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艺术,这种艺术表现风格与波普艺术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两者都偏向大众熟知的图像,同时作品大多数又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涂鸦艺术从诞生以来带有一种反抗原有规则的特质,通常出现在并不属于涂鸦者的平面上, 比如各种建筑的外表面、公共空间的墙面、大型列车的外皮等。由于存在着相应的法律问题,涂鸦者通常需要快速完成,以避免被相应的管理人员发现遭到拘捕。
早期的涂鸦通常用做确认街头帮派的领地范围,而当罐装喷漆可以随处购买后,参与涂鸦的人迅速扩大,在纽约庞大的地铁系统内,这种表现形式占据了目光所能到达的范围。此时涂鸦艺术的作品逐渐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作品也具有去唯一性和匿名性。
但由于本身的不合法,所以涂鸦者必须顶着被逮捕的风险作画,因此作画时间有限。时间的不足使得涂鸦的各种符号变得单调。
而涂鸦通常展示了我们人类的一种表达的本能,当我们小时候拿着画笔在墙上胡乱勾勒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表达我们内心中这样一种乱涂乱写的欲望和冲动。那么当现代的成年人,在社会中所积攒出的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看法,碍于平时的规则和处境无法用语言明确的表达,那么当这些人参与进涂鸦来, 涂鸦作品的蕴意将必然带有政治性和情绪性的东西。涂鸦是一种私人情感的表达,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被抓获的恐惧和能够畅快表达自己内心的这样一 种处境中进行创作,通常作者也会更加偏向进行情感宣泄的创作。
班克斯原本想叫自己 Robin Banx,与 Robbing banks(抢劫银行)同音,但最后这个名字迅速化为简写 Banksy。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与社会规则相对抗的反叛性。
班克斯的作品通常是由强烈的逻辑上的反差带给观众带来理性上的冲击。他的涂鸦作品对于没有大量生活常识的儿童来说,通常和普通的卡通图画没有区别,但有了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并且有着相应生活经历的成人或者青少年来说,则能够看出作品中的不和谐点,从而接收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比其他涂鸦更为理性。
而班克斯在作画的时候常常使用一种叫做模板印刷的技术,这种技术借助事先制作出剪纸一样的模板快速地完成作品,绘制出作者所想要描绘的图案。班克斯在一些访谈中说他是在某一次躲避警察时躲在汽车底部,注意到汽车上的数字编号,从而开始在日后的涂鸦中使用这种便捷的印刷技术。
班克斯通常使用大量黑色颜料作画,配合户外白色的墙体会形成一种明显的黑白对比。同时我们可以从上面两幅图的对比中看出,班克斯擅长使用反惯性思维的作图方式表达自己政治化观念和想法的。
当人们看见图一人物的姿势和着装,就很容易联想到在各种冲突中投掷燃烧瓶的人的形象,当人们顺着人物姿势仔细去看向左边手上的东西的时候,大脑的惯性思维会让人们预判人物手中应该是燃烧瓶一类的物品,但画面上却是一束用来赠与的鲜花。这样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常识相违背的图像会使我们下意识地开始思考这束花的含义: 为什么花会被示威者投出? 为什么这里不是燃烧瓶? 为什么我们认为示威者要投出燃烧瓶,而不是鲜花?
这部作品创作于 2005 年,并被保存在耶路撒冷。结合作品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同年所发生的一场同性恋游行者被其他反游行的示威者击伤的事件,不难看出班克斯对使用暴力持反对态度。但同时示威者的形象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和丑化,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班克斯认为游行和反游行的示威都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合理的行为,但暴力是不应该的。或者说我们应该在表达自己思维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我们如何与持相反观点的人相处,是应该投出会毁灭他人的燃烧瓶,还是投出鲜花,使得所有的辩论和讨论都存在于和平的氛围下。
我们可以注意到班克斯自称 70 年代出生,那么在其童年时期正处于嬉皮士爱与和平、越战反战思潮、黑人人权运动的余波时期,同时在其成年后的 90 年代,互联网思潮开始席卷全球。著名的《密码朋克宣言》、《赛博空间独立宣言》分别发表于 1993 和 1996 年,时间正是班克斯初次开始参与艺术工作的时间段。
互联网当时正处于一个理想化的童年中,其中有大量去中心化、众生平等、无国界、无歧视等想法,当时的各种极客和黑客精神代表着年轻一代最先进的思潮。这些人想要抹平一切门槛,从自由软件运动到之后的棱镜门,从自身的技术门槛到国与国之间的门槛。这样一种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是否也影响到了班克斯,我觉得应该是有非常大的可能性的。
同时我们来看其另一部著名的作品《Napalm Girl》。
这幅图对于不了解中间小女孩的人来说,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卡通动漫和小朋友互动的图片。 虽然在一开始看的时候,两边的卡通人物笑得非常自然,但看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中间的主人公小女孩的表情似乎和高兴时的表情不同,是一种眼睛低垂并且嘴巴上扬的表情,似乎既快乐又难过。
这个小女孩出自越南战争中的一幅拍摄于 1972 年 6 月 8 日的照片,小女孩从家中光着身子、身上带着烧伤的痕迹跑出来,背后是她被攻击的家和正在漫不经心缓慢前行的美军士兵。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小女孩的来源,再来看班克斯的作品。
首先我们注意到的是画面中的三个人物,一个米老鼠、一个麦当劳叔叔和中间的小女孩。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很明显是一种文化标志,米老鼠这个文化产品应该说全世界无人不知,可谓是新时代的山姆大叔,而麦当劳叔叔这个形象也代表着美国文化,为大多数国家知晓。
同时我们注意一下作品中小女孩的的嘴部和原来照片中小女孩的区别,我们会发现原照片中的小女孩的嘴部是一个方形地大喊的形状,而作品中女孩的嘴部被有意拉伸,变成了一个通常只出现在笑脸中的月亮形,但她的眼睛依旧是倒八字的悲伤造型,这样一种表情和两旁的卡通图像形成一种诡异的对比。同时这个嘴部月牙形的处理方式是在嘴角添加黑色加以延长,这种嘴型的处理让人不禁想到小丑的笑脸涂装,而旁边的麦当劳叔叔的形象正是小丑的形象。这样一种处理暗示着实际上是一旁的麦当劳小丑将小女孩的哭脸画成了笑脸。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另一个不和谐的地方,那就是米老鼠和麦当劳小丑与小女孩的接触部位。通常我们去游乐园或者大人牵着小朋友的时候,我们是会用手抓住小朋友的手。而图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见米老鼠和麦当劳叔叔的抓取位置在小女孩的手腕。在这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看见大人抓住小朋友的手腕往前走? 对的,我们通常会在小孩子闹别扭,家长生气时强行拽着小朋友向前走的时候。那这个整体画面可能就是这两个动漫人物强行将小女孩带着向前走去。
明明是被害者,却被画上了笑脸,明明背后是自己的家,却被强行拉着向前走,作品中这种明显的反战和讽刺意味,作者将受难的小女孩和这两个著名的文化符号相绑定,其实也是一种公开的政治技巧,通过绑定来达到强化认知的目的。
尼克松政府(19681972)有两个敌人:左翼反战者和黑人。我们知道我们 不能公开的把他们列为非法,但可以通过使公众将嬉皮士与大麻、黑人与海洛因联系起来,然后将他们定为刑事罪犯,便可以破坏这些运动。我们可以逮捕他们的领导人,突袭他们的房屋,破坏他们的会议,并在晚间新闻中一夜又一夜地侮辱他们。我们知道我们在撒谎吗?我们当然知道。
——尼克松的资深顾问 John Ehrlichman
其他作品中也体现着班克斯对于极权的担忧和反对、对于和平的呼吁,同时相对来说主题不像之前那么沉重,有时候反而会带有一点娱乐性的讽刺。
例如上图 ,原本对别人进行搜身的军人却把枪放在一边,被一个穿着普通的小女孩搜身。同时我们注意到枪似乎被折断了。
而下面这张图则是警察与抗议者互相使用枕头进行对抗,完全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抗议中的暴力活动。
班克斯不仅有政治意义的涂鸦,同时也有着大量对于传统经典作品的恶搞和去权威化(特别是对于莫奈)。
比如下面两张图中的第一张图,使用莫奈的画风,但在其中加入了苹果系统卡死时经典的鼠标图标。第二张图中一个纳粹党卫军的人坐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对于权威的藐视而加入的不和谐元素与原本的画面内容相冲突,带来的巨大反差,可以说看起来十分有趣。
最后两张图是班克斯对于新鲜事物的向往和对于奉献者的歌颂。
班克斯这种行为与我们所认知的网络黑客的形象十分相似,受到波普艺术影响的涂鸦艺术,在各种人们常见的地方进行创作,为大众创作,与程序界持续至今的开源运动对比起来,他们内在的思想极为相似,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去中心化、知识触手可及、降低信息流通的难度、人人在赛博空间不分种族国籍地平等,这些互联网美好的理想正是自由和正义在赛博空间和在艺术空间的双重投影。同时他们在反对权威,反对战争,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反抗一切内外敌人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当然班克斯最令人熟知的是他在苏富比拍卖中当场将拍卖画作销毁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事件,机核网之前的 一篇文章也有相应的介绍 ,包括其他的一些作品的介绍。 https://www.instagram.com/banksy/
The story behind banksy[J]. Smithsonian Magazine
Written By TACHIKAWA MIMI, ShanghaiTech University
评论区
共 1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