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在1960年代由居伊·德波提出的,用于批判先进资本主义消费的核心概念。指资本精心打造的图像和/或以图像为中介的人际关系。
1967年,36岁的法国人居伊·德波在书桌上完成了《景观社会(Society of the Spectacle)》的写作。这一沓稿纸的内容由211个小节组成,其中最短的一节仅有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数页。这本带着激烈的战斗姿态的小册子,成为了西方世界中年轻知识分子反抗“旧世界”的一纸檄文。
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世界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气候中左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想同时启蒙着年轻学者们的思想。
激进团体们反对权威,反对统治,反对虚假,他们要“人”的真正解放。共产主义的幽灵不止是在“游荡”,它摇旗呐喊,宣布反抗或改造被异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现实。
当我们再回到2019年的中国,很有趣,当年欧洲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1957-1972)所用的“景观”一词,也正被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德波从前高度成功的预言,在逾五十年后一片异乡土地上找到了极为完美的化身。明星真人秀节目、商业范式成熟的选秀节目、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城市中快速增长的士绅化后的“网红”空间……当观察到这些规模巨大的文化传播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评论者用“景观化”一词为其添上注脚。
要清楚理解这个词,最简捷的方法还是回到原作。其一,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大众媒体(Mass Media):广告、新闻、政治宣传、电视节目或为偶像团体打造的“偶像光环”。其二,在这种图像的集合(Collections of images)之上,景观是“以这种图像为中介”所建立的人际关系。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把互联网内容中“标题党”风格的标题称为一种景观。作为大众传媒的因子,这些“标题党”具有耸人听闻、刺激视听、抓人眼球的特点。它们作为一道“奇景”,叫看见它的人得到感官上的“惊异”。在这个基础上,一小撮专业的制造这些标题的新媒体从业者,调动了大量的他们不认识的互联网用户对这些内容进行点击。工作者得到工作的酬劳,浏览者得到浏览的满足(或困惑),他们并不在真实世界中发生人际关系的交往,而是严格建立在“以这种图像为中介”的基础上进行了互动。这就是一个景观社会的缩影。
德波领衔的情境主义者们清楚辨认出了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种景观,但他们显然并不觉得这些东西正在对大众产生好的影响。他们认为,景观代表的是一种“虚假繁荣(a false diversity)”。它在表面上异常多样,但背后通常是是同质化的资本复制。作为观众的每一个人在沉醉和入迷的观赏中,也就默许了资本对于自身的控制。一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继承的观点,这意味着将要承受的“拜物(fetishism of commodities)”、“分离(separation)”、“物化(reinfication)”和“异化(alienation)”。
这番观点仍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找得到印证。我们在各个城市有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万达广场和太古里,这些商业综合体/商圈品牌繁多,造型各异,表面上看来为消费者们带来了数不清的新奇体验。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整体打造的流程,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它们的核心遵循非常严格甚至死板的模式:首层的化妆品店、奢侈品店,二楼的女装,三楼的男装,顶层的电影院、电玩城。即便是在空间上做出调整,根本性的逻辑仍然是为城市中的小布尔乔亚阶级提供“品味表演”的场所。
在一个人的生活上,图像统治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顿饭的食物(拍照比味道更重要)到想要成为的样子(在社交网络上成立某种人设),都是一种图像。人际/社会关系上,人们不再形成直接的互动,而是一定要通过图像作为中介。最后,在城市和社会的表征上,重要的是不再是这个城市怎样被居住,而是这个城市应该怎样被观看(重庆、成都作为“网红”城市)。
早在1927年,华尔街一名极富远见的银行家保罗·马祖尔(Paul Mazur)有过这样一席话:“我们必须将美国文化从需求导向转为欲望导向。我们必须训练人们的欲望,让他们在旧的被彻底损耗掉之前,就想要新的东西……人们的欲望必须要超出他们实际的需求。”早在近百年前,一个成熟的消费世界就已经开始成型,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社会所生产的就已经远远多过于社会实际需要的。用景观去创造欲望,这是资本的必由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的劳动者不再会团结起来反抗,他们在生产之外的时间都用于景观的狂欢,也就是对资本的持续消费。“生产与否,你都一定是资本的消费者。”在一线城市中拿着低薪资的外来务工人员,把所有工作以外的空闲时间用以浏览短视频,这即是一例。在这个时代,资本意欲索取的不只是人们的劳动力,而是人们的灵魂。景观社会不是恐怖的统治,不是血淋淋的剥削,也不是暴力的强买强卖,而是一种披着“娱乐”外衣的,更为深刻的精神奴役。
但同样需要指出,即便是富于惊人的预见性,德波写就《景观社会》的年代,作为图像的景观还停留在较为初始的阶段。那时3D电影的第一波热潮方兴未艾,照片的分辨率和视频的帧数都较为有限。而在2019年的今天,120帧、4K、IMAX所能打造的虚拟现实已经是另一个级别的景观了。它不只是对现实的模拟,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对现实的加强。一直有学者提出,景观不只有消极的意义。民众在先进资本主义中生存,一味地抵抗景观将是徒劳的努力,寻找与景观共存的道路才是更优的策略。
选词:沙丘研究所 / 材料收集:李雅伦 / 执笔:陈飞樾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沙丘研究所”,第一手获取内容更新;Instagram @dunes.workshop
评论区
共 2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