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洗造成了大量指挥人员的流失,且大部分具有一战和国内战争时期的经验。但一战和国内战争的指挥经验对后来的战争形态,尤其是机械化战争和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借鉴作用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大清洗造成的问题和弊端之前已经提过,并且大清洗还造成了如弗拉索夫之流,后面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对苏联反戈一击。如果说大清洗对苏联武装力量有何益处的话,我想主要还是两方面,一是统一了军队思想,避免军队的分裂。二是为一些年轻下层军官提供了机会,年轻人能更有效的接受和学习更新的战术以及更富有创造力,后来的铁木辛哥改革更是让这些人脱颖而出,被安排在了重要位置。例如被誉为闪电将军的瓦图京大将,国内战争时期只是一个步兵,41年时就已经被任命为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担任朱可夫的副手。还有被誉为近卫坦克兵第一人的卡图科夫,他在1922年还只是个排长,1940年任坦克第20师师长,后来在莫斯科战役中大放光彩。
战争初期存活下来的军官变得更有经验,他们在西部前线用鲜血作为代价检验了苏联的军事理论,发现了自身和军队的不足。他们是富有精力和热情的人,他们大多数人哪怕身陷重围也忠于自己的祖国,想方设法的突围或加入了当地游击队。最终带领在各个战线战斗着的苏联人民走向了胜利。他们的荣耀背后也包含着无数和他们同样富有才华的军官以及默默无名的红军战士。
而那些在大清洗中玩弄权术、溜须拍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升的高位的人,或者那些不学无术,毫不称职之人则让红军的胜利来的更加艰难。他们的代表人物有“俄罗斯解放军”的领导人佛拉索夫,西部军区司令巴甫洛夫,在战斗时还想着枪毙师长的梅赫利斯。
苏联军队的最顶层是铁木辛哥元帅。他在1940年2月时组织起了有效的进攻迫使芬兰退出战争而受到赏识。40年5月8日接替伏罗希洛夫担任国防人民委员。他在国内战争时期就是斯大林好友,并且是斯大林“骑兵系”的一员。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说说何为“骑兵系”。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被任命为察里津的第一书记。斯大林的任务起初只是来此地征粮。1918年7月底,克拉斯诺夫将军的哥萨克白军企图占领察里津以便和其他白军汇合,把高加索连成一片。此时的察里津没有强大的部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也是被德国干涉军击溃的乌克兰集团军的部分部队。于是斯大林成立北高加索军区军事委员会,斯大林任主席,伏罗希洛夫和米宁任委员。开始为保卫察里津展开大量工作。在战事最危急的1919年1月,骑兵混成师师长杜缅科挽回了危局,后杜缅科病倒,布琼尼接替领导了骑兵师的指挥在1月14日突击白军后方。1919年2月,被前后夹击的白军退却,察里津保卫战结束。后斯大林在这只骑兵混成师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骑兵军,布琼尼任军长,伏罗希洛夫任政委,铁木辛哥任师长。此外在后来成名的还有炮兵主任库利克, 骑兵第39团团长朱可夫, 第14师副团长叶廖缅科,雷巴尔科, 克里沃舍因等。甚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在该军中服役。
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这样评价铁木辛哥:“他远比伏罗希洛夫更适合国防人民委员这一职务,他在短时间内就让军队的状态开始迅速改善。”他还称赞铁木辛哥性情坚韧意志坚强,精通战役战术法则,并且从未曲意奉承斯大林。尽管第一和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是铁木辛哥的一个败笔,但责任不完全在他身上。
铁木辛哥的助手是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他是一名旧沙俄军官,他有着过人的才华和博学的知识。他曾因为对1920年华沙战役有不同的见解而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发生严重冲突。他1930年被推荐入党,1935年因他的著作《军队的大脑》而促成红军成立总参谋部,1937年任红军总参谋长,1940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可以说他是新型红军的缔造者之一。有趣的是,他在意识形态上声称自己“不抱立场”,也经常对斯大林的政策和见解不认可。但是斯大林依然重用并且尊敬沙波什尼科夫,甚至是在当时唯一一个斯大林会用父名来尊称的人。尊称父名在俄罗斯是极大尊敬的表现。
战争爆发后沙波什尼科夫还劝导了斯大林尊重并放权给总参谋部,不要过多干涉。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最高统帅部。沙波什尼科夫在1942年5月病退。1945年3月26日病逝,倒在了胜利前夕,去世后被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
41年6月时的总参谋长是朱可夫大将。他经历过一战和国内战争。更是在诺门罕战役一战成名。朱可夫性格直爽,甚至是死脑筋。他的老领导乌博列维奇和叶戈罗夫被肃反后朱可夫仍然表示尊敬他们。1940年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41年因在演习中的突出表现被斯大林任命为总参谋长。在沙波什尼科夫的指导下,朱可夫和瓦图京,马兰金,华西列夫斯基一起制订了有效的国防计划,但由于时间问题并未实现计划。他对军队和事业展现出了他的热爱,为此经常顶撞斯大林。并批评政委制度削弱了军事主官对军队的控制。他善于发掘人才,甚至是为了保护人才顶撞斯大林和肃反人员。
朱可夫拥有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任何危局也不会吓退朱可夫,他因顶撞斯大林而被调离莫斯科去防御列宁格勒,莫斯科陷入危险又被调回,斯大林格勒被包围又被调去拯救斯大林格勒。《泥足巨人》一书的作者,美军将领戴维格兰茨这样评价朱可夫:“像美国的格兰特将军一样,朱可夫已经了解现代战争的可怕本质,并已在心理上接受这样的战争。”
朱可夫在战略上鲜少有奇思妙想,他的战略非常简单:在苏德两军宽大的正面上选取德军的一个方向,在此方向上尽可能的击中优势兵力和打击武器,将苏军纂成一个大棒,剩下的就是全军平A,挤压德军防线,最终全线击溃德军。这一战略符合东线战场的特点,但也给苏军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西方军事家和史学家由此对朱可夫评价都较低。但朱可夫的能力体现我认为就在于他能组织起巨大的战略兵力。无论在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到任之前,所有人都认为莫斯科必将沦陷,斯大林格勒朝不保夕。但朱可夫一来,形势就得到了逐步的逆转。朱可夫最大的败笔是火星行动(勒热夫战役),但却也造就了莫德尔。
朱可夫的助手是瓦图京中将(或称瓦杜丁),他是总参学院1937年提前毕业的学员之一。他参与制订了入侵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计划,很快他被调入总参谋部。由于突出表现,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参谋人员,但他却渴望成为指挥人员。在他成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后,华西列夫斯基称赞了瓦图京高超的指挥技巧,朱可夫称他是:“极为勤奋且战略思维广阔的人。”他在斯大林格勒合围保卢斯,并实施了“小土星战役”。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利,但在库尔斯克战役一雪前耻。后来的战斗中虽然他的水平忽高忽低,但他三次和曼施坦因交手且三战全胜,被誉为“闪电将军”,被公认为最有才能的指挥员之一。但在1944年2月29日,他在乌克兰被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身受重伤,4月15日在基辅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乌克兰战役期间,瓦图京的政委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向斯大林建议,“基辅的解放者就该髒在基辅”,于是斯大林批准了瓦图京葬在基辅而不是莫斯科。赫鲁晓夫在他50岁生日当天亲自为瓦图京抬棺,送他的战友最后一程。
总参谋部作战局局长马兰金是总参学院1938年的毕业生,他曾担任红旗远东独立集团军的参谋长,毕业后留校任职一年。后在朱可夫旗下担任瓦图京的副职,参与制订了入侵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计划。41年跟随朱可夫来到总参谋部,战争开始后被任命为西方向参谋长。莫斯科战役期间担任朱可夫的参谋长。他在参谋一职上表现出色,被赞为苏联的顶级军事科学家之一。
马兰金在总参谋部工作时的副手是华西列夫斯基。他虽然是步兵出身,不能享受“骑兵系”的优待,但他任然凭借自己的才能脱颖而出。他和瓦图京是总参学院同一届的校友,毕业后直接进入总参谋部工作。工作中受到沙波什尼科夫赏识,被指定为接班人,由此在四年中就从上校晋升为上将。华西列夫斯基思维敏捷且性格平和,和朱可夫共事时能平衡朱可夫的火爆(简直就是李云龙赵刚)。战争中期开始,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形成了一个大本营最可靠的团队。库尔斯克会战就由他们二人构想。苏德战争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开始策划和实施对日作战。如果说指挥人员中,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是苏军“三驾马车”,那么参谋人员中,对德作战贡献最大的“三巨头”就是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和他们的门徒安东诺夫。
战争爆发前,安东诺夫和其他人比起来相对默默无闻。他在1935年的基辅大演习中受到伏罗希洛夫赏识,被送到总参学院接受培训,和瓦图京亦是同届校友。提前毕业后在布琼尼手下任职,不久被调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担任教员。他在41年的改革带来的调动中,接替马兰金成为基辅军区的副参谋长,并在此位置上迎来战争。42年12月,华西列夫斯基将其调到总参谋部担任作战局局长。他在此岗位上的杰出工作为自己赢得了声望。他是唯一一个获得胜利勋章的大将。 胜利勋章是苏联最高军功勋章,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3年11月8日命令设立。这是统帅级勋章,授予顺利完成一个或数个方面军参加的大型战役而使战略态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变化的苏联武装力量最高领导人员。 50~60年代出任华约部队总参谋长。
基尔波诺斯上将参加过哈桑河战役,诺门罕战役和苏芬战争。41年2月接任朱可夫成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他在任期间就敏锐的发觉了德军潜在的危险,并积极提高基辅军区的战备水平。开战后基辅军区也是表现较好的军区,一度让德军被迫停止进攻。但由于巴甫洛夫的西部军区已经沦陷以及德军强渡第聂伯河,德军最终合围了基辅。41年9月基尔波诺斯还未能完全展现他的才能就战死在基辅包围圈中。
战前斯大林判断德军会将进攻重点放在基辅方向,因为乌克兰黑土地盛产粮食,并且还有大量的工厂。乌克兰背后更是有高加索油田这一重要资源。斯大林认为德军会首先抢占这些资源,以便维持同苏军持续的战斗。虽然巴巴罗萨行动德军把重点放在了莫斯科,企图四个月内占领莫斯科的计划出乎斯大林意料,但随后希特勒却把重点放回了南部的基辅、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斯大林猜中了结局却没猜中开头。这也导致西部军区的巴甫洛夫处在一种用上海话说“神知唔知”的状态,沉浸在和平中,在演习中失败后依然不知悔改。
巴甫洛夫之前我已经粗略介绍过,我再补充一点细节。因为他造成了苏军前期惨败,明斯克被合围50万、布列斯特要塞孤立无援,直接导致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暴露在德军面前以及间接导致基辅被合围60万苏军,他的错误非常具有代表性。
巴甫洛夫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期间被俘。1928年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31年进入军事技术学院速成班,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托派斗争受到表扬。毕业后成为首批机械化集团之一的机械化第4旅旅长。37年调任红军装甲坦克局局长。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在他的建议下解散了机械化军这一编制。他还有一个绰号“苏联的古德里安”。
战争爆发后巴甫洛夫的表现糟糕,他完全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甚至他还认为自己作为方面军司令应该和部队同甘共苦,他把方面军司令部设在了前线,前线的通讯条件无法和正规的方面军司令部相比。并且方面军通讯处主任格里高利耶夫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无线电通讯网络。从那一刻起,西方面军下辖的各军甚至各师之间就只能各自为战。我们可以看看巴甫洛夫6月23日发给第10集团军的命令:
为什么机械化军现在不进攻?这是谁的责任?尽快开始你的作战,不要惊慌失措,承担起责任。你必须有效的打击敌人,但不要失去控制。你必须知道每个师在哪里,在什么时间做什么,结果会是什么。为什么你没有下令让机械化军进攻?找到步兵第49师和113师在哪里,并把他们带出来。改正你的错误。前送燃料和弹药。最好现在解决配给问题。记住,如果你不积极行动,军事委员会不会再容忍。
这封电报不仅匪夷所思的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甚至暴露了巴甫洛夫对部队位置和部队情况一无所知。此时的第10集团军已经连续严重缺少补给,尤其是弹药,事实上已经无力发动一次针对德第三装甲集群的反冲击。巴甫洛夫随后下达撤退命令。朱可夫被任命挽救西方面军之后来到前线始终没有找到巴甫洛夫,最后才在第13集团军军部找到了他。朱可夫在和巴甫洛夫的谈话中发现一头扎进前线的巴甫洛夫对部队的情况稀里糊涂,甚至不如刚到此地的朱可夫。于是斯大林罢免了巴甫洛夫由铁木辛哥接替指挥。但已经于事无补,最终光是在“诺沃格鲁多克口袋”被俘虏的苏军就达到了29万。西方面军覆灭,巴甫洛夫等人被执行枪决。
评论区
共 5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