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于19年11月上映,之前由于工作原因断断续续片段式地观看,对影片也没有太多想法,直到近期抽空熬夜才把它从头到尾完整看完,对于这个结尾也是百感交集。
本文着重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爱尔兰人”弗兰克的一些看法和产生的情感。
本片虽然由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电影界三大老前辈联合出演,但是电影名称叫《爱尔兰人》,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弗兰克才是电影全篇的主心骨。整部电影大致讲述美国60年的黑帮杀手“爱尔兰人”从他发家到步入人生末尾的种种经历。
电影全篇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桥段,甚至大部分时间给人带来的感受平淡无奇,觉得这不过是普通黑帮权利斗争、打打杀杀的电影;直到影片最后20分钟,甚至最后5分钟,之前所有平淡下埋藏的炸药突然爆炸——影片用一个特别安静、沉重的画面做结尾,但你的心情却始终无法平静下来。
可能罗伯特·德尼罗面向太和善了,这个“爱尔兰人”从头到尾都没有给你一种杀手的感觉。他对待自己的良师益友罗素既亲和又恭敬、对待多年的好友吉米更是满腔热忱、对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大部分有女儿的父亲一样笨拙。他和人讲话客客气气、甚至有时候扭扭捏捏,影片从头至尾你几乎从没见他暴躁生气的时候。
弗兰克就像大部分那个年代养家糊口的男人一样,战后归来,开着辆破卡车运送货物来维持家计算,喂饱自己的妻子、女儿。由于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开始铤而走险,冒点小风险来结识一些道上大佬,祈求有没有一些来钱的活。这一步是弗兰克自己的选择,也可能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由自己做出的选择。
随着之后他在道上的摸爬滚打,让他逐渐认识了他一生的导师和朋友——罗素。得益于罗素的帮忙,可以从侧面看出弗兰克的生活的确在逐渐变好,西装笔挺,和各种上流人物打交道;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罗素,弗兰克越走越深。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杀人就是这样,当弗兰克为了生存杀死“悄悄话”后,他的杀手生涯就这么开始了。影片中并没有刻画当时弗兰克的感情变化,或许对于一个退伍老兵来说,杀人就是如此的简单,顺其自然。
顺便一提,笔者看黑帮片,就非常喜欢看他们在杂货铺、餐厅后厨、小饭馆聚集,密谋计划的气氛,而影片中罗素也是躲在一家缝纫店里面,外面是店主和老百姓在做小生意,里面是罗素指派刺客去执行各种暗杀活动。这种世俗感拉进了黑帮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人着迷。
对于罗素来说,弗兰克就是个工具人吗?也不尽然,如此凶狠的杀手自然也要给予其相对应的尊重,就好像老教父对卢卡一样,罗素给与弗兰克最大的尊重,并将曾是卡车司机的他推荐给了卡车司机工会会长吉米·霍法。
相对于罗素,吉米对于情感的表达更加直率,他在工会经营上有着更多的经验,有着极强的演说魅力和感染力,但他却没有罗素的凶狠和残忍,弗兰克的到来弥补了他这一点,因此吉米也非常喜欢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人,将他留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从女儿佩奇对待罗素和吉米的态度,我们可能隐约察觉到弗兰克对两人的态度。佩吉对罗素一直板着脸,就好像弗兰克一直对于罗素的恭谨;佩吉对于吉米的喜爱,又象征着弗兰克对于吉米更有着友情和真诚。
影片中段基本围绕弗兰克和吉米展开,面对肯尼迪的穷追猛打,两人共患难,也逐渐培养出了深厚友谊。对于弗兰克来说,相对于罗素,虽然吉米嘴臭了点,但待在他身边更加轻松。吉米也将弗兰克提拔为另一个地区的工会头领,这让后者更加感激不已。
之后肯尼迪被刺杀,但是事情也并没有好转,甚至从此时开始故事进入到了下坡路。吉米入狱,基本失去了他经营一生的工会,之后更是为了想挽回自己的地位和昔日好友发生了冲突。
弗兰克一辈子听人办事,自己过硬的本领让他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从没有过背叛。但现在,一边是带他入门的导师,一边是他朝夕相处的朋友,他第一次遇到的抉择就是最艰难、最痛苦的。笔者认为这个选择对于弗兰克很痛苦,但并不难选,一辈子听人办事的他,最后也还是选择了任由罗素差遣。
几杯酒下肚,他提起勇气打电话给吉米妻子,电话那头无尽的担忧和悲伤划开他心灵的防线,短短几分钟的电话让他备受煎熬,他无时无刻不在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让他爆发出来。他永远都没准备好打那通电话。
教父考利昂说过“成功的男人要多花时间去陪家人”,但是电影对于弗兰克对他家庭的态度并没有太多的叙述。
影片前半部分有一幕,那是弗兰克刚刚为罗素办事的时候,在社区有了一定威望。一天她女儿在打工的杂货店被店主骂了,弗兰克二话不说带着女儿去找店主“理论”(物理),到了店里就对着店主劈头盖脸一顿胖揍,而他女儿就呆呆的站在一旁看着。
当时看到这一幕,我心里顿时升起了一种对强者的崇拜,觉得“哎呀,这人了不起,办起事来挺狠的!”但其实仔细想来(影片里也有所提及),就是因为这次事件,他女儿对他产生了恐惧。他的女儿们对暴力很难进行消化,并且之后弗兰克种种暗杀行动,他女儿都隐隐约约看在眼里。
殴打杂货店老板那一幕,让笔者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小区的玩具摊买到了劣质玩具,我爸带着我去找老板叫板然后打了起来。当时看到这一幕的,我心里是又害怕又紧张,担心警察把自己父亲抓起来(当然事后警察也来了,只是做了调解)。可见这种方式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少安慰,甚至当时的我一度认为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对父亲的恐惧阻碍了父女之间的感情联络,直到最后吉米被电视报道失踪,佩奇就意识到她从小喜爱、敬重的人很有可能遭自己父亲杀害,原本残破不堪的亲情彻底断裂。二女儿佩奇只是一个典型,影片后期年迈的弗拉克找他大女儿诉苦,希望让大女儿去和佩奇说情,来见他一面。但大女儿表示毫无办法:不单单是佩奇,他所有的亲人其实都通过新闻、报纸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父亲或多或少做了些可怕的事情,但是没人敢亲口去询问真相。而弗兰克长久以来也忽视了家庭中存在的这种矛盾,直到最后孑然一身,想起来才后悔莫及。面对女儿的恐惧、困惑、失望、担忧、悲伤种种情绪,弗兰克只能以无奈来面对。
电影对于“爱尔兰人”刺杀目标的部分着墨都不是很多,很多时候都是:他来了、他办完事了、他走了。当然这种简单的叙述手法反而更能映衬出弗兰克干练的杀人技术,他一辈子杀人无数,最后却因为诈骗入狱,没人能找到他杀人的证据。
不过电影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你,在那个时代死亡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几乎每个登场人物,电影都用定格的手法,标注了其最后的死亡时间和死法,数量之多让你不得不去注意他们:有的死在自家走廊,脸上中了3枪,真惨;有的直接炸死在自己车里,真让人唏嘘;有的寿终正寝,还不错。一个个定格闪过,让你会逐渐好奇“那我们的主角呢?”这个满手鲜血的“爱尔兰人”最后怎么死的?
影片最后尼克松上任,将一批工会黑手党一个个绳之以法。监狱里弗兰克和罗素吃着他们以前爱吃的面包沾酒,只是现在的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酝酿下一个计划,有的只是罗素颤颤巍巍的双手,孱弱的口牙再也咬不动的面包,以及对旧友吉米死去的懊悔。罗素给弗莱克上了最后一课“去教堂看看吧,你会明白的”......之后撒手人寰了,紧接着妻子也离开人世,女儿再也不见他了......
最后影片落幕,画面定格在一个孤独的老人,透过门缝看向外面。在这一瞬间相信观众之前积累的情感一下爆发。笔者看了这么多影视作品,也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因为同情产生了希望主人公早点死去的想法:曾经的老大走了,好友被自己杀死了,妻子也去世了,女儿和自己不再联系,曾经那些同僚也一个个去世,曾经的那些与之为敌的人也都烟消云散,曾经做的那些再怎么残忍或者再怎么轰轰烈烈的事,世人也都逐渐忘记了。FBI的人来找他,希望能共处他的罪行,他没说。
这一辈子都在提别人办事,弗兰克从没想过自己应该要做什么事,他的生活一直都是由别人驱动的,他还在等谁来给他发号施令,但没有人了,这世上只有他还活着。
只有他还活着。棺材已经买好了,墓碑也已经选好,就在等那一天的到来,可它就是迟迟不来。
弗兰克已经垂垂老矣,世界已经和他切断了联系,无论他曾经是“爱尔兰人”也好,是工会主席也罢,他都已经无力再做任何事,除了祷告忏悔自己的罪孽,祈求死神早日带他离开,哪怕是地狱也好。
评论区
共 2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