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预告片横空出世,火了一把,单B站的播放量短短十余天就有2600万。除了国产3A的大制作吸引目光,其题材也让从小浸淫西游文化的年轻人激动了一把。
西游改编,特别是有关大圣孙悟空的再创作一直都是流行文化里的常青树,从“人妖不分,是非颠倒”的《大话西游》,到小说《悟空传》,电影《大圣归来》,都是西游的优秀同人作品,而那些不咋优秀的更是泥沙俱下,数不胜数。除了我们自己,日本和西方对西游文化也有不少发挥,比如火爆全球的“髭毛乍鬼”的卡卡罗特,Xbox 360上的游戏《奴役:西游记》,《超越善恶2》预告里的猴子和猪。这些无不展现了作为源头的《西游记》的魅力和影响。
其实西游的同人文化并不是现代独有的,甚至《西游记》本身也是“同人”。顺带说,古典文学的年代,并没有如同现在的“原创”观念。《西游记》本身就是已有故事的拼接再创作(而且作者大概率不是吴承恩,当初认定作者为吴承恩的考据是误判),甚至不是一个作者,也不是一次写成。西方的情形同样如此,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抄袭”了不少已经存在的故事,如《奥赛罗》借鉴了意大利小说家钦奇奥的《一个摩尔上尉》,而这个故事又与《一千零一夜》里《三个苹果的故事》类似。对原创的捍卫、对抄袭的痛恨成为社会共识只可能发生在作者可以靠版权获得收入成为职业作家的近现代社会。
回到《西游记》的主题,这部小说成书之后便风靡社会。古人也会写“同人“,虽然他们并没有这样的概念,但以一个熟悉的故事为背景的再创作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例如脱胎于潘金莲故事的《金瓶梅》。
西游这个热门IP,没等太久就迎来了一部优秀的同人《西游补》,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董说。《西游记》出世后各种续写同人当然不止这一本,但以时间和地位来看,这本书称为西游第一同人也不为过。鲁迅于《中国小说史略》里称赞此书“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惚善幻,其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
《西游记》的众多改编里,以孙悟空为主角居多。一方面,孙悟空的文学形象是经典中的经典,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圣身上的无限可能性。不同于一般的故事主角,孙悟空非人非兽,同时身上又有猴性、人性、佛性。他是深山野林的美猴王,也是聪慧的菩提祖师弟子孙悟空;是充满反抗精神的齐天大圣,也是悟性胜过唐僧的孙行者。甚至正题做完还可以做反题:悟空不近女色,也可演绎成深情款款;平日匡扶正义,也可以突出他的野性不羁。可以预见,日后电影、游戏等关于孙大圣的改编还大有可为。(神秘的画外音: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视线回到董说。他这本《西游补》同样是以孙行者为主角。名为补,便是能插入其中的一个故事。时间设定在火焰山之难之后,孙行者一行继续赶路。
一日,行者误入妖精变化的幻境世界,此幻境里,有新唐国,青青世界等地。青青世界里,行者入一室,墙壁由百万面宝镜砌成,照出他百千万亿模样,细看,每面镜子都别有天地日月。行者先后进入古人世界、未来世界,中间假扮过虞美人,当过阎王爷代班,经历了“心外心,镜中镜”。用董说自己的解释来讲,行者先后做了“思梦”、“噩梦”、“正梦”、“惧梦”、“喜梦”、“寤梦”。其奇思妙想,不输现代种种玄幻。虽然在一些情节安排上还能明显看出古典小说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于那时候能有此奇想已数天纵之才。
当然,董说作此书,并不是单纯为了戏谑或心血来潮。虽是荒诞之作,也有现实之忧。如孙行者酷刑拷问秦桧一节,便是对当世那些变节投降清朝的官僚的批判,作为半个遗老的董说在此段情节倾注了极大的愤慨,甚至安排行者与岳飞见面,毕恭毕敬当了个有礼数,懂大义的猴子。鲁迅指出,小说主旨乃“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
实际上,《西游记》本身也是绝佳的讽刺小说,董说此补,可谓深得原著精髓。戏谑与讽刺并举,想象不拘一格。《西游记》原著虽是古典小说,读着却有很强的现代感。正是从源头上这种超越时代的气质,才能有后世所谓后现代经典电影《大话西游》。
无疑,董说的《西游补》也是这条线上的一节,种种梦境,甚至有点《盗梦空间》的味道。
在清初能写出这样的小说,董说自然也有点与众不同。他大概出生于1620年,66岁去世。据记载,董说字若雨,他家董氏是南浔的大族,若雨也被人称作“华阀懿孙”。若雨小时候就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但也是个极其奇怪的孩子,和其他小伙伴性格、作息都截然不同。此种可谓怪才,而怪才的代价便是精神上的异常。
若雨成人后逐渐向佛,后来彻底出家,某种程度上用“逃禅”避免了彻底的精神毁灭。若雨一生著述颇丰,涉猎甚广,但在偏怪之处用力过多,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些魔怔。这对他的学问是个非常大的打击,著述多有呓语。不过他的神经病于文学上正好是个长处,其想象诡谲之处,正是有点疯癫才可以为之。
董说还有个两个癖好,一是喜欢悔其少作:动不动就要绝笔烧稿,可过段时间就又手痒难耐,写了起来。“且悔且做,且做且悔,到老犹然。”二是喜欢改名。不是换笔名,而是真正的改名字。这点实在是太超前,就像我们现代人经常改社交账号的ID一样。有什么样的心境,便换个对味的名字。幸亏那时候没有头像,否则董说也应该是换头像狂魔。他有时甚至觉得名字多了太麻烦了,索性想要废了名,以无名为名。
正是这样的一个作者,才有了一本仿佛超越时代的《西游补》。《西游记》从诞生之日起便吸引着无数喜欢想象的读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孙悟空,也有一千个脑洞。幻想,生生不息;我们的创作也生生不息。
评论区
共 7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