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进入到10月,双方都大量向淞沪地区增兵。双方围绕薇藻浜和其他重点地域打成了拉锯战,伤亡惨重。
以廖磊的21集团军为例。 廖磊的部队从广西出发,徒步行军七天七夜终于在21日抵达上海,随即投入了进攻蕰藻浜南岸阵地的行动。以广西第48军为第1路,向黄港、北侯宅、谈家头附近蕰藻浜南岸之敌攻击。以广东的第66军为第2路,由赵家宅向东攻击;以第15集团军的中央军第98师为第3路,由广福南侧向孙家渡、张家宅之线攻击。原守备各师,各向当面之敌攻击。此次战斗的重点就是以刚刚抵达士气高昂的广西部队为主力,中央突破日军阵地。而和48军正面对上的是日本精锐的第三师团。中央突破战术本应是集中优势火力集中攻击一点,配合步兵的快速冲击,像楔子一样扎进敌军阵地再撕开防线的战术。但广西部队缺乏重武器,空军的轰炸机也已损失殆尽。于是广西军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军的火力网相抗衡,强行冲锋。
激战至23日,仅仅3天。就因攻击部队伤亡过大,国军只得退守小石桥、大场、走马塘、新泾桥、唐家桥一线。21集团军就已经有170师510旅旅长庞汉祯、第171师511旅旅长秦霖及团长廖雄、谢鼎新、褚兆同等阵亡。
24日,复旦大学失守。25日,南翔危急、走马塘失守。26日,大场失守。也就是在同一天, 我军主力退守南翔一线,一部退至苏州河以南。而当时南翔一线并不是上海地界。所以此时除了苏州河以南,上海中心地带几乎已无国军部队。
之后发生的事想必大家从其他地方都已经了解过了。经过一再打折,最后孙元良让谢晋元带领 524团一部留下抵抗。虽然88师战前号称德械样板师,但经过2个多月的激战,先后多次补充兵员,现在的524团主要以湖北补充兵为主。
1937年9月,全国都在调集兵员开赴上海。湖北通城县保安大队一、三中队连同县牢里的“赤匪”和抓来的壮丁共200余人被整编入湖北保安第五团。当年10月,湖北保安五团奉命开赴淞沪前线,整建制补充伤亡惨重的88师524团,通城的两个中队编入一营。
28日,闸北彭浦一带完全沦陷,苏州河北岸上海地界内只剩下了“四行孤军”。老兵回忆,四天的时间里战斗非常激烈,多次粉碎了日军的进攻,甚至摧毁和击伤了3辆日军坦克。
11月5日,日军第10军的第6、18师团和第5师团第9旅团的国琦支队在杭州湾北部的金山卫一线登陆。中国军队进行顽强阻击。鏖战之6日夜,中国军队后撤。
11月7日,为统一指挥,大本营将淞沪地区的部队统一整编为华中派遣军,松井石根任司令。并下达“临参命第600号令”,将华中派遣军的作战地区划定在苏州嘉兴以东。
11月8日,第三战区下达了全线后撤的命令。淞沪地区的几十万部队本身是抱着高昂的热情和决心来到这里希望和日寇血战,但现实却让他们已经心灰意冷,坚持到现在一是军人职责,二是擅自撤退并没有什么好下场。此时撤退命令的下达无异于是千里之堤被决开了一个豁口。撤退变成溃退,所有人都想立即离开这个“死地”。撤退完全失去了秩序,官找不到兵,兵也不想找官。
11月9日,国军放弃苏州河南岸除南市以外的阵地。日军进占虹桥机场和龙华镇。日军继续向青浦、白鹤港之线突进。中央军第58师174旅旅长吴继光看到撤退部队的混乱,主动率部就地修筑工事掩护兄弟部队撤退。该部后于10日撤退,11日吴继光在指挥部队时阵亡。 10日,日军又在浦东登陆。
国军继续后撤。至14日,浏河太仓相继陷落。国军此时终于组织起了有效抵抗,在福山、常熟、吴江、太湖一带与日军展开战斗。
11月19日,苏州沦陷。国军开始向锡澄线转移 。但由于各种原因,吴福线锡澄线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是部队没有抵抗的溃退导致防线的弃用。就算是有部队进入国防线准备抵抗,要么发现机枪开口不合理甚至是朝向错误,要么是管理碉堡钥匙的地方保长已经不见踪影无法进入工事。而长三角一带密布的水网也并没有成为日军的阻挠甚至有日军乘坐汽艇或划船绕过国军防线的例子。
11月21日 ,国军坚守江阴、无锡。太湖南岸连日激战。由于11月后登陆的日军并未遭受太大损失,于是公然违背“临参命第600号令”,开始“独走”。
11月25日,日军重藤支队截断江阴、无锡之间公路。敌第16、11师团及第9师团主力进攻无锡,当日无锡陷落。
11月26日,国军向常州撤退,主力向浙赣皖边区撤退。吴兴失陷。
11月27日,江阴要塞与敌激战5天陷落。以江阴要塞陷落为标志。至此,淞沪战役结束。
江阴守军第103师、112师突围向镇江转移。日军秋山支队渡过太湖,向常州迂回。太湖南岸的日军第10军攻陷长兴后,主力经宜兴、溧阳、溧水向南京进攻,一部经广德、宣城向芜湖进犯。京沪线方面,日军主力分路经无锡、金坛、王天寺、丹阳、句容、江阴、镇江桥等地会攻南京。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 ,正式下令进攻民国首都南京,南京保卫战开始。
首先写这个的起因是《八佰》这部电影。作为军事历史爱好者,我想批评电影中的种种错误和问题。就比如鲜有人提及的:片中出现用59底盘改装的一式运兵车,这款运兵车是1943年才开始配装部队,剧组却花钱改装59坦克让其穿越到了1937年,实在是有点画蛇添足。
但作为电影观众,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在及格线上的作品,甚至是还不错的。电影中许多争议内容其实都是在老兵回忆或四行仓库纪念馆中有据可靠的,最多也就是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抱着炸药跳下楼的陈树生就是有据可靠的,他是湖北利川人 ,牺牲时年仅21岁。当时100多日军以坦克为掩护抵近仓库楼下,由于射界问题墙内的士兵无法射击,谢晋元立即命令士兵向楼顶增援。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火力空隙内,陈树生抱着炸药包留下了“舍身取义,儿所愿也”的遗书便一跃而下。
让《八佰》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还是他的宣发,无论是合影事件还是跳票事件,都让他主动成为了众矢之的。想要杜绝这种几近是玩弄群众的恶劣手段,还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以及用自己手中的电影票,真正的支持“好”电影。我个人就非常期待管虎导演在另一个公司的支持下和郭帆、路阳导演共同拍摄的新电影,以及未来一年多内陆续上映的其他献礼片,希望他们不会让观众失望。
评论区
共 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