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Kwaidan怪谈,未经许可严禁私自转载 。
这一年,北京刚刚申奥成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牢牢霸占着手机市场。这一年,家庭主流上网方式是电话线拨号,新浪、搜狐和网易是绝对的门户大站。
同样是这一年,我们还可以畅通无阻地访问谷歌,蓝极速网吧还没有震惊全国,中国互联网的前景一片光明,一切似乎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聚焦网络和网民的划时代神剧《网虫日记》横空出世,登上电视荧屏。在传播欢笑声的同时,也成为了无数观众的互联网启蒙教材。
以今天的标准,这部剧的演职阵容不可谓不豪华。导演英达、林丛、吕小品,编剧宁财神、俞白眉,随便拉一个放在中国情景喜剧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演员里除了初出茅庐的黄晓明、其他大多也都是观众熟悉的老面孔。
即便如此,仅有20集的《网虫日记》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都不及三位导演的其他作品,豆瓣的评分人数至少相差了几十倍。但对小时候的我来说,超前的选题与视角让这部剧与《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一并构成了我童年晚饭后的欢乐记忆之一。
《网虫日记》的故事大纲哪怕挪到18年后的今天也不落时:三个来自天南地北、性格迥异的男青年通过网络聊天结识,线下一面基就成了合租室友。他们的工作也极其前卫:MIKKO 是网站的内容总监、宁财神是自由职业程序员,再加上广告公司合伙人俞白眉,按现在标准那就是典型的创业团队标准配置。
这可是2001年的电视剧啊。如此富有前瞻性的剧本和人设,别说在当时,就是网剧网大满天飞的今天也找不出几个能与之匹敌吧。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黄晓明就是在这部《网虫日记》里。作为新人演员的他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只是隐约觉得和另外两位主角比起来,颜值还算出众。真正让我记住他的,是6年后那部和孙俪、黄海波共演的《新上海滩》,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根据百科资料,《网虫日记》是黄晓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演室内情景喜剧,也是他正式入行后参演的第3部作品。此时的他还没有被贴上「霸道总裁」的标签,「闹太套」和「明学」也没有诞生,更没有粉丝叫他「黄教主」。在这部剧里,他只是黄晓明,一个刚刚踏入演艺圈的青年演员。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得以在《网虫日记》里看到一个与当下人设反差极大、尚显青涩的黄晓明。单凭这个理由,重温一遍这部18年前的老剧也值了。
黑色风衣配墨镜,穿着尼奥同款装束的黄晓明初次亮相就自带中二气场。他扮酷成性、风度不凡,一开口就忍不住往外蹦英文,举手投足间满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不削与自傲。
如此超凡脱俗、帅气逼人的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了若干年后那个被B站弹幕尊称为「逼王」的男人。回头想想,「霸道总裁」的人设或许早在那个时候就在黄晓明心里扎下了根。
除开黑色系套装,无袖小马甲也是剧中俞白眉的心头好。
演员的衣着举止都是为了塑造角色。在这部剧里,黄晓明饰演的俞白眉的人设就是一个喜欢扮酷的伪情圣。初次见面表现得格外高冷,混熟之后发现原来私底下也是个逗比,其实这种人在你我的生活里并不少见。
爱耍嘴皮子但又胆小怕事、表面仗义背后心机。《网虫日记》之所以好看,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角色身上的那份「真实感」。
他们就像是住在你隔壁的三个损友,尽管经常互相挖坑,但关系依然铁得不得了,让人心向神往。
如今网上总有人批评黄晓明演技不行,演谁都像杰克苏。我倒是在这部剧下面发现了不少表扬的点评,甚至毫不吝啬地用上了「演技最高峰」的说法。
客观来说,作为一个新人演员,黄晓明在剧中的表演痕迹很重,时常显得刻意而做作。巧就巧在这些特点摆在俞白眉这个表面成熟内心幼稚的角色身上,竟也不觉得违和,反而露出几分可爱。
既然提到了黄晓明,我忍不住要分享《网虫日记》里一个细思恐极的「彩蛋」。在全剧最后两集,包括俞白眉在内的三位主角偶然认识了一位女网友。三人一见钟情,轮流展开猛烈的线下攻势。
姑娘的网名叫「Angela」,字幕显示的是「Angel」,MIKKO和宁财神叫得也是「Angel」,唯独俞白眉嘴上喊的却是「安吉拉」。
尽管到最后谁也没能俘获女孩的芳心,但在14年后,黄晓明最终还是迎娶了属于自己的「Angela」。
就当是巧合吧,当年的三个网络宅男,还是情圣俞白眉笑到了最后。
写到这里,标题只解释了一半。《网虫日记》之所以能成为我心目中的国产神剧,不仅是凭借超前的人设和故事,更是因为它对流行文化的承载,和对互联网时代的展望。点开OP,浓厚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星际争霸》、《古墓丽影》、E-mail,一连串熟悉的名词瞬间把你拉回千禧年。
在剧中,主创团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黑客帝国》的喜爱:从剧照封面到背景海报,到处都有那几位黑衣客的身影。第九集里为了破解宁财神的笔记本,两人分别找来了cos成尼奥的世界级黑客,和打扮成武丑的京城第一黑客切磋过招,戏剧效果十足。
《网虫日记》致敬的远不止《黑客帝国》一部作品,每集的标题几乎都化用了经典影视剧的名字,充满了八九十年代的影迷情怀。
18年后重看这部情景喜剧,除了上面这些怀旧的细节,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剧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故事情节。在网络并不普及的2001年,用「超前」来形容这部剧,一点也不夸张。
第三集「小鬼当家」,说的是 MIKKO 在酒吧和人吹嘘自己抢注了「坐便器.com」的域名,估值几十万。没想到被两个没文化的蠢贼盯上,引狼入室,上演了一出小鬼当家的戏码。
抢注域名这个行当的历史几乎和互联网一样久远。weixin.com 早在2000年就被人拿下,京东更是在2012年斥资近3000万买下了 jd.com。
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这一集播出的时候,相信绝大部分观众只是把域名抢注当作笑料看待。如果当时有人留个心眼,花笔钱投资域名的话,指不定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当三个大男人被五花大绑之后,13岁的小女孩制服两个劫匪的方式居然是请他们玩电脑游戏。两个蠢贼轮流体验着当年最酷炫的 FPS 游戏《雷神之锤3》,丝毫没有察觉到人民警察已经站到了自己身后。
观众大笑过后,感受到的是对游戏成瘾的深刻讽刺,这才是有水平的黑色幽默。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11集「七天六夜」。三个活宝想要打破世界纪录,参加了限制人身自由、只能依赖网络生存的挑战实验。
马云爸爸的淘宝要在两年后才姗姗来迟,在没有成熟电商和物流体系的2001年,超前于时代的网络生存挑战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个大男人还没坚持多久就已经窘态百出:叫不来外卖,买不到床板,就连上厕所用的手纸也只能找别的东西替代。
这个剧本的原意是讽刺现代人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放在当时来看的确没有什么不妥。今天重温这一幕,心里更多的是感慨。谁都没有料到互联网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饿了么美团24小时营业、淘宝拼多多每天保守卖出十几万包纸巾,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一两个月足不出户,照样活得轻松潇洒。
那句「北京还没有卖床的网站」的台词,反倒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笑点。
对一零后来说,上面的情节可能就像是天方夜谭般遥远。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深切体会到互联网的普及与进步所带来的便利。
天使投资、黑客破解、创业团队、互联网电商、互联网算命... ... 仔细想想,这些直到今天还流行着的互联网概念,都在《网虫日记》里出现过。
如今亲自投身互联网行业,让我愈加佩服几位编剧的博学多识。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剧才是我最早的互联网启蒙导师。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恰好赶上明学兴盛,在铺天盖地的「油腻总裁」声讨下,我觉得有必要通过这样一部早期作品来为黄晓明正名——霸道总裁也有过稚嫩的青春岁月。
至于《网虫日记》本身为何能勾起我的回忆,我想我们怀念的并不是插着电话线上网的环境,而是那个文艺创作自由、编辑敢写、演员敢演、作品敢表达的年代。
评论区
共 7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