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梦境的时候,我们脑中的想象会化为感官的真实,这是一种奇妙体验。当有一位编剧把这份“真实”变为电影描述在你眼前,会是怎样的体验?【补片之旅】第一篇,一起来体验鬼才编剧查理考夫曼呈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年男人的世界”,他们或有才、或富足、或浪漫……无论这些电影主角在外界看来多么优秀,他们在“自我价值”的探索过程都显得如此无力。
而在无力背后,是考夫曼向自己,也向观众提出的疑问:当我把真实用梦一样的形式展现出来,你会有怎样的思考?
视频中详细介绍的电影: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改编剧本》、 《纽约提喻法》 。
-----------------------------------------------------------------------------------------
你做过什么有意思的梦吗?你曾想过自己的梦境或许能成为作品分享给大家吗?
我很喜欢将自己的梦境画成画,或是写下来,或是与朋友分享,当然,也很喜欢看与“梦境”相关的电影。
贴有“梦境”标签的名作有很多,今天想要聊一聊好莱坞“鬼才编剧“查理考夫曼的作品。
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爱的人很爱,不爱的人直呼get不到。几年前,我接触到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是一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的作品。但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认为这部作品有多好,好像故事情节也不太紧凑,很散,虽然画面非常有想象力,但比起一些更有名的,与梦境相关的影片,画风显得有点粗糙。
然而前段时间再补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却被影片深深触动。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主要讲述男主约尔因赌气想去消除与女友克莱门汀相关记忆,结果在消除的过程中,约尔发现自己并不想忘记她,于是带着她在记忆里躲藏的故事。
不同于其他的商业电影,考夫曼并没有打算讲述一个爆点十足、情节紧凑的好莱坞式故事,他想做的,只不过是给观众们分享他制造的梦境,为我们呈现一个梦里发生的古怪的故事,并通过梦境里神奇的经历,完成角色的刻画和成长。
考夫曼曾在演讲里,解释过梦境与创作的关系。他是这么说的:
Your dreams are very well written. I know this, without knowing any of you. People turn anxieties, crises and longing, love, regret and guilt into beautiful rich stories in their dreams. What is it that allows us the creative freedom in our dreams that we don’t have in our waking lives? I don’t know, but I suspect part of it is that in our dreams we are not constricted by worry about how we will appear to others. It’s a private conversation with ourselves, and if we’re worried about it, this becomes part of the dream. I think if we were better able to approach our work this way, the results would be different.
你的梦是很好的剧本。我对这一点非常肯定,无论我认不认识你。在梦里,人们会把焦虑、危机、渴望、爱、遗憾与内疚化作梦里丰盈的故事。是什么让我们在梦中拥有我们清醒时所没有的创造自由?我不清楚,但我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梦里我们不用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梦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我们对现实的担忧,都会成为梦境的一部分。我想如果我们能像创造梦境那样创作,结果应该会很不一样。
趁着去年9月上线网飞的考夫曼最新的作品《我想结束这一切》,我把考夫曼参与的主要作品反复温习了几遍,试图通过一步步拆解他电影里独特的叙事方式,挖掘藏在他电影背后的情感秘密。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分享我们热爱的作品片单和观影时的感悟,为你的补片计划添上一笔。如果你有共鸣、建议,或是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考夫曼最重要的叙事手段,在我看来,有两个,一个是隐喻,一个是非线性结构。
考夫曼的电影经常使用 隐喻 的手法,也就是说,他会用 画面 而不是台词,来描绘一种属于梦境抽象的状态。以他的成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为例,先来说说什么叫“用 画面描述抽象 ”。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主要讲述事业上潦倒的木偶艺人戈尔在他打工的地方偶然发现一扇能进入著名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大脑的门的故事。戈尔透过马尔科维奇的双眼窥探他的明星生活。并售卖成为马尔科维奇的机会,最后他无法逃避自己的欲望,试图控制马尔科维奇并成为他。
本片有大特点,就是大部分的场景,都设置在一个只有半层高的办公楼里。《成为》12:37-12:47其实半层高的办公楼并没有对剧情有实质推动作用,全篇也只用了一个简单的设定:这是大楼创始人为了侏儒妻子建的一层楼。
当主角戈尔发现脑洞门后,开始销售成为马尔科维奇的机会,所有人都弯着腰在这里排队,他们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有的人只是看见了一段平平无奇的日常;有的人可能会促成一段特殊的经历。
当他们被弹出后,他们都有同一个愿望,想要 再回去 当马尔科维奇,戈尔的妻子甚至觉得在当马尔科维奇时才知道自己是谁。
因为所有进入马尔科维奇大脑的人, 都得到了自我释放,不再想做自己 。这不仅是一种剧情上的一种设定,考夫曼想要通过半层空间中人物弯腰局促工作的状态来隐喻他们自我压抑的状态。他们越是一次又一次的弓着背在队伍中苦苦等待,就越显得成为马尔科维奇对他们是一种救赎。
考夫曼自己也在电影细节里表达了他“用画面隐喻”的执念,电影中的对白为考夫曼表达“自我压抑"提供了依据。在戈尔他们劝第一个来尝鲜的客人进脑洞门的时候,客人想要说出他对自我的否认,但马上被女二马克辛无情地打断,这是考夫曼在借角色之口表达他并不希望通过对白”说“出一种状态”,而更希望“用画面隐喻一种状态”。
当然,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名场面,就是马尔科维奇本人发现了别人能进入他大脑,他自己也想进去看看。和其他角色不同,马尔科维奇进入本人的思想中,看到的都是自己。
这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终极画面表现,还有什么比看什么都是自己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呢? “什么是自我”是整部片的核心。要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要成为自己就是只能看见自己吗?考夫曼抛出的问题,你会有答案吗?
考夫曼的第二个特点,也是能引起观众思考的核心特点,是非线性叙事。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是考夫曼与导演琼斯合作的第一部作品,这时考夫曼编剧的叙事还是线性的。在他们合作的第二部作品《改编剧本》就玩起了让人头晕的套娃叙事。这一次,他把自己作为角色,放进了整部电影。
故事看起来特别简单,讲述的就是好莱坞某电影公司请编剧查理考夫曼,将一本名为《兰花窃贼》的传记小说改编成电影。没错,电影里的主角名字就是考夫曼自己的名字。
影片一条时间线讲的是查理考夫曼改编剧本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性格内向,而遇到重重困难,最后只能求助于性格完全相反的弟弟唐纳考夫曼。
另一条时间线讲的是《兰花窃贼》的作者苏珊采访书中主角窃贼的过程。
而到电影的第40分钟,考夫曼有了剧本创作灵感,他开始拿起录音创作。这时,观众才知道原来影片里苏珊的出场是影片里的考夫曼创造的。这是第一层”套娃“。
到了电影第57分钟,考夫曼又开始口述剧本了,这次说的不是苏珊,而是他把自己创作剧本的故事也写进剧本里了,讲的就是整部影片开头制作人跟他聊改编小说时候的剧情。
整部影片都是这个虚构的“查理考夫曼”虚构的。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完全进入了考夫曼创作一个剧本的非线性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起初我们会从考夫曼的画面和情节中感受到编剧窘迫的工作状态。
然后我们会感受到剧本和现实画面的重合,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故事”的感叹。
最后我们会跟随主角考夫曼的思想,进入他编剧的故事中,同时看到这部电影唯一的也是令人惊悚和激动的画面——一个高潮结局。
隐喻和非线性叙事,这两个特点让考夫曼的叙事如此特别, 以至于我在观影时一度感到庆幸:还好考夫曼对剧本的把控收放自如,不然一旦处理得不好,影片就会让观众感到迷惑,甚至透露出无病呻吟之感。神作和神经之作,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不得不说查理考夫曼对电影作品的描述还是非常精准的。
要说他的集大成之作,就不得不提他自编自导的《纽约提喻法》。这是一款终极的”隐喻+非线性"故事。
《纽约提喻法》讲述的是人到中年的戏剧导演凯顿,获得一笔奖金,想要完成一场 复刻自己真实生活 的戏剧。故事没有平铺直叙他的工作,而是和《改编剧本》类似,使用了层层嵌套的方式。 影片的角色是嵌套的,空间是嵌套的、情节也是嵌套的。
比如凯顿自己是整部剧的导演,聘用自己的跟踪狂山米在剧中扮演自己,又聘用吉米来扮演剧中的跟踪狂山米;每个出现在他真实生活里的人,都有一个对应的剧中扮演者。直到最后他自己也参与到剧中,扮演了生活中的“别人”,听从剧本行动,直到剧中。空间也是嵌套的,为了还原真实场景,在上演戏剧的厂房里,套着主角生活的城市,也嵌套这戏剧里上演戏剧的厂房。甚至连情节都是嵌套的,上一幕真实的生活, 接下来便会在凯顿编排的戏剧里演出。
而戏剧中凯顿扮演者的行动又导致凯顿真实生活的偏离,凯顿面对偏离的反应,同时又强烈影响了戏剧中凯顿的扮演者。一部反映生活的戏剧最终与生活相互嵌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能称为终极“嵌套”。在电影里经常出现一个重要的隐喻要素,却很容易被忽视,就是时间。整部电影的时间并非线性的,而是随着剧情和隐喻来压缩,在结局时收尾呼应。
主角凯顿在晚年,经历了人生起伏,身体老去。最爱的女子海柔尔离世后,凯顿打电话给她留言道:“我知道要怎么做这部戏剧了,就是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天,你离开的前一天。”
这也是我认为考夫曼想在这部剧里表达的主题,当一生就是一天,我们如何面对自己逝去的一切 。剧中凯顿决定这样安排戏剧,现实中考夫曼也在同样在用这样的手法安排电影。也就是通过剧情中时间的压缩和最后的循环,将主角凯顿的一生,失落、成长或是救赎,完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电影开始展现的凯顿生活的场景。一个普通的早餐时间,但从报纸的日期、牛奶的保质期、电视广播里的日期播报却发现这并非同一天。看似只是一天,其实隐喻凯顿枯燥的“日复一日”的中年生活,而凯顿本人毫无自知。
后来的一些细节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凯顿的第一任妻子带着他的女儿离开一年,他却任然固执的认为时间才过去11天;当时间一晃过去7年,但凯顿还是以为自己的女儿只有4岁(补画面);当凯顿开始策划自己的大型戏剧,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间过去了17年还没有开幕给观众,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凯顿无法感知时间流逝,或者说他固执的困在自己的“一天”时间里,纠结在逝去的美好里。那么这一天要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影片结尾出现了精准的时间提醒,这和电影开场时出现时间收尾呼应。这就是凯顿一生结束的地方。考夫曼仿佛要用画面表现是一种西西弗斯的悲剧。凯顿从从中年开始经历人生轨迹的下落,妻子出走、女儿早逝、爱人失而复得、事业起伏不定,为戏剧投入一生却没有产出,到了老年却还是回到原点
A day is a miniature of eternity. —Emerson
爱默生说过,一天是永恒的缩影。人到中年的凯顿,面对人生的枯燥与自卑的自我,曾尝试以戏剧、以爱情找寻存在的意义,最后身边的人都离开了、戏剧也没有了尽头,他曾尝试从自我意识的牢笼里释放出来,最后却又不得不回归自我的困境中,走向死亡。
其实凯顿的经历也是人类探索存在意义的缩影。他有着所有人都有的烦恼和自怜自哀,所有人都有的伟大时刻和抽噎时刻,也有所有人都有的傲慢和恐惧。
无论影片有多少的隐喻、有多少层套娃,影片能直击人心底的,就是这些最阴暗、最脆弱的情感。考夫曼认为,这些人心里头的伤口就应该是创作的源泉,他是这么说的:
I do believe you have a wound too. I do believe it is both specific to you and common to everyone. I do believe it is the thing about you that must be hidden and protected, it is the thing that must be tap danced over five shows a day, it is the thing that won’t be interesting to other people if revealed. It is the thing that makes you weak and pathetic. It is the thing that truly, truly, truly makes loving you impossible. It is your secret, even from yourself. But it is the thing that wants to live.
我相信你也有伤口。我相信它既特定于你,也共同于大家。我明白这是关于你的事情,你想要隐藏和保护它,而且如果告诉别人,你也觉得这不会是有趣的东西。它让你感到软弱和可怜。让你感到很难真正地获得爱。这是你的秘密,甚至你自己都一定会觉察到。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It is the thing from which your art, your painting, your dance, your composition, your philosophical treatise, your screenplay is born.
这是你的艺术,绘画,舞蹈,创作,哲学论,你的剧本诞生的源泉。
考夫曼用电影造梦,袒露自己心底的伤口,触发的是观众的自我对话。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美丽心里的永恒阳光》,触动我的,是其中两段情节。一个是在记忆里,约尔知道无论带克莱门汀躲到哪里,都免不了记忆被删除,他选择回到有克莱门汀的记忆里,与她度过最后的时光。
还有就是,他们再次相恋后,发现原来曾经删除过与对方相恋的记忆,克莱门汀惧怕与约尔相恋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厌烦对方的,就像以前那样,约尔只是坦然地说了句”OK“。
存在并不会只有美好,会有痛苦、遗憾、无力、困苦,存在的终点就是死亡,而我们也无法停留在任何一个瞬间,那面对存在,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感谢食用本期红枣桂圆当归汤,电影、动画、剧集、短片……以补为名, 这是我们的一次补片之旅 ,我们从主观出发,分享补片过程中思考的片段。如果你近期也有补片计划,希望我们的片单能为你提供一些灵感。欢迎关注 红枣桂圆当归汤 ,一键三连,并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感受~最后,感谢你看到这里,我是昕昕,感谢颖子的共同制作,我们下期见。
-------------------------------------
Youtube视频“Inspirational Writing Advice From Charlie Kaufman | On Writing”
Youtube视频“Synecdoche, New York - Looking Through Caden's Eyes”
THE SEARCH FOR THE SELF IN CHARLIE KAUFMAN'S FILMS A LACANIAN READING By Gevi Dimitrakopoulou
查理·考夫曼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林子青(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2)
成为查理·考夫曼——从电影《改编剧本》谈剧本的诞生 肖 罕1 王 莹2 大众文艺
当导演是我很长时间以来的期盼——查理·考夫曼访谈 辛小山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夏青《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
精神的洞悉与反思——论查理·考夫曼系列电影剧本中的精神分析 李峥 刘样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