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如果文中没有出现你喜欢的"city pop"歌手,并不是他/她不够重要,而是能力有限无法涵盖所有的优秀歌手。
“city pop”作为日本独具时代感的音乐逐渐形成于70年代末期,在80年代伴随着日本的经济腾飞迎来了属于它的鼎盛时期,和当时的偶像歌曲(歌谣)分庭抗礼。用任何一种音乐定义都不足以表述“city pop”的繁复性,这是一种融合性曲风,折射出不同种类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融会贯通后又不失自身的独特辨识度。歌曲的情绪色彩映衬了人们对于及时行乐都市生活的向往,和置身于惬意舒适的海滨假日中幻梦般的憧憬。
“city pop”音乐的诞生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在与时代文化契合的阶段孕育而生。为了了解“city pop”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说说更早时期日本本土音乐都经历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人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战后美军驻扎日本,当地酒馆成为了播放爵士乐的重要场所,年轻一代也会把收音机调到可以收听爵士乐的电台。这不仅仅是好奇于新的音乐形式,在那个贫困潦倒的时期日本人对于美国文化的崇拜的影响下,爵士乐元素迅速的融入进了50年代的传统歌谣中,吉他作为歌谣曲常用乐器在之后被广泛使用。
爵士乐源于蓝调属于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歌曲具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多用于绝望痛苦的情绪宣泄。其中的曲调风格也许映衬了当时人们的内心境地,而蓝调低沉呐喊般的演唱方式和演歌颤音哭腔式的情绪表达也情出一脉。蓝调具有丰富的和声和自由的节拍,在舒缓和迫切的律动中制造出摇摆感,散发着迷人的即兴气息。而爵士乐将蓝调的特色变得更加复杂细腻,并影响了节奏蓝调和摇滚乐,而这两种音乐类型也对之后的“city pop”产生了间接影响。
在50年代末期摇滚乐吸收了节奏蓝调和乡村音乐元素形成的乡村摇滚融入至日本歌谣曲中,这时的日本音乐已经紧跟住时代的步伐,电子乐器的演绎方式也围绕着摇滚乐在此时初见端倪,这并不比西方50年代中期刚形成的摇滚乐晚上多久。在1966年“披头士”乐队在日本武道馆进行了演出,这代表着摇滚乐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深入人心,对于着重节拍和音响效果的电子音乐实验,在本土也渐渐形成了气候。摇滚乐的演奏形式通常由电吉他、贝斯、电子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合成器组成,偶尔也会加入吹奏类乐器,而合成器的出现也为日后“techno”音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编曲探索方式。
“happy end”作为日本摇滚元祖级乐队诞生于70年代初期,成员由细野晴臣、松本隆、大泷咏一、铃木茂组成。可以说这几位成员对“city pop”音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的音乐类型称呼,但可以从当时他们的歌曲中找出“city pop”所传达的情感痕迹。比如这首《 風をあつめて 》,由松本隆作词细野晴臣作曲,吉他点缀的惬意感伴随着漫不经心的鼓点,配合着电子键盘乐器所发出的轻盈音效仿佛将人托起乘风而行,在温暖的气流中俯瞰城市,整个人被舒畅的情绪所包裹住。松本隆的作词也体现了悠闲的都市生活缩影,这时的音乐风格已经有了从乡村走入都市的更替变化。
在72年“happy end”这支传奇乐队解散,成员们在之后有了各自的发展。细野晴臣、铃木茂、松任谷正隆、林立夫在73年组建了新乐队 “tin pan alley”。在他们的作品中你能体会到甜美、浪漫、慵懒的情绪,一辆颜色鲜艳的老式汽车停靠在海岸边,沙滩的映衬下青绿色的海水渐变为海岸线的碧蓝色又和清澈的天空连成一片,几颗椰子树懒洋洋的倚靠在一起,这时渲染出的海滨度假气氛一定会在脑海中浮现。他们的曲风有着巴西音乐的欢脱节奏配合酷爵士古典从容不迫的气息,合成音效代替了圆号和萨克斯的慵懒感,有时也配合着类似“口哨”的顽皮声赋予歌曲跳跃的弹性。听者仿佛也置身其中,倚靠在椰树下无拘无束的享受着徐徐而来的海风。
同一时期山下达郎和大贯妙子建立了"sugar babe" 乐队,不管是乐队时期还是早期的个人创作,山下达郎和大贯妙子的曲风都很接近于80年代的"city pop"。最为直白的体现在72年山下达郎的专辑中,《 your summer dream 》这首歌曲在快要结束时直接引进了海风或海浪的采样声效,这和之后“city pop”盛行,山下达郎所使用的海滨气息的专辑封面有着高度契合。可以说山下达郎在80年发行的《come along》和《ride on time》两张专辑确立了“city pop”的音乐风格,当然这是后话,让我们再回到70年代中后期。
“yellow magic orchestra”成员由坂本龙一、细野晴臣、高桥幸宏组成,创建于78年。他们曲风为“techno”音乐,这种前卫的曲风提倡使用合成器音效制作音乐,稀奇古怪的音效像是变幻莫测的魔法。"techno"音乐听起来重复性较高,但日本音乐重视旋律,两者互相弥补也不会出现对于机械式重复的反感情绪。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乐队成员在之后也参与制作了大泷咏一、山下达郎、大贯妙子等人的专辑。这点不难看出"techno"的元素也在不久将来潜移默化的融入进了”city pop"中。同样重视合成器乐的编曲方式也为之后的偶像歌曲(歌谣)提供了新鲜活力,可以说之后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音乐编曲已经进入了科技时期。
摇滚乐在之后也演变出了"funk"和“舞曲”等风格,像“funk”这种骤停打击乐以电子切分音为特色,使情绪升至顶点的欢愉感被中原芽衣子这样的创作型“city pop”歌手所使用。虽然舞曲在80年代中后期流行于日本,代表人物如wink组合,但是在“city pop”的发展过程中也暗含着电子舞曲的元素。在这里也要提到林哲司,他为杉山清贵和菊池桃子制作的"city pop"歌曲中其实也具有 “synthpop”的 "aor摇滚“元素,或者说两者有着一定的重合,抒情含蓄的轻摇滚加上“city pop”制造出起伏的空间律动,能够恰当的融入进一些情绪较为舒缓伤感的“city pop”音乐当中。90年代具岛直子的音乐也可以说是带有“city pop”元素的"aor"风格。
所以说对于“city pop”的编曲风格很难有一个准确定义,它本身就具有着摇滚、funk、舞曲、techno、aor、爵士等元素,基于重节拍、情绪上升、摇摆感、 电子迷幻感、异域风情、爵士复杂和声而形成的特殊风格。在“city pop”这个定义还没有出现前的70年代,这些不同风格在本土新兴起的音乐统称为新音乐。当然,影响新音乐的创造者中不仅仅只是上文中提到的这些人物。
时间进入80年代,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娱乐产业日渐发达,伴随着偶像歌手热潮诞生了各大综艺节目,音乐榜单节目和选秀节目被人们所追捧,舞台布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歌舞厅兴起。cd于这一时期问世,磁带成为主流收听音乐的方式之一。日元升值伴随着股价房价的大涨,在这种经济空前繁荣的情况下催生了人们的享乐主义,左翼运动和学生反抗运动已经在之前消散,年轻人为了排解情绪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享乐至上的活动中。“city pop”作为当下时代的文化缩影,在长期新音乐的灌注下终于破土而出。
除了山下达郎在80年代初期的代表性作品,大泷咏一也作为“city pop”的开拓者之一在81年创作了 《a long vacation》这张名盘,并邀请了老友松本隆担任作词。作曲风格在此时已经形成了“city pop”专有的辨识度,有着贴合时代气息享受当下的愉悦感,配合着轻佻的funk节奏律动 ,连接于合成器音乐表现的虚幻失真,情绪基调往往是人们追求现实和梦幻结合的迷离状态。
这时带有海滨气息“city pop”的专辑视觉风格也基本趋于一致,代表着清凉感的深蓝色渐变天空,少有人物,配合着简洁的景物或是小型停车场或是椰树与阳伞,大块简洁的上色方式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不真实感,这样的梦幻场景让人觉得只出现在想象中。
而都市风格的“city pop”没有了海滨下的阳光奔放,转而聚焦在个人封闭私密的情感当中,就像是带有凄楚感的自我迷恋,醉心追去于个人世界。夜晚站在高楼林立的中央俯瞰霓虹闪烁的都市,仿佛时间出现了裂隙,眼前这个充斥着现代气息的都市只存在于另一个时空中,耳旁响起痴怨的歌词不断夸大着迷离的情绪,而这种迷离的轻薄感好像又会轻易的消失伴随着害怕失去而不安。
跟随着开拓者的步伐在80年代中涌现了大量的“city pop”歌手和创作者,如寺尾聪、角松敏生、杏里、竹内玛莉亚、菊池桃子、中原芽衣子、杉山清贵等,他们描绘的无论是繁华的都市情节,还是对舒适海滨假日迷恋的热忱都被深深刻印在了80年代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city pop”所表达的一切是经历了萧条之后,人们渴望富足愿望下形成的音乐文化载体,并且在那个时期美梦成真。无论是穿衣风格、杂志设计、舞台的搭建理念都看不到旧时的影子。城市基础设施可以说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别无二致,如同是凭空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可以说这种如梦似幻感,就像是人们还没有做好应对时代高速发展的心里准备而产生的狂喜。在今天当我们开始回顾倾听“city pop”音乐时,那种繁华的沉淀感已经蔓延在当下生活的每个角落,变得如此亲切的没有隔阂。
90年代伴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city pop”也在繁华落幕后渐渐的消声觅迹,偶像歌手进入冰河期,随之而来的是以乐队形式展开的流行音乐。无论“city pop”这个音乐类型对应着时代更替的戛然而止还是正常的寿终正寝,它所带来的梦幻感却是触手可及真实存在的。让我们在“city pop”音乐的陪伴下结束这次简短的介绍。
映照在鬓角上的是夕阳的漩涡,反射的海面染上了太阳的余晖。阳伞之下我眯起了双眼,仰望着的景色好希望你也能看见。
评论区
共 3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