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再花一个篇幅,粗略的讲讲苏联在1941年6月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便在后面讲到一些决策和事件时,大家能有个概念,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一战结束后,虽然德国已经被战胜国制裁,但与其说是制裁不如说是羞辱。先是不允许德国对《凡尔赛和约》草案进行争辩,只允许15天内提出书面上的意见。德国国土被战胜国法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瓜分,德国领土共减少八分之一,人口减少十分之一。并且为了使得波兰拥有出海口,产生了畸形的“旦泽走廊”。 萨尔煤矿的所有权、开采权归法国所有;萨尔区的行政管理由国联负责 。 海外殖民地和利益被瓜分。 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限制德国军队规模在10万人,总参谋部被解散,限制德国武器开发等等。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对德国进行驻军和政治改革,可以说并未伤筋动骨。而美国更是在战后利用英法还的钱对德国进行投资,帮助德国恢复元气。
而世界另一端的美国也对和约表达出强烈不满,美国参战流血牺牲不是为了体现国际主义精神的,是为了在英法全世界的利益中分一杯羹。但英法却在和约中把美国一脚踢开,甚至利用一国一票的制度瓦解了美国在“十四点纲领”中提出的国际联盟,导致美国拒绝加入自己提出的国际联盟。(一国一票,英法小弟这么多,美国进去也是被玩死的份。)这也间接导致了美国战后对欧洲事务不太上心。
正是这些对德国的限制,以及国内的斯巴达克同盟等组织掀起的左翼运动导致了德国和另一个同样被欧洲国家敌视的国家越走越近,那就是苏联。两国进行了不少秘密合作。甚至很多坦克原型车就是以拖拉机的名义进口到苏联进行的性能测试和军事演习。
在苏联击败白军,击退干涉军后,苏联1920年开始进攻波兰。这其实可以毫不掩饰的说,这就是列宁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里要做的。如果拿下波兰,苏联就能进入欧洲,加上当地工人革命,那么欧洲一片红就不是梦想了。但由于波兰得到了外国势力的加强,以及图哈切夫斯基的战略失误,红军兵败华沙城下。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被推举成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并提出了“一国建成论”。至于为什么是斯大林而不是托洛茨基。我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托洛茨基没有联共(布)党内的基础。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布尔什维克于1918年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由 俄共(布) 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52年改为苏联共产党。
托洛茨基在1903年的那次分裂中摇摆不定,甚至攻击过布尔什维克和列宁。 说列宁搞“波拿巴主义”,"他将成为罗伯斯庇尔式的人物"。 1904年9月,因被孟什维克要求从火星报辞职,托洛茨基在德国慕尼黑发表《致同志们的公开信》,与孟什维克绝交。 1906年在彼得堡狱中写了《总结与展望》 ,提出了我之前提到的“不断革命论”。后逐渐成为领导核心。但因他敢于批评,甚至是敢于得罪人的风格,导致其在党内人缘较差。再加上之前的“投机主义”行为,在权力斗争中败给斯大林也在情理之中。
斯大林其实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还差点成为鞋匠,神父和诗人。早年间参加革命时,在格鲁吉亚地区为了筹集革命经费,绑架,抢劫,暗杀,敲诈都干过。列宁也如此评价过“革命不能没有斯大林这样的人”。他在 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一笔名。 斯大林一生被逮捕7次,流放6次。可以说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务实的作风。
1929年托洛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后,创办《反对派公报》,建立国际托派组织 ,公开反对斯大林。1934年12月1日 ,斯大林的好友,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斯大林亲自审讯嫌疑人尼古拉。基洛夫的亲卫队长在受审途中“因交通事故”死亡。案情扑朔迷离, 半个月后,苏联报纸宣布,暗杀是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策划的。 运动一开始是为了清查出内部的托派,以及军队中的沙俄旧势力,最终导致了“大清洗”的悲剧。
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大力发展工业和军工,力图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此时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大批企业家与苏联或公开或秘密的展开了合作。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联和美国的技术援助协定,美国克里斯蒂,英国维克斯公司,以及柴油机的发明人鲁道夫·狄赛尔 等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苏联和德国的关系破裂。希特勒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让英法深感不安。苏联也同样如此。二战的先声,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开始了。
1934年1月26日波兰政府签署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
1934年夏天,对波兰亲德行为感到不安的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1934年9月,苏联同意了法国外长巴尔都的请求加入了国际联盟,标志着斯大林放弃了继承自列宁的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的外交路线,斯大林开始正视战争的威胁。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开始清查托派份子和军队中的沙俄旧势力,后演变成大清洗。
1935初,斯大林提议建立东欧集体防务体系,由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共同抗击德国,法国外长巴尔都立刻支持苏联提议。 波兰表示反对。 3月,斯大林放弃东欧防务设想,转向与法国英国建立联盟 。 5月,希特勒恢复征兵制度,法国总理赖伐尔与捷克总理贝奈斯跑到莫斯科与斯大林会晤。
1935年5月2日,法国和苏联签署了《法苏互助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和苏联任何一国收到其他国家侵略时,两国保证立即进行相互支援。这当然指的就是德国的入侵。
1935年5月16日,苏联全权代表亚历山大罗夫与捷克斯洛伐克外长贝奈斯在布拉格签订了《苏捷互助条约》。其内容与苏法互助条约基本相同 。《法苏互助条约》,《苏捷互助条约》,加上1925年的《法捷互助条约》这基本形成了三国同盟,共同抗击德国。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互助条约》破坏了《洛迦诺公约》,悍然下令德军进驻菜茵非军事区。法国并未出兵,导致法国国际形象和信誉一落千丈。 希特勒的支持度达到一个顶点。无论一个德国民众他吃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他也必须承认希特勒正令德国国家的荣誉逐步恢复。
1937年11月19日,英国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伯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希特勒摸到了英、法的底,知道它们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会进行干涉,便放手大胆去干了。
1938年9月29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 5月21日 法国警告如果继续进攻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将会履行《法捷互助条约》所规定的义务。 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随即也发表声明,“德捷战争就意味着法德战争,因而也许或迟或早成为英德战争”。苏联甚至不顾《苏捷互助条约》的限制性条款,公开声明,“互助条约不禁止每一方提出援助,无须等待法国。”
1938年9月 ,在没有捷克代表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因感到被孤立,斯大林在此改变外交策略。
1938年9月托洛茨基在巴黎举行第四国际成立大会,宣布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 公开对抗斯大林领导的第三国际。
1938年11月,苏联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制定了新的国防计划。计划中苏联将会受到德国,意大利,芬兰,波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各国和日本的两线入侵。苏联将国防重点放在苏联西部,并划分出三个作战方向,西北,西和西南。
1938年末 ,大清洗运动结束。(在之后的文章里会展开讲大清洗的影响)
1939年3月16日,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出兵捷克。20万波兰军队也配合德国夹击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将捷克东部送给波兰。德国还得到了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斯柯达兵工厂(斯柯达汽车前身,现在斯柯达还是大众旗下的)
1939年3月18日,苏联外长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公开谴责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同时,苏联建议英国,法国,罗马尼亚,波兰与苏联一起坐下来开会商议。期望成立一个反德联盟。谈判持续到1939年8月。几天之后,波兰和英国签定了《英波互助条约》,进一步将苏联推向孤立自保的境地。
1939年4月17日,斯大林拒绝回答15日英国和波兰对苏联的提问:是否同意保证波兰和罗马尼亚不受侵犯。斯大林提出建议,苏英波三国结盟,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到黑海所有国家的安全。同时,斯大林向驻柏林大使梅里卡洛夫发出指令,要他与德国外交部联系,是否愿意恢复苏德友好关系。
两方面都传来了消息:英国和波兰拒绝与苏联缔结军事条约。
28日,希特勒在柏林发表演讲,没有一句对苏联不友好的话,德国报纸停止了对布尔什维克的攻击,这就是德国的回应。
5月3日,斯大林撤了李维诺夫外长职务,换回了之前的莫洛托夫,一个不能明言的原因是,李维诺夫是犹太人,莫斯科准备同希特勒谈论实质问题。
5月11日,诺门罕战役爆发。(苏联称之为哈拉哈河战役)
28日德国以波兰接受英法两国保护为由,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自3月起,历时半年的英法苏三国谈判破裂。谈判期间,苏联代表,时任国防委员的伏罗希洛夫保证如果德国继续进攻西欧,苏联将会出兵300万进攻德国,希望英法策应。而英国只答应出兵6万,法国出兵40万。但最根本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苏联进入欧洲必须经过波兰,但是波兰却拒绝同意苏联军队入境波兰。导致这次谈判最后无果。
1939年8月23日深夜,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受希特勒授权,在克里姆林宫与苏联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协议书。条约规定在德国军事行动期间,苏联将保持中立。苏联向北欧扩张期间,德国也将保持中立。并且两国决定共同瓜分波兰。
波兰投降后,德国进军西欧。苏联与此同时开始进攻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等国,并积极扩军,修筑起新的“东方战线”。1939年9月1日颁布《 义务兵征召法案 》,截止到41年,红军已从38年1月的150万人扩充到500余万人。1940年5月8日,苏芬战争中有出色表现的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伏罗希洛夫出任国防人民委员,并立即着手在军队内部进行“铁木辛哥改革”。
在内忧外患中,苏联正在积极的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评论区
共 4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