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写论文时定下的1年之内读100本科幻的目标,终于赶在今年11月结束前达成了。
100本并不算多,但基本上涵盖了从蛮荒发展时期到当代的大部分著名作者。其中读的最多的当然是将要成为我大学院研究主题的海因莱因老爷子。
如果一定要我从中挑一本最喜欢的作品,我还是会挑海因莱茵老爷子的《星船伞兵》。这100本里面能令我每隔一段时间便回味一番的作品非常非常多,但唯有《星船伞兵》最为特殊。
要说哪几位作家最为完美地诠释了科幻文学这个门类,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家当仁不让。因为他们不仅让科幻从“科学罗曼司”走向了成熟,更让读者明白科幻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而这三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更是深深地影响了所有后来者的写作——海因莱因的幽默,诙谐且接地气;阿西莫夫所勾勒出的人类未来图景;克拉克爵士那冷峻,深邃的笔尖所刻画的宇宙全景。
新浪潮时的勒古恩则让科幻文学迈向了更高的阶梯——她的《黑暗的左手》出版于女权运动的前夕,让科幻文学紧紧地扣住了时代,甚至进入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法眼。通过科幻诠释女性主义的做法启发了新浪潮在创作手法上的百花齐放。
在晚年,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科幻创作的勒古恩,还能以幽默且辛辣至极的笔锋写出《变化的位面》这本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的作品。她细腻的文笔,敏锐的观察,全面且深度的思考,让科幻从通俗走向了严肃。
在她之后,众多来自不同领域,出身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的作者纷纷加入科幻创作的浪潮,让科幻的内核变得“柔软”。
另一位新浪潮的伟大作家罗杰·泽拉兹尼则和勒古恩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创作思路。 就像他的代表作《光明王》一样,泽拉兹尼用神话和史诗式的语焉不详来讲故事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而《光与暗的生灵》在叙事上更进一步,甚至懒得匀出几章给你解释这个故事,全篇充满了难以理解的文字和诗句,阅读体验只能用迷乱来形容。
但我花了两个晚上就读完了,即使如此让人困惑的叙事手法也无法让我放下Kindle喘息片刻。读起来如此难以串联的文字中还能塞入大量的思辨和讽喻,就不难理解泽拉兹尼为什么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如此激进,如此放肆,代表了科幻文学在那个时代的求变精神,让人敬佩。
在赛博朋克运动到当代科幻的过渡时期,还有一位作家写出了一套非常特别的作品。
金·斯坦利·罗宾逊与他的火星三部曲太过于特别,以至于你很难为这套书贴上标签。将目光投到新世界,新大陆,指望一片全新的土地能够扭转人类的历史,建立起完美的理想国,这样的设想深入我们的骨髓。但人还是人,无论有多少片新大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演过的事情也同样会在新世界重演。火星三部曲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类试图殖民火星,想要通过吸取历史教训建立理想国的故事。
火星三部曲中,没有惊心动魄的主线故事,没有已一己之力改变历史的英雄,只有历史在默默地,按照应有的路径,不断地向前进。看着苍凉的火星大陆,在百余年时间内不断改变,火星上的人们能做的,也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去适应这片本不属于人类的土地。
金·斯坦利·罗宾逊在写作前,对火星做了难以想象的学习和研究。而他的全部成果,都完美地展现到了火星三部曲中。他对火星地理的熟悉程度,仿佛已经在火星居住了数百年,并亲身踏遍了这个星球的每一粒沙尘一般。
当代的斯蒂芬森则写出了唯有当代作家才能写出的科幻作品——《七夏娃》便是典型代表。他的作品逻辑严密,知识体系之庞大及精细令人咂舌,也因此让我们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科幻创作与以前有何不同。除了那考究到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执着之外,斯蒂芬森还有一点令人赞叹——通过现代视角去解构各个文明的神话,并将这些神话中的寓言与内核运用到他的故事创作中。如《雪崩》中对于苏美尔神话的解析和运用,又或是《编码宝典》中对古典时代的希腊和罗马神话的解构,都让原本就已经精湛无比的故事又添上了一丝人文色彩。
《编码宝典》则是斯蒂芬森对于密码学的热爱,以及对互联网时代之预想的绝佳展示。 一个用祖孙三代错综复杂的人际网所串联起来的,时间跨度达到70年的,以二战时的菲律宾为主轴的阴谋论历史重构故事,听起来十分俗套,但在尼尔·斯蒂芬森的笔下就变得非常有趣。斯蒂芬森极其庞大且精细的理工科知识体系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不仅与叙事结合的十分紧密,还能将本来十分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与幽默的文字融合,写出了大量令人捧腹的桥段。
或许出身工程师家庭的斯蒂芬森在文笔上并不细腻,但他那工程师式的幽默绝对能让你在捧腹的同时赞叹不已。
而另一位当代作家特德·姜则和斯蒂芬森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如果说斯蒂芬森是当代理工系科幻作家的典范的话,特德·姜则是人文系的代表人物。
或许特德·姜之所以如此声名显赫,是因为他写过电影《降临》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这两部作品都在我心中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但我想介绍的并不是这一篇,而是最新出版的短篇集《呼吸》中,一篇长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同时夺得了2010年雨果奖和轨迹奖的中篇作品。
如此多的科幻文学和电影尝试讲AI这个迄今为止都无法预测未来将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话题,但特德·姜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难得的做到了将人工智能之于人类的意义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毫不回避地带到了实际场景中。
同样收录在《呼吸》中的《双面真相》则探讨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我们能够以影像纪录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这会对我们人格的独立性和认知体系造成什么影响?当然,这个短篇并没有给出答案,也不应该给出答案。
《双面真相》所讨论的主题与另一篇我非常喜欢的短篇,约翰·克劳利的《雪》有相似之处,但针对影像对人的影响这个方面,前者走的更远,更深刻;而后者则更私人化,更伤感。《双面真相》的高明之处,在于特德·姜利用类比,通过讲述一个口头文明进入文字文明的部落中发生的故事,阐述他心目中客观且全面的影像取代主观且易变的记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特德·姜利用亲情与羁绊作为切入点来讲故事的手法实在太妙,而他在这类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也和他的切入点完美结合。
《呼吸》里收尾的一篇《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还是回到了特德·姜最喜欢的,关于自由意志,关于决定论,关于现在的生活是否就是值得过的生活,关于选择的思辨。
你犯了错,或是伤害了一个你最不想伤害的人,或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导致了不理想的结果,或是其他一切导致你当前不顺心的行为。你是否想过,要是平行世界中的自己,在当时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你的处境是否会变得更好些?甚至说,你有机会得知平行世界的自己在当时做出的选择及后果,那么你是否会好受一些?
特德·姜确实非常特别。出道近30年仅发表过屈指可数的短篇,但无论是借用时代前沿的概念,还是老生常谈的老话题,他柔软的笔触和深厚的思辨都能将所写的主题论述得丝丝入扣,同时动之以情,用温柔的外壳去包裹作品中的锋芒。
虽然他不写长篇,但他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了集科幻文学的思辨领域精髓之大成。
值得我花大篇幅去介绍的作者当然远远不止这几位。所以我在此分享我这一年来所读的100本科幻作品,希望对科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想读的作品。
罗伯特·海因莱因(13本):《星船伞兵》,《严厉的月亮》,《异乡异客》,《双星》,《时间足够你爱》,《傀儡主人》,《出卖月亮的人》,《进入盛夏之门》,《玛士撒拉之子》,《地球上的绿色山丘》,《斯通一家闯太空》,《穿墙猫》,Orphans of the Sky
菲利普·K·迪克(12本):《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尤比克》,《流吧!我的眼泪》,《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泰坦棋手》,《死亡迷局》,《记忆裂痕》,《血钱博士》,《倒数第二个真相》,Solar Lottery
阿瑟·克拉克(9本):《与罗摩相会》,《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遥远的地球之歌》,《童年的终结》,《地光》,《2001:太空漫游》,《月海沉船》,《天堂的喷泉》,《城市与群星》
艾萨克·阿西莫夫(9本):《永恒的终结》,《神们自己》,《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前奏》,《迈向基地》,《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
尼尔·斯蒂芬森(7本):《雪崩》,《七夏娃》三部曲,《编码宝典》三部曲
奥森·斯科特·卡德(6本):《沃辛传奇》,《背叛之星》,《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大师的盛宴》
短篇集(5本):《微宇宙的上帝》,《Ⅰ窃星:100:科幻之书》,《Ⅱ异站:100:科幻之书》,《Ⅲ沙王:100:科幻之书》,《Ⅳ诗云:100:科幻之书》
威廉·吉布森(5本):《神经漫游者》,《全息玫瑰碎片》,《虚拟偶像爱朵露》,《零伯爵》,《重启蒙娜丽莎》
弗诺·文奇(5本):《彩虹尽头》,《真名实姓》,《深渊上的火》,《天渊》,《天空的孩子》
罗杰·泽拉兹尼(4本):《光明王》,《趁生命气息逗留》,《脸上的门,口中的灯》,《光与暗的生灵》
丹·西蒙斯(4本):《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陨落》,《安迪密恩》,《安迪密恩的觉醒》
厄休拉·勒古恩(4本):《黑暗的左手》,《失去一切的人》,《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变化的位面》
金·斯坦利·罗宾逊(3本):《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2本):《时间机器》,《第一次登上月亮的人》
雷·布拉德伯里(2本):《火星纪事》,《华氏451》
评论区
共 4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