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已经到了九月份,而这应该是我今年写的第一篇关于日本流行音乐的专辑。其实中岛美雪本身并不是日本相当具有传奇或者说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她身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音乐承担起了与华语乐坛的链接。
从邓丽君的那首《漫步人生路》开始,中岛美雪的歌大量的被中国歌手翻唱,据统计,数量达到了70多首,比如范玮琪《最初的梦想》、任贤齐《伤心太平洋》、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刘若英《原来你也在这里》等等。
但其实要了解中岛美雪和她的音乐,还是需要从整个J-pop的发展和她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位置说起。
众所周知,日本拥有世界第二大音乐市场(最近的报告称目前中国占据世界第二大流媒体音乐市场)。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在并且在各个方面都与欧美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让日本成为最先接收到欧美音乐的亚洲国家。
当然,如果必须确切的找出一个引导性事件来,那就应该是1966年,披头士和爵士音乐家John Coltrane访问日本,他们让日本最切实的感受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音乐能量,从那之后,原本还以传统演歌为主的日本乐坛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欧美的音乐大量进入日本,除了对音乐家的影响外还更多的为日本民众打下了以爵士乐和摇滚乐为主的深厚的音乐审美能力,于是在七十年代初,就开始涌现了大量融合本土文化的新式日本流行音乐,他们以偶像式的少女歌手、日式民谣风格以及不断探索的City Pop乐队为主要分类。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中岛美雪,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成长起来的。
中岛美雪从小就对文学艺术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也进入到札幌的教会学校藤女子大学的国文学系进行学习。1972年,中岛美雪参加全国歌谣音乐祭,虽然表现十分优秀但是却受到了评审、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所提问题的刺激从而放弃出道机会。
当时,谷川俊太郎让她回答“我之所以身为歌手的意义”。
三年之后,中岛美雪又再次参加Pop Con流行歌曲竞赛,这时的美雪显然已经思考好了这道问题的答案,同年,中岛美雪以单曲《アザミ嬢のララバイ》(蓟花姑娘的摇篮曲)正式出道。
从出道开始,中岛美雪就一直以创作型歌手为优势特色。起初,中岛的这种方式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反而是为其他歌手创作的几首歌曲传播力更大。直到1977年,中岛美雪的单曲《わかれうた》 (离别之歌)第一次登上了排行榜的冠军,同年,中岛美雪又创作出了我们相当熟悉的金曲《ルージュ》(口红),也就是后来被王菲翻唱的那首《容易受伤的女人》。
接连两首大热曲目让中岛美雪的名字开始在日本乐坛发光发热。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岛美雪在音乐创作上更加的成熟和顺利,不仅开始尝试更多元化的音乐风格,甚至开始学习独立编曲。她有着超乎于常人或者说一般歌手的创作力。她看似瘦弱的身体里,仿佛藏着一汪泉水,随时舀出一捧就能荡漾出一条好听的旋律。
她的歌里从来都不仅仅是情爱的悲喜故事,她写生活的哲学、写不同的社会问题、写温情的时刻、也写生老病死的感悟。她是真正的表达者,所有的音符已经变成了她的第二语言,只要她想说,就能一直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中岛美雪的音乐。
从1975年出道至今,中岛美雪已经创作了四十多张专辑,据说今年还会有新专辑发行。已经接近古稀之年的雪姨从来没让音乐从生活里跑掉。
而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日本乐坛大神,同样也是中岛美雪的前男友吉田拓郎。吉田拓郎被称为日本民谣教父。罗大佑曾经说过吉田拓郎是在音乐上影响他最深的人,以此便可以想象他音乐的能量有多么巨大。
但同样是以创作著称的吉田拓郎却在九十年代就面临创作才华的枯竭,最后还是坦诚的向中岛美雪邀歌,希望要一首像“像遗书一样的歌曲”,这也才有了后面演唱会上中岛美雪身穿白衬衫一起合唱的那一幕。
说回这张发行于1981年的《臨月》,这是中岛美雪的第八张原创专辑,和前几张专辑相比,八十年代的美雪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曲风上也变得更加轻快明丽。同时在这张专辑之中,中岛美雪还合作了多位优秀的乐手,无论是在编曲还是器乐演奏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事实上,八十年代不仅仅对于中岛美雪来说是一个黄金期,对于整个日本音乐的发展来说也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年代。在那个阶段中,日本唱片工业高度发达,单是日本的唱片产量就超过了整个欧洲市场,这是相当疯狂的事情。
如果你听到过八十年代日本的黑胶唱片,你就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年代,创作一张专辑真的是一件相当投入的集体工作,即便是中岛美雪已经有足够强的创作能力,但是仍然需要更多优秀的合作者,才能共同完成一张经典的作品。所以当我们打开这张黑胶的内页,就可以发现一串星光熠熠的成员名单,从铃木茂、松任谷正隆等等。
来听歌!
一开始的电吉他音色作为整张专辑的开篇,也是宣告着80年代中岛美雪的转变。整首歌都在中岛美雪最有力量的中音区进行,编曲上也充满了力量表现,但实际上,这却是一首讲述一个自卑女孩是如何用绝望的态度来看到整个世界的。
“我喜欢雨天,那么明天会是晴天吧。我渴望爱情,那么明天还是会孤独吧。”这种自我剖析总是特别能够直接的打动听众。
同时,这还是一首 re-cut单曲,所谓Recut(リカット- 所谓リカット)也是日本独特的一种单曲发行方式名词,而他的作用 -其实和先行单曲差不多,都是作为宣传专辑的用途,但Recut或称后行单曲发行的战略是将专辑的人气加持,或是在专辑中有一曲特别受欢迎需要单独抽出主打的。
这首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张黑胶的时候第一个去翻内页找歌名的歌曲,然后我便在编曲一栏里看到了松任谷正隆的名字。
这首歌在49秒的前奏中就完全体现了松任谷正隆的编曲特色,在一个切分节奏的大基调下,他用了很多传统音乐中不常使用的器乐,同时本身作为键盘手的松任谷正隆,开发了许多全新的音色,包括合成器效果。
这首歌讲述的内容同样是自我剖析,这回将角度放在了一种带有时空感的自我对话上,而在一年之后,这首歌就被徐小凤重新填词进行翻唱为《少年人》。
这首《习惯孤独》不仅仅在这张《临月》的专辑中是最受欢迎的歌曲,甚至从整个创作生涯来说,这首歌都一定名列前茅。
这是1980年发的一首先行单曲,1983年被邓丽君翻唱成那首无人不晓的《漫漫人生路》。彼时,邓丽君的影响也在席卷整个亚洲,中岛美雪原版的内容是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但邓丽君的版本明显带有美好的希望。
二者的对比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持续的讨论,但今天仅仅从中岛的原版来说的话,还是带给我非常大震撼的。前面说了很多关于编曲和创作的问题,但从这首歌里,最明显的体验就是整个后期制作的优秀。
在听这张专辑首版的黑胶时,和平时数字音乐的那种差异化要比其他的黑胶唱片还要大,细节被极大的丰富,整个声音空间都比我从手机里听到的不知道大了多少,所有的人声、乐器位置都非常精准。中岛美雪的声音特色被最大程度的展现出来,那种兼具大气和细腻的处理,完全是听觉盛宴。
4、《雪》
这是一首完全情感向的歌曲,中岛美雪为了纪念父亲所做。歌词写得极其真诚,雪就像是逝去的父亲,回忆和怀念,情景交融。在前面接连几首歌的铺垫下,这里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中岛美雪的声音天生带着一种诉说感,在经典的钢琴弦乐伴奏下显得极其动人。
整个情绪的传递就像躺在一团白色的棉花上,逐渐下沉。在一种无状态的氛围中,感受和吸收,即便她在唱歌我听不懂的语言,讲述着我没有经历过的故事。但是那几分钟的时间里,我能够完全贴合进她的身体里,一起走进那个雪天。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在表达过自我、爱情、亲情之后,中岛美雪还是将题材放在了友情上。但其实准确来说。这首歌并没有像《雪》那样很准确的表达着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时期的情感,它更多的是一种在一种悲伤的心境中产生的对于友情的需求。
关于这首歌的解读并不多,很多人也对中岛美雪歌词中透露的绝望而感到不解,也对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感到困惑。在整张专辑当中,它也不够突出。但我却还是能够感受到中岛美雪在这首歌当中投入了多少的情感和思考。
这是整张专辑的最后一首歌,也是最温暖最有画面感的一首歌。我想象着霓虹闪烁的夜晚里,无关季节,在某个散发着黄光的屋里,有一个女孩在同她在乎的人倾诉心肠。有点微醺的气氛,有点撒娇的可爱,也有点无端的呓语,无论如何,那一刻,全是真实的爱意。
在整个昭和时代里,从来不缺少优秀的艺术。放眼望去,从璀璨的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就发挥着自己民族独一无二的融合能力,将西方优秀的文化转变成自己的瑰宝。如果你有经常淘中古黑胶的经验,就可以感受到日本黑胶产量和质量的惊人。包括后面City Pop 时代中大师云集的作品和环境都让人向往。
无数传奇的歌手销量的神话和人气的巅峰,其实在某些程度上,中岛美雪都没有进入到这些故事之中,她更多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中,持续的增强着自身的能量。
安迪沃霍尔有一句话很适用于这个年代,叫做“每个人都能成名15秒”。的确,这是一个不缺少机会的时代,但反之,这个时代所谓“明星”的更迭速度已经从以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他们的出现和消失,所以再回头看到像中岛美雪这样有着几十年艺术生命力的音乐家还在持续的发光发热时,才发现有时候其实不需要那么多15秒的高光时刻,而更多的需要真正能够撑的起名气的才华。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