷繁芜杂的体系,远古神话、儒教、道教、佛教与民间传说以及迷信纠葛在一起,构成一团理不清的乱麻,让研究者望之头大。草根神仙们的传说,相对来说稍微不那么复杂,也许是因为民间的传说、凡人的故事,总比看不见摸不着的大神们,更平易近人一些。然而辛苦修行千百年,一遭成仙管万年。辛苦修行成功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仙界谋求到一个基层的职位,想要晋升需要通过漫长的评估和等待,似乎也是人间小公务员的写照。这也太辛苦了吧~
评论区
共 3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