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五星级酒店,吃相别这么难看。”
“十五星级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来这里要么打尖要么住店。如果我花500块钱买了一个碟子,上面拿巧克力写着‘靠你X’,我一定打爆那个龟孙子的脑袋。体面是事,但是我没吃饱,体面关我毛事。”
——《霰弹枪与神经病》
我写这篇影评的时间段,周围有个关键词叫“饱”:一年岁末,一切商品销售的重心都是填饱人的欲望,饭要吃饱,游戏要玩饱,东西要买饱,不一而足。
至于电影方面,自然是要大饱眼福。不管是图像还是故事,都要给人足够丰富的信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利刃出鞘》作为12月排片的先锋队,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足够充实且饱满,在不强行考验观众智商的基础上带来了稳扎稳打的叙事体验。
(因为这部电影我买了肯德基的套餐,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消化不良吐了,饱也是有报应的)
作为悬疑电影,《利刃出鞘》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两开花,现群像”的叙事路线:根据我的时间记录,电影时长接近两个小时,双男主叙事路线接近平分,从“真探”和“假探”两个不同的角度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转变流畅的同时,叙事体验也能一直抓住观众。
故事前半段大量插入角色群戏和单独角色的POV(个人角度观点)视角(没采用黑白回忆而是通过调整亮度可真让人舒心),由于不同角色会对事实进行美化。这种独特的视角对比产生的打脸效果带来了独特的黑色幽默。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故事的篇幅,因为整个故事的悬念密度并不大,故事也偏向短小精悍。因此故事当中有着密度很高的前后照应和文字游戏(文字游戏密度比较高的请参考《虎胆龙威3》)。
如果故事扔出一个包袱,后面没有铺垫这是挖坑;故事到处挖包袱,为了包袱故事都漏了,美其名曰“彩蛋”,实际则破坏了故事完整性。
《利刃出鞘》的前后照应都在叙事篇幅之内,没有额外加戏,没有观众强行暂停截图的段落。另一方面,这些段落的密度刚好,包袱一抖就响,观众也能欣然入戏(对于主角性格的叙述堪称毒辣,人在做,天在看)。
《利刃出鞘》的剧本有着很好的原文本支撑,因此故事层面就算一点不变追着原著去拍应该也不会太次(来自史蒂芬金的嘲讽)。但是狮门在选角方面成功的展现了新六大的大家风范:
不论是杰米·李·柯蒂斯、迈克尔·珊农还是丹尼尔·克雷格,都很好的契合了角色特征。虽然留给年轻演员的表现戏份不够多,但是他们在几场戏剧冲突要求较高的地方节奏表现的很舒畅。(没错这部电影里有键盘侠)
这里面我要点名丹尼尔·克雷格和迈克尔·珊农:留给丹尼尔的正面特写戏码非常多,侦探的套话过程也要求很多的微表情。而丹尼尔经常会给自己的表情留一些余量,似露不露的面容很好的表现出了愿者上钩的自信。
迈克尔珊农因为角色的关系,需要依赖道具完成大段表演。电影中有一段戏码,要求演员通过道具互动不断推进故事节奏。实际拍摄过程中这段非常费力(我曾经拍摄过类似戏码),而迈克尔掌握的非常好。除此之外,整部电影中,迈克尔都用与道具的互动巧妙地展现了角色特质。
由于文字的局限性,故事很难随着时间的进化而进化。当这些文字搬上大银幕时,创作者会额外加入弦外之音来回馈故事主题。《利刃出鞘》以“图穷匕见“为主题,进行了一场虽有遗憾,但瑕不掩瑜的讽刺。
《利刃出鞘》的故事是围绕一个家族展开的,在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集体中,最容易发生的两种关系就是内部的分裂和对外来者的排斥。在家庭内部,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故事的核心,坐在壁炉旁边对远在天边的事情高谈阔论。但真的有新势力打破秩序时,每个人都义愤填膺,丝毫不去考虑新势力的合理性,这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段的大爆点。
因为这个爆点引发的角色变换,又产生了更为毒辣的讽刺:整部电影中,角色面对最亲近的陌生人,居然连国籍都只是靠猜。对这个角色本来应该坦然接纳的年轻一代,一个在网络上重拳出击,一个名为姐妹,实则在一开始就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拉近关系”。
(对了,如果说我真的有啥不满意的点,那就是最后那段戏角色甩动机有点疲软,导致整个电影在最后十分钟泄气的太厉害了。克里斯·埃文斯,这一段不怪你,是真的带不动)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利刃出鞘》,不如说是《图穷匕见》更为匹配“knife out”的故事主题。整部电影仅以一个悬念事件为主线,便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黑色幽默和辛辣讽刺,让人对经典名著再度怀念的同时,也不得不说一句:导演和演员还是别被IP捆上的好(本片导演莱恩·约翰逊曾执导过《环形使者》和《星球大战》)
PS:本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轻易骂人,否则报应不爽。
PSSS:你们多评论两句,我又不吃亏,何况我没恰饭。
评论区
共 5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