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作为一个老粉丝,对漫威影业目前渐渐暴露出的一些尖锐问题进行了一些非常主观甚至偏激的探讨,更多意义上,是我写给自己以后研究用的。部分地方有言辞过激之嫌,还望漫威铁粉不要见怪(如果真点进来了的话)。我用了一种有点自己跟自己对话的意思的方式,所以部分地方可能有点浮夸,如果你误打误撞闯进来,而且还想往下滑滑试试看,请切记 *本文涉及严重剧透,如对漫威超英系列有所兴趣且尚有未观看的影片,建议立即关闭本文。 另外,文中所有超级英雄仅针对迪士尼旗下漫威公司真人超级英雄电影宇宙版本,不涉及原作及其他任何衍生作品。
都和主义:可指创作者在作品中使用“偶然”等方法,强行扭转剧情,以使故事达到预期方向的手段;
OOC(Out Of Character):跑团游戏衍生词。可指角色跳脱原有身份,说出或做出不符合角色设定的言语或行为;
漫威“阶段”概念:习惯上,将这一部《复仇者联盟》之前,上一部《复仇者联盟》之后的所有漫威个人英雄电影,称之为一个阶段。不过也有例外,如《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间的《蚁人2:黄蜂女现身》和位于《复仇者联盟4》后的《蜘蛛侠2:英雄远征》也属于第三阶段。
--------------------------------------------------------------------------------------------------------------
我还记得那天,看完《复仇者联盟4》走出电影院,我握着电梯扶手,呆望啮合的台阶,心里特不是滋味。一方面,这部电影确实做了合格的工作,收尾这十年的布局,对“超级英雄模式”的开拓和探索,创造了前人没能到达的高度,对今后这个电影类型都具有非常的意义与借鉴性,但另一方面,尤其是第三阶段开始暴露出的问题,也令我担忧。那就是漫威是否还能满足我作为粉丝的需求。
这感觉不是不熟悉的:《雷神3》风格的剧变,诡异的浩克与转变的索尔,《美队3》里让我无比失望的、甚至有沦为丑角之嫌的蚁人斯科特·朗,《复仇者联盟3》和《复仇者联盟4》里总感觉哪儿不大对劲的奇异博士,和沉默又认真、迷失在浩瀚模糊的 CGI 人海之中一句台词都没有的背景英雄们…诚然,我在看这些电影时,依然获得了满足,但是这种满足,似乎是以牺牲掉什么为代价的。
我确实隐隐感觉到什么,我想把这些表达出来。因为我开始担心,是否这种喜爱,这些明晰而具有特色的角色,才是偶然的假象,而以《黑豹》、《惊奇队长》为首的新阶段电影所展现出来的质量,才是今后的正常表现。
《复仇者联盟4》热映期间,网上曾掀起一场针对雷神OOC的争论,很多粉丝因索尔的落魄肥宅形象而感到愤怒,怒斥编剧OOC。
其实我个人认为并不是的。胖雷神从《雷神3》到《复仇者联盟3》再到《复仇者联盟4》,个性和形象的转变都是有所铺垫,合情理的。虽然弧线是往下走,让很多粉丝心碎,但究其形象,是完整的——甚至这种转变,某种程度上还是讨喜的。
《雷神3》风格与角色设定的变化,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看来用“软重启”形容也不为过。它带来的是与略显黑暗的《雷神》前两部截然不同的八十年代TV复古红粉风画面,如果再配上点劲歌金曲,说不定还会给人《银河护卫队》续集的错觉——为什么要做这种改变?绚丽的画面视效,只是在单纯地致敬复古?还是,经历了《银河护卫队》的成功,制作方想让观众看到太空背景时可以更加带入?抑或是,在一片热闹、甚至不惜要把浩克也生生改成一个智障巨人的形象,硬拽进来叮叮咣咣敲打吵闹的外表之下,为的是要“蒙蔽”什么,“掩盖”什么?
“…半途修改人物,只能是为了更大的目的。不过也没几个作者会发这种疯,冒这种险。”——<德>T·H·鲁特(1888-1958)
毕竟,“可怜兮兮的乐观”这个性格侧面,跟原本的雷电之神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时间给出了答案,《复仇者联盟4》中,索尔让位女武神,流放自己,跟火箭上了飞船——虽没明说,但似乎从此加入银河护卫队,也是顺理成章且喜闻乐见的事。他们现在不仅风格相近,而且索尔也早就不再是那个高傲难相处的王子了,从此和这群逗比携手展开一段逗比欢乐的宇宙冒险,似乎也让人期待。
确实,雷神的转变,让他得以继续在荧幕上活跃下去,甚至有点“重获新生”。那么从这点来看,是否转变就算不合理,但也可以因为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做出的必要牺牲而就变得“合理”了?
索尔,奥丁之子,雷电之神,阿斯加德的王储,拥有高贵的出身与狮子般桀骜的个性,金发蓝眸,骁勇善战,九界的女神都纷纷为之倾倒。对地球有印象,只是因为到那里抓捕过弟弟洛基。除此之外,就仅止于遍地的垃圾、花花绿绿的低级碳基生命体而已。可有天,紫色的大块头带着军队来袭,他输了,锤子没了,父母死了,眼睛也瞎了,阿斯加德黄昏了,索尔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碾压级的失败,却出于对力量的崇拜,俯首成为了灭霸军团的大将一员…
俗滥故事——我胡编的,类似的剧情漫画原作的平行时空肯定也都探索得差不多了——我举这个例,只是想表达一下,我那隐隐的,很希望见到索尔用他转变之前的那种性格,去遭遇灭霸的场面。毕竟,这是我对他的首个、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索尔的转变或许是“必需”的。但本质上毕竟是做减法,怎样证明是减法——相比“笨拙地挥舞斧子冲上前,结果被按在石头上暴打的胖雷神”,你是否会更希望看见一个“已经重伤灭霸,但无奈这个灭霸来自九年前,更加年轻、更加残忍。即使不敌,但也直到倒下才稍微削减天神英姿的雷神”?虽然这俩对比我是写得带有诱导性了一些,但是人物弧线过早成熟,宇宙扩张带来的互相交叠,再要去加入重要的个人剧情以提升个人弧线,需要更重要的 BOSS 来帮忙做到这点时——就需要团队去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强大的 BOSS 为什么只在这部单人电影里出现?二是“为什么不让XX来帮忙”的悖论争议,放眼未来,甚至可能还会造成“这个新电影里的英雄/机构/组织这么厉害,怎么当初就没有察觉到当初那个 BOSS 对 XX 的入侵”的针对新故事的制约。
更强更具魅力,能让主角更上一层楼的 BOSS 出现不了,主角该怎么办?他要怎样才能获得那观众想要但也许并不自知的“成长”?
请想想看,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觉得第三任蜘蛛侠低幼,贬他是“钢铁侠的儿子”,说他令人失望?因为他到现在为止,除了打趴一个捡破烂的可怜老爹,一个演魔术的骗子,做过最了不起的事可能就只是抢掉美队的盾牌——当然仔细琢磨你肯定也能明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三任蜘蛛侠是个整体故事线被拉长的特例,这个一会再说——如果英雄的弧线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乃至是位面,那么就只能呈下滑姿态。因为如果不这样,人物就可能会“死掉”,轻者可能只是让人忽视、看完就忘,严重者甚至会对这个角色的人性和可信度造成动摇,在观众的心中变得可有可无,真正“死去”。
国外电影工业对于商业电影有一套很成熟的模式,这种“没有性格弧线的人物只是背景”之类的“规则”就是典型。这套模式影响之深,到今天已经没有拍商业片的想要再去证伪,除非是拍艺术片、不赚钱的,不然即使漫威超英系列已经在实质上变成了连续剧,拥有了固定受众,但毕竟每集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间隔,且耗资巨大——没有投资者会愿意去冒风险,哪怕只是一个“可能会让故事变得不好看”的小小风险也不行。
得益于小罗伯特·唐尼的精彩演绎,钢铁侠这个角色已经成为漫威旗下最具人气的当家角色。把目光投回第一部——实际上是除了《复仇者联盟》系列全勤之外,所有他出现的电影包括《钢铁侠》三部曲、《美国队长3:内战》、《蜘蛛侠:返校日》。钢铁侠托尼·史塔克,这个角色都非常特殊,保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人魅力。
但正如同我在论述索尔时所说的,当一个人物的形象过于完满,就只能走“下坡路”,我在这里要郑重声明,弧线的下降不是一个贬义形容词,而是一种改变人物的遭遇与精神状态,从而才能使他触底反弹的同时博得观众同理心与满足感的手段,如《谍影重重2》开头伯恩女友的死亡直接导致他重出江湖之类。如果一个人物早早地战胜了怯懦变得勇敢,由不负责任变得勇于承担责任…那就好比王子已经战胜了恶龙,迎娶了公主。这个时候,你却还要再讲述王子的故事,甚至你告诉我他的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并且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王子正在和恶龙斗争,还有很多国家和小势力对他的公主虎视眈眈…这就是漫威很多老角色的现状。钢铁侠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是个代表——我可以断言,正是由于形象的过早丰满、生活的富足还有那该死的爆棚的人格魅力,直接导致了他这个角色的后续的弧线下调。
想想看,托尼这个人物是不是在《复仇者联盟》之后,就变得越来越惨?楼砸了,贾维斯没了,奥创搞砸了,小辣椒不停分手,复仇者联盟内部分裂,亲儿子小蜘蛛在《复仇者联盟3》里也没保住。就是因为他的形象太满,弧线太高,必须把他往下拽,才能在不停面对各路坏蛋时,有一个重新昂扬的过程,赚足同情分的同时,让个人的弧光也高歌猛进地重新发散——虽然我个人认为,《复仇者联盟4》并没有做好,如打响指一处大犯都和主义错误不说,在场其他人的悲伤反应也很诡异…这个就不说了,其次,你虽然一次次下调他的弧线,比如《复联4》里你甚至让他结婚生子,让他两鬓斑白,让他开始变得害怕失去…
这就是形象太好的结果。我心中的托尼·史塔克,应该永远都是那个放着 AC/DC,穿着全套价值几十亿美金的盔甲,翱翔在深夜都会上空的那个放肆大笑的男人。那个形象太过完美,以至于让他在《复仇者联盟4》里真正的死亡竟然都变得违和起来,我私心里甚至宁愿他是找出了什么让宝石互相摧毁的办法,直接引发一个坍缩爆炸和灭霸同归于尽,剩下半个身子再对彼得说点儿什么关于责任的话,继而在彼得放声大哭的怀抱中死亡,也都比坐在那,伴着那首用力到别扭的、一点都不托尼·史塔克的背景音乐,接受一群根本不熟的人站得远远的、奇怪又生疏的致意要强得多——
而且之后还可以拍一拍那几条丢失了宝石的现实支线的故事,黑暗未来嘛,R级成x版什么的可以拓展一下…想太多了,拉回来拉回来。
话说回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蜘蛛侠这个角色到了现在,即使是已经经历了《复仇者联盟》第三部和第四部里星际级别的大战的角色、目睹亦师亦父的托尼牺牲,却好像还是只想着谈恋爱,甚至还当着尼克·弗瑞的面说出“我只是想过我的假期”这种话,好像一点都不关心下一个灭霸来了怎么办。要知道前几任蜘蛛侠的灵魂台词,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多少人就是因为这句话而喜欢上蜘蛛侠这个角色。而我们的第三任小蜘蛛,在第二部个人电影里的表现,我摸着良心讲,真称不上是“有责任感”,所以招致一些批评也是自然。
但是请想想看,如果说钢铁侠这个角色因为小罗伯特·唐尼的精彩演绎,弧线的下调没有让人到不舒服的地步,甚至都还保持着主角水准,那索尔着实就要差一些了吧?不然也不会引发那么强烈的讨论。
我相信漫威内部,绝对也不乏方面的辩论。我认为的是我们的第三任蜘蛛侠之所以“成长缓慢”,就是因为制作方想要尽力减少这种要在中途再去处理性格变化的棘手问题,从而刻意把他的成长弧线给拉长的结果,甚至,很可能是想要他在将来的剧情中担任重要的一条线,去串起若干个阶段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听闻前段时间蜘蛛侠的版权又回到索尼手中时,是那么心痛。一方面,我很喜欢汤姆·霍兰德这个演员和他扮演的蜘蛛侠的气质,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第三任蜘蛛侠,很可能成长的道路就到此为止了,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按照原先的轨迹,遇到那个真正,能让他变成超级英雄的人了。这毫不夸张。
事实上,当漫威到了第二、三阶段之后,这种问题其实改善很多,尤其要夸奖《银河护卫队》,你很明显能看得出来制作方在拍摄之初,就已经在为续作和集结篇做准备。但单独说《银河护卫队》的话,他的优秀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他们不像黑豹在个人篇之前就已经作为黑豹出现,可以拍起源故事,其次,他们的舞台是整个宇宙,随他们造,第三,他们的成员众多,每个人的过去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变成一个新鲜精彩、又不太会影响其他故事的高潮冲突——《银河护卫队2》就是如此。
所以这种方法的通用性并不强,事实上,“通用范式”这种东西本身就不乏争议。而上一个挖掘角色过去的成功的例子,你肯定也猜到了,是美国队长。这里不妨一并展开谈谈,刚好把三巨头凑齐。
漫威到现在,所有的性格改变事件里,无论是有OOC之嫌的半路改造,还是合理的事件改变,美国队长是一步雷都没踩。其实《美国队长3:内战》上映之初,很多人批评美队,说他伪君子、人设崩塌。但是恕我直言,史蒂夫·罗杰斯这个人物,我认为是整个漫威宇宙到现在,最挑不出毛病来的。就剧情来讲,他大半生都在奉献,做整个世界的美国队长,就算冰冻了七十年,化了冰了也还是继续奉献。他的性格在刚出场时就已经确定,并且坚定,一副从此没有任何弧线的样子——我一直认为没有弧线的人物相当危险,非常容易失去个性沦为背景。
但是在这整个系列,美国队长这个角色就算不考虑后续,在刚刚进入复仇者联盟时,也是恰恰填补在了一个正确且唯一的位置——我可能说得非常抽象,但就好比一群小孩打架,你总会希望你那一方里有一个大孩子坐镇。而美队就是在正确的时刻,成为了那个大孩子。
并且还不止如此。事实上,他们生生给美队创造了一条弧线——在我以为他不会有弧线的时候。而这条弧线的诱因,就是巴基。七十年前美队还作为那个布鲁克林区瘦弱的小矮子时,身边那个总是挺他的挚友。因为被苏联俘获,洗脑改造成了没有人格的“冬日战士”…...
我当时有种感觉就是,直到在《美国队长2》里看到巴基,史蒂夫·罗杰斯才算是真正地从七十年的冰冻中苏醒。在这之前,他表现得可能是冷静、刻板、不苟言笑、不徇私情。但从这里开始,在一个我们都已经习惯、甚至开始喜欢上这么一个坚定的领导者的形象的时刻,他突然变回了有血有肉的人,变回了那个真正的他——角色总是因为存在弱点而完美,越强大的角色就应该拥有越致命的弱点。而有了巴基,我们看到史蒂夫的弱点,他的挣扎,看到他在高尚地、作为美国队长无条件地对这世界奉献、去“给”的时候,他身为他自己,身为那个布鲁克林的瘦弱小子,会往鞋底塞报纸的史蒂夫·罗杰斯,他想“要”的东西。这东西对他实在是太重要,以至于他可以因此而停止高尚的奉献,甚至放弃美队这个身份。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后劲和深度挖掘的范例。虽然在《美国队长3》里,他因为保护巴基的行为招致了一些反感,但这丝毫不影响我认为美队是漫威迄今为止塑造的最成功的真人英雄没有之一。他身上所暗含着的非常完整的人性,在重遇挚友后彻底爆发,并且这股“爆发”,会让你在回想时品味出,他在现代里醒来之后,背地里是多么的抑郁,和孤独——漫威到现在,你想想你脑袋里那个最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不是在你看来也是最具人性的?如果只是因为帅那就当我没说,但是我想说就算是拥有众多颜粉的洛基,他的性格也是合理的,加之汤姆·希德勒斯顿出色的演绎,同样也是一个值得人去喜欢的角色。总之《美国队长3》是我个人评价最高的一部漫威电影,就不继续说了大家有兴趣还是可以再去刷一遍。
话说回来,所以我才更偏向于认为,《银河护卫队》的成功,更多是因为角色们强烈的个人魅力和化学反应,以及这个系列独有的,歌舞搞笑没节操之余,煽情时又能杀死你的特色,而不是制作方找到了多么有效的展现新英雄的通用方法——《黑豹》和《惊奇队长》的争议证明了这一点。
让我们先回到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中去。当王子已经打败恶龙,成为英雄,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观众还要去看他的故事,怎么办?
投资方和观众们要的,是王子和公主婚后的幸福生活吗?
当然不是。每个要求续集的观众,真正要的,是第一集给他的感觉(至于看了续集还要求续集的观众,请小心,因为他们要的不再是上一集的感觉,而是弥补从上一部续集里得到的遗憾,当这种遗憾没被满足且没有抛出新的遗憾以留住他们,这个系列很大几率就要终止了),你得给王子制造新的麻烦才是。这个新的麻烦,要比恶龙更难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王子的形象才能在第一集的基础上,呈现一条更大的上升弧线,变得更具光芒…
但是,当你屡次让公主被劫,王子也一部部地战胜越来越强的对手,甚至已经打败了宙斯成了新神!这时观众们还嚷嚷着要求续集,投资方也捧着钱来堵你的门不让你出去时,怎么办?
之前以为洛杉矶那些编剧挺好过的吧?他们很可能天天都在苦恼着这种垃圾问题。
如果你的答案,是“再次”构思一个更强的BOSS,来让主角“再次”获得提升的话,请务必抽空参考一下《功夫熊猫》三部曲。看完后,如果你觉得《功夫熊猫3》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续作,请放手去干。
第二部时,你可以让王子干掉比恶龙更强大的对手,没问题。但是结尾,请优雅地架上这么一门大炮,轰塌整座城堡,活埋怀孕的公主。这个垃圾故事因你这个明智的决定,而延长了起码120分钟的生命力,甚至还会吸引些新的粉丝。
在已经有了三部曲的基础上,他们还要?还要往下走的话——我个人就真的不建议继续下去了——但如果你怀孕的女友马上也要被活埋进你们即将在暴雨里坍塌的棚户区板房时,你必须得说服你的投资方,就算是为了大局,别对这一部续作的票房有多高的期待,甚至做好会砸掉“杀神王子”这么个或许已因某任英俊的主演或是身陷艳照热闻的女主可能或多或少在特定观影群体中已经有点儿影响力的“IP”的心理准备——砸血浆吧,朋友,“就事论事”不是白说的,我们的王子除了从 pg-13 成长为 R18+ 别无他法——讲讲王子为了复活公主,做了些什么勾当吧,他沐浴在尸块中时,加入点哲学思辨,最好是神经兮兮地默念但丁《神曲》之类——这样你就有一个让粉丝又爱又恨的角色了。甚至可以考虑让下一作的新主角杀掉他,用那个怎么看都跟女制片有点儿问题的青年男演员也没差。因为这系列如果真拍到这儿,就是一坨屎,都有一群人因为是你拍的而来看了。
开个玩笑,之前话题太严肃了。漫威肯定不能这么干。那么他为了让人物保持生命力,保持让观众对他的喜爱,会怎么去做呢?
答案或许就是我之前的论点:让老角色的弧线往下走,同时拉长新角色的成长弧线。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我想漫威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个成绩,有了大干一场的资本,除了早年抛售 IP 以图存活的壮士断腕的精神,就是那些在单部电影中,对英雄起源进行了细致、完整地描绘的作品本身的质量——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蚁人、银护,甚至游离之外的诺顿版浩克,都具有这个优点。
我们作为观众,正是因为亲历了这些英雄是如何真正成为自己,走上冒险之路,才和他们之间诞生了这种近乎于革命情谊的联结,所以我们才会因集结篇而疯狂,因为我们可以喊出“他我认识!”,而如果在单部电影中,角色最后并没有获得一个完整维度的成长,比如《钢铁侠》没了最后那句“I’m Iron man”,因为他们打算放在第二部再曝光、《雷神》索尔没把锤子拔起来、《美国队长》里美队没有上战场、《蚁人》里斯科特并没有获得女儿的喜爱只因为剧组打算把父女感情线放进续作…
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我们可能根本不会爱上他们。要知道很多时候,如果第一眼没有喜欢上,就算以后再喜欢,感情也好像不会那么强烈。而《黑豹》与《惊奇队长》两部电影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如果你觉得我之前是在夸奖,那么现在就该到了开始真的讲讲坏话的时候了。
但首先,还是得提一下《蚁人》,算是对老角色们的最后一点补完:
笼统一点讲——绿巨人某种程度代表力量,当他没了那股仿若可以砸扁一切的力量和气魄,喜爱他的粉丝就会觉得缺失了什么,而蚁人某种程度上,代表以小博大的精神,当他放弃以小博大,变成傻子巨人在战场上往前冲的时候,魅力自然也就没有了。虽然他发挥了功能,但在人格上完全地沦为了陪衬。悲哀的事情是,现今漫威电影宇宙旗下的英雄们,大多开始有了这种苗头,即依托其特质而存在——没了这种特质,这个人物好像也就没有了。《复仇者联盟3》里奎尔合情合理的崩溃,没有引起多少心疼,反而因为“一拳打出复联4”而被不少人厌弃,就是这个理,因为在那些人心中,星爵就应该是个快乐的胖子,听着劲歌金曲在太空遨游,这是他的标签,他们认为这就是他的特质,所以一旦改变,就会引起很大的反应。
至于解决办法,除了找一个好演员,我想漫威或许也可以真的考虑一下让演员知道更多的剧本内容——起码可以让他们的表演更发自肺腑、能抓住重点。一个演员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的情况下被剪进某场戏,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可能非常诡异。
请容我再重复一遍:一个演员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是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
如果《蜘蛛侠》已经亲身证明拉长成长弧线带来的副作用,那么《黑豹》和《惊奇队长》,就是对“演员次要”这一病态模式提出了有力质疑,特别是《惊奇队长》。我看完后,的确对女主角卡罗尔所拥有的伟大品格印象深刻,但这个人物,在我心里却是面目模糊的,因为她没有让我可以记忆的点——请试想一下,如果把超级英雄比喻成树枝,每个强烈的个人特色就是他们的树杈,角色越是明晰有个性,树杈就越多越奇怪,也就越难跟其他树枝捆绑到一起。
但是现在观众想要看的恰恰是他们被捆在一起!甚至更严重——他们之所以要捆绑到一起,只是为了给系列画一个句号。是的,我就是在说《权力的游戏》,你应该也看见《权游》的编剧在大结局中是怎样运用都和主义,来实现强弱“平衡”,进而搞砸了的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赶着写赶着拍”这种模式流行起来,后面还没想好,角色就先行丰满过头,剧情失控是迟早的事。一个角色或许还能补救,但当多个主角都在自己的世界疯狂生长,还非要在最后把他们拉到一起时,问题就非常难以解决了。
这种情况放在漫威身上也适用,但好在得益于电影的体裁,他们谨慎得多,还没闹出什么“一夜失智”的乱子,但尽管如此,现在他们在找编剧的时候,可能也会在一开始就告诉他:你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写,记住了,不能越那条界,那条界,不能提到这个,不能提到那个...…还特别赶时间。所有布局和扩张,必须小心翼翼,每一步甚至都得专门开会商讨,不然就很可能自相矛盾,即使现在不矛盾,以后也有可能矛盾。这样一比,牺牲一点点现有角色的性格和形象的代价,反而可能成了最可行的办法。
问题就是,现在这个办法的弊端已经开始渐渐显现。还是拿树枝做比——为了“并线”而牺牲角色个性,如同砍掉他们可能互相影响的树杈,且不说老角色是否会因此失色,一旦当这种工作的强度到达让人厌烦的程度,就有可能催生一个病态的结果,那就是可怜的编剧很有可能因此被迫转变思维,去思考、寻找让自己现在以及以后都变得容易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放弃树枝,使用筷子。
光秃秃的也是木头,绝不会把枝杈伸到其他树枝的领地中去…你应该也知道,筷子没有树杈。
“好的人物会自己把故事写出来。”——<德>T·H·鲁特(1888-1958)
人物是故事的基础,往往人物出了问题,故事也就势必会出现问题。黑豹好歹还是个领袖,拿了个王子复仇、兄弟相残的经典戏码,好歹还在讲一个故事。但惊奇队长的情况完全就是往往在写小说时状态不好,作者会有一种冲动,就是想要把人物提溜起来,往前去放,这个“放”的过程,不是省略,是“带过”。编剧行业有句话叫“Show Don’t Tell”,意思是“展示,不要说明”,而“放”这个行为就是完全直白地“Tell”,它非常简单直白地告诉读者,这个故事的这一段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没有什么既视感,请试想一下为什么动作片里要拍你朝我开枪,我也朝你回击、汽车飞驰、撞碎橱窗的画面,而不是一个人坐在镜头前,告诉观众说:“车撞了——约翰杀了两个人——用铅笔”?
如果只是小说,“Tell”可能还没这么致命,在剧情跨度很长的长篇小说中,完全可以善用“Tell”来省略不关键的剧情或事物来保持行文节奏,本格推理类讲述人物背景与安插叙述性诡计往往也可趁此时。
但《惊奇队长》是一部电影,一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它整个故事,却从头到尾就像有个人坐在那儿,告诉我“她很坚强”、“她战胜了自己”、“她是个了不起的人”…这让我感觉非常不好。我没说他要表达的东西不好,我是说它好像是为了表达这个东西,而去凑了这样一个故事,这让我觉得很敷衍。
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你要表达什么,首先都得把一个故事给讲好,而故事,从来都是先有人物,这个人物是完整的,所以他有动机,而动机创造了事件,为了配合事件才有了世界观。这时候人物终于往前走了,他开始冒险,开始不断作出让作者意外的决定,突然有一天,要表达的那个东西出来了——这才出来。
这样的人物才是人物,才是活的人物。电影里,演员往往就应该要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一名合格的演员,是需要用自己的外表和内在的理解,让角色由内而外在自己身体里“活”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与 艺术天赋还有丰富的共情能力,去添加自己的理解,让身为创作者的编剧都感到意外和惊喜——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剧本去做木偶戏。编剧和导演也应该综合一个好演员实际的气质和能力,去给TA安排或把关合适的角色,双方在这个过程中是要互相尊重、互相商量、信息对等的,这样才对,才能把一个存在于想法中的东西实现成真。
可惜现实总是复杂的,这种场面好像永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并且在这个前提上,《惊奇队长》所采用的闪回、失忆等方法,也没能起到相应的效果,他们过于迫切地想要介绍惊奇队长这个角色,而忽略了最基本的要点就是让观众先喜欢上她——他们好像在一开始就已经假定观众是喜欢她的了,谁给你们的自信?结果就导致在此基础上,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只是把那些非狂热粉丝的观众往更远处推。另外,除了介绍惊队这个角色,这部电影终极要表达的那个东西,你懂的。别说不是,女飞行员那个配角和相关的桥段实在是太刻意,联想到近几年国外的电影风向,确实,是有平权的意思在的。
平权很好!我也是平权的支持者。但是《盗梦空间》里也说了:
强加的念头会让人抵触,你得让这个念头好像是从他们心里油然而生的一样才对,为什么蝙蝠侠的父母和蜘蛛侠的本叔叔要孜孜不倦地去死,是导演和编剧们想吗?不就是想确保观众一次次可以被拖进主角当时所处的那个诞生他这个人物灵魂主题的场景吗?但总之不管怎么做,你都不可以直接告诉一个人不要去想大象。DC 的《神奇女侠》评价不错,因为人家根本没去喊什么口号,这故事是先有的戴安娜,再有的故事,至于你从这段故事里体会到什么,就是你个人的事,我个人虽然不记得这部电影有什么深刻的东西要表达,但是我心里起码留下了一个非常骁勇善战、勇敢无畏的亚马逊女战士的形象,看完电影之后,我也爱上了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甚至是甘当绿叶的男主角史蒂夫——而他们身为角色,某种意义上也代表(或被赋予)的现代男女两性派别的过招,也是在互相保有尊严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使人非常舒服的同时也真心地产生共情,继而期待《正义联盟》的后续故事。
但《惊奇队长》,我看完以后心情却非常沉重。这部电影里两个主要男角色,塞缪尔·杰克逊和裘德·洛所饰演的年轻版尼克·弗瑞和反派勇·罗格,都有被刻意贬低和沦为笑料的嫌疑,并在整体意义上与那个雷声大雨点小的“至高智慧”融为一体,形成女主角那股好似“强权压迫”的力量——如果我是对的,那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粗劣的表现手法,即为了抬高中心而把周围降低。如果你没接触过这个概念,想想看一个人打败比自己弱的人,和打败了比自己强的人,哪个更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强大?不言而喻。你想表达这是一个不输任何人的坚毅女性的形象,那就得让她去打败真正强大的对手,而不是显得卑猥的小角色——然而要命的还不是这个,《复仇者联盟4》里你们也看到了,惊奇队长这个角色几乎彻底沦为了都和主义的牺牲品。我在真正了解她、喜欢上她之前,就已经对她抱有了这种偏见,想想以后制作组说不定还会继续假定大部分粉丝都已经了解她、喜欢她,并在此基础上制作续集,我就头晕。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即使我知道她也很无奈。
至于黑豹,没那么差,我也说了起码是在老老实实讲一个故事,但是,我个人其实也比较无感,这话也许很不负责任。但我真心认为这部电影,可能更多的意义并不在于电影本身,而是终于出现了一个以非洲黑人作为主角的英雄,对于漫威非裔美国人的粉丝群体来说的重大意义,才是更主要的。跟我自然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但《黑豹》却也不是没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它几乎是教科书般地暴露了“漫威模式”所隐含的弊端之一,即“世界先于角色出现对于角色塑造的干扰与制约”。你如果看过很多电影,就应该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得到《黑豹》这个“王子复仇记”的剧本,跟惯常中的好像有点不同——虽是起源故事,但在故事开始他就已经是黑豹了,以及流浪在外的那个想要争夺王位的人,也好像不应该是迈克尔·B·乔丹演的反派弟弟,而是主角才对。并且按照一贯套路,他甚至一开始都不应该接受国王这样的一个身份——比如“流放自己在异国他乡,不接受责任的混小子王子,在目睹父亲的死亡后终于决定担起责任,哪怕因此要与那个故土之上刚刚继任的、只想用用祖国科技来统治世界的弟弟手足相残也在所不惜”这种套路,陈词滥调但经典耐穿,我个人认为《黑豹》的力道不足,就是由于他的节奏被打乱,导致一些更能挑起戏剧冲突与矛盾张力的桥段不能出现的结果。观众在《美国队长3》见到他第一眼,他就已经是王子,已经“出生”在“别人的世界”,这就是我认为的问题所在。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知乎帖子截图,叫“小说世界观构建三百问”,里面的问题甚至细化到你小说里不同地区种族、民族用什么器皿承装食物,我看完特别激动,当时就转发配文:“小说胎死腹中三百问”——那可不嘛?您故事还没有呢,就给自己套个世界,八成的情况我告诉你,刚动笔就写不下去了。
年少轻狂啊,后来想想,确实没必要这么说,辛辛苦苦打出来,洋洋洒洒几大篇,都挺不容易的。而且到现在,也确实认识了些“准备越充足,下笔越有神”的作者,也发自真心地感到佩服,因为我做不到。并且仔细琢磨一下,当主角真正初探了这个世界以后,尤其是幻想题材来说(幻想题材世界观构建与设定要更严谨),它这个三百问也不是没有存在的意义。
回到漫威,所以综合来说,我认为《惊奇队长》与《黑豹》的问题,除了本身的“为口号编故事”之嫌,宇宙扩大所引发的“树杈冲突”,也是现在和未来都亟需考虑清楚再去走下一步棋的一点。
一.CGI技术的滥用与保密至上的制作手法导致演员不能在表演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当人物被剧情刻死,呈现出来的结果就只能是工具人;
二.人物为了合并世界线互相牺牲,与原本形象产生冲突,在电影这样一个有限的呈现体裁里,不免失却独有魅力乃至可信度;
三.由于真人电影“平行宇宙”的概念处理原则是慎之又慎(避儿戏化),这就导致了目前世界观的愈发紧窄,留给新角色的空间也越来越少,新角色施展自己的独特性也越来越难。
下一代复仇者的概念听上去不错,第四阶段与第五阶段好像也挺诱人,但我也非常担心——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模式发展到现在,这群新英雄已经不能作为互相独立的角色来出现,说是带着镣铐,在巨大的阴影之下出生也不为过。能玩出多少新花样,就只能看漫威能显多少神通了。
反正也一万来字儿了,不如再带一笔《蜘蛛侠》好了。前几天版权又回到索尼手里,网上的粉丝炸翻了天,荷兰弟还有两部片约在身,这可真不是件好事。如果真拍出来,很可能会亲自葬送这个成就自己的角色,甚至自己第从影之路。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会真心地劝他看看剧本,谨慎考虑要不要继续拍下去,哪怕会因此赔一大笔钱。
前文说过,漫威把蜘蛛侠这个角色的弧线拉长,为的是换来更完整的形象和更多的演出机会——托尼的阴影势必会萦绕第三任彼得很久,伴随他的成长,成为一个巨大的负累,而这恰恰是第三任蜘蛛侠会在漫威被委以重任的一个体现,别的不说,光是缓慢的弧线就透露了他的生命长度。之前我也说了,他本可能会成为一个串联新老系列剧情的下一个灵魂人物,我们也本可以陪伴着他,亲历这段历程,看着他从一个小男孩,终有一天脱离托尼的阴影,成为真正的蜘蛛侠。这会是罕有的观影体验,可惜可能不会实现了。我之所以听闻版权的事之后那么懊憾,正是因为这一点。
同时,也如我之前所说,第三任蜘蛛侠尚未真正在漫威成长,如果真的不再回归,那么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对他的偏见,可能就永远无法再更改了——百年后有人做节目,回顾蜘蛛侠这个经典的漫画形象时,说不定都会对汤姆·霍兰德这一版只剩下顺嘴一提,因为所有蜘蛛侠个人电影中,他可能是最没存在感的那个。
所以不难看出我对版权这件事的悲观了吧?有朋友劝我别太多说索尼的坏话,起码它缔造了老三部曲,我承认我确实曾经深受托比版蜘蛛侠的震撼,对那个胶片颗粒质感的画面中,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高楼间摆荡跳跃的经典红蓝的矫健身影印象深刻,此外还有雨中倒吻、毒液剥离等等经典场景,且随着年岁增长,这种震撼,还渐渐有点被记忆美化成经典与不可复制的苗头。
可实际上,如果只是因为是经典就不应该再有新的解读,那么现在国内大部分抱着《西游记》不撒手的制作方都得剖腹,更何况,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重看托比版蜘蛛侠,竟觉有些阴郁沉闷,加上个别地方稍显老套的惊悚效果,联想年少时的记忆,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很好的塑造了一个全年龄段都适宜的蜘蛛侠形象。
相比之下,汤姆·霍兰德所饰演的第三任小蜘蛛阳光乐观,并且是从少年时期开始讲述,正适合青少年观众群体,在此之上还最大程度地保有了个人特点以及会让老粉会心一笑的致敬和那些甘愿让他们再次共情其中的性格特质。我真想毫不负责地断言第三任蜘蛛侠得益于多个层面上的积极意义,超越托比的第一版,需要的可能仅仅是时间。但很可惜,被誉为造梦工厂的“迪士尼”,终于也难得亲手毁掉了一个梦。干得漂亮。
不过,既然提到蜘蛛侠,那么有一部作品就不得不说——说了这么多丧气话,也是时候展望点儿好的了,那就是《蜘蛛侠:平行宇宙》。
可以这么说,版权事件过后,正是这部动画电影,对我难过的情绪在极大程度上进行了安抚。我并不是一个动画迷,也不是一个索尼吹,但这部动画电影中,对蜘蛛侠这个角色,以及精神内核的深层挖掘,我个人认为甚至是超过了其他真人作品的。当然,这也要感谢之前所有的蜘蛛侠电影让我对蜘蛛侠存在一个了解基础——只要是跟我一样对蜘蛛侠这个形象有所了解的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百分之九十都会说好看,关键是也看得懂。而且了解的越多,收获的惊喜也就越多,如果你还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跟我一样,自动把托比和加菲的身影给代入进去了,那你肯定会因为那个桥段而掉眼泪的,相信我,一点都不夸张。这部电影是真的狡诈。也强推没有刚看过的朋友去看一下。
我就这么说好了:如果索尼能把托比马奎尔和加菲找回来,带上小荷兰弟一起演个类似的真人版,然后汤老师带着毒液也来凑个热闹,那么我绝对会高喊着“真香”和“索尼万岁”买票进场,同时把上面白话的那一大堆当屁放掉。
漫威宇宙从2008年开始发展到现今的规模,真的是一件非常疯狂的事,这个时代变了,有资本就有艺术。并且对于错误,他们内部的检讨肯定也比我这些胡言乱语来得深刻和全面得多。所以我毫不怀疑漫威影业可以继续这样疯狂下去,对电影圈来讲,他们刷新了前人的高度,创造了新世纪以来规模和体量最庞大的电影系列,勇敢探路,服务粉丝,这点比畏缩观望的某纳和某C强得多,对观众来讲,他们让90后的心中也有了跟80后《星战》系列一样重要的、伴随成长的荧幕经典系列(没有任何贬低《哈利·波特》的意思),甚至还在影响着00后、10后,并且还在进一步扩张,影响着更多的从业者…...
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期间会伴随着很多问题,我作为一名观众,一名粉丝,真心希望漫威越来越好,可以在开疆拓土时坚守特性、保持商业的同时不忘艺术,在未来无数的权衡里,找到那个最适合他们的“阿基米德点”。
毕竟观众抛弃一部电影,远比想象中更容易发生。现在,还远没有到那个可以坐享其成的时候。
评论区
共 10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