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Miles Davis被邀请到白宫参加晚宴,席间一个白人问他:“你被邀请到这里,是因为什么呢?”Miles 回答说:“我也就改变了世界音乐五六次吧”
年轻的小迈同学见证过大乐队的辉煌,又一路成长在比波普的时代。少年时代跟随大鸟等人,磨炼技法。按理说,迈尔斯可以像任何一个功成名就的乐手一样,在某一风格下以一两张名专和几场出神入化的live名流千古。远不用像这般因为成为一个一路“叛逆”的开拓者而备受争议。
开拓者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是硬劈向平静海面的一道巨浪,翻了多少人家的船暂可不议,就连保住自身都不是件万无一失的事情。
四十年代末的cool jazz是一次大降温,五六十年代又开始推崇调式爵士,而到了七十年代初,Fusion时代被正式开启了... ...暂且不提他90年代最后那次个嘻哈的尝试,只单单以上这些履历就足够将爵士乐乃至世界其他音乐风格,翻天覆地好几轮了。
而主导迈尔斯音乐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他始终将音乐审美取向充分的融合进独立的思想之中,并不断推陈出新。他说过:“既然天气的变化就足以让人改变对某些事情的看法,那么乐手们为何还要默守陈规,为何不能每次都玩不一样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爵士乐。”
今天要说的这张《Bitches Brew》在我心目中是他最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辑。虽然说对于fusion的探索,已经一连三张专辑,但是最后到了《Bitches Brew》这里,仍然是“砰”的一声,像给所有旧时代的声音美学狠狠的扣上的棺材板。对于身后常年“怀旧”的音乐家和批评家来说,迈尔斯始终是站在浪尖的那张巨帆,以狂暴的力量驶向最先锋的海域里。
说起迈尔斯,就不得不提到他从第一代开始就星光熠熠的重奏乐队成员。在迈尔斯开始作为乐队领导进行独立创作以来,为爵士乐坛输送优秀的乐手一直是他在音乐创作之余的另一大贡献。
而在这张中,迈尔斯的乐队更是在人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个人。即便并非每个人都参与了完整的专辑录制,但是仍然都贡献了重要的演奏部分和精彩的即兴段落。这里我们选择了极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和大家聊聊。
我最开始知道韦恩的大名是和之后也会提到的键盘手乔·扎维努尔一同创立的Weather Report天气预报乐团开始的。有一段时间对这个乐队异常的迷恋,也就连带的了解到了乐队Leader之一的韦恩肖特 。
韦恩作为萨克斯风演奏家的音乐成就非常高。从高中开始就经历了完整的音乐教育,技法没得说的同时又兼具极强的作曲能力,也因此被迈尔斯看中,直接到Art Blakey的Jazz Messengers乐团抢人,为此还不惜牺牲了自己原有的大将Sam Rivers。
可以说韦恩的存在让迈尔斯的新五重奏团体焕发出更具有巨星级的实力,也为这张专辑注入不可或缺的一道声音。
《Bitches Brew》最为迈尔斯的首张电声专辑,其中最有特色也是最具争议的声音就来自于约翰·麦克考林的电吉他。
在录制这张专辑之前,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将摇滚的风潮彻底吹向全世界。从大洋彼岸过来的四个英国男孩也一路稳稳的坐上排行榜首,而即便是一个三流的摇滚乐队,他们的演出及专辑收益都可以轻松的打败任何一支爵士乐队。
面对这种窘境,向来重视商业属性的迈尔斯则毫无偏见地接纳了他们。一方面迈尔斯确实希望在自己的音乐里开辟一些新的器乐尝试,而另一方面,一直以来迈尔斯都对诸如吉米·亨德里克斯、雷·查尔斯等人的音乐喜爱至极。而这时,约翰·麦克考林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麦克考林的吉他极具个人风格特色,同时又不失直击人心的力量感。在与迈尔斯合作之前,滚石和大卫·鲍伊等人均在他过往的合作名单中。而更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有对于爵士乐的探索,还曾经发表过一张个人的爵士乐专辑。
在《Bitches Brew》这张专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听出麦克考林所承担的重要角色,新鲜的声音在不同的歌里时而像一把锋利的剑削出极具特点的层次,时而又称为引领发展的主导声音,在布鲁斯的即兴段落里对话,听得人酣畅淋漓。
乔可以说是整个乐队里我最喜欢的一位成员, 他也是这张专辑的不二人选。早在跟随迈尔斯之前,乔就和加农炮等人一同开始了一个融合进灵魂、funk、摇滚等风格的乐队,可以说乔一直以来就在探索fusion jazz的部分。
并且和韦恩一样,乔也同样具有极强的作曲能力。在此前的《In A Silent Way》一专中,这首同名的歌曲就是由乔最初创作完成后带给迈尔斯的。即使最终歌曲被迈尔斯改成一如既往的极简风,但仍然不能否认乔 扎维努尔极强的个人能力。
在这张专辑中,乔和Chick Corea一同作为左右电钢琴,从专辑第一首歌开始就共同创造了一种基调性的氛围,在迈尔斯领导的这种集体性对话中,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按理说,乐队成员的介绍到刚刚那里就应当结束。但是对于这张专辑来说,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原本想将他放在文章最末来介绍,但后来仍然觉得,他对于这张专辑的贡献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位上述乐手。
马塞罗作为一个《Bitches Brew》的后期制作,赋予了这张专辑更伟大的意义。首先,自录音和唱片工业诞生以来,复刻声音成为它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对于重视现场和即兴感的爵士乐来说,借助录音,可以给更多人送上独一无二的现场感体验。
早些时候,迈尔斯也是这样认为和践行的。相比于摇滚乐或者灵魂乐一类需要反复彩排录音,迈尔斯更看重即兴的记录,他的很多张专辑中也确实都没有告诉乐队成员明确的曲谱,只简单的用一个音乐思路来带起大家的即兴段落。
但到了1966年,迈尔斯对于录音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利用录音技术来有意无意的收集一些即兴段落,再将他们重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方式在当时来说,虽然也有人在使用尝试,但对于要求完整性的爵士乐来说可以说是一次不敢想象的突破。
而身兼演奏、作曲、制作、录音多重技艺的马塞罗自然成为了迈尔斯最忠实的伙伴。他的制作方式也非常“原始”:直接在磁带上用剪辑刀切成小段后再重新拼接成最终满意的“全新”版本。
由于制作技法的局限,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每一首歌中都听出这样的剪辑点。在最初的试探中,马塞罗还只是对于单个歌曲的一些段落进行剪辑拼贴,但是到了这张专辑,他的手法更加大胆,以至于乐队成员之一的乔·扎维努尔在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的成品时竟然没有发现这正是自己参与录制的音乐。
一上来的第一首歌在前2分半钟的时间里都维持着一种幽暗静谧的氛围,像是从野生的土地里逐渐盘旋而出的粗壮根茎,不同的器乐之间都以呢喃的音量级互相呼应对话,直到迈尔斯的第一声小号响起,才像是唤醒了生命一般,让整个空间都逐渐丰富起来。
在这之后迈尔斯开始掌握主导的位置,并且用切身的表达给了其他人发挥的引导,后面的五分钟内,低音单簧管和左右电钢琴始终追逐呼应的演奏都赋予了这场小高潮颇具亮点的演绎。
在歌曲进行至8分40至第9分钟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的听出一个剪辑痕迹:背景音里有人在说“hey jim”,而这句话重复出现了三四次。这在之前爵士乐现场演奏中来说,重复的段落是最为忌讳的事情,但在迈尔斯这里,却成为独一无二的效果来源。
整体来说,这首法老的舞蹈有足足20分钟,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这首歌几乎是以群体合奏的方式贯穿始终,仍然是以迈尔斯为主导在不断行进,音乐的怪诞和蜿蜒感始终盘旋在这个空间里,即便后期有马塞罗刻意划分的终了段落,但仍然将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情绪在其中,尤其是两个电钢琴的配合和后半部分逐渐进入状态的电吉他,像是一段中古战场上酣畅淋漓的过招。
相比于第一首,我倒是觉得这首更像是法老的舞蹈。开头错落节奏的贝斯和电钢琴一同将整个歌曲的色调拉到极度昏暗,而且充斥着神秘的宗教意味。开头的几分钟带有十足的电影画面感,就像是从一处微小的特写开始不断拉大画面,直到露出整个场景,但这个缓慢的过程已经让人不寒而栗。
混乱的秩序中迈尔斯再一次结束一段独奏进而将镜头转向到麦克考林身上。起初,他还略显拘谨地小心试探,跟随着其他成员们在安全区发挥,因此这段明显的衰落趋势带来了一小段沉默的部分,迈尔斯也紧接着小声喊着“John”维持推进。
歌曲过半,仍然维持住了一种水平的状态,像是一片海上的漩涡,所有人都在绕着这个中心的“眼”旋转,而迈尔斯不时吹出的几声音簌则像是蒸腾上去的蒸汽,直冲冲的灼热着空气。
后半程一开始,就用重复的开头乐句开启了一段新的高潮,在同样的动机主题之下,之后的演绎却变得更加复杂混乱。但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一片混乱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极简的风格,整首歌听起来像是在一片实验田中的舞蹈,不知道是不是歌名的原因,最后真的有发酵的和眩晕的体验。
从黑胶的收听方式来讲,这是一张双胶专辑,也就是说,在体验完前两首歌之后我们需要用换盘的形式来获得短暂但十分重要的休息间隙。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黑胶听歌除了在声音听觉上有着数字音乐难以相比的优势外,换面和换盘的操作都是极有利于提升整张专辑的收听体验的。
于是我们在喘口气的状态下再次会回到这张专辑中,就会非常明显的发现相比于前两首复杂奇妙又实验迷幻的音乐来说,下面的歌开始回归到了大多数听众熟悉或者说更加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了。
一上来就用相当标准的爵士律动为听众带来了一种安心的感觉,而这种安心似乎也反应在了其他乐手身上。乐队第一次表现出大胆的展现,而并非又迈尔斯作为引导。这点从麦克考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的吉他音色第一次得以完全的展现出来,跟随对话而甩出来的一系列甚至有些放肆的布鲁斯音阶让融合的意味开始变得明晰起来。最难得的是在麦克考林独奏部分结束而退场后,仍然在背景中削出极为明晰的层次感,他的存在就像是以把锋利的刀,将整个演奏降到二维的世界来,将音簇一片片削落下来。
这同样是一首经过后期处理的歌曲,从歌曲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首歌里,麦克考林是绝对的主角,而这首歌明显异于其他几首歌的长度也能够证明这是一首"处理后"的作品。
原本迈尔斯只是照例将每个人可以使用的片段剪辑出来,但后来想到可以直接将麦克考林的部分单独作为一首歌来呈现,而这无疑是一种绝对肯定的评价。当然,麦克考林也没有让我们失望。
相比于上一首歌来说这首歌的节奏没有那么明显,但麦克考林的演奏所散发的光芒完全将这点掩盖了过去。自信明亮的音色带领着整个乐队行进,这些音符时而颇具布鲁斯的特点,不时蹦出的双音节甚至听出了查克贝里的感觉,但下一秒钟又能完美的回归到整体的氛围中来。再次之前的爵士乐中,想得到这样的体验真的少之又少。
在这首歌里,还想特别提一下之前说过的键盘手乔·扎维努尔。虽然担任的是键盘手,但是在整张专辑之中,很多时候他都配合着贝斯,滚动出相当优秀的贝斯线,在极强的作曲能力下他没有紧抓住独奏的高光时刻反而能将自己安安稳稳的驻足在最下面,是真的大师。
还剩两首歌,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去详细介绍了,大家可以自己找来专辑完整的听完,尤其是在最后一首歌里,那种在第一首歌出现的氛围再次呈现,这种类似首尾呼应的体验相当惊艳,精简后仍然令人听出一身鸡皮疙瘩的高潮又极速下降到趋于平静。
除了专辑的音乐,这张专辑更吸引人的就是封面的设计。
这张图在封面的位置上实际上只展示了整个照片的一半,而它的另一半是在唱片的背面,不论是颜色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对称的画面。
在这张展开的画面上,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许多元素,一黑一白的背对双人像、缠绕的手指、宗教领袖般的形象、云火大地的都将缠绕到一起,却又有着明显的分界线。虽然可能一开始摸不到头脑,但却也不难体会到画面中散发着革命性的创新和浓厚的混合意味。
这张封面的作者是Mati Klarwein,之前与之合作最为密切的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吉米亨德里克斯。众所周知,Jim的音乐不论是在专辑中还是在现场表现上,都体现出浓厚的迷幻、宗教、异域等主题。因此多彩的风格和扭曲的人像形体成为了Mati Klarwein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而在这张封面中,Mati延续了迈尔斯在专辑中展现出来的融合感,充斥着看似对立的矛盾体,但是却通过动作上的交织来将这些完全自然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画面我们能看出来热烈的摇滚和放克的节奏,也能感受到迈尔斯如夜般静谧冷静的独奏。
用无数对立的隐喻来创造新的世界,终为后世无数经典的灵感来源。
也许我们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永远也体会不到这张专辑当年以一种怎样的突破来站在了一切过往的对立。一切艺术的创作者们始终站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一边彼此相望一边相互对抗。他们有人选择继承传统,表现传统,崇尚传统;也有人选择在调头行驶,背负着对面的诋毁和批判,但仍然相信前方未曾出现过的,新的神。
对我来说,迈尔斯就是这样的人。他生来就是为了改变的,他愿意接纳,也喜欢不同。在一片批评家的讨伐中,他用时间证明自己的音乐,而愈加小众的风格下,他却仍然坐稳了最具商业价值的艺术家。
《Bitches Brew》的成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融合的力量,在业界第无数次哀叹爵士已死的时候,迈尔斯又一次为爵士乐的未来照亮了一条路。而在他之后以"天气预报"为代表的数个乐团都相当好的继承了他的理念。无论是演奏上还是创作上,都为70年代后的世界增添了更多异常精彩的时刻。
最后想说说关于这张专辑的名字,“Bitches Brew”更多时候被翻译成“即兴精酿”,但我觉得仍然没有特别准确。实际上,在这张专辑的制作完成后的一段时间,无论是迈尔斯还是团队其他成员都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名字。而后来通过后期制作师马塞罗的采访我们了解到,迈尔斯是自己默默的起好了名字并上交了唱片公司。
我一直觉得他想呈现的应该是在一种极为复杂和多元化的场景中,进行发酵的动作,最终得到一种单一且全新的结果体验。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