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时人类就已经有了博物馆,而现代美术馆则诞生在其后的20世纪。比起强调历史,还原,保存过去器物的博物馆,现代美术馆提供了一个让人们亲自欣赏现代艺术,甚至同时代艺术的平台。
而在2020年,艺术早已不再是梵高,毕加索。由于国内的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我们的大众审美标准与当代艺术逐渐割裂。当我们在谈论艺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针筒书法,或者在直播间一直持续6个小时的互相问“您配吗”。
绝大部分时候,人们更愿意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相比之下美术馆的体验似乎并不那么“轻松”。
当然如果能在KAWS的展览中拍张照片发在 Soical Media 上就要另说了。
我们仍然习惯于将 Art 或者 Fine Art 翻译为美术,这也是影响着我们理解艺术的原因之一。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当杜尚把小便池拿到展览上作为艺术品展出后,“美”这个概念似乎不再是艺术的唯一标准。
是的,当代艺术并不一定是美,甚至会出现与美完全背道而驰的作品。对于使用粪便,血液,动物尸体这样猎奇媒介的作品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艺术家们不再追求美,而是追求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自身。衡量作品的标准也不再是作品的成本或者创作者的技术。高尚或者低俗,愤怒或者感动,在2020年的艺术世界,任何形式的作品呈现都是被接纳的。我们不仅仅需要歌功颂德的雕塑家,也需要在世界上不同角落发声的行动者。
欣赏艺术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体验,不会存在可以感动所有人的完美作品。艺术作品没有什么玄妙的法门,有的只是能产生共鸣的个人经历,或者甚至是一种对自己无法形容的吸引力。
我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以一些比较容易引发共鸣的作品为例,希望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共性脉络。当然这里我的这些理解仅仅是一家之言,每个人都应该有每个人独特的艺术品味。
艺术家Felix Gonzalez-Torres 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时钟摆放在一起构成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是的,挂在墙上的两个时钟就是他作品的全部内容。
那么观众如何去理解作品呢?在展览中,与这两块时钟一起展出的,还有艺术家写给他已经去世的恋人的情书:
他通过时钟表达了自己对于亡故爱人的感情,“我们如时钟运行般同步,当下直至永远。” 当观众读毕这些文字,体会到了时钟的意义,也才能够和这个作品产生共鸣。
当我们理解了时钟代表了他与他的爱人,再来看这幅版画也就有了一定的线索。如果对其之前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只看到这两个圆圈会觉得是艺术家在故弄玄虚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使用时钟这类人们观念中寻常的元素外,运用带有个人化的元素进行创作也十分常见。重复大量的圆点图案贯穿了草间弥生的整个生涯,无论是绘画,雕塑甚至是行为艺术中都充斥着她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
这种圆点存在着什么象征主义的意义吗?我认为是没有的,网络上有人认为圆点代表着大到星球小到原子的一切,这种想法就如同“诡异的光”这个梗。过度解读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于当代艺术的误解。
在草间弥生童年时期的涂鸦中就已经出现了重复的圆点图案,她自称从小就患有视觉障碍。所以她的圆点图案只是她独特的创作方式,随着她不停的创作,这种图案也就代表了她本身,圆点本身也就变成了意义。
另外,我觉得知乎上这篇回复讲的十分贴切,在此不再复述。
所以当代艺术就是要“出奇制胜”,甚至有种耍小聪明的意味吗?不是的,如绘画这种传统媒介依旧有效。
大卫霍克尼目前仍在世的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与其它前卫的创作风格不同,他的绘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噱头,却又极具个人风格。
在这幅《My Parents》 中,斜坐在画面中,踮起脚,低头翻阅杂志的父亲与另一边安静的,保持正坐姿势的母亲形成了两个鲜明的个人形象;穿着一冷一暖,利用中间的物件分隔,整幅画面十分生动。也许是因为模特是自己的父母,这幅作品是他所画的最为生动,深刻的肖像画。
除了人物画像,他还十分迷恋游泳池。《A Bigger Splash》 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去年还曾经在中国展出过。这张作品也表现出了他强烈的个人美学元素:扁平化的画面,大面积的蓝色,游泳池以及棕榈树(植物)。
“更大的水花”完成于1967年。个人认为,他在美国期间的创作风格对于随后在日本出现的City-Pop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空旷,充满阳光和棕榈树,构成了一种并虚拟的,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加州光景。同时和霍克尼一样,City-Pop的插画都很少描绘人物。
实际上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议,从它被定义出来起就没有消失过。它过于晦涩,比起传统的艺术形式,当代的创作更加立体,我们视觉上感受到的已经不再是全部,甚至只是很小部分的呈现。
Maurizio Cattelan 用胶带将一根香蕉粘在墙上,就完成了一个作品。他是一位非常善于讽刺,创作有幽默感的作品的艺术家,但是一根香蕉这样如同随手拈来的现成品,再加上没有其他过多的提示,人们很难不会去猜测这是不是创作者在戏弄观众。
而这个香蕉被另一位表演艺术家,在展览期间当众拿下来并吃掉,完成了另一个行为艺术。
除了过于晦涩,攀比猎奇,个性化的怪圈外,艺术世界正在渐被资本左右。由于形式多样,没有统一的衡量作品好坏的方式,似乎标价成为了一种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在艺术拍卖会上的当代作品被拍出十万百万的数字早已屡见不鲜,更不用说近年来流行的艺术家与时装,奢侈品品牌的联名合作了。
涂鸦艺术家Banksy的作品被拍出了104万英镑的价格,在现场成交之后他启动了碎纸机,破坏了自己的作品。他以此来对艺术品交易市场进行抗议,表达自己对于此的不满。
然而实际上是,拍下作品的收藏家依旧愿意出价购买,因为这个事件让这幅被破坏的作品名声大噪,价值也早就超过了原本的数字。Banksy 想要借此发声,得到的却是更疯狂的资本回应。
我想到了《黑镜》第一季里那个原本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而上台表演的黑人。
好的作品应该是冰山状的,艺术家的体验,感受构成了冰山下坚实,充实的底部,而最终的作品只是水面上的山峰部分。只是有些作品的山尖过于微小抽象,实在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也有些作品外表看似高大稳固,实则没有多少深意,败絮其中。
真正想要理解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史的了解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艺术在你心中有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如果你曾对“艺术”这个词感到十分遥远,希望这篇文章能消除你对于当代艺术的恐惧。
最后,在美术馆合影留念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鄙弃的事情,不过比起单纯的拍照片,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心仪的作品,才是一件更值得兴奋的事情吧。
评论区
共 3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