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起一个老笑话。有个疯子和一道光柱。细节已经记不得了。
在编剧布赖恩·阿扎雷洛[1]与画师李·贝尔梅霍[2]2008年推出的漫画《小丑》[3]结尾处,自始至终未露真容的蝙蝠侠终于出现,于大桥上与主角小丑展开决斗,贯穿全篇的主要叙事角色弗罗斯特则被小丑一枪贯穿面部,缓缓爬向桥边。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结局如何,无人知晓。
《小丑》获得超出所有人预期的巨大成功,DC漫画也因此与两位主创谈及续作的可能性。遗憾的是,这一项目项目历尽艰辛,期间曾因DC扩展宇宙的失败而被打入冷宫,直至2018年3月方才重新公布,并定名为《蝙蝠侠:永罚》[4]。本作最初包含大量黑暗正义联盟[5]的角色及元素,其后在数次重启中逐渐寻得全新定位,但约翰·康斯坦丁[6]、扎坦娜[7]、沼泽怪物[8]、死侠[9]、幽灵[10]、恶魔艾崔根[11]等DC漫画中与魔法相关的角色仍构成主要配角阵容。
本作剧情紧接《小丑》结尾,小丑在决斗中坠桥死亡,尸体被警方自海中捞出,而警方在桥上发现的死尸,自然是前作的旁白弗罗斯特。有趣的是,在警方记录中,两人都被称为无名氏[12],这同样是对前作结尾弗罗斯特陷入癫狂,面部伤口状如小丑这一结尾的致意。
有趣的是,在本作开篇,蝙蝠侠已失去对这场恶斗的一切记忆,醒来时身负致命刀伤(同样在前作中已通过画面埋下伏笔),奋力逃离救护车后,他跌跌撞撞奔入暗巷,然而应其呼救而至的并非阿尔弗雷德,而是一位意外的救星:约翰·康斯坦丁。
本作中的康斯坦丁并非近年来愈发令人感到亲切的地狱神探,而是于《沼泽怪物》中最初诞生时的版本。他嗜烟如命,口无遮拦,既担任整个故事的旁白,同时又是最不可靠的叙述者。选择他作为与蝙蝠侠一路同行之人,刚好将两名角色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推到读者面前。面对这以混沌为本质的世界时,蝙蝠侠选择严于律己,行事决不逾越底线,而康斯坦丁则有些吊儿郎当,甚至是游戏人间。当叙事者从世界最佳侦探转向一口伦敦腔的地狱神探后,我们距离真相只会越来越远。
在康斯坦丁引导下,蝙蝠侠一路追寻自称目睹自己与小丑一战的流浪汉,却未能如愿从他口中收获真相。与此同时,过往记忆一次次涌上心头,他开始记起儿时曾目睹,却未能理解的一起起事件:与父母外出野餐时的事故、父亲与另一个女人之间的纠缠、父母之间的一次次争吵、母亲雇佣私家侦探进行的调查,以及一家三口前往观看《佐罗》电影那个将改变自己命运的夜晚。
这些记忆向我们展示出布鲁斯·韦恩[13]并不完美的童年,以及无所不在的魅惑女巫[14]。这究竟是真实的记忆,还是在魅惑女巫影响下遭到扭曲的记忆?托马斯·韦恩与玛莎·韦恩的故事在本作中得到重新书写,原本令人艳羡的神仙眷侣被打落人间,而这种改写将直接动摇蝙蝠侠神话的核心:如果托马斯·韦恩夫妇并非行善之首富,同样难以回避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堪,蝙蝠侠的执念是否仍旧令人认同,是否同样正当?
你瞧,如果不疯,怎么可能造出这苍穹、地狱、尘世,以及其间的一切污垢。
本作中的蝙蝠侠已经不再像DC主宇宙那样永远保持着无懈可击的理智,无论任何打击都可从容应对。两位主创希望挖掘出他更为脆弱,也更少为人触及的一面,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去揭开布鲁斯童年的伤疤,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一系列基于魔法的配角以及反派,将纯粹的混沌重新引入蝙蝠侠的世界。
大桥上的死斗真相如何?化身流浪汉的幽灵口中的恶魔所指究竟是否蝙蝠侠?蝙蝠衣为何突然攻击布鲁斯?他又何以突然深陷地面六尺之下的棺材之中?为何魅惑女巫会出现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一个接一个谜题接续出现,却始终无法得到完整的解释。
康斯坦丁之所以将蝙蝠侠比作其所在漫画宇宙的源头/创世主,是因为他代表着其中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布鲁斯在父母遭劫匪枪杀后决意化身蝙蝠侠惩治罪犯。但仅有这一条线索并不能构成整个蝙蝠侠宇宙,只有加入混沌,方能让这数之不尽的故事绵延下去。但想让故事继续,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蝙蝠侠的世界不再如诞生之初一般单纯,他的动机在愈发复杂的故事中渐渐遭到釜底抽薪。一如在《小丑》中仅仅作为背景元素,蝙蝠侠在围绕自己创立宇宙中的存在已经被稀释至无比苍白,他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保持自身的天真。
自从海中捞上的那具尸体不知所踪,蝙蝠侠就在努力寻找小丑的最终去向。他一方面担心自己痛下杀手,最终逾越了心中那把规尺,又担心小丑会继续犯下罪行。然而这一切追踪,仅仅让他再一次走向崩溃边缘。当哈莉·奎茵扮成小丑再次作乱时,屡遭暗算的蝙蝠侠在对峙中紧紧扼住对方脖颈。他是否再次失控,最终走上歧途?如果这一切都是小丑女所为,是否意味着小丑已经伏诛?
直到故事最后一页,我们终于看到自海中逃出生天的小丑,这与电视上小丑尸体的影像完全矛盾,但在将魔法加入考量后,一切皆无法以常理看待。魅惑女巫可以潜入布鲁斯的童年;康斯坦丁可以回到罪恶巷的凶案现场,一枪将女巫击毙;蝙蝠侠甚至可以在停尸房化作一缕烟雾,取代小丑的尸首;故事最后爬出海面的小丑,是否也因此改写了命运?
小丑是蝙蝠侠世界中一切混沌的具象代表,也是这部作品底层的线索。如果蝙蝠侠在放手让小丑自桥上跌落海面的一刻,彻底被混沌吞噬,整个故事的一切谜团也有了答案。在负面力量消失的同时,故事结构随之崩塌,蝙蝠侠宇宙则在底层逻辑分崩离析之际,彻底进入混沌状态。在迫使蝙蝠侠逾越心中信念的同时,小丑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理想:引诱蝙蝠侠倒向自己的黑暗面。
如果尽在掌控的对象变成自己,恐怕并非我们所愿。(人类因此而堕落。)
而在现实中,我们被混沌包围,这亘古不变的飓风会从任意方向吹来,毫无预警就将我们自生活中卷起,撞向一切坚硬之物。
而那些死死抓住这幻觉不放的人……才知道我们从未掌控过任何东西。
只有到一切真正结束时——虽然不愿承认,恐怕我们已经逼近——我们才明白控制不过是恐惧的代名词。
在康斯坦丁这位不可靠叙述者口中,蝙蝠侠成为了追逐幻梦之人,而小丑则成为永恒的存在。这固然是他的一面之辞,终究谈出了以往蝙蝠侠故事努力回避的丑恶事实:为与混沌抗衡,蝙蝠侠付出的代价是放弃生活本身,以控制之名散播恐惧。尽管试图掌控一切,最终留给他的真相,却只有大桥上的片刻犹豫,以及由此破灭的幻觉。
这一条细细的线,与那根光芒耀眼,却可能随时消失的光柱,究竟有何不同?
何谓永罚?或许面对无所不在的混沌,像康斯坦丁这样享受片刻的欢愉才是惟一可行之道,而蝙蝠侠踏上的这条钢丝绳,只会在某一天毫无预兆地崩断。小丑在坠落后成为充溢整个世界的存在,而蝙蝠侠周围的一切则在放手之后片片剥落。这条线,并不比光柱结实多少。
我们长毛的朋友只能说出真相。我们因此热爱它们,上帝保佑它们并无灵魂的心脏。
只有灵魂——人类独有之物——方能赋予我们说谎的能力。
可以说,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说谎……也能够被骗。”
蝙蝠侠真的忘记了这场死斗的结果吗?真相往往比人们预想的更为残忍。相比刻意说谎,自欺欺人这四个字或许在此处更为恰当。扎坦娜口中的说谎之人与被骗之人,在蝙蝠侠身上终于重合。他的种种迷惑、无解,却在寻根溯源后还诸自身。将真相埋在记忆深处,只会令更多不堪回首的记忆沉渣泛起,最终将原本坚固无比的存在彻底撕裂。
此刻,蝙蝠侠已经不再是这个故事的英雄,而是沦为违背自身创立规则的反派。尽管事出无奈,尽管究其一生,他一直在循规蹈矩地坚守原则,但仅仅这一次例外,就足以毁灭过往的一切。万能之主终将因自己定下的严酷法令遭到审判,只不过这次最高法官不再是他自己。
讽刺吗?或许有一点,但这就是蝙蝠侠宇宙的逻辑,即便在这一片混沌中依然坚不可摧的逻辑。从这一层意义上看,蝙蝠侠与小丑背后象征之物,也变得清晰无比:无孔不入的混沌与亘古至今的法则/意义,始终针锋相对,其存在甚至已经超越两名主角本身。违背原则的造物主将遭到严正审判,而混沌的化身也将在消失之后反衬出原则的荒谬绝伦。
通过巧妙调换传统叙事的角色设定,两位主创将贯穿蝙蝠侠叙事的基本矛盾以全新的角度推到读者面前,而这正是渐趋定式的蝙蝠侠故事极其需要的改变。本作之所以能够成为DC漫画“黑标”[15]系列的抗鼎之作,并不仅仅在于作画层面对暴力等成人元素的刻画,更在于其对传统蝙蝠侠叙事逻辑的突破。
当死亡近在眼前,蝙蝠侠究竟应该遵循一直以来信守的原则拯救小丑,抑或在犹豫中任其堕落?不论将谁放到这个位置上,恐怕都无法作出完美无缺的选择。现实世界远不是漫画故事般非黑即白,但探索进入灰色地带之后超级英雄在心理层面面对的重重挑战,确实是一个相对新鲜的领域。在重重迷雾之下,这个版本的蝙蝠侠不再完美无缺,却也因此更令人感同身受。阅读过程中,我们或许像他一样迷惑,故事结尾处,也会像他一样质问自己,如果面对相同的处境,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至于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小丑是否在这漫长的坠落中奇迹般生还,蝙蝠侠又是否在这一过程中“死去”,其实并不重要。两位创作者已经将蝙蝠侠故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端上台面,至于如何去理解,决定权在读者手中。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