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系列文章希望可以就个人了解的资料和理解来还原中国古代战士的形象,当然最后落点是在绘画作品上,毕竟我是画画的。市面上此类书籍也有不少,但是有的美术风格不喜欢,有的还原出来的形象不是很协调,所以决定自己尝试一下。碍于个人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各位看官权当一乐,莫当圭臬。(图片来源见水印)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从此中国历史从“封土建国制”进入帝国时代。总的来说,秦代武备上承东周下启两汉,与两个时代都有紧密的联系。有多紧密呢?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秦始皇嬴政和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是同龄人,刘邦本人比嬴政还大四五岁,他们年轻时理论上都还是周代的子民。而汉代早期不论在政治制度还是军事制度上都很大程度继承了秦代,所谓“汉承秦制”。
由于地处边陲,秦国和中原各国文化上还是很有差异,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也都把秦国当作半个“夷狄”来看。在战略位置上,秦国既要防御西北方面的“西戎”,又一直想要与中原各国逐鹿天下,反映在武备上就是秦国有着很强的实用主义风格,当然这也和秦国历代的变法改革与军事化管理等因素有关。不过老秦人和诸戎的关系很复杂,既混居通婚又经常作战,其中也包括姬姓的贵族,所谓的“戎狄”可以看作是华夏的外围文化。
秦代武备的研究,现在主要依靠秦兵马俑及相关出土资料,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出土的兵马俑坑只占全部俑坑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已经探知的兵马俑坑出于保护原因不会开挖,所以我们仅就出土资料做出推断不做过多延展。
就目前出土的兵阵来看,秦国的着甲率并不很高,可能在百分之30-40左右。方阵最外围是弩兵,在里面是手持长戟的步兵和其他兵种。其中也有少量战车分布其中,推测可能起到指挥的作用。古代战阵击鼓而进,鸣金而退,金指的是一种带柄铜钟。
武器方面,大量装备弩和弓,从下图可以看出,其中红色的点代表弩。
秦国的弩设计朴素简单,从上图大家可以看到,秦弩基本就是把弓固定到了一个手柄上。再加上弩本身使用起来比弓箭更加容易,训练成本也更低,使得一个只会种地的农民可以很快被训练成一个合格士兵,所以弩在秦军中装备量是很大的。
铠甲以皮甲为主,应该也有少部分铁甲,但是好像并没有实物佐证。相互叠压的甲片增加了护甲整体的防护力与韧性,也可以更加贴合人体曲线。
图下鱼鳞甲和斯基泰有区别,主要体现在连缀方式上。斯基泰采用顶部固定下部不固定的方式,整体柔性更好,但是对自下而上的挑刺无法提供有效防护。而采用皮绳连缀的方式,整体会更具刚性,防护力更强一些。缺点是制作费时费力,一旦损坏修不起来也不容易。
从下图可以看出秦剑的其他特点,尤其是扁形剑柄和战国常见的园柄设计非常不同。
由于采取严格的责任分工制度与连带责任制,秦国的兵器才能保质又保量,不过这些严苛的制度也为其统一后迅速灭亡埋下了伏笔。
我画的手持长戟的秦兵形象,动作上参考了后世大枪的使用动作,不知道是否合适。秦代铜戟长度在2.88米,这是根据出土实物测量得到的数据,而且大量的武器都刻有“吕不韦造”等字样,说明所有兵器都有明确的监造体系。
古代长杆兵器使用上没什么花招,基本即使依靠距离优势进行刺击、拖拽等简单的动作。长枪阵线在抗拒骑兵时,会把枪杆末尾抵在脚边,和地面呈45°左右,以最大限度地抵御骑兵的冲击力。因为如果不这样,即使枪头刺击到了对面的马匹,马也不会立刻停下来,守方也会被马匹巨大的冲击力撞飞,致使战线迅速崩溃。
我所画的秦骑兵指挥官。从上图比例可知,秦代马匹较为矮小,比较接近蒙古马或是河套地区的马匹,但是这种马一般耐力比较好。
最后扯一点题外话,就是关于秦代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关系问题。
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前都认为秦代的写实主义倾向可能和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化风格有关系,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有来自巴基斯坦地区的工匠直接参与到了秦始皇陵的修建过程中。
1、秦始皇陵地区发现了很多坑杀奴隶的坑洞,其中许多人与中原人骨骼特征区别明显,其DNA测序也表明其为高加索人种。这个我觉得不足为奇,高加索人种分布本就很广泛,先民大范围游牧迁徙也很正常。
2、秦代以前的人物塑像很小且简陋,秦代以后的汉兵马俑也不如秦兵马俑壮丽写实,所以秦兵马俑是有老师的,而这些工匠来自西方。这个观点也很好反驳,前半段一对于古代人物塑像艺术缺乏足够的视野和资料所致。后半段很多西方媒体津津乐道,很多中国学者也跟着附和,这就是对于美术风格没有清晰的识别能力所致。兵马俑固然精美,但还是属于工艺品的范畴,和希腊雕塑追求理念上完美的人体有着根本的不同。
而秦朝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大更精美的秦兵马俑也很好理解,毕竟千古第一帝,有好大喜功的因素,有集六国能工巧匠的条件,更有不惜人力物力的原因。从上面的图例大家也可以看出,先秦以来的美术风格一直都很一致,和希腊的美学追求是非常不一样的。希腊风格真正进入中国其实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健陀罗艺术一起从印度地区传入中国,早期还是非常机械性的学习,到了隋唐时期才算真正消化,出现了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成熟艺术风格。
至于西汉早期没有巨型的兵马俑,可能是因为常年战争国力不济所致,也可能是观念的转变,认为把生前的物质享受带到里一个世界比带兵更重要。汉景帝的阳陵,其人物俑的艺术水平并不比兵马俑差。
东汉时期的同兵马俑也是非常精美,著名的马踏飞燕就是出土自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只不过后来者再也没有始皇帝的气概罢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秦兵马俑还是固有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而非天降老师的产物。文明之间的融合交流没有那么迅速直接,往往都需要长时间的接触才能发生,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间很短,波斯帝国随后也陷入战乱,这种时候很难有什么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更何况就算从巴基斯坦地区要抵达咸阳还有非常远的距离。秦代即使有一些来自中亚的奴隶或是工匠,他们对统治者的影响力也都非常有限,除非真的有人不远万里把希腊的巨型雕塑运到咸阳,让统治者直观的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或许有一丝可能性,但这是不可能的,也没人会这么做。
评论区
共 3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