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Fabelei公众号的长期撰稿人。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拥有迥异的知识背景,对于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我们希望能够在讨论里尽可能地拓展观察的角度,在观点的摩擦中筛选出漏洞,并且让知识体系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可能性。
"Fabelei"一词在德语里的原意为荒诞不经的故事,这其实也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既然真实是难以被穷尽的,那么你我眼前的一切都必然含有荒诞的成分,我们并不想用理所应当的态度去认识并且接受现实,也并不打算在梦境里虚度光阴,我们生活,并且幻想;我们研究,并且创造。
■ 虎: 灯灯灯噔!大家好,这是Fabelei的第二期圆桌会议,我是开场主持人—— 虎胡 。
如大家所知,今年开年以来,某位艺人因种种原因频陷舆论风波,他所引起的不仅是公众对现存制度、消费文化、社会现象的种种讨论,也掀起了各路人马在网络空间划分为两派的激烈对垒。这些事不论因由,现在都围绕着他本人展开,如今硝烟未定,在更大的消费群体的声浪当中,该艺人的“人气”和商业价值都受到了影响。
时至今日,Fabelei撰稿人们无意于再去评判此桩案例中的对错是非(想必大家也听烦了),我们希望通过通过一个 思维游戏 来拓展讨论的边界,赋予对偶像文化的解读与饭圈自身的发展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危机公关方案,在学科交叉中展开思辨。纵观历史,从嬉皮年代的曼森家族到如今高度组织化具有排他性的粉丝后援会,饭圈到底是什么?偶像文化为何能够吸引人,又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愿大家在批判性思考中摆脱偏见,在解构分析中建立新的认识,现在游戏开始。
注:由于Fabelei撰稿人中暂无传播学、公关行业相关的专业人士,大家只能在忽略可行性的前提下广开脑洞,但望能抛砖引玉,欢迎各专业或者有更好想法的朋友留下评论,如果能收集到足够的新想法,我们会汇编后再做一次更新! 同时我们也将在内部对我们心目中的优秀公关方案进行评奖。
本质而言,我们给出的建议看似荒诞,但也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式对偶像进行消费。我们通过这个思维游戏反观各自的专业领域,意在从消费与资本的网罗里稍微逃离,希望能够通过批判和解构带来一丝喘息之机(尽管为偶像建献言策像是在为它们添砖加瓦)
■ 粥: 碰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进行危机公关,而是像套娃一样为部分粉丝的行为套上另一个更具合理性,或者说是冠冕堂皇的动机。如果我们眼前的风波只是一个表象,那么大家自然没有必要互相进行口诛笔伐,甚至动用网络暴力。如果我们赋予这一切一个更宏大的,更具有反思性的结构,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丑闻变为美谈。
以2012年火遍互联网的艺术家艾玛利亚·乌尔曼(Amalia Ulman)为例,她在Instagram上创建了一个以她自己的形象为主体的虚拟网红,这一场精心策划的互联网行为艺术在秘密中持续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并为她吸引了10万不明真相的粉丝。
乌尔曼的Instagram账号共发布175张照片,包括名牌服饰、精致早餐、美元钞票、隆胸手术、吸毒、住院、瑜伽锻炼……在线上她成功扮演了来自乡村的“可爱女孩”(Cute Girl)、沉沦于大都市物质与金钱享受的“糖宝”(Sugar Baby),以及最终回归自然的“生活女神”(Life Goddess)三个不同阶段的女孩。
当她终于公布真相,这个饱受争议的女孩其实只是她精心设计出来的虚拟形象,尽管粉丝们感到被欺骗,但他们在Ins上的每一条评论,或褒或贬,都已经成为了这个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如果我现在重生为偶像的经纪人,我将把他包装成一个不断进行反思的艺术家,那么他出道以来呈现出的偶像人设,便是他精心打造的艺术作品。我将为这个项目拍摄具有极高艺术性的MV(纪录片与art video亦可),不仅仅要在视频中剪入这段时间里争论的焦点,同时也要将他过往的形象甚至是素人时期的行为进行解构,以说唱的形式向路人与粉丝发问:“你们想看到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我?”“我与我扮演的角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新歌的发布将以个人展览的形式,采用声光电组合,立体投影与VR齐上,带给观者沉浸式的“偶像扮演”体验,诱导观者共情也好拒绝厌恶也罢,只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就有可能让反思与良性的辩论代替粉丝与路人之间的口诛笔伐。
如果想要扩大这个艺术项目的规模,也可以在一开始便纳入粉丝的角色,作为共同的制定者和参与者。如果将饭圈看作是一场庞大的艺术项目或者是社会实验,实际上无论是粉丝,偶像还是这个系统内的所有人都在用创新的方式自发地去拓展与实践“爱”的表达。如何衡量粉丝的爱?偶像应该如何回馈?如何让“爱”在他们之间自然地流动?我想大体量的粉圈是一个趋于完美的实验场地。那么现在就让我为此创作一段宣传文案:“1825天,2730000粉丝全球后援会,100000000RMB单曲销量,抖音35248000000次相关播放......粉丝、黑粉、艺人、工作人员,24小时的昼夜不停,严格的粉丝认证社群制度,自愿地献出自己的青春与时代属性,混淆了现实与网络世界,无数次打榜的仪式感,将这项庞大的社会实验推向终极。”
经历了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任由事态发酵,终于等到了项目发布的时机。“这是野心勃勃的艺术实践,我们仅仅是在互联网里构建了一个基础但是真实的饭圈框架,然后便任由其发展,扩张,直到它无法从每一名参与者的生活中抹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我作为经纪人这样对媒体解释到,“我们不是在虚构或是模拟,我们是在创造现实。”至于在这场社会实验中牺牲的人,我说:“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人们无法逃离自己内心的罪恶,而艺术则必须面对它。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构建的,被当下的环境所左右,我们要质问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记者听后眉头紧锁,连连点头。
■ 虎: 既然要做身份转换,那不如来得更彻底点!此刻,已经重生成为经纪人的我打开了心中“商业顾虑”的桎梏,拉起了在苦海中沉沦的偶像的手,说道:努力行进在“岁月静好”、“正能量”、“已经很努力”的主流审美道路上的你我,走到这一步,还是免不了被主流抛弃的命运,不如就此在亚文化的道路上脱缰狂奔,成为小众精神icon,造就一座中国内陆cult文化神龛。
想要在莲花中重生,不免要经历剔骨削肉的过程。我会要求他先丢掉偶像包袱,学会自嘲,主动解构自己的形象,比如先发条微博表态:在阅读关于我的二次创作后,我感到非常动容,因为它们让我感受到了自由的艺术所蕴含的魅力,也启发了我本人,从此我打算走上我自己内心压抑许久的艺术道路,为表决心,我已经剃光了自己头发。此一招可谓出其不意,必使自己的粉丝群体和反对者群体心中都凛然一惊:剃发了?!
请注意,大家这时候注意力已经开始有了倾斜,就在纷纷纭纭的讨论声中,我会让他在裸露的头皮上刺青一个“金属礼”手势,然后自拍发微博称:我从此转型,追求我心中的真爱,Rock n' Roll Never Die! 这时候适时的,我会买通国内滚圈(可扩至独立音乐圈)人士转发,纷纷打出“牛逼!”二字——这个其实应该不难,因为一来他们确实缺钱,二来这事的确也挺酷的。
虽然这一系列操作已经堪称眼花缭乱,但不免仍有看客记得初衷,此时可能会不依不饶地提问:你转型玩摇滚我们没意见,但你粉丝举报造成的损失怎么算?你本人必须给个说法!这时候我们就要擅用当代媒介,发布一个短视频,视频中我让偶像以Dr. Frank-N-Furter般的装扮与口吻带有诱惑力地向大家宣传:“对于我粉丝举报为大家精神世界造成的损失我深表遗憾,但已发生的事情既无法扭转,我个人决定亲自投入艺术创作来丰富大家的精神世界,请购票观看今年年末我本人主演的互动式摇滚音乐剧——《The Fallen Idol Shaw》(由经纪人我亲自执笔撰写)。”
在这美妙绝伦的计划中,这场互动式摇滚音乐剧将是这场营销的至高点,剧情当中,他主演的角色既有痴狂的热烈,又带着脆弱的孤独,凭借心中一英寸的愤怒,他举起武士刀展开复仇,去救出自己最爱的地毯。动人心魄的演绎足以消解部分仍偏执地抱着“一鞭子抽死”的观众的愤怒,反而将他们深深感动。
从此以后每年今日,被《The Fallen Idol Shaw》感动的观众们都会自发戴上假发、画上浓妆,带着武士刀和地毯,在固定的地点看他再亲自演一遍这出作品,并在高潮部分齐声合唱。一个本来保质期就不长的“主流偶像”过早凋谢,而一个横空出世的“cult icon”将永远不灭。他找到了可延续毕生的事业,而我和他的名字也将熠熠生辉地印刻在二十一世纪文化史中。
■ 鲜: 当我成为了经纪人,我突然观察到之前粉丝控评的现象,比如都在他的歌下面评论,“要是我唱,肯定很难听”之类的,来控评“难听”的关键词搜索。这个我们完全可以花重金,找平台合作,做大数据分析,然后针对“他“的言论都学习起来,然后有人发送diss偶像的言论,AI就会自动替换成一种赞美的形容。全平台的人看到会愤怒,纷纷开始发表自己的不满,但是结果就是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赞美。当然愤怒的大家不傻,肯定是会注意到平台变质了。那他们发现,在这个平台,已经不行了,肯定是要换平台的对吧。
但是呢,他们没想到,AI已经在云端了!他们向下一个平台输入愤怒的时候,平台输出的还是赞美。粉丝呢,发现他猛然间在到处感动中国,购买力一定会大大增加。然后呢,我们就有更多的资金研究AI,然后打向更多的平台遍布海内外。中文已经不够了,AI一定要向国际化,多语言,多文化,让他不仅感动中国,并且感动世界。有机会的话感动宇宙是最吼的。
■ 卷: 除了偶像本身,我们也可以从粉丝的角度入手,拯救目前的局面。正如很多他的粉丝现在正全力打造的饭圈文化普遍化和专门化一样,我作为他的经纪人,试图建构出一个存在于历史伊始,不可问其起源,亦不可僭越的饭圈文化领域。
我可以通过巧妙的修辞,暗示出如同语言一样,没有人知道饭圈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然而是它引领着人们,给予了大家足以形成社会且生生不息的凝聚力,可以说没有饭圈,就没有其后各个文明的建立。
与此同时,饭圈的存在也必然地激化了各个饭圈之间,以及饭圈与非饭圈之间的矛盾。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文明的进程总是会伴随着一定代价,相信所有的粉丝都会同意这一点。
这时候有人会争论到,在当代以前,饭圈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呀。然而,当我们戴上饭圈的有色眼镜,就可以看到饭圈的存在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爱人和被爱的渴望,同时,饭圈也为拥有相同喜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于是,私塾,沙龙和结社都成为了这个意义上的饭圈,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碰撞也都成为了饭圈的圈内之事。当代最大的创举是对这种普遍存在于各个文明之中的饭圈的自觉,在此基础上就有了饭圈的独家代言人——粉丝。因为只有在某个或多个饭圈中浸淫足够久的人才能够领悟到饭圈的内核,才能触摸到饭圈中存在的每一个真实的人越是疯狂的行为背后,越是隐藏着一颗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纯粹内心,同时也意识到保卫饭圈就是守护人类的精神遗产。
此时,那些长久以来游离于饭圈之外的人开始了垂死的挣扎,他们叫嚣着,什么饭圈文化不过是资本的产物,什么饭圈的存在让偶像成为一个空虚的躯壳,填充着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而编织的谎言。Nonsense!粉丝们说道,一些比较热血的人甚至开始摩拳擦掌,试图给这些时代的拖油瓶重重的一击;也有一些比较沉着的人,他们深知每个人对饭圈文化的学习程度不同,当下最关键的是要一边树立粉丝这个身份的权威性,一边发展粉丝对路人的教育。在粉丝们看来,仅仅把偶像和饭圈看作一种“现象”显然是不够的,他们是根植于人类本性中的情感的反映,只是需要每个人产生对其的自觉。
在人类穿越“同质的,空洞的时间”(用历史哲学家本雅明的话说)的过程中,粉丝率先发现竟然有如此一个恢弘壮丽的存在可以支撑起所有的意义,这难道不是对当代的救赎吗?
■ 羊: 作为他的经济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他还能成为什么?如今的偶像竞争已经是一片红海了,各路明星互相撕逼,这样下去他成为天王的日子恐怕还遥遥无期。他的颜,他的演艺生涯,他的歌声,应该如何再利用呢?
我的想法是:偶像游戏化!将偶像本人游戏化并非无稽之谈,将经典IP制作成游戏本来就是IP转型的惯用手段!而他作为一个偶像IP,其特别之处还在于他饰演过大量古装仙侠剧。把他演过的古装剧全部串联、解构、再重构成一个全新的游戏世界观!“XX”仙侠世界由此而出!
你!XX!作为X家庄十八代传人,天选之子,一身正气!X家庄上下上千号人都俯首于你,不料传闻X家庄内有人丁暗自举报隔壁表面是书斋实则是青楼的 “阿祈福” 而导致朝廷将其查封,江湖内外议论纷纷,这青楼的常客多是达官贵人,自然想拿你问事。一场危机就此展开,现在就开始你的古装冒险之旅,下载游戏《XX》吧!
这里同样有明争暗斗,同样有正邪较量。就像星球大战三部曲早已结束,当初的老粉丝现在还可以在《星球大战》的游戏里再体验一次作为绝地武士的快感。有一天他也会老去,也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到时候他的老粉丝们还可以默默地打开自己的Steam,再体验一把让人热血沸腾的《XX9》!
在上文中,我们分别从当代艺术,戏剧,宗教,科技,历史,和游戏的角度对偶像的危机公关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在我们不同的视角下,偶像以及饭圈文化并不是具有严格边界的概念,它们可以和外部创造新的联系,借此来规避或者化解掉这个系统长期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漏洞和风险。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饭圈与偶像构建的核心逻辑却并不是以上任意一点。
一个“纯血”偶像的诞生,从一开始便不过是资本运作的一颗齿轮,他的背后是工业化流水化生产和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博弈。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叙述的: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人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人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替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负担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饭圈是否真的能够如同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通过偶像或者是粉丝团体的自主改革来打破现有的组成模式,决定自己爱与消费的方式呢?我们无法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
本质而言,我们给出的建议看似荒诞,但也不过是换了一个方式对偶像进行消费。我们通过这个思维游戏反观各自的专业领域,意在从消费与资本的网罗里稍微逃离,希望能够通过批判和解构带来一丝喘息之机(尽管为偶像建献言策像是在为它们添砖加瓦)。期待能与大家一起讨论,让我们下期圆桌会议,再见!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