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外的时候,曾经特别想吃当初家门口的烤冷面,甚至自己学着做。后来我回国了,终于能回家门口吃一碗酸甜辣的了。”
好莱坞电影一直执迷于翻拍和续集。但到了现在,续集的套路有了新的变化:以前的续集故事开发,更倾向于接上以前的故事;现在的老IP翻新则走上了重接初始设定,或者是原地重启的“高清重制版”之路。
重启版《万圣节》里,迈克尔的年龄直接迈向退休;《终结者:黑暗命运》直接砸碎了第二部的故事闭环;甚至《第一滴血5》枪毙的剧本初稿,都有直接接上第一部,讲述兰博上完法庭之后的故事的版本。
我理解人们对传奇的敬仰,但是传奇并非永不过期。当它再度归来时,只有实践才能考验它应有的实力。于是,我带着很简单的辩证思维,去看了这部电影的VIP 3D专场(避开孩子)。而这部电影让我对新时代的旧血脉,产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对于电影前期宣传而言,宣发不是坏事。但是对于强调视觉感受的动作电影而言,每一个关键场景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过度曝光的结果就是观影质量的大打折扣。
这个趋势在近些年的电影宣发领域更加明显,以前只是故事的关键情节露上几帧,现在恨不得初始预告片就把电影整个第三幕全剪进去。
先不说好莱坞千禧年之后,是不是从业人员一代不如一代。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种“过度曝光“的宣发,预告片中正片越多,电影票房越容易缩水。
而《终结者:黑暗命运》几个版本的预告片将近七分多钟,对电影实际的观看感受造成了很大威胁,这种煞风景的感受,可不是“情怀”两个字就能补回来的。
应该是从2005年开始,好莱坞的导演开始出现了明确的“产品经理“化倾向: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工作人员开始负责电影的全套统筹,利用自己的技能优势来为电影效果加分。
提姆米勒这名导演,视效出身。用低预算盘活了《死侍》这种优先等级并不高的电影项目(跟X战警比),然后通过自己的专业人脉,对《爱,死亡,机器人》进行了团队选拔的策划(跟大卫芬奇相比,视觉特效方面他的说服力很强,《齐玛之蓝》的团队就是他邀请的)。似乎他一直在创立行业奇迹,给身居幕后的视觉特效人员打了个翻身仗。
不过在《终结者:黑暗命运》中,他的能力短板似乎也开始暴露。
如果动作指导当导演,动作场面是断然不会翻车的。但是视觉特效不一样,整个奇观场面的构成,不光要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美学知识,而且还要有脑洞。更关键的是,在观众奇观疲劳的前提下,你的奇观场面要逻辑自洽。
但是导演的思路还是拘泥在“液态+骨架”的双核发展模式,展现方式也只是“平时液态,打群架用双核”的固定戏码。相比之前的终结者,我更希望这个型号的终结者能做到“胸口插着铝热弹,但是铝热剂只是融化了液态外壳,骷髅骨架把铝热剂拔出来,融化金属形成新终结者”的“打不垮,碾不烂”思路。
但是很遗憾的是,电影里面并没有这样的场面,你只能看到终结者被打成黑芝麻糊,实在不行了露个没头盖骨的骷髅形象。动作场面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创新不足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细节不足就很难受了:这部电影继承了《死侍》系列“慢镜头不慢”的传统,有的场面观众知道变慢了,想找到视觉重点,等找到之后发现已经下一个镜头了。
“这场面牛逼吗?”
“牛逼。”
“为啥牛逼?”
“不知道,牛逼就完事了。”
除此之外,电影当中反派和正派的优先级都有严重的失调:开始打仗阵势很大,但是打到最后丢盔弃甲,越来越小家子气。
再加上反派作为机器人,背景的UI设计还没有初始电影当中终结者的UI好。以及反派宁愿跑步不用载具甚至是载具出了简单的问题却不处理……整个电影场面虽好,但是沉浸感很差。
这也暴露了目前新视觉系导演的通病:他们成功的继承了迈克尔贝和扎克施耐德对特定细节的死心眼,并且也继承了他们对细节的失控。可惜的是先辈做的都是大场面,他们的场面显然不够大,糊弄不了观众。
本作的故事在重新承接原有世界观的同时,敲碎了时间闭环。发出了新的疑问:
就算莎拉康纳在《终结者2》里面成功了,天网是否会提前启动“饱和式作战”?就算天网没了,会不会有其他的反派重新走上原有的道路?这两个具有宿命论的问题确实让剧情进展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可是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谓是语焉不详:为故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是大卫S高耶,提出宿命式论调,追求古典化的戏剧冲突是他的拿手好戏(毕竟他写的《黑色行动2》和DC一堆大电影的剧情)。
但是高耶的毛病就是他独立编剧的项目,故事架构经常是甩出框架不讲细节执行。这就需要额外的编剧进行填坑。于是他们拉上了查尔斯伊格里(《嗜血法医》),乔什弗莱德曼(《世界之战》)和贾斯汀罗格斯(《草根》)。
这三位的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反派的刻画,各位编剧无法在“冷面杀手”和“笑面虎”这两种反派方式上达成共识,导致最后演员无法良好的进行角色切换,反派与其他人的互动流于表面。
如果说这个坑大概算是填上了的话:电影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的节奏在忽视稀烂剪辑的前提下,可以用逻辑混乱来形容。需要有道具就直接甩工具人,电影的背景世界如果在前60分钟还跟角色有互动的话,后面就是主角基本的单向索取。
《终结者2》当初为了规避这个问题,有意缩小了故事的展开规模。但是本作横跨美墨边境,一个130分钟的英语电影有30分钟讲西班牙语。这么大的故事,自然要有足够的内容量,可电影在第一幕就有相当的灌水,甚至有一部分戏码就是原地转圈。
之前抛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根本没认真回答,第二个问题本应由女战士回答,答案却拼接的七零八碎。再加上留给施瓦辛格老爷子的角色升华时间只有十分钟,新老两代终结者角色无暇进行主题接力,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如果说之前的终结者至少有一样东西很重要的话,那么这作就是除旧立新的“一切都不再重要”。可是平淡的故事让无奈变成了无力,就算原班人马回归,整体叙事依旧十分疲惫。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主题整体虽有平淡,但根基还是相对庞大的。《终结者》在那个年代,就提出了一些人们想了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
《终结者:黑暗命运》虽然被卡梅隆回收版权,但是卡梅隆现在显然是有心无力(《阿丽塔:战斗天使》就是这个问题,我还得庆幸他没改编《人狼》)。再加上现在美国文化界新趋势的影响下,《终结者:黑暗命运》的故事,不知道又会被这股新浪潮,带向何方。
“代表着硬派老美国的倔强老太太和代表新美国的嗑药爆发流女战士,联合自己以前的假想敌对抗双核模式的反派,拯救未来的墨西哥女救世主。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出现代寓言故事。”
评论区
共 7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