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招摇乐团简直是超级巨星。不过那时我还很小。大概七岁的样子。‘活不易!’她唱了起来,“‘但我们还要继续!’”
——“对,生活总要继续。”
时代总是能在人身上留下印记,这是一种难以抹除的东西。而究其原因往往要剖析这种印记的本质:它往往是一种思想上的潜移默化,由社会形态,自我思想意识组成,其中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我之于“世界”的思考。
如果把这种进程简单的称为信仰的转移,或是意识形态的改变,显然太鲁莽了。相比之下,“熏陶”或许更加适合这种缓慢但却印象深刻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往往是被厌恶的,连带着时代留给人们的印记成为人最不想讨论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会讨厌印记?因为它是这个世界最令人作呕的记忆——是带着腥锈味的枷锁。
时代下的人们就像是一道缩影,带有鲜艳的颜色,和刺眼的印记,成为一种伟大历史潮流的一部分。可即便是勇悍的参与其中,人们依旧并未感觉到自己有多么伟大,相反,人们开始陷入迷茫。
“你说的对。”她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文明没有什么好笑的。”
经历了战争(各种意义上的),人似乎变得一无所有,穷困潦倒。但所幸的是,很快乃至非常快,时间和文明创造出的奇形怪状的混合物,又让人的欲望全部饱足了。没有人感到突兀,他们像是已经经历过一次“从60年代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机器中归来的奇妙冒险”。每个人都为了迎接时代的脚步而做好了准备。
于是,潮流刮起风来。人们在这个资本搭好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伟大的情绪再次将我们笼罩,如同幕布一样,迪斯科,重金属,动漫,游戏,甚至是架构本身——网络,他们充斥在情绪幕布下的黑暗之中,偶尔闪亮光芒,文明将各种便利以及便利之上的虚无作为礼物送给每个时代的年轻人,众生平等。
这种不问是非,不问缘由的成瘾品让我们趋之若鹜,但在快乐之余,文明又开始让深夜的小小青年……哦,还有成群成群掉头发的中年感到空虚,忧愁的宇宙兜兜转转,开始自我怀疑。
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创造了“文明”,并将文明延续下去。可现如今,我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在靠近文明吗?
爬行动物脑在狞笑,蛮荒和野性在脑海里疯长的同时,我们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
时代此时就像是一名恶劣的舞伴,她向我们伸出手,却不告诉缘由,教会了每个人舞步,却在激战正酣的午夜,留下一只水晶鞋匆匆退场,而这样的夜晚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有不止几千个。她带走美好的时光,仅仅留下一个念想,她使得生活烂尾,她让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不过,也有好事——网络的建立让各种各样的思想在键盘与显示器上碰撞,跨越天南海北来一场雄辩似乎也不是不可能。万物的意义开始解离,多古老的东西也成为新的,能剧,蒸汽波,克苏鲁,秦朝。我们与历史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所有人在时代的舞台上狂欢,伴着带有浓重节拍的舞曲,相互招呼着,一起跳起来吧,做一只舞池中没有舞伴自言自语的女郎,自由自在的舞步已经是可以忽略的东西,更多是为了反抗时代,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们这个时代将被下一个时代视作一场极其可笑的滑稽剧,一个沉迷于媒体,娱乐,无可救药的时代,甚至于有些人会为了虚拟网络上的问题大吵一架乃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听起来蛮像许多个世纪之前的哲学家们坐成一圈的研讨:谈古论今思想碰撞,风花雪月雄辩四方。
但事实上,只要有所了解的人就已经知道这个行为是多么无聊,无聊到完完全全是争强好胜而并非思考的产物,它不会产生任何文明社会的知识与见解,只会产生愤怒与不甘。时代使用娱乐支配大众,可是大众似乎乐在其中。
瑞瓦肖是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它与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欧洲中的任何一个城市并无区别,或者可以说他可能是一个最经典的战后城市典范(之一),在这个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状态,思想倾向,萧条的战后经济让每个人都日渐颓废,忧忧郁郁,醉生梦死。
这个曾经是君主制政体参杂种族主义(说极端点可以说是法西斯主义)的国家明显经历过很多大事,大到与现实生活的历史那么相似:思想从外界传到国内,整个世界的变革毫无意外的从格拉德延伸到了这里,这群心怀理想的人发起革命,共产主义的火种推翻了王室。但最终,革命还是失败了。
城市被资本与帝国主义的火炮夷平,共党分子纷纷被枪决,马佐夫思想沦为过去,国家也因此被所谓的国外自由市场联盟所控制,没有政府。瑞瓦肖变成了一个殖民地,一个经济的缓冲区,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乱糟糟起来。
尸体在旅店的后院吊了七天无人管理,工人们集体罢工,要求工作的人们却在广场上聚集。而我们的主角呢,这个城市的明星侦探警察却在无法忍受的痛苦中,在生活的自我消解中堕落了。他的心情非常糟糕,在褴褛飞旋旅店大醉特醉,嗨了三天,而在最后的夜晚,在那首悲伤的《圣桑最小的教堂》中,发出野兽般的嘶吼后彻底沉寂。
在这几天内,警服、警徽、配枪,甚至于自己的案件笔记本,也悉数丢失,他作为警察的部分已经被他自己舍弃了。作为沉醉于迪斯科和酒精中的部分,此时他刚刚在巨大的发动机声中醒来,带着宿醉的疲惫,和浑身的酸痛,还有空无一物的记忆。
“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思想流派和政府都很失败——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它,瑞瓦肖是你的故乡,也是我的。”
这是金对于种族主义货车司机挑衅的反馈,在战后社会的挣扎让每个人自己都学会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帕斯卡尔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强调过,“与从他人那里得知的道理相比,人们通常更容易相信自己发现的道理。”警督是这样的,种族主义货车司机是这样的,雷内·阿诺克斯也是这样的,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卫士。
每个人的态度和对待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
乔伊斯只爱钱,钱就是一切,代表着信任,热爱,生命的意义。雷内是狂热的保皇党,也是一名年事已高的退役士兵,他喜欢回忆他们过去的荣光和岁月,并在时光流逝中叹息,测颅先生是一名种族至上主义者,宣扬并坚持自己的人体测量"科学"(实则是种族主义),为人划分三六九等,并坚持觉得自己的人种高于所有人。
这就是现存于这个城市中的思想们,他们的聚合就像是来自自助餐厅的果汁什锦味道一样混乱。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十分悲哀的后果,整个城市都不相信虽然读作"瑞瓦肖公民武装"但实际上受制于外来资本控制的RCM。底层人民也对RCM逐渐失去了信任,变得排斥"上面"的外来者,主动寻求接受工会的庇护。而这种庇护也逐渐从工人自卫的武装变质为"黑帮"一般的存在。
而工会的野心也不止于此,资本会带来秩序,但也会损害每个劳动者的利益,与公司的斗争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工作待遇,或许还能拿回这个城市真正的控制权,让工人们重新成为这个城市边界的主流——
这的确是一种更加美好的未来,但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毫无纲领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携带了民族主义。准确来说,这种行为已经失去其本身的崇高意义,而是一种屈从于现实的简单实践办法,成为了简单的利益问题,路因此走歪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金对此的态度和意见更能说明本地人的看法。一方面作为一个警督,他希望这个国家和城市重新构建可以依靠的秩序。而自由经济进驻后的结果,至少能让底层群众不会受迫于工会的影响力。敢给"条子"打电话、也不会让这个都市的秩序都听命于一个无严肃纪律的工人工会、这个城市至少会变得更加守序,这是警察想要实现的未来。
而另一方面,作为本地人,他不希望自己生存的地方中出现如此露骨的歧视,他也不希望尸体旁的小屁孩需要靠吸毒贩毒过日。他想要这个城市变得更好,如果维持现状就能让孩子们读起书,如果维持现状就能这个城市重新变得有活力,那么维持现状便是最好的方法。正如他所说一般,如果这些工人不再闹事,这个国家将很快充满秩序和活力。
但金的观点也并非是完全正确的。接受资本的侵入,就如同兽人们接受古尔丹的恶魔之血一样,接受腐化的兽人力量与实力的确变强大了,可总要有人问一句:“那代价是什么呢?”
接受资本,本地的劳工们的地位将日渐低下,难以生活,瑞瓦肖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商业殖民地”——赚最少的钱,做最累的活;放弃资本,发展将会停止,无休无止的罢工与反抗将会继续,进步缓慢,一切依旧乱糟糟,瑞瓦肖只会永远是现状,如同垃圾堆一般难堪。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代表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你不能用你臆想中的情况和理论解决一切矛盾,你必须二者择一,接受一个优势,吞下一个苦果,然后在未来日子与自己的对白中悔过。但某种意义上,能做出选择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了,你至少掌控了自己的未来,更多的人只能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和金说的一样,即便瑞瓦肖的一切都是失败的,每个人依然还深爱着瑞瓦肖,不管是种族主义货车司机,还是金自己。这样矛盾的现实,揭示了盘踞在这个城市多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碰撞。而这种碰撞充斥在瑞瓦肖内,又多又复杂,和有边界的回声一样,反复激荡,折磨着每个生活在瑞瓦肖中的人。
著名法国作家帕特里克曾经在1978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暗店街》的小说。其中的主人公在畏惧战争结束后的混乱,想要和自己的爱人一起逃离苦海,而在最终的偷渡边境时遭受了欺骗,因此与爱人失去了联系,他也因此受到刺激而失忆。
《暗店街》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没有过去,脱离了人类社会,完全"独立"割裂的人,寻找自己来源的故事。主角在找回自己身份的途中,通过接受信息的碎片渲染了一个黑暗压抑的战后城市。而每个人都有的不安,焦虑也让主角感受到无比的沉重。整本书中的历史感,和在大环境大趋势下的迷茫的个人孤独感,是构成《暗店街》的主要部分。
而《极乐迪斯科》的主基调和《暗店街》似乎十分相似。通过背景的介绍,谈话中的信息,一个充满各种各样主义与意识形态的混乱都市在屏幕上被完美呈现。然而,就如同充斥着烂梗的网文让人厌恶一样,诉说各种意识形态和思考的游戏也不一定就是好游戏。单纯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文化并不是一件十分有能耐的事情,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衔接制作良好,让人觉得并不突兀,并不模板化,才是剧本制作中的重中之重。
不是你想创作一个傲娇女角色就必须金发双马尾,她必须符合她的特质——而不是简单的制作几个人设,套在几个简单的名字上,并将它们视作剧情推进的工具人。你必须有所思考,让其中的角色"活"起来。
《极乐迪斯科》使用了一个很笨,但效果出众的方法实践了这一原则:增加文本量,各种各样的文本量。思想阁中的二十四个技能似乎都会张嘴说话,多到繁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事无巨细的沉浸感,好似纪实文学般细腻,引领你走进那个思考的世界。
巨星,对,他是如此称呼自己的。但他也因此被世界遗弃了,他的挚爱离他而去,警官们恨铁不成钢的拿他开玩笑,甚至于在工会主席面前也会吃瘪,自信心受挫。或许他曾经是41分局最老练的警官,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名忘记了过去一切的酒鬼,会因为心中的一点悸动而感到震撼并努力去追寻,想因此得到他自身过去的痕迹的"沙滩人"。
著名的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曾经在他的著作《千面英雄》中叙述过这样的一个流程,一个在平常世界存活的人是如何成为英雄的流程,这个流程也被称为英雄之旅模型,是近代西方流行文化的著名模型。如果你读过那本书,你能立刻得到有关于哈里状态的结论,作为启蒙中的"拒绝召唤"——他一定在抵抗着什么,或是逃避着什么,才会落得失忆的下场。
毫无疑问,他在抵抗着他被多拉抛弃的现实,他在逃避着自己对于小组的领导失败,逃避其他警察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现实。而这个城市也是这样,抵抗着资本,同时却也逃避着四十多年前的大革命,人人闭口不谈那红色的幽灵,对共产主义嗤之以鼻。但在四处却还能看见康米的秘密结社,能看到如同"老大哥"一般的领袖画像,仿佛康米主义从未远去,他还活跃在这个世间的每一处。
过去的记忆在废墟上,在细碎的沙砾中被拾起,冰冷,让人无法面对。
面对死尸,哈里几欲呕吐,经历了一番自我探寻的思辨之后,哈里在收尸之余问起吊人的死因——这种与物品进行对话行为他感觉很熟悉,仿佛是进行过无数次一样,但这一次吊人的回答却让他摸不到头脑。尸体此时在对着哈里耳语,仿佛看透了他内心所想。
"康米主义"杀死了瑞瓦肖,他将一个帝国土崩瓦解,最终结果却是失败的,整个国家被迫为康米主义的"错误"买单,成为外国资本的垃圾堆,成为一具"死尸",臭气熏天,稍一触碰便流出灰黑色的脓水。而"爱"让过去的大侦探哈里沦落成一个醉鬼,彻夜的癫狂让他自身消解在迪斯科的汪洋之中,他终究还是无法挽回那段情感,对她无能为力。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发生了奇妙的巧合,仿佛连带着哈里与这个城市的命运被绑在了一起,周围的派系冲突变得激烈起来——命运等候许久,如今张开大嘴,露出尖牙,择人而噬。你必须做出选择,但无论是什么选择,都无法改变一切,这个城市终将稳定下来,谋求出自己的生路,而和这个城市一样,哈里也将走向自己的最终结局,迎来那个清明又虚幻的梦。
20世纪末,桌面游戏的盛行让龙与地下城这一题材得以家喻户晓, TRPG便是于此开始成为一个被承认的游戏种类。由于自由度极高,故事性较强,能练习对故事的编辑与逻辑性锻炼,这使得在那个年代,每个故事的叙述者可能都围观过"跑团"或者至少当过一次两次的DM,这种自由而受限的感受,繁杂但真实的规则,随机化和严肃化并行的思维,也一直是TRPG的优点——他能十分妥善的模拟现实(虽然要在一堆学习成本较高的规则书中挣扎一些日子)。
而在三十多年后的现在,在这个数字媒体的时代,古老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RPG)早已顺应时代的变化,在计算机上制作了相同味道的游戏。他们无一例外,像桌面游戏一样有着繁多复杂的规则,但却给玩家极其沉浸的体验和感觉,作为这种古典游戏的后继者,自称为CRPG的游戏品类,此时已经收获了该风格不少的粉丝。
近年来,优秀的CRPG作品虽然依然层出不穷。来自《永恒之柱》"不说人话的文本"如今我还历历在目,《龙腾世纪》三部曲,都是CRPG的经典作品,但令人难以忘记的,或许仍然是那款金字招牌——《博德之门》,还有那部世界观、剧情、文案可以封神的《异域镇魂曲》。
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相比于主流,在现在这种类型的玩家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硬核一直不是唯一的选择,在外的上班族或许会更加喜欢选择那些能让自己放轻松的小游戏,或是体验更加狂野的刺激,而不是看着对话折磨大脑,昏昏欲睡。
通常来说,这种小众的游戏模式正常的走向是保持一个较低的热度,随着资本转移视线而日渐凋零。但总有一群喜爱这种风格的粉丝鼎力相助,出钱出力,颇有些"梁山好汉"的风采,也幸亏是有"好汉"一直热爱,CRPG因此依然半死不活的形式存在着,继续着"叫好不叫座,赔钱也要做"的形式。
这个众筹到两百多万美元的CRPG,成功火出了CRPG圈外,达到了之前开发商拉瑞安之前从未敢想的高度——首发第二天便干掉当时还是中国玩家涌入期的吃鸡,让一些玩腻了公式化开放世界等"3A大作"的玩家接触了RPG的本源,也让CRPG死忠粉们亲手体验了一次桌面角色扮演,与回合制战旗相结合所带来的"老树开新芽" 之感。
而今日,这种十分古老的游戏系统又再一次迎来变化,很多人将《极乐迪斯科》称为CRPG的文艺复兴,而我看来或许这不太准确。《极乐迪斯科》更像是历史上文艺复兴之后两个多世纪再次兴起的启蒙运动,它推翻了这种古典西方魔幻的题材垄断(虽然以前也有题材进行创新,但人们想到CRPG一般还是会有西幻的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极乐迪斯科》在更换题材之余,革命性的简化了以往复杂的系统,抛却了主观能动与策略行为的同时,取而代之的是极其巧妙的多选项,依靠"自己的思维"来获取消息,以及更适合这个故事叙述方式的"检定"。加上角色扮演效果出众的文本,玩家的沉浸感总能达到出奇的高度。
而说到"自己的思维",就不得不说说这个让CRPG玩家们感到颠覆性的系统了,它便是思维阁,24种技巧,以及衔接并不紧密的任务们。这些东西看上去松散,但在游戏中的连接是十分紧密的。抛弃了先后顺序的任务的对话让玩家有一种自由探索的真实感,探索的过程中获取信息,任务的推进需要对话,对话的过程则需要小心翼翼的选择,根据自己之前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选择相较于正确的选项。
同时,对话的某些时候会使用技巧检定。检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技巧们都会回馈给你信息,以助于下一次的判断。而以上这些选择和检定,乃至任务进行的先后,都并不耽误你推进你"冒险"的进度,一个事件的检定成功与失败,只会让过程与结局有些许的不同——他们在环环相扣的故事链中一样精彩,也会让你游玩的过程中始终乐在其中,而非是像galgame一样做错了选择就必须读档重来。《极乐迪斯科》会告诉你,这没有必要,这只是现实世界中可以忽视的一点小问题,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这点小问题而改变。
抛弃了一定的方法自由性的活络了整体自由性的剧情推进。某种意义来说,他相比于CRPG的一系列游戏,更像是他们的原型,更像是真正的跑团。这无疑是回归了CRPG最原始的向往,开创了更为故事性的先例,同时告诉其他的CRPG开发商——并非需要参杂各种各样深度的战斗系统才能让游戏好玩,随着剧情和内容的延展,探索本身就会变成乐趣,一如塞尔达开放自由的世界,瑞瓦肖的世界虽然相比之下小很多,但这种崭新的求知感觉是完全没有消减的。
繁杂且隐晦的文字,以不同方式排列的文字拥有不同的意义,而意义的不同组合则会引发不一样的效果。——帕斯卡尔
在24种技巧(思维)中,有两种技巧是我在游玩过程十分喜爱的,“内陆帝国”,与“天人感应”,他们往往会在游戏的进程中突然冒出一些看起来十分晦涩,朦胧,幽默,难以理解但却让人脊背发寒的奇异幻想,而其余的技巧也对你的探案过程大有帮助,提供思路,盲点与推论。
甚至,有些技巧甚至会和你开玩笑,让你神经兮兮的怀疑别人,或是一展他们的黑色幽默,每个技巧都如同该性格的真人一般栩栩如生,你甚至可以幻想出一群站在你身后的人,在你做出选择的时候捅你的后背:“这人在说谎”或是“他看上去就是嗑药了,你得小心点。”
如果你是一名小说爱好者,看过许多名著,对于文字和语句的有鉴赏能力的你。在游玩《极乐迪斯科》时,仔细解读其中的对话与内容,往往就会产生对《极乐迪斯科》文本质量(当然还有翻译质量)的钦佩。
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TGA的2017与2018年的最佳叙事奖项获得者,《艾迪芬奇的记忆》和《荒野大镖客2》。一个是魔幻的家族悲歌,一个是现实的西部故事,二者或是用极强的画面张力表现故事,或是通过现实手法塑造世界和任务。他们都通过十分巧妙的方法实现画面与文字的交织,与此同时艺术感从中喷涌而出。最佳叙事本就当之无愧。
能在2019年的TGA上拿到四种奖项的游戏,在大众眼里似乎也不可能是个等闲之辈,高达60%的支持率和25%的最低分让这款作品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一种两极分化的象征。这也意味着,能够欣赏《艾迪芬奇的记忆》和《荒野大镖客》的玩家们,真的有可能看不懂或是看不下去《极乐迪斯科》。
这和阅历、知识无关,只是他并没有叙述的直接性,简便性,相反,在这个文字极具娱乐化的时代。他想告诉人的东西似乎必须要通过极其严肃的文字来呈现,这种文字是极其意向化的,充满了模糊的主张和隐喻,脱离了这些隐喻和黑色幽默,整个推理探案过程并不能让现如今口味刁钻的玩家们的眼前一亮。
是的,这并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喜爱的游戏,在表达出它自己的政治倾向后,失去了一部分的玩家。在展现出自己的游戏架构后,失去了一部分的玩家。而在这些"枯燥","不说人话"的语言中,连最后闻风而来的玩家也都离开了。只剩下最后一些人,他们无法表达对《极乐迪斯科》的喜爱,这仿佛就是给他们"私人订制"的游戏使他们获得难以想象的"极乐",于是他们打了满分。
而这个满分不仅来自于严谨的世界观,美妙的文字描写,精细的人物刻画,还有游戏整体的氛围与演出。依靠文字和简单的场景变换,《极乐迪斯科》做到了更多,玩家逐渐接近真相的抽丝剥茧,游戏内步步推测的畅快淋漓,以及伴随着BGM,骰子晃动声的某个瞬间,迎来命运,孤注一掷的激动紧张,心跳加速。
必须承认,在以往的CRPG或是AVG中,没有一款游戏的某个场景从未有如此高的代入感,以致于玩家下意识的屏住呼吸。
最重要的是,《极乐迪斯科》在游戏中完美融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在以往的CRPG中是十分缺少的,前辈们往往讨论哲学,神学,灵魂,以及一系列魔幻的主张和故事,渲染如同黑暗中世纪抑或是魔戒一样的奇幻氛围,而《极乐迪斯科》的故事,荒诞却暗暗有所指向的对话,事件,可能会让你回忆起你所了解的人类历史,以及血淋淋的现实。
表达政治诉求在游戏圈并不是什么好事,这意味着擅自将玩家们分层,但开发商ZA/UM却还是勇敢的说出了那句话,并将这一切放到你的面前,让你去做选择。CRPG的随意与自由或许就在此时得到了体现,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许就和其他RPG的人物成长一样,充满了自我成长的满足感。而你塑造的角色,最终也会反应出你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便是一张来自爱沙尼亚与前苏联的镜子。
它不仅是打破CRPG范式监牢又一只渴望自由的手。是巨人肩上的巨人,是一切AVG的终极形态。也是深沉清澈波澜不惊的湖面,提醒幽灵即将回归的火花,对于西方游戏圈来自海面上的一声巡洋舰炮响。
快乐,是一种人类经历数百万年进化出的奖励机制,这种被定义为"众人欲求之物"的东西,对我们的生存,繁衍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需要生存和繁衍,所以我们产生快乐的机制,因为需要得到快乐,我们的生命与基因才会延续下去,寻求快乐的本质是生存竞争。这已经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而在十八世纪,享乐主义(Hedonism)被爱利亚学派提出,而在今后的近两个世纪中,来自某些人的污名化一直让享乐主义难以被大众接受。就如同有人连马克思著作都没读完,就指着他脑海里的马哲"稻草人"指点江山一样,享乐主义者实际上并不是不停追求感官享受与刺激的人;而相反,在享乐主义拥有的几个学派中,他们都认为:"人类最美妙的上等生活,应该是一种充满了足以持续的享受,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其中悲苦的好日子"。
我们所厌恶的,一直是极端享乐主义者。那这么看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反倒是一种对待虚无生活的洒脱了?虽然我一直想这么说,但这无疑也是不对的。在需求快乐时,我们往往要陷入短暂的快乐,和长期快乐之间的取舍,短暂的快乐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而长期的快乐却要等待,付出,而且往往姗姗来迟。
在现实生活中,追求长期快乐的过程可以大概类比为满足需求的过程,问题也因此变了个样子。从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开始,一直到最终的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切快乐的终极。但事实上,追求长期快乐的过程中往往是痛苦的,不过这也意味着,人往往能因此得到新的体验,新的变化,并让人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未来简史》中也曾经谈过人类的心理状态,并做出了有关于生化物质与快乐的结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化学物质与电信号被证实是快乐的"发动机",这也让某些人的对于灵魂,情感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或许在现代科学的未来几十年内,人就可以真正搞明白快乐的本质,就好像弄清每个人居住的门牌号一样"登门拜访"某几个特定的脑神经,再向血液里注射些药剂,人工模拟的情感或许就会诞生于赛博电路中——当然,包括快乐。
或许看到这里,你或许想到了未来的美好景象,想到了令人血脉喷张的赛博朋克世界,义体,网络,黑客,一切都Cool的要死。仿佛是得到了什么奖励一般,你的肾上腺素开始分泌,脑垂体分泌多巴胺,你的大脑开始兴奋,一点美妙的东西在你的血管中奔涌,传遍你的身体各处,你开始像飞上天堂般幸福。没错,这就是快乐,你现在能确实的感受到它,它顺着你的心脏泵动,如同你胸腔中炸开的烟花。
但一切快乐都会有结束,正如一切事物都会终结一样,快乐这种美好的东西显然要流逝的更快,顺着手指缝滑落的沙砾,它们飘散在空中,你又开始感觉到虚无,接着是痛苦,感叹着“未来”时代为何“还未来临”。
如果恰到好处的,在睡梦中,你亲吻了那个你最爱的女人,快乐在你的脑电波中跳跃,但在梦醒之后,空虚和悲伤又开始占据你的内心,而你问了自己一句——你快乐吗?
没错,老兄,你总算明白了。生活就是这样,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这样。痛苦和快乐对半,惊喜和虚无对半,苦难和幸福对半。
"人觉得他自己有许多需要和爱好,这些完全满足就是所谓的幸福"——康德
但是,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一直讨论的都是快乐,那极乐(Elysium)呢?
极乐是生活的狂啸?时代的回音?是庞然大物倒下的一声轰隆巨响吗?是那段难以挽回的回忆?还是字如其意,代表着达到极限的快乐?
或许都不是——玩完了极乐迪斯科的你此时或许心乱如麻,你不明白这是否是快乐,更别谈"极乐"了,你只能感受到惊讶,难过,和意犹未尽。
但我们能知道,制作《极乐迪斯科》的ZA/UM在TGA领奖台,在说出马恩二人对作品的启发时,他们毫无疑问寻到了自己的"极乐"——一种自我满足的极乐。
当某些东西倒下了许多年后,一种破损的理念和颓废的结果在他的尸体之中爬出,它又以一种更加存在性与现实性的东西回来了。如同艺术品一般,它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失败的后果,还有每位见证者伤痕堆积的内心。
一种时代的回声,浸染着乌黑已经干涸的血,让人回忆起无奈——面对一切无能为力的无奈,一切结束的烂摊子无人打理,却总是有人想要匆匆掩盖。但即便如此,回声依然能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总有一种想要大声唱出来的冲动,激昂在每个人的内心。
但就像瑞瓦肖的大革命一样,一切终究还是过去了,我们现在该怎么活下去,如何在资本当道的世界快乐的活下去?《极乐迪斯科》让我们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或许在战争后几十年的今天,抱有什么意识形态其实并不重要,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你自己赋予意义——你要找到你自己的极乐,就现在。
而讽刺的是,即便是现实世界,或许也比哈里所在这个世界"极乐"有希望。资本态势的高压,种族歧视,民族主义盛行,金钱至上腐烂着"极乐"的每一处,没有开始,没有结束,这个世界站在深渊的边上,向着美好引首以望,但脚下的土地早已开裂,这个世界终将滑入深渊。
而灰域则是极乐世界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株魔幻的稻草,这种东西与物质为敌,将整个世界割裂为七片大陆, 锁死了人类的物理学与心理学,并在不断扩大着它的体积。根据描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灰域"正是"虚无"本身。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某一日,灰域必然蔓延至整个世界,在它的笼罩下一切都必将毁灭。而这些理论与思想最终也将消失在一切的虚无中——这是一个确定会终结的世界。
思想上的差别在那时或许并不存在,虚无主义在角落中抬起了头,将它冰冷的目光投向我们,将诺大的世界乃至宇宙投影向我们,人的所作所为,悲欢离合,爱恨交织,在它的一切里面显得毫不重要——你并不是伟人,也不是英雄,世界对你所作的一切漠不关心,你也因此陷入了"沉默",那孤独感又来了。
但《极乐迪斯科》并非是咏唱着"虚无主义"的,正相反,他向我们诉说着何为"存在主义",这个世界的确是个毫无意义,必将灭亡的泥沼——但我们依旧要做些什么。相比于虚无主义者认为万事都徒劳无功,《极乐迪斯科》为我们展现了人的前进性——康米主义的前进性,你可以善待别人,为少年们实现迪斯科俱乐部的梦想,对邮筒共情,让女人或女孩子们不再悲伤,接受这个"烂摊子"般的世界。或许你的行为不会让瑞瓦肖改变多少,也不会让工人与公司的矛盾得以顺利解决,但你因此找回了你人生的意义。
真理是存在的,希望和爱也是存在的,一切虽然都是毫无意义的,但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中构筑起自己的"极乐",才是我们永远的目标,而它也是我们反抗自然,与这个残酷世界斗争的最后武器。
实话来说,和之前的简单评测叙述文章相比,写这篇文章的确占用了我不少时间。想在简单数千字中讲述明白《极乐迪斯科》作者们想表达的背景与思想,着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虽然因此拼尽全力,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还是不佳,归其原因——思考程度与阅历不够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因为《极乐迪斯科》的优秀。
如果把之前评测过的独立游戏与作品,归类为为现在网络中的通俗文字(同样的,网络小说与独立游戏二者偶有精品,但大多平庸),《极乐迪斯科》仿佛是一款大师的数十年心血:你能闻到其中无比严肃的一部分,但这也不意味着它严肃透顶,相反,他充满着现实中的活力,这种活力渗透在游戏的方方面面,是从岁月与见识中传来而来最精华的部分。
如果你玩过《新手指南》抑或是《艾迪芬奇的记忆》,你就会对这种满是经验之谈的意向化作品产生熟悉感。作品都会倾注作者的思考和心态,以一种精心设计后的形态来呈现,而这个形态往往都采用了基于虚构的故事。
而与我上面提到的这两部作品不同的是,《极乐迪斯科》更像《看火人》——它更现实,它谈论的东西也更加现实:它明目张胆的将游戏的触角伸入时代,谈论起信仰,思想还有阶级,甚至是爱情,生活,再将这一团乱糟糟的毛线团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亲眼去看这个矛盾层出不穷,信仰濒临崩溃的时代。
生产的不断革命,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确定和骚动不安,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区别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征。
一切固定的冻结实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
而这,也是我们人类历史中一个特别的时代,在之前漫长的进化岁月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时代,不管是他们渲染的上世纪战后城市瑞瓦肖,还是现代的全球世界各地,都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的产物。
人类挣扎于文明现代化的泥塘,属于自己的理念不断粉碎,须臾后又再次重铸,跨越国界,宗教,民族,地域——人们的理念交汇在一起,相互搅拌,混乱与矛盾,伴随着痛苦与一厢情愿,精神与物质世界不断建立与崩塌,任何伟大的东西都可以被质疑,任何坚硬的东西都会在资本或是其他东西的影响下一瞬倒塌,只留下残垣断壁。
变化存在于每一处,昨天还拥有的工作,或许今天就会美股熔断行业过剩,资金短缺被炒鱿鱼;昨天还能走的飘散着花香的小路,今天却被货物堆积,道路维修,或是铁门紧锁。时代前进,带给我们的不断更新的变化,世界也因此变得不那么熟悉起来,正如游戏开头卡拉洁暗自思忖,不可言说的内心——
我想,用现代互联网文化中的一切来解释是最好不过的了。接受一种文化,或是放弃一种文化,每个人都在做着选择:成为爷(emoji)就意味着放弃与否定了之前少年时做过的蠢事;新时代下发生的旧事物转变就会引得警察和原教旨主义者的抨击;新闻吸引着无聊的人,一些人轻易的被指示去攻击他人,而或许有些事情还会迎来反转,乃至反转的反转,有只接受部分信息的路人,有自始至终跟随进度的热点猎人,有自以为看透真相的阴谋论者,混杂做一团吵吵闹闹……
对于这个现代化的进程,每个人都无能为力,你没法改变这个世界,但你仍然想去做些什么——虽然你知道这一切都没有人在意,但你还是想要留下自己的看法和痕迹,就如同野兽用气味规划领地一般,你也想要对世界宣示自己心灵的主权。
但这是毫无意义的,永远不会有人记住你的思辨,你的向往,你的宣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你总会感到一丝的疲惫。就如同世界离我们远去了一般虚无,混沌和迷茫充斥着我们的内心,荒凉的精神空间空无一物,无法自恰的外来理论塞满了我们的脑海。我们本身就成为了一株不会思考的芦苇。
我们可以和宿醉后的主角一样,沉湎于时代,继续追寻着本能,抛却无聊且折磨着你的现实,将生活的痕迹掩藏,露出招牌式的*天王巨星*般的笑容。
也可以去思考,改变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充实自己空虚的内心。
逃避也好,挣扎也罢,为自己的人生寻求意义,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如同享受迪斯科的旋律一般享受它。
评论区
共 2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