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派与温和派
专制与自由的较量
政府和军队在起义的不同思路
起义结果
在亚历山大一世编织的自由宪政假象破灭之后,波俄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逐渐加深。一开始,波兰当局便察觉到俄国政策的转变,并寻求对话解决问题,但被亚历山大一世否决。为压制波兰社会和政治中的自由、革命风气,康斯坦丁大公和诺沃西尔采夫的专制压迫政策逐渐收紧,这反过来又迫使波兰人反抗高压政策, 加速了波俄之间的政治割裂,激化了双方对彼此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抗。
从1815年起,波兰便存在许多种以自由进步,革命独立为目标的政治派别,其中主要分为两大派,简略称为 “激进革命派”与“温和妥协派” 。前者主要由年轻军官和大学生组成,他们成长于拿破仑时代,深受革命理念影响。激进派怀着单纯炽烈的爱国情感,对祖国被瓜分的现状极为不满,尤其对古波兰后期的孱弱军事深以为耻,对波尼亚托夫斯基等民族英雄极为推崇。 激进派主张以极端的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形式对瓜分国施以军事打击 ,要联合瓜分国内部的革命派,号召社会底层人民发动推翻专制制度的阶级战争,用战争迫使后者屈从他们的条件,以此重建波兰,甚至推动欧洲革命。
温和妥协派以成长于波尼亚托夫斯基时代的老一辈革命家和进步贵族组成,他们是会议波兰王国的领导阶层,有着更多的革命经验和进步传统。但在与强敌的多年斗争后他们不得不认清敌强我弱,承认反动势力远强于进步主义的严峻现实。 温和派选择更务实的主张,即与占领国达成有条件的妥协,通过合作和谈话的方式改善波兰民族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发展。 积蓄力量,在未来变革大势来临之时,再发动武装斗争,一举击败反动势力以实现复国大业。
“激进革命派”与“温和妥协派”两种政治理念的取舍和博弈贯穿了波兰复国史,它们以此消彼长,互相影响的姿态决定性改变了波兰的历史走向。
十一月起义( November Uprising)的起因
早在1815年,波兰就出现了致力于反抗沙皇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秘密革命团体,大多由年轻军官和大学生组建。但因为初期波俄关系较为融洽,波兰政府的合作妥协政策极大的改善了国家状况,反抗团体较为激进的主张并没有多少人支持。但随着俄国当局对波兰自由政治的恐惧与厌恶,波兰宪政名存实亡,秘密警察和书信检查等俄国特色的专制压迫愈演愈烈。本来少数的激进组织在俄国当局政策的刺激下迅速壮大,各种青年团体和爱国协会在波兰各地大学纷纷建立。
一开始年轻学生们相信宪政,公开表达政治诉求,但康斯坦丁大公拒绝谈话,直接越过法律命令秘密警察逮捕学生和会员,强制取缔进步组织。 他们粗暴手段的直接后果就是激化了学生敏感的神经,组织依然存在,只是转入地下,而且思想更为激进。 再加上俄国当局在其他领域倒行逆施,又把许多中间派推向了激进派阵营。
1819年成立于华沙大学的“自由波兰人协会”被查封,大批会员被捕;
1822年,“友好协会”被取缔,成员被捕。同年,“国际共济会”也受到同样命运;
1823年,诺沃西尔采夫破坏了由 亚当·密茨凯维奇 建立的“爱德社”,密茨凯维奇和其他领导人被捕入狱,社团强制解散......
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生于俄罗斯帝国立陶宛省,波兰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又是剧作家、散文家、翻译家、斯拉夫文学教授、政治活动家、神秘学者、哲学家、演讲家、革命家。密茨凯维奇毕业于当时俄国顶级学府维尔诺大学,很快便展现了超凡的诗作与文学天赋。1820年完成了名作,用新古典主义诗学创作的《青春颂》( Ode to Youth)。密茨凯维奇在《青春颂》中生动地展现出呼吁英勇之举以及挣脱一切束缚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在其诗剧《康纳德·沃利保德》中出现了更具颠覆性的转变。 但俄国审查机构认为该作过于爱国,过于歌颂革命,予以拒绝出版。
密茨凯维奇年轻气盛,满怀救国之志和革命理想,对俄国当局的反动政策非常反感。他与好友托马斯·赞在维尔诺大学建立了秘密爱国组织“爱知社”,一度发展了176名会员。1823年,秘密警察发现并破坏了组织,密茨凯维奇和大批同学被捕,次年被判处流放。但密茨凯维奇在流放途中经过多座城市并不停地演讲,沙皇的刑罚没有吓倒年轻的斗士,他越挫越勇,将壮怀激烈的爱国之志与旅者的跋涉凝结成著名的 《克里米亚十四行诗》 。
之后,密茨凯维奇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沙龙聚会大受欢迎,在俄国,他结识了同时代俄国的伟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之后密茨凯维奇获得护照,以流放的形式前往西欧国家旅行。让我们把视角转回宏观历史。
1825年11月19日,亚历山大一世死于斑疹伤寒,且无子嗣。他的两个兄弟康斯坦丁大公和尼古拉大公都希望对方成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生前认可让尼古拉大公即位,因为康斯坦丁之前娶了一位波兰贵族,为此他放弃了皇位继承权。在尼古拉一世宣布即位之初,圣彼得堡就爆发了一次令他始料未及的起义。
1825年12月26日,俄国彼得堡广场上枪声大作,血流成河。由进步贵族和部分军官组成的3000起义军发起武装暴动, 他们有着进步的纲领,试图推翻沙皇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但最终暴动以失败告终,不少人死沙皇军队的血腥镇压下,有些还是拿破仑征俄时期的卫国英雄。残存的人,要么被沙皇下令绞杀,要么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他们就是被列宁称为“贵族革命家”的 十二月党人 ,这些年轻贵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景放弃了贵族身份和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牺牲让暗无天日的沙皇制度产生了第一丝裂痕,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在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前,他们也与波兰的“爱国协会”取得联系,1823年,波兰和俄国的革命家齐聚一堂,讨论针对沙皇的起义事宜,双方达成了互相配合的战略构想。但十二月党人低估了反动力量的强大,政变以失败告终,武装起义的接力棒送到了波兰革命者手中。尼古拉一世与他迟疑纠结的哥哥不同,他是一位能贯彻自己信念,有着坚定目的和价值观的,最典型的反动专制帝王。 尼古拉一世上台之处就推行了变本加厉的专制政策,比如他强化了“沙皇办公厅”的第三厅,即秘密警察部。
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得到了沙皇的支持,更加为非作歹,他们不仅监视波兰人,恐怖专制的触手更是不放过俄罗斯帝国下的其他民族,包括俄罗斯本民族。尼古拉一世把自己当成人民的严父,他试图打造一个坚固的专制牢笼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和维持俄罗斯的稳定。 秘密警察和其他专制机构的为非作歹反而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进一步激化了波兰革命者的情绪 ,直接导致波兰激进派放弃和平谈话的幻想,加速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830年7月26日,在孕育了革命之花的法兰西土地上,再次爆发了反对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起义,史称“ 七月革命 ”。路易十世被迫退位,资产阶级支持的君主立宪政体奥尔良王朝登上历史舞台。七月革命是1830年欧洲革命浪潮打响的第一枪,革命的成功对全欧自由进步人士产生了极大鼓舞,8月,比利时也爆发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
在波兰国内,尼古拉一世加剧对波兰社会各界的压迫,典型的例子是他加冕为波兰国王后,在典礼上公开拒绝宣誓宪法,引起一片哗然。同时 对波政策大幅收紧,削减波兰自治权 ,又打击波兰宗教界的独立性。对自由宪政的全面打击甚至波及到维尔纳大学,德高望重的耶日·恰尔托雷斯基受到牵连被免职,大学教授约阿希姆·列列维尔也被开除。这些措施彻底激怒了年轻人以及很多对迄今为止的妥协状态还算满意的人们。
十二月党人起义触动了沙皇敏感的神经,秘密警察得到主人的许可,如猎犬一样猖狂行动,肆意逮捕他们认为的罪犯。这样的行动是对波兰宪政的公开践踏,波兰政府表达了抗议,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他们驳回了诺沃西尔采夫的命令。 尼古拉一世认为这是对他至高无上皇权的挑衅,以沙皇的身份越级下令,对犯人强制判处罪行 ,甚至还牵连到波兰法庭。
尼古拉一世试图将波兰在政治和民族方面彻底同化,其结果就是 激起了波兰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触与公开反抗。 会议波兰王国的激进派迅速取代保守派成为主流,会议波兰政府的权力被削弱,威望下跌,无力控制局势。各地骚乱迭起,只待一颗火星,就可点燃冲天烈焰!
波兰东欧史群:475263739,禁止口臭,禁止建政,禁止引战
评论区
共 2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