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开了b站,映入眼帘的标题吸引了你的注意:”277事件哲思: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你打开视频,弹幕的议论吸引了你的注意,你从裤裆里拿起键盘,纵身一跃跳进了这个大染缸中.....到了晚上,你点开微博,发现一位大博主在批判惊雷,你打开评论,又开始了你的输出秀,一直到第二天清晨。
从始至终,你从来没有与任何一个网友进行交流,你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发表自己的情绪,交谈的重心,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个人,继而又转移到父辈及以上,事件的争论变成了谁对谁错的原则问题,到了这一步,只要你能证明对方母亲没有你长寿,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这种设计本身就助长了言论对立,还使得你与同一个人交流的可能性大大减弱,这时,你所与之交流的人便被分为了两组:同意你发言的人,不同意你发言的人,你需要做的,就是辩倒对方辩友,支持己方辩友,由于你不能跟其他人沟通,你只能重复你的观点,一遍又一遍,并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在这个过程中,即满足了你的归属感,发言的不限制又满足了你的表达欲。辩题的对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还活着“的强烈满足感促使你继续赶往下一片战场继续你的远大征程。
是不是特别熟悉?原始时期种群的凝聚力就是这么来的,要保持队伍的积极性,既要有外部压力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又要有内部认可来激发上进感,现在很多国家也是这么做的。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只有一个躯壳,并没有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文化与道德规范,可以说,互联网还尚未成型,现在的大环境如此混乱也是缘于此。人在其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像素点的作用,不管现实环境如何变化,对互联网现状也并无影响,民粹还是民粹,喷子还是喷子,还是在网上格取所需。
《神经漫游者》有一个构想,互联网本身并没有意义,但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会给自己一个意义,赋予自己智能,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但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新生环境,环境不会赋予自己意义,而我们现在见证的是一个荒蛮大地上原始部落的形成,开始时期的和谐并不是因为网页的高素质,只是因为互相接触不多。从安静祥和到鸡飞狗跳,跟文明从圈地自封到四处征战的过程别无二致,《轴心时代》对这部分的描写很有意思,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对于互联网来说,用户之间的交流是其不断成长的基石,我们可以不去思考,但必须去讨论,对这个没有实体的环境来说,只有用户们对彼此不断熟悉,不断碰撞,才能发生改变
互联网以后的成长属性比我们想的大得多,但用户的数量是固定的,而进化所需的碰撞必是随着时间呈指数级上升,那必然会有一个瓶颈出现,到时应该只有互联网自己作为用户左右手互搏才能打破瓶颈了,非人因素的增加,会使网络文化与现代文化渐行渐远,人类文明本身被淹没在其中
再往深处扩展,交流的上升,对于配置的要求也会上升,如果瓶颈打破,对能源的需求也会不断上涨,人本身的能源需求总有一天会调取走,那到时人只能活在网络里了。那互联网本身智能们的权益是大于我们,还是由于都是智能而平等呢?当对死亡的恐惧被消灭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当算法取代资源后,对算法的分配又该怎么办?是人人平等还是互联网智能更加平等?
晚上,你打开手机,刚开始征战于互联网,却想起了这篇狂想曲,再定睛一看,那评论字缝中密密麻麻全写的进化二字,你一身冷汗,关掉屏幕后,看见了自己的脸,借着月光,这张脸格外恶心,但你还是感到欣慰,甚至笑出了声,哈喇子流在枕头上,你睡着了。
评论区
共 5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