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性格体现着革命时代战士鲜明而独特的特点。他那令人惊叹的一生,成了“最罕见最纯洁的精神勇敢的同义语”,成了“对火热而英勇的生命的一曲颂歌”(罗曼罗兰语)。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写作生涯,是一位无限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型艺术家的具体体现。他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其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关于这一点,从下面一个事实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小说刚一发表,就收到了读者的大批来信,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艺术家,都受到了全世界读者衷心一致的赞扬。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道路,和他成千上万的同龄人大致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他在自传中写道:
我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里。从十二岁起就给人家当雇工。受过初等教育……1919年加入共青团……参加过国内战争……参加过抢修一条运输木材的铁路支线的紧张劳动,在那儿身染重疾,先是感冒,后转为伤寒……1923年任军事委员……此后几年里担任过区、州共青团的领导工作。由于长期参加艰苦斗争,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被调到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等候分配……主持过马克思主义学习班的工作,给年轻的党员讲党课。当我卧床不起后,又经受了一次严重打击——双目失明……”最后几年则“完全用以从事写作。我的体力几乎已经消耗殆尽,身上所剩下的,唯有那永不熄灭的青春活力和为党为阶级做一些有益工作的强烈愿望……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一座丰碑,它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他战胜了双目失明和四肢瘫痪给他带来的剧烈痛苦。多年来,每天都需要同病魔进行殊死的搏斗,迫使那日益逼近的死亡后退;他不单纯是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斗争,也是为了使生命之火燃烧得更旺,为了使自己直到生命的尽头都始终是一名积极的革命战士,为了那创造性的劳动的欢乐,为了那自己在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整个身心都贡献给人类、社会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后所感到的幸福。
他的力量的源泉究竟何在呢?这首先在于他是为在世界上建立一种公正的生活而奋不顾身地进行斗争。的确,这种斗争从童年时代起,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亲友和读者们的许多信件,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那些信件是作家在自己心灵深处所进行的那种巨大斗争的激动人心的历史记录,那些信件告诉我们:他的内心是多么慷慨无私,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
当他还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时,就已经重病缠身,不过当时他还没想到疾病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给自己父母的信中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在我回家探望你们以前,请你们再耐心地等待一些时候……到那时事情就会有所好转,我就能够向你们提供充分的帮助。亲爱的老人家,我将把我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你们,我自己什么也不需要,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将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1925年4月
热爱别人,慷慨无私地帮助别人,渴望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于共产党员职责的理解,他个性和作品中的许多方面就是由这一点所决定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使自己能够重新归队而进行的斗争,持续了许多年:
……我在默默地进行斗争……谁也没有听到我发过一句怨言,永远也不会听到的。
——1925年10月
需要有顽强的意志,才不至于过早地跌落下去……当生命之火还在燃烧着的时候就熄灭它——我做不到。感情有点麻木了,人也变得严厉起来;总摆脱不了忧郁,是我的一件憾事。
——1926年10月至12月
由于不能为建设新生活而进行积极的斗争,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倘若不是由于彻底斗争的法则已经牢固地成了我生活的基础,我恐怕早就自杀了。
——1927年1月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和他的生活态度,是与苏联人民在战场上和和平建设中所进行的英雄事业分不开的。苏联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向全世界证明了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高瞻远瞩,以及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的不可战胜。
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说,脱离社会生活,是一件不堪设想的事情。他那宝贵的、完全奉献给了革命的青春时代,他对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赢得胜利的坚定信心,使他产生了新的力量:
只有我们,只有象我这样疯狂地热爱生活,热爱斗争,热爱建树新的美好世界的事业的人,只有我们这些看到并领悟了生活的真正意义的人,才不会退出生活;只要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就不会放弃它。
——1927年1月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种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未来一代的决心,就是成功的希望。
一九二七年底,作家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旅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一九一九年他曾是该旅的一名战士。他于一九二八年初把这篇小说的唯一一份手稿,寄给驻扎在奥德萨的科托夫斯基旅的战士们去征求意见。战士们读完手稿后,将修改意见和手稿一并寄回,不幸的是,手稿在邮寄过程中丢失了。然而这次失败,也象日益加剧的疾病一样(奥斯特洛夫斯基于一九二九年双目失明),并没有挫败他的意志。
奥斯特洛夫斯基迁居索契以后,为了工人们的住宅问题,曾同当地的某些官僚主义者展开过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最不能容忍那些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的人。
我周围尽是一些体壮如牛、却又象冷血动物一样冷酷无情的人,他们每天松松垮垮,萎靡不振,对什么都熟视无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讲的尽是一些陈词滥调,我憎恶这些人……”“这些人精神上的空虚,使我感到担忧……
——1928年11月,1934年4月)
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促使他的亲友们投入积极的政治生活:
……我现在的任务是——我应该活到使母亲成为共产党员的那一天。
——1930年1月
这是我最后一次交给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党费,请把这次党费记在一位活着的人——未来的战士、忠实而诚挚的女工名下。
——1930年2月
重病缠身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身上体现出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对别人的热切关怀,令人惊叹!
1930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想在书中讲述他那一代人以及年纪较大的一辈革命者是怎样进行战斗并赢得胜利的。
从事紧张的创造性劳动的岁月开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助于一块挖有一行行空缝的厚纸板进行写作,他常常在夜间写,因为夜间谁也不会妨碍他;使他感到苦恼的是,他缺乏足够的力气将他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写在纸上。亲友、邻居、母亲、妻子都来帮助他,根据他的口述把一行行文字记录下来。这种创造性劳动,需要付出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努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当小说的头几章送交友人征求意见时,他坚决要求朋友们对作品提出尖锐严厉的批评,千万不要对他采取宽纵姑息的态度。
小说第一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情的称赞,读者仿佛又重新看到了那童话般的革命时代和已经成为时代象征的作家本人的个性。奥斯特洛夫斯基收到许多封读者来信,人们从祖国的各个角落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和感谢。奥斯特洛夫斯基深感“精力充沛和富于乐观精神的人的匮乏”,于是担负起对在他的故乡舍佩托夫卡建立起来的一个青年文学家团体的指导工作。
奥斯特洛夫斯基以惊人的毅力和严格的态度继续修改自己的小说,对已完成的小说第一部的文体、结构和艺术形象进行加工和润色。不仅对个别的句子和段落进行修改,有时甚至把花费了很大气力才写出来的整章整章的文字从作品中删掉。
他清醒地意识到他的有生之年已经不多了,于是便以真正突击的速度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第二部。这一时期,他还在一系列回忆自己人生道路的文章中写下了一些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我从来没有想到生活会给我带来如此巨大的幸福。令人可怕的悲剧被粉碎和消灭了,我生活中充满着创造性劳动的胜利欢乐。谁晓得我什么时候感受到过最大的幸福呢———是当我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时候,还是现在?”(1935年4月)他这时还产生过一个想法:在一本新小说——《柯察金的幸福》中,继续讲述主人公的事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创作的态度,是一种真正伟大的英勇行为——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每天都需要克服肉体上的痛苦。
尽管个人生活中充满了悲剧,但他绝不允许自己在作品中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悲观、苦闷和抱怨情绪。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不仅善于保护自己的主人公,使其在情感上不受到任何损害,同时,还创造出了一些生气勃勃、积极乐观、十分优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富有高度的诗情画意和人情味。“我个人的悲剧,”作家写道,“被一种无比巨大的创造欢乐压倒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那座宏伟大厦添砖加瓦,这座大厦的名字就叫做社会主义……”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以其色调的明快、精神境界的完美纯洁和对社会历史事件的高瞻远瞩而令人叹服。在他身上体现着艺术家与国家、艺术家与人民的血肉不可分的完全一致,——作为作家,这样的命运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许还是第一次出现。
全国人民异口同声的赞扬,激励着奥斯特洛夫斯基去创作新的小说。他于1935年夏天写道:“尽管我的生命充满着危险,但我决不会死亡,即使这一次我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也决不会死亡。我必须把《暴风雨里诞生的》写完。不仅要写完,而且把我这颗火热的心倾注在这部作品之中。”
奥斯特洛夫斯基把《暴风雨里诞生的》称做是一部政治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乌克兰西部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在1918年至1920年期间为反对波兰地主的压迫而进行的斗争。“我在自己的小说中将描写乌克兰无产阶级在1920年同波兰法西斯势力所进行的斗争……我这本新小说的主旨,是对祖国的忠诚……我想在这部小说中向青年们讲述那些英勇的斗争,讲述工人和农民如何捍卫自己的祖国,我们的大地如何在敌人的铁蹄下呻吟的情景。”
奥斯特洛夫斯基打算把这部作品写成一部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史诗,描绘出历史事件的广阔图画。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两个敌对阶级的代表人物——布尔什维克西吉兹蒙德·拉耶夫斯基和波兰贵族埃德瓦尔德·莫格利尼茨基而展开。布尔什维克同由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联盟所支持的波兰资产阶级展开了艰苦的、毫不留情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谈到了小说构思的另一个方面:“青年们应该了解敌人的卑鄙无耻、背信弃义、口是心非以及他们在同无产阶级斗争时所使用的种种狡猾诡谲手段,以便在行将到来的我们同法西斯势力的斗争中给它以致命的打击。”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小说是为响应高尔基向苏联艺术家发出的如下号召而创作出来的:表现人的英勇行为,描写伟大的性格,塑造时代的英雄人物和战士的浪漫主义形象,鼓励青年们去建树功勋。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描写人物的性格时,强调了他们的英勇果敢、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例如,小说中的拉伊蒙德·拉耶夫斯基,安德烈·普塔哈,普舍尼切克,奥列夏等等,就是这样的人物。正象他自己所说的,这是一本“描述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描述那种真正的光明正大的行为的小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完了小说的第一部。1936年11月15日,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请求,讨论了这部小说的手稿。一个月后,即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前一个星期,小说终于脱稿。
《暴风雨里诞生的》这部小说的出现,证明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才华的成熟。文学批评界曾一度出现过这样的看法,认为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成功,似乎主要是由它那独特的自传性质所决定的;现在,这种看法被彻底驳倒了。
长篇小说《暴风雨里诞生的》中的情节,同作者的生活经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这里描写的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环境。正如那些曾经帮助过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作这部小说的人们所讲述的,他研究了有关乌克兰西部和波兰革命运动的史料,研究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其形成的历史。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明显地显示出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才能。
1935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自己的创作活动而荣获最高奖赏——列宁勋章。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里,仍积极地进行工作,关心国家、党和人民的生活。他同共青团和作家团体保持着联系,在一系列文章和演讲中热情洋溢地捍卫了苏联文学的思想原则,号召语言艺术家要创作出歌颂现代人的“铿锵有力、优美动听、充满朝气的抒情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他那特有的积极热情的态度写了一篇题为“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的文章(1934年),参加了关于语言问题的讨论:他紧步高尔基的后尘,为保护现代文学语言不受歪曲和损害而进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他一些文章中,总结了自己创作的经验,深刻而富有独创性地提出了自己对诸如苏联文学的正面人物,英雄性格的实质以及作家的党性等问题的看法。
奥斯特洛夫斯基从未停止过他的政论和宣传鼓动工作。他在索契举行的党员积极分子会议和区作家代表会议(1935年)上所作的发言中,在接受列宁勋章时发表的那篇题为《生活万岁!》的著名演说中,在《我的一天》一文中以及向第九次乌克兰共青团代表大会(1936年)参加者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都号召人们要神圣地保护十月革命的成果。考虑到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一个政工人员所进行的巨大而又有效的宣传鼓动工作,苏联红军总政治部于一九三六年初授与他以旅级政委的崇高称号。
1936年12月20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在为奥斯特洛夫斯基举行葬礼的同一天,长篇小说《暴风雨里诞生的》第一版问世了。
评论区
共 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