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阅读押见修造的作品《恶之华》,为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所惊讶。漫画这种作品形式可能包含远超出我们印象的潜力:相比小说,它更直观、有代入感;而相比影视剧,更为个人、更贴近作者。
这部作品以一个怯懦的中学生被女同学戏弄、签下“契约”开始,可能让人以为会向着刻意猎奇、大尺度的方向发展,但是几卷之后情节就急转直下,甚至主角也心性大变。阅至中间时,我不由得对主角的疯狂心生厌烦,但转念想,十七岁就是一个很容易被观念、冲动所附体的年龄段。相反地,应当佩服作者的勇气,能够跳脱出常规性的道德批判,以第一视角观察两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主角。
和许多的日漫一样,这部作品的核心非常主观,人物关系也是出奇简单,所有的情节围绕三个角色展开。与其说严肃地探讨波德莱尔的诗集,更像是借用了“恶之花”这样一个意象。
漫画中像黑色果实一般的花朵多次出现,借以具象化人物内心的阴暗面。青春期的少年除了过剩的自我意识,也由于其敏感,更容易被情绪和观念所裹挟。他人的批判目光与自我的自卑、欲望和幻想结合,便形成了这样一朵巨大、邪恶、带着一只眼睛的不详花朵。
到中段(第七章)为止的剧情,是主角春日在恶之花注视下不断陷落的故事。而这种陷落附带着自我摈弃、责任的背离、情绪的释放,加之因为两人同行,是带有强烈快感的,因此主角的沉沦也在不断加速。
主角春日被变态少女仲村所吸引,我想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被其孤独、痛苦的情绪所打动(其中也有性吸引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仲村的出现令主角意识到自身、父母和社会关系中的种种自欺。当然,春日和仲村向往的小镇的“另一边”,其实也是由他们的期待和想象所编织出的另一个巨大谎言。
看这部漫画我再次体验到了处在青春期的那种强烈希冀。在那个年龄,总会不由地期盼着未可知的奇迹在命运中出现,或是借由女性的唇齿开启人生的另一重视野。显然春日所织造的这个谎言更为脆弱,同班女同学的内裤并不能把两人引向任何方向,他们所谓的‘戳破小镇里的谎言”其实带有很强的表演性质,是在期待着成年社会对种种阴暗欲望的正面回应。敏感的他们,无法对充斥在生活中的谎言和绝望视而不见,并且无论在师长、父母那里都没有得到对这些阴暗情绪的积极引导。
例如,春日父母就是在相互隐忍、过着互相厌憎的生活,而对春日的种种出格行为只是简单的斥责,无法真正换位考虑他的想法。这种正面引导的缺失,使得春日和仲村对“小镇的这一边”深深绝望。春日很快醒悟到,如佐伯所言,这个世界走到哪里都是“灰色”的,他们除了自我解脱以外,无法通向任何地方。
自我毁灭的行为虽然令人沉醉,但很快会破灭。更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是忍受这个世界常态化的“灰色”,与同行的人相互慰藉。春日从本性上是一个认真的人,因此两次挺身而出去守护他生命历程中出现的人,第一次是仲村,第二次是常磐。
第9卷中突如其来的表白,令人惊讶之余十分宽慰。春日终于摆脱了往昔那个畏缩怯懦的外壳,向一个社会人转变。
本作的结尾有些欠缺打磨。春日回到逃离的小镇见到了仲村,但只是几个宽幅的镜头匆匆结尾,没有什么语言上的交流。仲村没有和春日共同赴死,我想是因为看穿了春日本质上是个普通人,种种变态举措很大程度是为了接近、迎合她。仲村的反社会人格怎样形成,最后又是如何化解,作者没有着墨描述。
此外,下半部的佐伯也似乎只为了推动剧情出场,对于春日和仲村的情绪也停留在不甘和嫉妒上,未有进一步的思考。全作中春日最亏欠的人可能也就是佐伯,因为年少时期的阅历和视野所限,春日始终没有真正关注到佐伯。佐伯对于春日奋不顾身的付出、设身处地的关切,作者也仅仅将其低矮化,归因为嫉妒心作祟,令人略感遗憾。
总的来说,《恶之华》是一部佳作,通过有些偏激的形式刺破了青春期的表皮,令人品味到伴随荷尔蒙跌宕波动的期待和苦涩。愿诸君也同春日一样幸运,生命历程中能遇上志同道合的同行人。
评论区
共 3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