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局势愈发紧张。1935年之后,苏联也开始正视战争威胁,开始谨慎地进行政治和军事的现代化改革。
1937年之前的工农红军(特指陆军)是一种“基干——民兵混合制”。基干,即基干制,在和平时期只保留压缩编制的,但有一定战斗力和军事素质的正规军事人员在军队中。他们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军队编制和训练预备役人员。战时可以迅速扩编成满编部队。举个例子,和平时期A是副师长,动员开始之后A带领原部队中的副参谋长,副旅长,副团长,或者是基层班组里的骨干等等人员到指定的新编部队报道,老兵带新兵,就可以让新动员的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而新的预备役补充进原部队,那么一个师在动员之后就可以裂变成两个师。
民兵制,一部分的地方部队只保留基干军官,部分编制在部队中的人员平时不脱离生产,继续维持原本的生产关系。利用空余时间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素质教育。只要动员令发布,就征召预备役人员入伍,短暂训练和整编,接受武装后就可投入战斗。
1939年,苏联一方面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改革也进入快车道。先是将原有的动员体制改为“正规军——基干制”,以增加部队总兵力,提高整体战备水平。另一方面,1939年9月1日颁布新的《普遍义务兵役法》,降低入伍年龄,延长服务期限并增加了预备役年龄上限。
上述这些措施使得苏联红军总人数从38年1月的150万人陡增到41年6月的500万人。大规模扩军带来的是纸面上的强大,很多问题却也已经悄悄埋下了种子。例如部队编制不齐,缺乏训练,对新装备不熟悉,新编部队缺少军官以及大清洗带来的军官不敢担责。
红军在和波兰,芬兰,日本,罗马尼亚等国的冲突中,一方面在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一方面也在检验自己的改革成果。但是结果却令全世界大跌眼镜。红军不是失败了,就是获得了尴尬的胜利。因此红军领导人判断红军需要进一步改革,从而陷入了问题越改越多的尴尬地步。红军领导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感,红军再次加快了改革、重组以及更换新式装备的速度。 1940年5月8日,苏芬战争中有出色表现的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接替差强人意的伏罗希洛夫出任国防人民委员,并立即着手在军队内部进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铁木辛哥改革”。 改革进行不到一年,战争便爆发了......
1941年4月开始,许多情报机构和人员甚至英国情报机构都在警告苏联,德国有可能会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苏联也采取了行动,宣布部分地区进入“特别危险的军事时期”,进行秘密的,有规模的动员,并展开了部队。苏联期望在不刺激德国的情况下“悄悄地爬入战争”。
1941年4月,国防人民委员部批准扩大步兵师的战时编制至14483人,并按照这一标准补齐99个步兵师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而直到战争爆发,只有21个师达到这一标准。战争爆发后,苏军一个步兵师通常只有6000~8000人左右,而德军一个满编步兵师达到1万7千人,技术兵器的数量差距更加巨大。
5月13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命令7月上旬之前,动员并组建6个集团军又4个军,共计67个师的大本营战略预备队。
6月初,国防人民委员部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征召了79万人(MP-41动员令),补充了100个师和筑垒地区。
纸面上,MP-41动员令和5月的动员,将使得红军达到规模空前的344个师,785万人。其中650万会被部署在西部。而直到战争爆发,很多动员工作都没有完成。截至6月22日,除去仍在动员中的部队。红军在西部共计部署了170个师又两个旅(编制确定)共计290万人(根据资料不同,人数在268万至290.1万不等)。他们就是第一波抵抗德国侵略的苏联红军。
事实上,只进行一定程度的动员而不是大规模动员不仅是为了避免刺激德军,这也与当时的军事思想有关。哪怕是刚结束不久的德法战争,也是遵循着国家战争一直以来的规则的:边境地区发生部队调动和摩擦,国家宣战,进而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按照这一思想,苏联统帅部认定,在察觉到战争不可避免后,苏军仍会有10-15天时间进行动员和部队展开,进入国防阵地。而红军一直以来的传统和军事思想是进攻而不是防御。阵地只不过是阻击第一波德军用的,作战重点还是在之后的防守反击。所以阵地和国防线修筑并未引起驻地官兵重视,很多阵地设置不合理,有的过于靠前,有的甚至没有开工。部分阵地甚至远离部队营区。战争爆发后还出现部队需要穿越德军封锁线才能进入阵地的尴尬场景。
战争的爆发明显打乱了动员的进程,并形成了长期干扰。虽然德军的行动严重阻碍了边境军区的动员,但却加快了苏联整体的动员。战争爆发第二天,苏联宣布1905年至1918年出生的预备役人员进行动员。预备役青年们手持通知书,到各地的军事委员会报道。截止到7月1日,已经累计新征召530万人入伍,这一数字包含战争前动员的人数。他们或是补充进已有的部队,或是组建成了新的部队。
尽管红军在8月1日之前的战斗已经损失46个师,但红军总兵力却达到了401个师。8月见又组建了第37、38、40、42、48、49、50、51、52、55集团军,到9月在累计损失80个师和撤销第四集团军番号的情况下总兵力反增到了50个集团军450个师。
8月和9月,苏联大本营开始取消步兵军一级的指挥机构,解散机械化军,重新组建100系列番号的坦克师和独立坦克旅。100系列番号的坦克师大都昙花一现,要么是在战斗中被摧毁要么是拆分成了坦克旅。
1941年冬季,战斗进入最危急的时刻,红色首都岌岌可危,而动员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截止到12月31日,苏联红军共计动员了285个步兵师、12个重建的坦克师、88个骑兵师、174个步兵旅和93个坦克旅。
空军的动员由于其在技术上的复杂性,补充速度明显慢于陆军。根据《苏联军队空军部队和兵团的作战与番号手册1941—1945》统计,6月22日之前,西部所有军区共有飞机9917架,可以出击的有8727架。其中,轰炸机3768架、强击机437架、歼击机4989架、侦察机723架。
战前由于时刻准备进行防守反击,大量飞机堆放在前线机场。并且为了“攻击到敌方本土”,这些机场设置过于靠前。加上战前大部分前线机场正在整修,飞机被转移到其他前线机场而不是转移到野战机场,导致这些前线机场上停放的飞机密度高到一个可怕的程度,德军第一天的空袭就基本摧毁了他们,有1489架战斗机被摧毁在地面。23日上午又有528架被摧毁在地面。 西方面军空军司令员科佩茨中将于23日开枪自杀,大本营在他缺席的情况下任然判处他死刑,并且在很多将领的死刑判决在冷战时期被撤销翻案的情况下,他的判决直到现在都未撤销。
由于初期的严重损失和指挥结构上的不合理,空军主动缩减动员规模。直到12月才开始大规模重新补充新的5个航空兵集群和其他单位。
内务人民委员部政治保安总队也在进行动员。战前根据原有的动员计划,NKVD在西部军区的各个团被整编为第21、22、23摩托化步兵师。并新征召了1.6万人补充到了各军区。战争初期,内务部的任务是组建NKVD兵团,7月后开始为新建的步兵师提供骨干。42年内务人民委员部政治保安总队的作战部队改名为更加广为人知的“内卫部队”。
联共(布)党内也进行了动员,党的各级领导都加入到了军队当中。截至12月31日,党派到军队的各级干部达到8千余名,军队中的党员数量达到110万。
6月22日之前原有的陆军加上12月31日前动员的,共有688个各类型的师。如果两个独立旅合算成一个师,那么累计总数将达到821个师。8月1日之前,已经有447个师投入作战。
虽然这是一支纸面上数量庞大的军队,但是数字不是全部。首先苏军一个师在战斗人员数量和装备数量上都不及德军,作战经验也不如德军的一半。41年的德军大都经历过欧洲战争,经验丰富并且并未损失太多,士气高昂。能反应苏军战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战后6个月内的损失数量。截至到12月31日,苏联红军就已损失约229个各类型的师,累计损失约430万人(阵亡、失踪、被俘),统帅部手中还剩有592个师可供指挥。
评价一支军队的三个指标分别是,1.军队的数量、2.军队的能力、3.如何使用军队。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回答前两个问题。下一篇我将回答第三个问题,探讨在苏联统帅部的国防计划中打算如何使用这支军队。
评论区
共 5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