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一词源于法语“discothèque”,由“bibliotheque”衍生而来。20世纪50年代,单词“disctheque”在英语中有相同的意思。
前言:在知道这款游戏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迪斯科? 笔者作为一名电子音乐爱好者,对此问题的求知欲是越发强烈。于是我去玩了这款游戏,在第一次剧情过完后,我还是没能理解:为什么是迪斯科,不能是浩室(house),不能是硬核(hardcore),不能是传思(Trance)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重新感受了一遍游戏氛围,并听了好几次游戏原声,尝试摸遍游戏的细节,并在经过一定的资料搜集后,得出了一个答案: 因为只能是迪斯科。
为什么呢?在这个问号打出之前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 什么是迪斯科?
迪斯科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城市夜生活中的一种舞蹈音乐和亚文化。它的声音是由典型的四层拍子,切分低音线,弦乐部分,喇叭,电子钢琴,合成器,和电子节奏吉他组成的;著名的迪斯科艺术家包括Trammps, the Village People,Michael Jackson等。当表演者和歌手吸引了公众的注意时,在幕后工作的唱片制作人在这一流派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诸如《周六夜狂热》(1977) 和《感谢上帝,这是星期五》(1978) 等电影为迪斯科的主流流行做出了贡献
迪斯科是最后一场由婴儿潮一代推动的流行音乐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它作为流行音乐的主要趋势有所下降,但在电子舞曲、house music、hip-hop、新浪潮和后迪斯科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尽管自衰落以来,没有新的迪斯科运动主导流行音乐,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斯科风格有过几次复兴,而且迪斯科的影响在美国和欧洲流行音乐中仍然很强
摘自维基
玩过《极乐迪斯科》的朋友都知道,这款游戏的背景音乐是多么的动听且代入感强。这里就不得不提游戏原声的创作乐队: British Sea Power。 这是一个屡获殊荣的摇滚乐队,时至今日,这个乐队已经成立了近20年。也许你听过他们08年发布的乐队第三张专辑《Do you like rock music?》,这张专辑在当年的UK排行榜上排名第十,可谓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2019年,该乐队还凭借着《极乐迪斯科》的原声获得了最佳音乐奖,这是他们应得的。
游戏的原声大碟虽然有28首,但是听的最多的应该是这两首:《Instrument of Surrender》和《Whirling-In-Rags, 8 AM》,这两首歌的原曲来自该乐队在2013年发布的专辑《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beyond 》: 《 Red Rock Riviera 》和 《 Up Against It 》。 前一首背景音的出现场景很广泛,在大街上乱走闲聊的时候都会触发这一背景音; 而后者则只会在进入到“褴褛飞旋”的时候播放 。当然,在其他一些特定的事件场合,也会触发其他的背景音。但是这两首的音乐风格,可谓是28首原声中最具有迪斯科风格的歌曲了,加上摇滚的属性后,就变得让人更加难以忘怀。
尤其是结束了一天的办案日程后,回到“褴褛飞旋”,耳边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伴随着低语的爬虫脑进入了梦乡......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游戏进程,对应着播放风格各异的音乐,这种利用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来塑造游戏氛围的方式在许多游戏中你都能见到。回想一下:《GTA5》中的老麦在被儿子踢下车后从高空坠落的背景音乐;《骑砍2》中进入不同地域后播放的各具地方特色的背景音乐;有最近大火的糖豆人在游戏中蠢萌的背景音乐;还有《极乐迪斯科》中扬帆远航的动画场景
单拎出来这些原曲,可能它们并不是那么动听,但在精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和强交互性的修饰下,这些曲子就如游戏中的画面一样,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当我们按下“press”,一部有声有色的游戏视频,就在我们脑海中播放起来了
氛围营造的目的是为了使游戏更有代入感、沉浸感,而用在《极乐迪斯科》这一RPG文字侦探游戏上,是再好不过了。游戏里迪斯科的节奏恰到其处:在大量枯燥的文本背后加入迪斯科的声音,轻快而摇摆,让人即使是在阅读大量文本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很枯燥,也能让玩家长久的置身于“Flow”状态。从游戏设计这上看,迪斯科的加入让游戏更有灵魂,正如开发商所说: “音乐是这段故事体验中的核心部分”
当然,营造出这种氛围的除了音乐,还有其他的一些要素,如对话、色彩、光照、画面等,这款游戏的优点有很多,一时列举不来,本文仅对游戏中涉及到的音乐部分进行探讨。
迪斯科最初是一种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费城和纽约的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和拉丁裔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和LGBT人群流行的音乐。迪斯科可以被看作是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对当时摇滚音乐的统治和对舞蹈音乐的污名化的一种反应。迪斯科在美国流行期间发展了几种舞蹈风格,包括“Bump”和“Hustle”。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大多数主要城市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迪斯科俱乐部场景,dj们会在一些俱乐部混合舞曲,比如在纽约的Studio 54这样的名人聚集地。去迪斯科舞厅的人经常穿着昂贵、奢侈、性感的时装。在迪斯科舞台上也有一种药物亚文化,特别是那些可以增强伴随嘈杂音乐和闪烁灯光跳舞体验的药物,比如安眠酮,它在迪斯科亚文化中非常普遍,被称为“迪斯科饼干”。迪斯科俱乐部也与乱交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个时代的性革命在流行历史上的反映
在本文开头,我们有了解到迪斯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大火起来的,在70年代末逐步衰弱;而在游戏中,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的细节了解到,在游戏中的30年代,迪斯科曾经火过一段时间,而在游戏所处的51年,迪斯科已经不再那么火了,新潮的音乐文化在广为传播, 就比如游戏中出现的另一音乐风格“Hardcore”(硬核)
据相关资料显示, 硬核这一音乐风格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这正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年代,而如果换算到游戏中,正好对应的上硬核这一音乐风格出现的时间,但是却对应不上现实中政治事件发生的时间。
为什么呢?因为游戏的大背景的02年发生了大革命,4千多万人在这场大革命中丧生,而在这场大革命中,追随康米主义的占绝大多数。但是在08年,瑞瓦科因为外国联盟的介入而革命失败,瑞瓦科公社消失,瑞瓦科也成为了由外国联盟控制的无独立政府特别行政区。08年与主角所处的年份,51年相差了43个年头,对应不上我们的历史。因此,ZA/UM这一部分,在借鉴了历史的前提下,对游戏的事件时间进行了修排,并加入了51年的一场工人暴动,从而以小见大,映射了部分现实中存在的历史。
除了映射政治背景和音乐背景外,还映射了时代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游戏中还很多次的提到过面粉,连主角也偶尔需要面粉来保持专注力,而且面粉在游戏中比较泛滥,许多场景都有。这对应的同样也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迪斯科的兴起而兴起的面粉文化,而在瑞瓦肖,这一由外国联盟所控制的无独立政府特别行政区,缺乏对面粉的监管,面粉的泛滥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游戏中,金警官是一位背景复杂的人物,与金警官同行去探案的时候常常能在路上看到一些自大的种族主义者;在与“迪斯科”小姐对话中,我们从言语中能看出来她性自由的观念;在与“教唆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她是Les,而迪斯科小姐似乎是双性恋。结合上文中迪斯科时代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游戏映射现实的另一表现。
为什么是迪斯科,大家看到这里,心中也许都有一个答案了。
有趣的是,游戏的制作人Robert Kurvitz是一名小说家,也是一名音乐家。而ZA/UM工作室,也在2019年将这款游戏,夹杂了对马克思主义崇拜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与审视、以及对音乐历史发展潮流中的思考的游戏,发售于各大游戏平台。可以这么说,《极乐迪斯科》是为他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款游戏,游戏的剧本背景来源于他以前写的小说《 Püha Ja udne L hn》,游戏的音乐风格也与他之前写过的音乐风格近似。
在整个游戏体验中,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主角是一个热爱迪斯科音乐的家伙,但那也是从前了。在游戏中,主角哈里所喜欢的迪斯科文化正逐渐衰弱,新潮的音乐文化正在冲击。那几个挥舞着拳头高喊着“Hardcore”的年轻人与哈里这样40多岁的大叔之间的对话, 就是现实中电子音乐发展的缩影。
最后,我们来聊聊游戏中出现的另一桥段:“HARDCORE”,照例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硬核”音乐?
硬核(Hardcore)是一种电子舞曲,原型是是欧洲从20世纪90年代在荷兰出现的锐舞派对(rave),风格从Techno变种而来,它通常在节拍上不同于其他电子舞蹈的音乐,具有更高的BPM(160〜200 BPM或以上)。鼓点的强度和低音,节奏,还有歌曲要表达的主题都更剧烈,接近于工业舞曲,代表人物有:Angerfist、DJ Mad Dog、Endymion、Acti、Deepack等。
摘自百度
在游戏中,哈里到了另外一个岛后,会看见有个小孩在外面拿着录音机和麦克风,录制的是音乐素材,没错,就是帐篷里面三个疯狂的小子想要做硬核音乐的音乐素材。这个小孩还提到了电子音乐制作人/早期DJ的概念。顺便提一下,迪斯科文化的发展与DJ文化的发展是驱头并进的。
进入到帐篷后,我们能听到“硬核”音乐,只是这个硬核音乐没有那么凶,更像是早期在探索阶段所制作的Hardcore。而主角,这一迪斯科文化代表人,在初次与硬核文化进行碰撞时只有两个选择:沉默或者“就这?”
可见初次接触的主角在遇到新兴事物时的疑惑与不解,虽然到后面可以跟着节拍动起来。
在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几个小伙子对“硬核”音乐的喜爱,以至于他们跑了很多地方只为找到一个能够进行前卫音乐实验的地方。说白了,就是想开一个夜店供他们混音,制作音乐。这同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电子音乐的先驱们利用录音机自己录制素材,制作新兴的音乐风格,进行音乐探索的行动。
抛开后面出于某些原因我选择逮捕了他们之外,我觉得这帮年轻人是非常有趣的人,至少我很愿意跟他们相处。毕竟—— “HARDCORE TO THE MEGA!”
这一桥段虽然只简单讲述了硬核音乐,但我仍然能从中感受到上个世纪70-90年代电子音乐的发展的缩影。本人听电子音乐的时间不是很长,到今年也才5年,很高兴看到电音文化逐渐被很多人所接受,电音这个圈子也逐渐在扩大,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容易,举办的音乐节也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各种不同的电音风格/流派被细分,就像本文中提到的迪斯科,细分后也有不同的音乐风格。虽然迪斯科不一定是电子音乐的一种,但是他一定是为电子音乐的探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迪斯科文化已经没落,但是还是会有喜欢的受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独特的、受大众喜爱的声音。但同样也有在这个时代致敬上个时代的声音:就如同《极乐迪斯科》一般。它是给前苏联的最后一封情书,也是映存了迪斯科文化的一张光盘——以这个时代特有的游戏制作方式
“这城市需要一间阳极音乐俱乐部,每个人都相互憎恨,每个人都讨厌这里,到处都是面粉,而我们都是奴隶,我不能...我没有时间了。”
没有笑容的他看上去非常伤心,而且比你想象中的更加苍老。
评论区
共 1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