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命途多舛的《八佰》终于在院线上映,我也第一时间去观摩了这部充满争议的电影。
作为一个上海人,尤其是喜欢军事的宝山人,我对淞沪战役有很多思考。看完电影后我又重看了一遍上海纪实频道制作的四集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这场战役我方先后投入70多个师,地方税务和保安团更是不计其数,参战总人数达到75万以上。
我就结合纪录片和我在其他途径看到的资料,粗略的讲讲淞沪会战,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经过。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和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探讨。
早在七七事变的5年前的1932年1月28日,上海就发生了一二八事变。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悍然对上海的华界闸北发起进攻。当时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还击,日军久攻不下。2月14日,蒋介石下令张治中率第五军驰援上海,第五军下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德械师”,包括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后日军偷袭中国军队侧翼浏河,中国军队被迫后撤,但中国军队在战斗上并不落下风。可荒唐的一幕出现了。
在国联的调停下,5月5日国民政府签订《上海停战协定》,上海划为非军事区,所有中国军队必须全部撤出上海而日军则是返回战前的防区。之后,日本以保护日租界侨民为由,陆续派遣数千陆战队驻扎上海。日本更是将原本日本唯一的海外常设陆战队升格为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上海的最高司令官则是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担任。还将原装甲车队扩编为陆战队战车队,装备八九中战4辆,九零式装甲车3辆,九三式装甲车3辆,维克斯M25装甲车4辆,卡登洛伊德MK6b型超轻型坦克5辆,军用摩托数十辆。
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撤离长江沿岸的日本侨民。尤其是上海,当时在上海所有的60万外国侨民中,日本侨民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蒋介石决定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对日军打一场歼灭战。利用一二八事变中表现出色的德械师,迅速剿灭驻扎在上海的3千陆战队,拔掉位于四川北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究其原因,就是即将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蒋介石希望表现出决心和能力给西方看,由此让西方调停中日之间的战争。
正如那个塞尔维亚少年不会想到自己爱国的一枪竟成了一战的导火索,1937年8月9日,虹桥机场的中国宪兵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日军以冲突的口实。8月9日下午,日本驻上海公大纱厂(丰田公司资产)海军陆战队大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汽车沿虹桥路由东向西急驶,要强行进入虹桥机场,被中国宪兵阻止。下车后日本兵和宪兵起了冲突,日本兵被开枪击毙。
事后由于所谓的“宪兵”其实是中方秘密调派来的正规陆军假扮,意在秘密加强上海市内的中方军力,于是中方意图掩盖事件经过。先是找来一个死刑犯穿着宪兵服枪毙在日军尸体旁边,然后制造出日军冲卡和我军交火身亡的假象。但被多国联合联查组识破,日军由此认定中方蓄意杀人挑衅,上海本已紧张的形势骤然升级。
第二天,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向上海增兵,但由于陆军没有明确表态会提供援助,因此日本在外交上表面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一边暗自筹措兵力。几天后2000陆战队登陆上海支援。
得到2千人的支援后,日军要求上海市内所有宪兵全部撤出,拆除所有工事并严惩凶手。但由于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建议将华北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诱导为由东向西,蒋介石也希望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让欧美国家介入调停,以达到“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因此拒绝了日方所有要求。11日晚,南京下令京沪警备军向上海进发。87、88和炮兵部队立即征用沿途所有火车立即奔赴上海,张发奎率领57师向浦东推进,55师和独立第2旅驻守上海南郊,56师和61师进驻上海北郊,并把正在北上的11,60,67师改调上海,河南的第6师、胡宗南的第1军、51,58师全部往上海集结。
8月12日,2个师已经全部就位。按照计划,87师靠江驻扎在吴淞到杨树浦一带(基本是今天上海3号线的走向)。88师驻扎在上海北站和江湾一带。重炮独立第8、10团进驻真茹和大场一带。全军随时可以发动进攻将虹口的日本陆战队赶下黄浦江。8月12日,张治中致电蒋介石,请求在13日拂晓对日军展开进攻,但等来的却是“等候命令,避免小部队之冲突”的答复。原来这时蒋介石虽已决心在上海与日军一战,但他怕自己打响“第一枪”会给西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他犹豫了。
而此时日方已经察觉到了国军的动向,开始连夜修筑工事街垒。中方错失先机。
8月13日晚,蒋介石还在开会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办时,15:50分日军驻守八字桥的陆战队第3大队第6中队声称遭到中国军队炮击,随即冲入宝山路与驻扎在西宝兴路的88师523团1营交火。随后日军利用150毫米迫击炮炮轰闸北江湾。由于我军人数占优,日军一度处于下风。此时蒋介石考虑到陈纳德协助的中国空军只能在白天对陆军进行支援,于是下令8月14日再发起总攻。意在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上海战事,竟在日军的先发制人中拉开了帷幕。
8月14日,中国空军率先行动,由东向西轰炸了日本公大纱厂、汇山码头、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以出云号为首的停靠在黄浦江的日本第三舰队。
下午三点,张治中下令发起总攻。87师主攻公大纱厂,88师主攻陆战队司令部。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呈“口”字形,外墙是8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四层楼高加上楼顶的瞭望塔,当时几乎是闸北虹口一带最高的建筑,楼顶还有战防炮和迫击炮。瞭望塔观察到国军在哪集结,迫击炮就直接轰炸不给中国军队集结进攻的机会。
加上日军之前在司令部外围多个楼房建立了外围据点,并利用装甲车作为移动火力点,交通要道均有街垒。缺乏巷战经验的88师进攻一开始就限入了僵局。为此,张治中动用了全国仅有的24门德国进口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
88师264旅527、528团负责主攻,要达到日军司令部首先需要突破连接闸北和虹口的八字桥。两次淞沪战役,仅有十余米长八字桥都是双方争夺的重点。
14日264旅共发动四次进攻均未能过桥。264旅仅14日一天就伤亡1000多人,527团一天牺牲7位连长。据88师262旅524团2营重机枪特务连老兵回忆,有的士兵喊着来生再见便发起冲锋,掩护的士兵回应也喊着来生再见。躺在地上的伤病更是请求给他补一枪以结束痛苦。264旅旅长黄梅兴在爱国女校附近中弹牺牲。旅长牺牲后,564旅停止进攻。
15日,日军在战车的掩护下向八字桥以北的88师发动反攻。虹口闸北街道狭窄,到了晚上更是摸黑一片。根据老兵回忆,中国军人总结出一个技巧,在屋内双方相遇大家都不说话,悄悄的摸对面钢盔,带护耳的德式钢盔就是自己人,圆边钢盔就是日军。
16日上午,日军在外围逐渐招架不住,陆战队第3大队大队长伊藤茂下令死守八字桥。
由于并未取得预期的战果,且黄浦江的第三舰队已经离开江面停泊在了吴淞口以防中国空军突袭,于是张治中采纳了德国顾问的建议改变一线平推的战斗形式,改为分割杨树浦和虹口之敌。88师从各部抽调精干,组建500人的突击队由524团1营营长指挥,沿着虬江路进攻,绕开并孤立司令部,行动代号“铁拳”。此时的参谋主任正是谢晋元。
17日拂晓,张治中下达第三次总攻的命令。在重炮的掩护下突击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抵达虹口市区内时遇到了日军街垒和装甲车的阻击,伤亡惨重。究其原因任然是国军并不懂得如何进行巷战。
他们大都沿着街道前进,此时遇到路口的装甲车便无处可躲。成功的巷战都应是沿着房屋进行逐屋争夺,一幢一幢地推进。张治中在发给蒋介石和何应钦的电文中也阐述了这一点,他指出在原本的作战计划中,应是避免攻坚利用巷道快速穿插。而如今巷道被层层阻断,部队无力对付城内的各种明堡暗堡。
此时更坏的消息传来,原本预备派往青岛的横须贺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被改派到上海。先头2400人的陆战队援军已经抵达上海,而陆军也已动员约三个师团的兵力从本土启程赶赴上海。张治中立即向南京求援。
张治中收到87师已突入杨树浦租借内的消息后命令36师沿杨树浦突击汇山码头,扩大战果。张治中更是为36师调配了维克斯MK.E六吨型坦克营。早在8月4日装甲兵团战车营的战车2连和1连一部已在保定集结准备北上,但由于张治中的请求,蒋介石下令河北的战车部队迅速调回,并把正在南京修理的坦克部队赶赴上海。15日凌晨战车1连进入了江湾跑马场待命并未参加战斗。17日战车1连两辆坦克伴随36师一部在市区内展开了战斗。19日河北的战车2连抵达南翔地区。
21日,第四次总攻开始。36师沿着三条轴线在战车第1连的配合下对汇山码头展开突击,而后第2连加入战斗。由于陆战队缺乏战防炮只能依靠坦克和装甲车反击,维克斯坦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由于步坦协同脱节导致了坦克部队的白白损失,甚至在兆丰路一带日本兵能毫无顾忌地爬上维克斯坦克用手枪对着坦克观察口向内射击。
在付出惨重代价后88师终于抵达司令部外围。据重炮独立第10团3营5连老兵回忆。第一批抵达日军司令部的士兵见司令部大门敞开,于是一个排的人便冲了进去。不料大门是电动门,我军进入后门便关上了,门内的枪声持续了约一个小时逐渐停止。厚达80厘米的外墙在150毫米榴弹炮的攻击下也未出现缺口。
8月23日。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36师216团也终于抵达汇山码头外围。但此时日本本土根据临参命第73号动员令动员的陆军的增援部队已经抵达吴淞口,从狮子林和小川沙一带登陆。此时中国军队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为了阻击登陆的日军,张治中不得不下令付出巨大伤亡终于抵达汇山码头但还没拿下汇山码头的36师掉头,后撤40余公里回防。接到命令后216团3营营长差点拔枪自尽,幸好被拦下。
8.13到8.23,中国军人拼死血战10天终究还是没有把日本侵略者赶下黄浦江,甚至战场局势开始对他们越来越不利。但这在战略上依然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动出击,彻底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由华北向华中顺势突击的战略构想。
评论区
共 8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