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系列文章希望可以就个人了解的资料和理解来还原中国古代武士人物形象,当然最后落点是在绘画作品上。此类书籍文章不少,但是有的美术风格不喜欢,有的还原出来的形象不是很协调,所以决定自己尝试一下。
碍于个人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各位莫当圭臬。(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大部分游牧民族缺乏文字系统,所以他们的文化多数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等有限的形式留存下来。蒙古作为一个民族主体到底是何时形成的?我这里也给不出什么有力的说法。不过,蒙古人与契丹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元明之后,契丹人消散在了其他民族之中,其中一支甚至一路南迁到了云南。
自秦汉以来,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匈奴、鲜卑再到契丹人,换了一波又一波。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充满了民族之间的斗争、重组与消亡。辽覆灭之后,蒙古在铁木真的带领下,组成新的部落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冷兵器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没什么太多新鲜的东西,这也是为啥我一直提不起太多兴趣写两宋之后的文章。但是为了有始有终也是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所以剩下的元、明、清三篇,都会写的比较简略,我尽量挑一些有意思的点来写。
说来也怪,蒙古从十三世纪初发迹起到1368明朝建立,满打满算也有一百五十多年,但是其历史遗留资料却奇少。想要研究蒙古的武备往往要借道西藏武备甚至是中亚欧洲的研究资料。
元朝建立后曾经两度攻打日本,第一次战争算是比较顺利,但是居然出现弓箭用尽,所以就劫掠一番打道回府的骚操作。第二次对日战争,日本方面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但提前调配人马,还在元军的登陆地点修建了高三米、长几十公里的防护墙,再加上“神风”的助攻,元军大败而归。“上帝之槌”最终只在日本人头上晃悠了几下,没落下去。
据说元朝后来还计划过第三次对日登陆作战计划,不过为了镇压国内起义运动而搁置。
上图是双林寺韦陀塑像,其裙甲的双重代扣结构很有特点。也说明这个裙甲很软,展开之后很长,山纹甲应该就是锁子甲的艺术化表现形式。说起锁子甲包边,我就想起了杰洛特……
元代骑马人物俑,可以看到,元代骑射的马鞍非常高,人几乎是站在马背上。现代很多骑射运动中也常见这种动作,可能更便于操控马匹或是有利于骑射的稳定性。
元代牵骆驼人物俑,人物头戴盔式大帽,算是元代比较有特色的服饰,明清两朝也多有保留。李仁港最爱,不管什么朝代的古装剧都要来一个这样的帽子或是头盔。
绘画中的元人骑行图,头上戴的小帽子带帽檐,附耳可以在天冷时放下来,算是相当便利的设计。元人爱马,所以元代骑射主题的绘画不少。
由于极度缺乏资料,这里主要引用国内研究者、收藏家龚剑老师的研究成果。
以前普遍认为该剑形制是明代,但是龚剑老师认为其是元代藏系剑。
元代典型的刀型,造型流畅,非常适合马上劈砍使用。剑格还有些唐代遗风。
主要参考藏区留存的铠甲,基本上和元代的形制差别不大。
西藏武备真是神奇,唐宋元明清的元素都能在这里找到。中原地区可找不出保存这么好的中古铠甲。
我画的蒙古武士形象,最右边照搬了波斯人的绘画形象。左面两个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的着全甲武士与日常骑射的蒙古人。
评论区
共 1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