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这样形容她的作品:“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11月3日,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携手后浪出版公司,于上海三联书店(朝阳大悦城店)READWAY举办“诺贝尔时间 | 波兰文学女王托卡尔丘克作品分享会”。
波兰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文学强国:大师林立、文学传统深厚。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波兰都具备着高水准的传统。如果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文学是具有先锋性的,那么波兰作家们就是在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影响着欧洲甚至全世界的文学创作。
1. 波兰历史上的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共同构成了民族重要的共同记忆
伊莎贝拉女士(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夫人,这一部分由李怡楠博士翻译):
波兰和中国相比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但在这样一个较小的国家里一共诞生了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的前四位都是诞生于20世纪的,在介绍我对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感观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前面获得诺奖的前面四位文学家。
值得罗列的五个重要的年份是1905年,1924年,1980年,1990年和2019年。前两个日期在20世纪初,这两个诺奖对我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已经比较久远了。之后三个诺奖获得的时候我已经出生了,所以我也觉得很幸运,能够亲眼见证波兰的作家三次获得诺奖。
我们很难说哪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是好的或坏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但是我想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波兰和波兰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转折性意义。1905年的时候因为波兰并没有存在于世界版图之上(那个时候它被瓜分了),所以显克维奇获得诺奖对波兰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像显克维奇他自己在受奖的时候说的——尽管那个时候人们认为波兰是不存在的,但是正因为他获得了这个奖项,人们可以看到波兰的力量和它存在的意义。
在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3年之后,1918年波兰重获独立。虽然这个显克维奇对我来说是一个历史人物了,但是我觉得内心距离他并不遥远。我还记得小的时候看电视,那时候只有一个频道,我能看到最好的影视作品就是根据亨利克·显克维奇的历史小说,像《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洪流》这样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我还记得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玩儿,然后扮演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
再说到第二位诺奖得主莱蒙特。他主要获奖的一部作品《农民》,展示的是波兰的农民生活。我觉得他对我也不遥远,因为我小的时候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乡村的,所以这些最普通的农民的日常生活,就是我天天能够看到的日常主题。他也不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因为莱蒙特在获奖作品《农民》里头,通过秋冬春夏四季,展示了波兰农村的生活画面。他在里面描述了农村的生活以及民间习俗和宗教习惯,这在波兰文学史上之前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位是在1980年获得诺奖的米沃什。我认识他的时候还是一个高中生。他当时得奖,是对他终生的文学成就的一个肯定;不过对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包括圣经故事的翻译,以及包括对文学的推广,文学奖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那个时代虽然波兰是存于世界版图之上的,但是在某些方面或者是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还有它不够独立和自主的存在因素,所以我觉得当时这个奖项对于波兰也是巨大的,不仅只有文学方面的意义。
每次讲到米沃什的时候,我觉得我很难完全的做到客观。因为我之前读书的时候,包括我做硕士论文的时候写的都是米沃什。我非常赞同波兰很多其他诗人对米沃什的认知,觉得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当然可能我说这样的话不是完全客观,但是这确实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再说到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辛波丝卡这位女诗人,我觉得她当时获奖对我们所有波兰人来说都是令人欣喜的意外。她是一个非常智慧,而且是非常具有幽默感的优秀诗人。我觉得她获奖的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认证意义上的,为了波兰的诗歌而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场的很多年轻人如果读过她的作品应该也能感觉到,她用这种非常轻松幽默但是又满含讽刺的诗歌笔调,来与我们现存于世的,我们天天生活的纷繁的世俗的纷扰,进行抗争。
最后一位,也是最新晋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我和她是同龄人。可以说她代表了出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批作家。我觉得托卡尔丘克得诺奖,其实是诺奖颁发给了她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他们都是在80、90年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们代表的是真正的在这种自由和民主的环境中,不断前行的波兰。他们书写历史的变革,也抒发自己的希望,他们往往通过一些神秘的、秘密的主题来表达一些对生命的寻找,对旅行的思考,包括怀乡的忧愁等等这样一些情愫。托卡尔丘克为代表的这一代的波兰作家,他们往往是一直在路上进行寻找的人。有些时候他们也会迷失,他们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说我是谁,我在哪里,他们在努力的寻找自己,也在寻找在现今社会上的一条发展的道路。
我读过托卡尔丘克的第一部作品是发表于1996年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我觉得当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就好像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波兰版本。托卡尔丘克在这本书里头实际上构筑了很多神秘的故事,包括一些神话。不管是好的事情还是发生的一些坏的事情,往往都能够在这本书里头找到自己的一种合理的解释。她在这本书构筑的世界里饱含着很多神话的、神秘的思考,包括一些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想象,但是它们又都合成一种托卡尔丘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后面我就一直在关注她的文学创作,之后有几部书我不是特别的感兴趣,直到她后面写出了《云游》和《雅各书》,当然这两部作品后来也得到了各种的文学奖项的肯定。两年前当我得知要跟我的先生一起到中国赴任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开始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的书籍。也在那个时候我开始阅读中国的诺奖得主莫言的作品。
我当时读到《丰乳肥臀》的波兰译本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托卡尔丘克写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这两部作品都是在讲民间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满含着历史和现代生活的碰撞。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是我在阅读它们的时候获得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要远远多于去看历史、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易丽君(托卡尔丘克作品《太古》《白天的房子》翻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获波兰文学公章,波兰语言文化大使称号,跨越大西洋文化翻译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我最早从1968年开始翻译波兰文学,从显克维奇开始的。第一部是《火与剑》,第二部是《洪流》,第三部是《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这三个砖头都是大部头,一部《洪流》就是130万字。翻译完之后,后来托卡尔丘克是怎么找到我的?现在真想不起来,找到我,我就翻。第一次翻的时候是《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我翻译的习惯是先读一遍,读一遍我自己喜欢的书我就翻,我自己不喜欢的书我就放在一边。
读了《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她把太古说成了这么一个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我觉得这个太古的寓意就是波兰,她心目中的祖国,这是我的体会。在太古四面有四个大天使,从东南西北保护这么一块天堂一般的土地,它既是人间又是天堂,那里的人既是非凡的又是平凡的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白天的房子就是人醒着的时候,夜晚的房子就是人睡着做的梦,各种各样的梦。人醒着跟睡着的时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存状态。两本书加在一起,我觉得她都应该是讲人在宇宙间,人自己作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她的耐读就在这个地方,不是说看一遍就能摸得着。第一遍好像是看故事,故事挺好看,但是不知道故事深埋的什么东西。看第二遍知道真正的深藏的意义所在,这个托卡尔丘克我觉得她真的很了不起。
她跟我有一点私交,我翻译她的书,她到我家里作客。到我家里来我们坐在沙发上聊,她正好跟我女儿的出生是同一年,都是1962年。我就跟她开玩笑,我说你跟我女儿同一年出生的,她说那我也是你的女儿,这算是我们的私交。后来托卡尔丘克参加世界文学波兰翻译大会她还专门去找了我,那个时候当然她还没有得诺贝尔奖。我相信今天她得了诺贝尔奖也不会变,她见到我的话还是那么亲切还是那么可爱,她对我来说我觉得她是个很可爱的作家。
3. 波兰之为文学大国,不仅因为诺奖得主多,也因其题材多样,视野宽广,哲思深刻,才人辈出
赵刚(莱姆《索拉里斯星》翻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文化院院长):
我有天说波兰是一个中欧小国,易老师不同意,说它至少曾经是大国。没错,在16世纪时候波兰曾经达到了领土100万平方公里,欧洲第二大国的一个历史辉煌的巅峰。但是在今天来看,确实根据大使夫人讲,跟中国比它还是小国——3800万人口这么一个国家。
但是大使夫人也讲到它诞生了五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以不足世界大概0.7%,0.8%的人口,拿到了4%左右的诺奖,这个比例可能说明一点问题,说明称它为文学大国一点不为过。而这个大国我想又不能仅仅从数量上来阐释,不是说它因为诺奖多了我们就说是大国;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它文学形式和题材非常地丰富多样。我们所能够想到的各种文学题材文学形式(都在这里可以找到)。
诗歌:波兰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诗歌大国,像当代的米沃什、辛波丝卡,还有一大批当代的诗人。刚才像大使夫人讲到,辛波丝卡得奖很多人有点吃惊,因为什么?因为还有一大批诗人也是非常强有力的诺奖的获得者。又包括这次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大家觉得众望所归,就是说她代表了新涌现的一大批文学大家,文学名家。
史诗:之前提到易老师翻译的《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那是波兰民族史诗。能够有自己史诗的文学在世界上不是很多,这样的民族也不是很多。戏剧:波兰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都是独树一帜,可以说是自成一家的这样一种文学。还有历史小说,社会风俗小说,涉及政治题材的小说,以及大量的比如说20世纪的荒诞派——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我们把她呼作魔幻现实主义,还包括奇幻文学、科幻文学……就是全都有。可以说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每一个品种的鲜花,在波兰都能找到一朵盛开的花朵。这非常了不起。
再有一个就是视野广。(波兰作者)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本民族的那些问题。对中国读者来说,过去传统上可能觉得谈起波兰文学——从鲁迅那个时代开始——谈的比较多的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认识给我们中国读者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波兰文学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和心胸。它涉及的题材很多不仅仅关注于,或者基于波兰民族的现实、历史和文化传统。它思考的往往是人类的,甚至是一种具有宇宙观的。像刚才易老师讲的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其实她是一种非常宏大的视野。像刚才讲到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也是,70年代创作的科幻小说,到今天我们看起来一点不过时。这个我也觉得确实非常了不起。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波兰文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性。所有这些刚才提到的,从米沃什,辛波丝卡,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到刚才讲到的科幻家莱姆也一样,他们首先是哲学家。所以我觉得,他们的文学作品不是给所有人看的。有的可能确实不是给,至少不是纯粹为了给读奇幻的,图这个情节或者故事的读者。他们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学思考,是很多国家的文学中所不具有的。这个跟波兰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4. 波兰文学极高的成就,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多种促因
不管国家是不是小国家——易老师不同意,说不是小国家——但是它的文学是大文学,这是我们是比较形成共识的一个观点。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以今天3800万的人口,能够贡献五个诺贝尔文学奖,能有这么多伟大的作家层出不穷,它有很多原因,跟它自己民族性格有很大关系——自由、豪放、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民族性格;也跟它命运多舛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三次被瓜分,四次被瓜分,甚至自己的语言都受到压制,不能去学习自己的语言,这些激发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活力。
今天的波兰可以说是单一民族的一个国家,但是历史上很长时间,波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处于东西方之间,多种文化——包括天主教文化,东正教文化,犹太文化,甚至来自土耳其和其他的一些文化——的渗透影响是很深的。这种多元文化给波兰的开放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说它的骑士传统。波兰是欧洲最具有骑士传统的国家之一,它的骑士传统后来形成了贵族,它的贵族文化是在欧洲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波兰的贵族比例在整个中世纪后来到文艺复兴之后,是在欧洲各国里相当高的,比英国、法国还都要高。
在易老师他们这一代译者,波兰语言文学的学者的努力下,波兰文学的很多经典作品大部分都已经翻译介绍到中国。但是我仍然以为,我们学波兰语的还大有可为,因为这个国家还在不断的产生新的文学大师。不是说文学就是19世纪的,或者20世纪初的,我们经典翻完了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不是这样的。它不断还有新的文学大师在涌现,这就说明它的文学活力,说明它的社会活力,说明这个国家非常有活力和创造力。我也非常高兴能有这么多读者对波兰文学感兴趣,这也反过来对我们从事波兰文学的工作者们,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5. 托卡尔丘克的写作主题、叙事方式与表现形式都有独特之处
我个人想说说托卡尔丘克的两本书,包括其他一些作品的特点。首先,她从写作主题上来讲和波兰很多作家有一些不同。比如说米沃什这类作家,他们可能更多的去关注政治和历史,但是托卡尔丘克她其实一部分意义上剔除了这种主题,而去寻找自己关注的,比如说人与自然,历史与宇宙的关系。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其实她和辛波丝卡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的。
第二,我觉得她对于不管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思想上所感知到的,对于包括战争、死亡、意识形态的压迫……视角都是略低于跟她同时代的诗人的。她更倾向用一种松驰的、普通的、自由的、个性化的方式,来描写这个世间小门户普遍意义上的悲欢。
第三,从她的叙事方式上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这种碎片化的讲故事方式。她自己也说是她融合了现代人的思想方式的。就像易老师她曾经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序言里头她就讲过,她说这部作品像是一个文本的混合体,包括许多不同的情节,相互关联的故事,散文式的笔记和私人日记等等,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却收到了奇异的效果。文中梦境和现实相互交融彼此影响贯穿全书,而使该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则是对作家对生命感觉经验等领域的探索。
其实可以看出她有在做“微观式文学”的探索。她通过小故事写小人物,聚焦这个人的内心感知。她自己讲创作,说她是一种青蛙的视角,而不是鸟瞰众生的方式在进行协作。她觉得短篇小说其实反而对作家的要求很高,因为Ta需要非常高的关注度,有创造金句妙语的能力。她说,我总是告诉自己,长篇小说应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而短篇则应该让人体验一次微妙又不可言喻的启蒙之旅,并给予读者和我们自己深刻的洞察力。
还有一点就是,她喜欢寓言化的表现方式。这和好多其他的波兰作家类似。他们很喜欢在波兰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我觉得波兰非常珍视民族传统,包括最原始的传统民间文化。比如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就有很多神话——波兰的民间传说还有寓言。她把这个书中的人物甚至有的时候寓言化了,读起来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出来的。当然我也特别同意大使夫人讲到的,可能明明知道是虚幻的东西,但是透过这些,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甚至过于真实的世界。
最后一点,从创作视角来看,她就是典型的用小视角写大作品的作家。她有时候会让我们在读的时候,最开始感觉是身边发生的小事。她有的时候是梦呓,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语的东西。但是读完之后——就像比如说豆瓣上有一些读者的分享——会意外地看到了“史诗般的,非常恢宏的气概,和对大世界、外部世界甚至是宇宙的探索”。
所以我觉得,在她的作品之中,微小的人物和微小的思想,通过她主观能动的调动,能够揭示出来我们也许会忽略的一个事实——其实人的内心的欲念力量非常强大,有时候甚至能够天翻地覆地改变我们或者是我们周遭的现实。
评论区
共 1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