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天气之子》,顺便补完了几部新海诚的老作品,又拖延了好几天之后,终于来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田中将贺的人设、RADWIMPS的音乐以及其他相似的制作团队让人很难不把《天气之子》当成《你的名字》的姐妹篇乃至续作,但事实上两者的内核相差巨大。《天气之子》反而更接近新海诚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星之声》。
商业电影需要讲好故事,因此我们往往先看故事,看完故事看角色的成长和变化,再然后分析作为“小点缀”的隐喻和意象。情感、设定、隐喻,虽然与故事一同发生,但是我们都明白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主题。但《天气之子》不是这样的,《天气之子》的唯一表达内核就是情感,少年少女之间的纯真的、纯粹的、浪漫的情感。
尝试对比一下《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除了视觉风格以外,神话设定的运用是两者最大的共同点:神社、祭祀、巫女。这也是两部作品与新海诚此前作品中常见的的科幻设定的不同之处。然而,神话设定在两部动画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交换灵魂是《你的名字》中的最核心设定,故事的展开、推进和收束都是在这个设定下进行,没有这个设定,故事无法进行。而晴女能力其实与故事的推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天气之子》中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发现能力——利用能力赚钱——少女消失——救回少女,我们完全可以把晴女换成其他各种奇妙的能力,并不会影响故事的展开。
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影片的高潮部分,泷需要拯救世界,因为拯救世界等价于拯救三叶。而帆高不需要拯救世界。《天气之子》中的少年少女不需要揭开能力的秘密,能力本身也没有带来混乱或者引来恶人,也不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能力只是背景,这一切的源动力,也即是动画想表达的核心主题,就是情感。
事实上这也是新海诚的一贯风格,也是我认为《天气之子》和《星之声》的故事最相似的理由。
《星之声》里讲地球遭遇外星文明打击,初三的寺尾升和长峰美加子两人,因美加子被选为机甲驾驶员而相隔银河,仅靠邮件联系。最终美加子的邮件跨越八年送到了阿升的手机上:“你好24岁的阿升,我是15岁的美加子”,两人的思念跨越银河,道出了一句“我在这里啊”。科幻在这里同样只是一个背景,少男少女没有肩负任何宏大的使命,他们只是在守护彼此真挚的感情。
新海诚在《云之彼端》曾抱持着“若方法应用得当,便可找回世界原有调和”,即世界和少女可以被一并守护的态度。在《你的名字》中同样也是这个态度,但在《天气之子》中的结局部分则翻转过来。这并不是说“世界不可调和”,而是世界未必处在“需要调和”的状态,就像结局中婆婆所说的一样“东京本就是一片海洋,这一切本就是世界原有的轨道”。
《天气之子》中作为唯一内核的情感,本质上讲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爱情。爱情就是爱情。两个人之间也没有误解和错过,就是单纯的互相靠近,彼此拯救,没什么复杂和难以理解之处。尽管电影有很多细节非常有深度或是值得深挖,但他想表达的核心主旨情感却是简单直白,不需要“深度解析”的,而更多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感知和共鸣。因此在主旨层面深挖《天气之子》意义并不大。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逻辑的视角去观察这份情感,去试图理解为什么观众会觉得这份情感如此动人。
新海诚的作品令人感觉到美的一大原因就是日常感,或者说是从日常中升华出来的美感。《星之声》中美加子与阿升彼此思念时的独白“比如夏天的云、冰冷的雨水/秋风的气息/落在伞上的雨的声音/春天松软的泥土,深夜里便利店的令人安心的感觉/还有呢,放学后凉爽的空气/黑板擦的味道/夜里卡车驶过的声音 /雨中柏油路的味道/阿升,这些东西啊,我一直/我一直想和美加子一起来感受”。这种从日常中升华出来的美感,既充满浪漫气息,又富有真实感的丰满,因此格外动人。越是紧紧被日常感包裹,越是能感觉到其中非日常的浪漫。《天气之子》里帆高和阳菜相互靠近时的一大串日常镜头、事务所和阳菜家里十分具有烟火气的料理都给我这种浪漫的日常感。
所谓世界系,是指把男女主角两人为中心的微小的关系性的问题,与“世界的危机”这样宏大而又抽象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的一类作品。即是完全不描述故事的社会背景,经济文化等,而主角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世界,两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世界毁灭与否。世界系的概念本身是模糊的,我在这里根据自己的经验划分的世界系作品是《不吉波普不笑》、《空之境界》、《云之彼端》,也包括《你的名字》和《命运石之门》,这些作品的共性是我想表达的世界系的含义。这种宏大的叙事天然带着一种浪漫感,当看到帆高跨越神社飞到高空再救回阳菜,暴雨轰然而至,两人牵手躺在神社前的画面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世界系的浪漫。
最后是意象的烘托。最老生常谈,也是新海诚最拿手的绝活,电车、光影、云,还有雨。一个个意象塑造了短时间内对情绪的调动,而当这样的意象大量出现在动画里时,则从情绪的浪漫升华成了情感的浪漫。总的来说,叙事的日常感生发出一些细腻而微妙的美感,世界系的背景赋予了情感爆发时的极度浪漫,又在环境等意象的时刻烘托之下,新海诚式美感就产生了。这些美感塑造到最后所带来的观影体验是,我不会觉得多么代入然后被感动到落泪,但会有共鸣,因此觉得她极美,且极富浪漫。
有人说《天气之子》的剧情稀烂、叙事破碎,且没有张力。如果拿传统商业故事片的角度去看,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天气之子》中并没有矛盾。也就是没有上文提到的种种诸如揭开能力的秘密、能力带来的混乱、引来的恶人、拯救世界的使命,没有两个人之间时好时坏的关系和误解,也没有人物内心深埋的某些过去和秘密。甚至从头到尾整部动画唯一揭开的谜底只有阳菜的年龄。这就带来了一个结果,读者需要自己代入并脑补出人物的动机。正常的故事片是为了达成A,所以去做B,观众看得很清楚,不同角色的A和B最终汇成了“故事的张力”。而《天气之子》中的事件驱动只有两个——情感,以及时间。
情感的驱动一直是新海诚系电影的主轴,《星之声》里阿升等了八年的短信,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爱,所以等待,所以收到短信后会两人遥寄相思。额外要谈的一点是,有张力的故事,往往很难表达这种情感,因为被矛盾驱动的叙事,一切行为背后都存在一个目的和意义,而情感本身是没有其他的目的。这种矛盾性使得情感往往在有张力的故事里变成了附带的事情,比如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之后亲吻自己的伴侣。大家只会觉得这是Happy Ending,而没有人会觉得两人之间的感情有多么浪漫。甚至我可以暴言如果只从表达情感角度出发,《你的名字》应该删掉拯救糸守町的部分,三年后男主自述里提到被拯救的小镇即可。泷和三叶黄昏之时见面后直接黑屏,然后讲三年后的相认。当然从整体来看不改其他地方只改这里肯定是不行的,只是说我觉得这样改从情感角度看会更加纯粹,不涉及太多的使命和社会关系,只讲好两个人的故事。这里也能看到《天气之子》在这方面的变化,配角的数量和主人公的社会关系都有所减少。
另一个驱动力是时间,时间的背后是日常和无常。比如很多时候出现大量MV感的叙事,非常快速的剪辑,在这里“时间”是背后的驱动力,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了。换一种讲法,也叫没有任何驱动力,Things just happen。帆高没有去主动寻找任何东西,只是试图在东京生活下去,枪就这么来了。为什么有枪?为什么东京被淹?为什么她陷入了沉睡?结局说是因为“这个世界本就”如此疯狂。这是无常,但也是日常,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天气之子》并没有试图去服务观众地去讲一个故事,而是要求观众要么接受无常,要么为这一切脑补出一个动机。当然,我不认为试图表达“无常”是天气之子的主题,这份无常只是不想故事的张力掩盖掉情感而同时产生的另一件事。
总结一下,情感的驱动天然要求观众有代入感的门槛,而时间的驱动则导致了经常会有观众无法成功脑补的“神来一笔”,因此如果抱着想看一个故事的心态来看,尤其是商业片的故事,一旦没有办法带入情感,同时无法脑补出合理的逻辑,比如枪意味着什么、警察为什么出现等,那么观影体验一定会非常糟糕。
枪代表着什么?警察代表着什么?帆高为什么要来到东京?圭介的戒指代表着什么?他的妻子是不是上一任晴女?为什么他会站在破旧大楼里等待帆高?个人对这些需要脑补的地方的态度是:这些东西都不重要。我可以说枪代表打破社会规则的力量,也可以说枪只是一种纯粹伤害性的恐怖暴力。警察代表“大人世界”的规则,抑或是与个人相对的“社会”规则。到底是圭介知道大楼是成为晴女的秘密地点,还是夏美在摩托车上通知圭介去帮忙?有些我可以在电影中通过推理得到答案,另一些则不可以,比如帆高的理解出走是因为父亲家暴,这个在动画中几乎没有暗示。我可以有一百种脑部情节、一万种解读方式,但是这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和情感无关。事实上,新海诚访谈中也承认自己为了让观众更有带入感确实刻意隐去了一些背景和情节。
结局的东京三年暴雨让很多人说《天气之子》三观有问题,是电车难题里的牺牲世界救阳菜。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电车难题。最大的原因在于帆高面临的并不是两个选项,不是两个明明白白摆在他面前,选A救阳菜东京暴雨三年,选B牺牲阳菜救东京。帆高并不知道救了阳菜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会有新的晴女吗,他会成为晴男吗?帆高没有也没法考虑这么多,他只是想见阳菜而已。如果今天我们因为喝一杯奶茶而引起的蝴蝶效应毁灭了世界,也可以说我们是电车难题为了奶茶牺牲世界了吗?恐怕不行。更重要的是,东京和帆高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他在流浪的时候是圭介照顾了他,是阳菜拯救了她,东京甚至没有理睬他,东京也不理睬像小偷家族一样生活的这一群人。东京眼里没有帆高,帆高眼里也没有东京。他眼里只望着阳菜。东京与帆高无关,谈何牺牲东京呢?
从帆高的视角来看,这不是天平两端的人命,而是森林里两条未选择的路:一条是有阳菜的雨天,一条是没有阳菜的晴天。他甚至不需要做选择,他径直去往的那条路叫“无论天气怎么样,我都会拯救阳菜”,因为“是你曾给予我勇气,所以我想为你而勇敢”,而不是“我为了拯救阳菜可以牺牲整个东京”。
正如前文所说,最后情感爆发时,新海诚对其他视角(圭介、夏美、凪)的刻意删除就是意在让观众集中于帆高的视角,用帆高的视角去体会这一切。坦白讲,如果纠结于电车难题,恰恰说明了其实没有理解新海诚试图表达的内容,也就是俗称的:电波没对上。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