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粮仓,来到巴蒂尔跟前。它凝视着我,我也凝视着它。
“没人会踢你的腹部了。”巴蒂尔对我说。
“我感觉不到疼痛。”我说。
巴蒂尔合上了它那大大的、大大的眼睛,然后又睁开来。一颗很大的泪珠沿着它粗糙不平的脸颊滚落下来。
“你能感觉到疼痛的,”它说,“你呼喊了,可没人听你的。”
————《去朋友家的路上》
《去朋友家的路上》是一本很悲伤的小说,作者用一个叫做维格沃特的十一岁小男孩、以及这位小男孩长大以后的两个视角讲故事,讲述了遭受性侵的孩子童年的心灵世界和伴随他一生的阴影。
小说的开头是一幅异常的画面,失控的大象跑到了公路上,撞翻了车辆,吓到了行人,警察和直升机都出动来安抚大象,摄影家拍下相片。作者从这幅画面说起,他讲这头大象叫做巴蒂尔,是一头属于“我”的大象,养在粮仓里。
小说刚开始读起来也许会有些艰难,尤其在不了解作者想讲什么的情况下,因为时间线似乎很杂乱,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点交错叙述。但读完以后便豁然开朗,当最后的部分交待了可乐人相关的剧情,所有的情绪就串起来了,你会终于明白一些描写的寓意。原来故事很简单,就是过去和现在,过去的部分是十一岁的维格沃特,他要去朋友家,在路上遇到了可乐人。现在的部分是长大后的维格沃特,他在粮仓里艰难地孤独地喂养一头大象。
讲述过去的章节,实际上就是讲维格沃特从家里出来,告诉家人要去朋友家,然后走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他从家里出来,看到什么就讲一下自己跟这些东西这些人有关的事情,通过这些杂乱的叙述把那个旧年代挪威某处的生活画面勾勒出来,逐渐把一个男孩生活的孤独和渴望陪伴的心情塑造地栩栩如生,是这样一条线。
十一岁的维格沃特从家里走出来,他告诉父母要去朋友家里玩,但实际上朋友家这个时间是不接待客人的,也许再过几个小时他才能去朋友家,但他每天都这样告诉父母,然后从家里出来,独自一人找个地方呆着。他只是不想待在家里。
“坐在秋千上的维格沃特,用腿一前一后地推动着。他最希望的就是,这一天快快地过去,而下一天再快快地结束。”
他不想待在家里,因为母亲生病了,她总是突然就暴躁起来,总是因为疼痛而沮丧和虚弱,有时候会突然大哭,对着家人出气。还是孩子的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家里有能力面对这些问题的父亲选择了逃避,作者很擅长描述孩童的敏感心理,他从维格沃特在母亲突然喊痛的时候父亲的一个细微动作就能把父亲的无能、孩子的无助都体现出来。
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压抑中,甚至要背负无缘无故的谴责,母亲会说自己的病是生他落下的病根。家庭让他无法面对,他走出家门,有时候躲在地下室,就那样坐几个小时,有时候在外面的秋千上,有时候试图跟朋友在一起玩,但朋友不会每次都陪着他。邻居家有个酗酒的父亲和他的女儿,女孩本是维格沃特可以倾诉的对象,但女孩并不打算对别人敞开心扉。偶尔会接他去玩的爷爷去世了。幸运的是维格沃特在这样的流浪生活中结识了新朋友,是邻居一位年纪很大的农夫,尽管孩子们都很怕这个农夫,甚至传言他杀过人,但维格沃特还是走进了农夫的家里,他太需要陪伴了,他们成了朋友,这个孤僻的不被周围人所理解的老人,居然成了十一岁孩子唯一的陪伴。
而这一天,维格沃特出门去朋友家的这一天,一切都很不走运,他和老人正因为一点小事闹了不愉快,他的朋友拒绝了他的登门拜访,他无处可去,在途中遇到了“可乐人”,可乐人的车上有很多空可乐瓶,他借问路之由把孩子骗上车,对孩子伸出魔爪。
而讲述现在的章节,主要是讲维格沃特在粮仓里喂养大象,偶尔和已经疏远的父亲打交道,和外界的环境偶有接触。他继承了那位曾经陪伴他的孤僻老人的粮仓,也成了一个孤僻的怪人。他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开始了新的生活,与他疏远,不想让他进入到自己的世界里,他的童年相识也都不在身边了,曾经陪伴过他的邻居也已去世,他仍旧是孤身一人,在故事的最后,他在母亲的墓前发出灵魂对话,讲出自己想辩解和诉说的事情。
成年后的维格沃特在粮仓里饲养着这头叫巴蒂尔的大象,巴蒂尔是他唯一的朋友,他照顾它,与它对话,后来不堪重负,砍断大象的锁链将它放了出去。与开篇呼应,大象冲到公路上,破坏了很多东西,踩碎了可乐人的车。维格沃特成年后应该是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怪人,他与附近的小男孩交流,想让他们看大象,却被家长们打,走到校园里也会被孩子们欺负,父亲有了自己新的家庭,每次维格沃特试图跟父亲聊天,对方都是不耐烦的样子。
他在这一天再次走到外面,走过童年时去朋友家路上的那条路,遇到熟悉又陌生的旧人,最后走到母亲的墓前,向母亲倾诉出一直埋在心中不敢说出的事实。
读到最后母亲墓前的这段小高潮时我是震撼的,“我”自孩童时压抑到现在的不被理解,痛苦和绝望,在几句话里倾泻而出。“我”不知道人原来还会那么坏;“我”很想与人交流,得到陪伴;“我”因此小心翼翼讨好每一个人,哪怕我害怕;“我”很孤独;“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
我以为他是你,我以为他是父亲,我以为他是爷爷。我以为他是达姆。他望着我,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我自己,我不愿意他对我生气,我想要可乐,母亲。
没有我的地方,母亲。无论哪里都没有我的地方,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可乐人就得到了我。”
整本书里“大象”是一个奇妙的存在,我所理解的开篇的大象,那幅画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维格沃特也许是因为看到过那样一幅震撼的画面,所以才在心中默默饲养了一头大象,我想他后来成年以后一直在饲养的大象也许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大象只是一种心中的幻想,是他童年见过的最强大的东西。他渴望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存在,能慰藉他,能听他倾诉,能最终将伤害他的人毁灭。
童年受到的侵害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影响,这永远也无法量化,只能说影响很大很大,甚至完全改变人生。
我记得看过一条微博,一位博主在多年以后终于鼓起勇气讲述了自己童年时遭受性侵的事情。令人震惊的是微博下的评论,评论量巨大,无数的人在评论里述说了同样的经历,她们、他们都曾把这些事压抑在心里,背着沉重的枷锁,直到长大成人,在无人认识的网络上,看到原来有人竟然也是这样,才终于开口把这些遭遇讲了出来。
《去朋友家的路上》这本书,有很多很多可以共鸣的地方,不光是性侵,也不光是原生家庭的阴暗面带来的心灵压抑,而是每一个关于童年的微小细节:对陌生人的好奇和害怕、记忆中做的无意义的事情、看到身边发生的事情、渴望陪伴、渴望赞赏。
维格沃特的生长环境是普通又让人窒息的,小男孩的心灵敏感又脆弱,他被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影响,母亲的躁郁、父亲的无能、陪伴的缺失,让他变成一个孤独的小孩,而给这个孤独小孩致命一击的是“可乐人”,正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男孩被侵犯以后不敢说出来,他唯一做过的抗争是偷偷打电话给警察,问有没有抓到可乐人。可是警察不知道可乐人是谁,父母也不知道他怎么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做了一个怪小孩,进而成为一个奇怪孤僻的成年人,他活得很痛苦:“我曾想过,如果在事后他不放我生路,这或许会好得多”。
如果维格沃特童年时便拥有可以倾诉的人,或者拥有细腻入微的父母,被爱围绕,故事又会怎样呢?
也许他的大象就不会出现,不会被一直养在粮仓里,不会遍体鳞伤。
而也许我们也应该做些什么,不让世界上再有那么多的维格沃特。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