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上《哪吒:魔童降世》和《罗小黑战记》都放了出来。上映的时候我太忙,所以没有专门去电影院看,幸而最近有了空闲,所以拿来补了一下。
从票房和口碑上来看,这两部电影都是很不错的。《哪吒:魔童降世》拿了国内影史票房的第二,连前阵子的《流浪地球》都干下去了。《罗小黑战记》虽然只拿了三亿多的票房,但作为一个并不打算面向全年龄甚至有些粉丝向的电影,几千万的投资拿到了这个成果,也算是很不错了。
这两部电影的制作都很精良。《哪吒:魔童降世》的CG技术和《罗小黑战记》精美的画面呈现都很见功夫,人物和场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很难想象,在短短的五年之前,我还在写文章三问国产电影和国产动漫的未来。而现在,一面面旗帜已经开始升起了。这几年优质的国产电影和动漫的出现不是孤例,而是扎堆出现,而且都有不俗的商业表现。商业片的市场只要再这样好上几年,艺术上的突破也很有可能会出现。在此,我还是要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说回电影本身。我是在一周之内连续把两部电影看完的,在其中,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先说《哪吒:魔童降世》。《哪吒:魔童降世》的电影刚一放出的时候,在豆瓣上就引起了一大片争论。一些友邻表示接受不了这种对哪吒形象的重构。他们搬出小时候那部《哪吒闹海》,强调那部电影中对父权的反抗。因此大家吵做一团,甚至把原著《封神演义》拿出来一句一句争论,好不热闹。当时我没看电影,瑟瑟发抖在旁边一句话不敢说。
现如今看了,发现确实有很多改编。电影中哪吒是魔珠的转世,而敖丙则是灵珠的转世。两人的冲突从原著中的剥皮抽筋变成了这部电影里的惺惺相惜。哪吒的父亲李靖的形象,也从改变了刻板严厉的威权父亲形象,变成了一个愿意为孩子牺牲的好父亲。电影中李靖的牺牲之举,最终唤醒了哪吒,成为了重要的转机。
当然,哪吒的形象转变是最大的一个。他被刻画成了一个对抗命运的人:身为魔珠与生俱来所背负的“恶”与还要面对注定而来的天劫。电影的主线也正是体现这一对抗的过程:讲述他如何克服这与生俱来的魔性,以及最终对抗天劫。
单从情节的改编来看,我认为这些改编都无可厚非。只要逻辑自洽,讲好了一个故事,导演想说什么都可以说。目前友邻们对《哪吒》的批评不是针对它的特效、技术、剧本,而统统是针对价值观的批评。这些批评都非常值得玩味。
比如,有一些朋友指出电影体现了精英阶层的无知与自大。因为电影对普通民众的塑造是偏向于反面的,这种对民众的反面塑造显得非常傲慢。更多的批评是在“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上,大家认为这句话是一句毒鸡汤,并且通过这样的鸡汤消解了哪吒“反抗父权”的精神。
我第一遍看《哪吒》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了这些内容。我当时注意到了电影中人和妖这一对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幻想故事中常见的一组对立。而且在当代,这一组对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哪吒虽然非妖,但他是魔,但这没有关系,妖魔本来就是一回事。所以这部电影的主角其实是一个妖。
我一开始以为,妖代表的是“他者”,也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我想用这种模式来解读电影中“百姓”对哪吒的敌视,因为他是一个异类。同样的,龙族作为妖族也是异类。这种模式可以类比漫威中的“变种人”,他们是强大而又不受控制的异类,是犹太人,是少数族裔,是LGBT群体。
但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部电影明显是对妖族有同情的:毕竟它的主角和第一配角都是妖。我们在电影中似乎很容易就能产生对妖的同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他者”是极为敌视的。大量的人在叫嚷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其他的民族和宗教充满了敌视;在严酷的社会压力下,弱势群体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地域和出身带来的偏见和歧视时时刻刻在人群中回响。在国内,对少数群体问题的探讨一致是一个难以触碰的困难话题,稍微控制不好大家就要割席断交。如果电影中探讨的妖是这些“他者”,为何大家能广泛且一致地产生对“妖”的同情呢?这是我观影过程中的第一个迷思。
当我第二遍看的时候,我时刻在回想这么一件事。“妖魔”究竟是什么。
我回到旧时经典的幻想小说中寻找,而答案慢慢变得清晰了起来。比如《聊斋》,再比如《西游记》。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这些作品中的所谓“妖”,绝不是所谓的他者。他们变成人,和人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甚至读一样的书。他们与人并无不同。而“妖”对“人”的诱惑是这些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因此,妖真正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妖是人的欲望,是激情,是爱与欲,是非理性和狂热,是原始的、不加节制的生命力,是我们感性的天性。
因此再回头看《哪吒》,绳结就解开了。哪吒的特性是火——正是激情与活力的象征。他以一团火球的形象诞生,制造混乱。而乾坤圈将他压制住了,压制住的正是这种不受控制的人欲——正如紧箍咒压住了孙悟空。而民众对哪吒的恐惧,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他者”,而正是影射了人们对于“欲望”的恐惧。欲望代表着力量与不受控制。即便有乾坤圈压着,哪吒的“随性”依旧能表现出来,他的力量仍旧是异于常人。乾坤圈只能压制住“人欲”,而不能完全消灭它。
而哪吒的对立面,敖丙,则压制住了自己的全部欲望:他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他身上只有两个词,一个叫责任,一个叫服从。所以他比哪吒更像所谓的“人”,而他最终成功的标志是“炼化掉头上的龙角”。龙族和天庭的关系,隐喻就更加明显了。龙族镇压海兽,而实际是连同龙族在一起的海兽都被天庭一起镇压。这并不是什么对少数人压迫——那在中国人看来离自己太远。这分明就是一个“超我”在压制“本我”。代表着元始天尊意志的天劫,这个终极BOSS,正是这种欲望的一个绝对对立面。他选择太乙真人这个酒鬼,而不选择申公豹。是因为在他看到了申公豹的野心:这恰是最大的欲望。而太乙真人的欲望只是酒,那不过是小节。事实上太乙真人是一个无欲无求的角色:毫无野心。
关于哪吒父母的角色,如何解释呢?我的看法是,父母的视角,恰恰是观众的视角。很多喜爱哪吒的人,把自己代入的其实是父母的视角。看着哪吒成长,喜欢上这个小家伙,为他的命运所忧心。哪吒是李靖和李夫人生出来的,这恰好是一种绝妙的隐喻。李靖夫妇是一对普通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而哪吒,正是我们身上欲望的化身。正因为它出自我们身上,我们则更能理解它。而“普通百姓”,是我们生活中的“他人”。他们才是我们的领导、父母、同事、路人,它隐喻整个社会,是压制我们的社会规训。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牢笼中,用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正装遮盖自己,压抑自己的情感与欲望。
哪吒到最后对抗着天罚,最后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我看来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一句控诉。在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何我们会对“妖”这么同情。归根结底,这种同情的指向是自己。我们生在一个对“个性”并不宽容的社会,这也算是东亚国家的通病。我们的集体主义要求我们压抑自己的天性,一句“存天理,灭人欲”回荡数百年。在古代的小说里,人们对妖又爱又恨。因为人们从内心向往着天性与欲望,而又时刻回想起礼教的规训。而在今日,我们的天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渐渐松绑了,因此“妖”渐渐转变为正面角色以至于主角,并激起无数人的共鸣。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解读,并不代表着导演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我认为很有可能导演并不是这么想的,但是电影拍出来恰恰有了这样的隐喻,这正是通俗文化中最美妙的部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罗小黑》。很巧的是,罗小黑中也有“妖”存在。
《罗小黑战记》早在2011年就开始在网络连载,那时候就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虽然我没看过,但倒也经常听朋友们提起。眼见现在已经八年过去了,大电影也出来了。从头到尾看下来,只感觉这么多年给日本代工真的是没白干。现如今,国漫的作画细节、人物设定,分镜演出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头看下来,眼睛觉得很舒服。画面中的建筑做得很好,每一个场景都足够用心。虽然剧情上略微有一点观影门槛,但世界观也算是徐徐展开的,所以体验感很好。这部电影我的友邻们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大家似乎并无太大分歧,纷纷对这部电影展现出的2D国漫的技术水准给了充分的肯定。而且由于大家认为这部电影偏小众向和低龄向,因此对它的内涵并无过多要求。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观感也是如此。不似《哪吒:魔童降世》中有一句明显的呐喊,《罗小黑战记》似乎希望更轻松一些,并不想要讲道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拿出来挖掘一下,做一下自己的解读。
有友邻调侃这部电影是一部环保电影。的确,这在电影中似乎很明显。在OP放出之前的那个片段,罗小黑的家园被巨大的推土机铲灭,任谁都能在其中看出对环境破坏的思考。那么电影中“人”和“妖”的对立似乎就可以被解读成“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当代人在思考“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时,伴随着的往往还有“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因为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传统”是更加“自然”的。因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狂飙突进的今天,这种飞快的节奏和巨大的破坏性,让人们觉得前现代化社会的生活方式似乎意味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协调。这在电影中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所有的“妖”都有着比人类更加古朴的生活方式。他们住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穿着古人的长袍,收藏古书与画卷。
但是《罗小黑战记》这部电影似乎并不想要在这个过程中明显得偏向某一方。因为主创们希望把矛盾的层次更加丰富,人物的形象更加多面。因此,作者在电影的中段:山洞中偶遇群妖这一环节中引入了这一探讨。借着那个干瘦的老妖精的嘴主创们讲出了折衷立场:现在是一个微妙的平衡,维持现状就好。因而,作品中真正的正面角色,是无限这个最像妖的人,和花妖、若水这些最像人的妖。
罗小黑在无限的带领下,渐渐被感化,或说驯化。罗小黑有三个形态,第一形态是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猫,相信这也是大家最喜欢的形态。这个形态其实代表了自然温情的一面。罗小黑的第二形态,是一只巨大的黑色巨兽,它代表了大自然的狂暴和报复,电影主创让它很少出现。而第三形态则是人的形态,它代表着人对自然的驯化。罗小黑在与无限的相处过程中,一开始是保持猫的形态,后来渐渐稳定在人的形态。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真正态度。
电影的前半段虽然有描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城市文明阴暗的一面,但那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后半部分则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了人类生活中温情的一面,而这些温情恰恰是真正能激起观众共鸣的地方:美食、乡村生活、淳朴的人、有小卡片的宾馆。罗小黑与哪吒不同,它不是一个反抗者,在电影的一开始,它只是一张白纸。而无限,这个导师一般的人物,代表了主创真正的想法,也迎合了观众的思想。他是一个行事颇有古风的人,但又能够克制地拥抱现代生活。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怀念传统和自然,却又安于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安逸,无限是我们想象出来的理想人格。
电影一开始的坏境破坏场景,以及风息最后的反抗似乎都表达了作者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警醒。但整部电影仍旧是温和的,它并没有激烈的批评。
而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无限这个人物。在这个时代,如何去生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反思。而那个我们心中塑造出来的理想人格,恰恰应该是我们反思矛头的第一个对象。在享受完这部电影之后,或许在深夜我们应该向自己发问。我们对“自然”和“传统”的想象是否蒙上了一层柔光滤镜,消费主义和商业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安逸生活是不是干扰了我们的判断。这一条折衷的路线是不是值得走下去的呢?一片祥和之下,谁又知道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在缓缓下沉呢?
本文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纯主观解读,并不代表导演的观点。对艺术创作的解读本身就是多元和丰富的,欢迎批评,也欢迎其他见解来一起交流。#求大家不要喷我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