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国家的人在我国网民的心中有了独特的成为,俄罗斯人就是典型。在我国的网络文化中,他们更多的被称为是“战斗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俄罗斯人一根筋不怕死没事还喜欢作死的性格,只要两口伏特加灌下肚子,就算是森林中的熊也会被他们揍趴下。但这并不是俄罗斯人的全部,虽然一方面喜欢好勇斗狠,但另一方面,这个国家的人也有着丰沛的艺术细胞,在诗歌、音乐、舞蹈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甚至能让你感觉在这个国家的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都能给你跳上一段哥萨克舞。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句话用来形容俄罗斯人基本没什么毛病,地缘和历史的原因塑造了他们矛盾而又迷人的性格。而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是这么一个有着复杂矛盾性格的俄罗斯小伙儿,他的名字叫达尼拉,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兄弟》。
《兄弟》这部电影的好处就在于情节紧凑,毫不废话。在影片的一开始,主角达尼拉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只见他头戴黑色针织帽,身穿迷彩军大衣,脚蹬一双黑皮靴,从河边的犄角旮旯里钻出来。把这个俄罗斯精神小伙吸引出来的,是一个正在拍摄中的MV现场,但达尼拉却什么都没有看到,他只被MV的背景歌声所吸引,像个铁憨憨一样直接走进片场拉住工作人员,问人家这是啥歌,气的现场导演抓起喇叭大喊保安。
在保安们冲向达尼拉后,镜头便切掉了,而下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画面,是他满脸带伤的出现在警察局,似乎是他被片场保安给狠狠修理了一顿,但当达尼拉走出警察办公室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那个片场保安已经被他打到骨折了,而丹达尼拉还跟个没事人一样坐下跟人家唠嗑,而且终于搞明白了吸引自己的那首歌到底叫什么。
这个开头很有意思,简单明了的像我们展示了主角的人物性格——一个单纯、爱好音乐却又下手狠毒的俄罗斯小伙。之后,达尼拉听从母亲的话,前往圣彼得堡投靠自己的哥哥,而他的哥哥此事已经成为了一名职业杀手。于是,在圣彼得堡这个大城市里,达尼拉陷入了哥哥、黑社会和一名有夫之妇的复杂漩涡之中,最终,在经历了一番腥风血雨之后,达尼拉离开了圣彼得堡和他的哥哥,独自一人前往莫斯科。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俄罗斯前身是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然而一夜风云散,随着苏联在1991年的轰然崩塌,作为苏联主体的俄罗斯也随之经历了巨变,人们精神上迷茫、物质上匮乏,社会资源和财富被资本主义世界和本国金融寡头们掠夺殆尽。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1997年,只要留心我们就能发现,在这部电影中,除了黑社会之外的普通人民,几乎个个都是眼神空洞,面无表情的人,像极了当时的整个俄罗斯社会,所有人都在迷茫,找不到出路,浑浑噩噩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部电影名为《兄弟》,但在我看来,电影想表达的并不只是影片中达尼拉和哥哥这对兄弟,而是有着更深的含义。在片中,达尼拉的哥哥接了个杀人的活儿,要了对方20万美金,但当他把这个活儿转给达尼拉时,却只给了他2000美金,还搞得自己想做了天大的好事一样。我们都知道搞文艺是个花钱的事儿,因此这2000美金对于达尼拉来说确实是笔巨款,他应该感谢哥哥给他这个杀人的活儿,哪怕受了枪伤也值得,但让事情变得没完没了、达尼拉有需要更多的钱的时候,亲哥哥就变成了另一张面孔,让达尼拉非常气愤,但又无能为力。
这段影片中的主要剧情,如今看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导演在里面深深藏着的东西。在苏联解体之初,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戴着一副“慈善”的面孔走进俄罗斯,为这个思想长期保守的国家带去最新潮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经济理念,而在经济上,他们也扶植起了一批代理人,开始一点点的攫取俄罗斯的国家资源,在经历了最初的喜悦之后,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陷于更大的苦难之中。
在影片上映的1997年,正是俄罗斯社会最痛苦的时期,在前一年的总统大选中,总统叶利钦在七大金融寡头的联合助力下赢得了总统选举,而作为代价,国家资产也进一步被金融寡头们和他们背后的西方国家所瓜分和吞噬,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难熬。叶利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也无能为力,他只是资本的傀儡而已,他能做的只有喝酒和在外交场合撒酒疯而已。
因此,结合这段历史再去看片中达尼拉和哥哥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感叹导演兼编剧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埋下的深深寓意,毫无疑问,他正是在借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自己对其时整个俄罗斯社会遭受的苦难的思考。
对于我的这种想法,片中也在另一个侧面有所印证,在嗑药女混混凯特的这条线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对美国文化有着深深的崇拜和文化自卑,年轻人们吃着麦当劳,听着索尼的CD机,沉迷于欧美的迪斯科音乐,而这一切,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思考与反感。于是我们便在电影中看到了这么一幕,在一场派对中,达尼拉误将一个法国人认成了美国人,在二人的交流中,达尼拉借着双方语言不同的优势诉说着自己的不满,这明显就是导演本人在借角色的口,去发表自己的抗议。
片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角色就是那个德国老流浪汉霍夫曼。在达尼拉和他刚认识的时候,两人曾发生了一段对话,达尼拉问霍夫曼是不是犹太人,老人回答自己是德国人,达尼拉说那就好,我对德国人没什么感觉但是讨厌犹太人。但当霍夫曼问他二者有什么区别的时候,达尼拉却回答不上来,对此,霍夫曼以一个轻轻的“哼”作为回应。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讨厌对方,却仅仅因为对方的名字/血统就条件反射式的讨厌,这种现象带入到当今的国内互联网大环境中,真的是一个让人会心一笑却又深感无奈的问题。
在两人最初的相遇时,霍夫曼告诉达尼拉:城市非常可怕,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而当达尼拉准备离开圣彼得堡的时候,他又告诉达尼拉:城市有着邪恶的力量,让强者也变成弱者,而你也沉沦了。
的确,我们可以看到,在丹尼尔刚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他所作的全是好事。随着自己在这座城市之中越陷越深,丹尼尔自己也变得越来越黑暗。达尼拉是“强者”,强到可以仅凭一把猎枪就灭掉了黑社会老大,但他却沦为了金钱的奴隶;而霍夫曼作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弱者”,却能够断然拒绝达尼拉送给他的一大把美金,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由此,再回到本片的题目《兄弟》上,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名字还有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达尼拉”这个形象其实是所有俄罗斯人的“兄弟”,是他们的一个缩影,使他们沉沦却又不甘的真实写照。
片中达尼拉的扮演者小谢尔盖·波德洛夫无疑将这个角色诠释到了极致,将一个单纯又复杂的角色精彩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俄罗斯著名导演导演谢尔盖·波德洛夫的儿子,他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青年导演,可惜的是,2002年9月21日,他在俄罗斯联邦北奥塞梯地区拍摄新片《联络员》的时候遭遇了大面积雪崩,小谢尔盖·波德洛夫与其摄制组人员全部遇难。这也使得《兄弟》这部电影,成为了他永远留在人间的经典形象。
最后说点题外话,在影片的结尾。达尼拉在冰天雪地中搭上了一辆驶向莫斯科的货车,天地之间一片苍茫,达尼拉对未来是什么样子毫无把握,他将自己那把猎枪深深地藏在怀里,等待迎接莫斯科的未知挑战。而在现实中的同一年,另一个“俄罗斯精神小伙儿”也在冰天雪地之中从圣彼得堡向莫斯科进发,他也深深地藏起了自己的猎枪,沉默的等待着时机,等待着那个将枪中的子弹射向贪婪吸吮着俄罗斯经济的七大寡头的时机。
评论区
共 1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