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在他的战争中,目标一直在改变。从前334年4月跨越赫勒斯滂到公元前333年11月伊苏斯之战,他的目标是解放爱琴海东岸的希腊城邦;从伊苏斯之战到来到埃及的锡瓦绿洲,他的目的是为近一个半世纪前波斯侵略希腊报仇(在那次战争中,马其顿是波斯的盟友);在他成为埃及的“白法老”,成为上神之子后,他的目标变成了杀死大流士,成为帝国的新领袖;在大流士死后,他的目标似乎只是要征服更多的土地了。
公元前334年4月,亚历山大的船队渡过赫勒斯滂,抵达了亚洲的土地。他作为第一个上岸的人,拜访了特洛伊的古战场,并在阿基里斯之陵前祭拜了这位神之子,也是他最崇拜的古希腊英雄人物。而此时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还在国都苏萨,他把打赢亚历山大的重任交给了当地的驻防军。此外他还有一位非常信任的希腊将军,雇佣兵领袖门农。
凭借之前和马其顿的交手,门农认为即使是希腊的精英也无法阻挡马其顿军队,面对亚历山大他唯一能做的应该是实行焦土战略,但是其他波斯人不支持他的观点。门农除了手下的两万希腊佣兵外,只有少数波斯步兵能够支持他的行动。波斯大军虽然人数众多,调用也需要时间。格拉尼库斯河之战,波斯和马其顿的第一次大仗即将爆发了,对于其具体内容,阿里安、普鲁塔克、狄奥多罗斯和查士丁均有记录,但是彼此也有互相冲突之处。
当亚历山大的大军临近格拉尼库斯河畔时,就有消息来报,波斯已在对岸集结了不多于他们的军队。亚历山大麾下的老将帕曼纽希望安营扎寨,等稳定后渡河出击。因为敌人在高地上,而河流在丰水期,贸然渡河必然要冒风险。反而是现在敌人数量不够,不敢渡河进攻,因此并无奇袭的必要。但是,亚历山大拒绝了这个建议。
在河对岸,波斯人也在谋划下一步战略。波斯众将帅并不支持门农的计划,内部分歧严重。而且虽然希腊佣兵已经部署到位,波斯骑兵才刚刚抵达,至于更多的步兵,还没有到达战场。亚历山大先行出击的计划,竟然恰好命中波斯的死穴。
亚历山大按照传统方式布阵,马其顿左翼是希腊、色雷斯和色萨利的骑兵,归帕曼纽指挥;中路是六个方阵大队,由克拉特罗斯、梅拉格、腓力、安明塔斯、科伊纳斯、帕迪卡指挥,右边是尼阿古斯的持盾卫队;右翼是菲洛塔斯的伙伴骑兵以及培奥尼亚骑兵和阿吉里亚步兵,还有长枪骑兵队和弓箭手队。波斯军队也完成了初步布阵,前方是一万来自米底、巴克特里亚等地的骑兵,门农亲自在左翼指挥一队骑兵,后方是来自各地的十万步兵。
亚历山大率先发动了攻势,马其顿全军开始渡河强攻。帕曼纽的左翼骑兵态势偏防御,而亚历山大的右翼骑兵则更加激进,从相对远离中路的位置上突进,试图环绕到波斯的侧后方。波斯军队向左侧偏移,试图阻挡亚历山大,这反而让中路出现了缺口,加大了那里的危险。
中路的波斯兵线变得虚弱的时候,马其顿全军开始加大了渡河攻击的力度。马其顿左右两翼开始像鳄鱼的大嘴一样合拢,把波斯军队压碎。混战中,波斯骑兵努力反击,但是他们的短矛无法匹敌马其顿骑兵的长矛。在步兵交战中情况则更加激烈,很多方阵步兵的长枪都断了,他们拔出短剑和砍刀开始了肉搏战。混战中,亚历山大的长枪也断了,这时他看到了一个叫米斯利达特斯(Mithridates)的波斯王子,立刻让手下给他武器。一个科林斯卫兵递给了他自己的长枪,他大吼一声冲向自己的目标,一枪就把米斯利达特斯刺死于马下。
这时波斯诸将也看到了这位希腊神皇,他们纷纷冲过来准备先斩敌酋。一个叫罗伊萨克斯(Rhoesaces)的将军率先赶到,拔出砍刀对准亚历山大的头盔就是一刀,但是没有砍穿,亚历山大反手一枪就把他扎了个透心凉。他的兄弟,波斯大将斯皮斯利达特斯(Spithridates)见状,拔刀砍向亚历山大。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骑兵长官“黑”克莱图斯策马赶到,他一声怒吼,一剑就砍断了斯匹斯利达特斯的一条手臂。短短一瞬间,波斯人的斩首计划就泡汤了,还连折三将。
马其顿全军此时已经渡河,波斯大军僵持不住,开始败退。方阵步兵开始全力推进,而骑兵们也纷纷用长枪直刺敌人的脑袋,把一个个波斯人刺下马来。整个波斯军队都开始败逃了,但是门农的希腊佣兵依然岿然不动。亚历山大没有饶了这些“叛徒”一命,除了两千人被贬为奴外,余下所有人都被马其顿人杀光杀净了,但是,他们的头领门农跑了。
各个消息来源都将此战称为马其顿大胜。阿里安记载马其顿阵亡伙伴骑兵25人,其他骑兵60人,步兵30人;波斯阵亡骑兵一千人,步兵一万八千人。普鲁塔克记载马其顿阵亡骑兵25人,步兵9人;波斯阵亡骑兵两千五百人,步兵两万人。狄奥多罗斯未记载马其顿伤亡,记载波斯阵亡骑兵两千人,步兵阵亡一万被俘两万。查士丁记载马其顿阵亡骑兵120人,步兵9人;波斯阵亡不详。
阿里安和普鲁塔克记载的马其顿死亡数量似乎和激烈的大战不符合,但是如果狄奥多罗斯记载马其顿在波斯人集结前在黄昏出击的记录是真的,这倒是有可能的。另外狄奥多罗斯记载的波斯阵亡步兵数量是最少的,因为波斯步兵集结完毕的时候败局已定了,这也可以说得通。考虑到这一时代大部分阵亡发生在追击败兵的时候,这个数字大概可以说明亚历山大宁追穷寇,不学项羽的个性吧。
格拉尼库斯之战后,亚历山大一路解放了爱奥尼亚诸城,随后在伊苏斯他大败大流士,开始系统性的波斯入侵计划。第一阶段他没有深入追击,而是沿着海岸线逐个攻破波斯的领地,从推罗到加沙,将波斯和大海分割开来,同时沿着海岸线也利于马其顿人的补给。最后他征服了埃及,这个远方的粮仓让马其顿的补给线变得更加容易。
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被劫了大营,自己的妻子老母都被亚历山大俘虏了。此后他意识到时日无多,马上就到了摊牌的时候。此时他的卡尔达克军团(应该是亚美尼亚人等组成的枪盾步兵)已经没了,他的希腊佣兵也无法撑起门面,所以他开始筹集更多地方的兵种,此时的波斯军队已经越来越杂,充斥着帝国各处的民族,从斯基泰的甲胄骑兵到印度的象兵。
大流士也没放弃求和,他第一次写信给亚历山大求和。亚历山大反击道:“当初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希腊,杀我同胞的时候,他们接受了希腊人的求和吗?”大流士又许诺给亚历山大半壁江山,亚历山大依然拒绝:“只要我杀了大流士,整个波斯的江山都是我的了。”
公元前331年,随着马其顿在埃及补给完毕,亚历山大再度挥师东进,他没有直捣巴比伦,而是在渡过幼发拉底河之后北进,准备和大流士的最后决战。
公元前331年9月底,亚历山大到了底格里斯河,这里毫无驻兵,波斯人此时正在尼尼微古城附近的高加米拉(意思是“骆驼背”)。这是一块宽广的平原,大流士甚至将这里铲得更平,从而让自己有足够的战略空间。亚历山大此前从抓到的波斯斥候那里,已经对大流士的底牌有了充分的估算,他知道这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摊牌战,所以必须取胜。
由于波斯人的布阵图被缴获,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到大流士的部署。根据阿里安记载,波斯军队由四万骑兵和百万步兵组成;普鲁塔克则只记载了百万大军,狄奥多罗斯进一步细化为八十万步兵和二十万骑兵。只有柯提斯的记载低估为四万五千骑兵和二十万步兵。
在左翼是来自巴克特里亚、大益和马萨革泰的甲胄骑兵,由贝苏斯总督率领,大流士本人坐镇中军,两侧都由希腊佣兵保卫。在大流士右侧是阿尔巴尼亚、帕提亚、米底、叙利亚、粟特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骑兵和步兵混编队。中军前方是印度的15头战象,200辆滚镰战车,亚美尼亚和卡帕多希亚的重骑兵团。队伍后方由巴比伦人和由克希亚人组成的步兵队把守。不过在柯提斯和狄奥多罗斯的记载中,大流士的军队里已经不再包括希腊佣兵。
亚历山大的布阵和伊苏斯一样,是惯用的不对称部署阵势,或者说“斜击阵”。左翼总指挥官还是帕曼纽,主要是色雷斯、色萨利和盟军的骑兵。中军依然是惯用的六个方阵大队,分别由科伊纳斯、帕迪卡、梅拉格、波利伯孔、西米亚斯和克拉特罗斯指挥,右边是尼卡诺尔的持盾卫队,任务目标依然是在右翼斜击的时候保护中军右侧。右翼主要还是菲洛塔斯的伙伴骑兵,还有阿塔罗斯的阿吉里亚轻步兵、梅尼达斯的雇佣骑兵、阿雷塔斯的长枪骑兵、布里森的弓箭手。大军后方由希腊盟军重步兵守卫。亚历山大一共有四万步兵和七千骑兵,即使是按照柯提斯的记载,也比大流士少很多。
在亚历山大渡过底格里斯河之前,也就是开战前11日,天空发生了月蚀现象,一些天文学家据此推算此战发生于前331年10月1日。血红色的月亮顿时让波斯大军慌乱不已,此时木星也落了,而在巴比伦人的占星术中,日月蚀如果和木星下行同时发生,意味着一位皇帝的统治即将结束。第二天,大流士得知自己被俘的妻子死了,顿时忧愁不能自已。在开战前夕,担忧被马其顿夜袭,所有波斯人都没有入眠。
相反的,亚历山大却起晚了,他甚至睡得更香,仿佛已经胜券在握。当他出现在大军面前的时候,马其顿人甚至已经在前进了。波斯和希腊的军队几乎在同一时刻开始推进,亚历山大仍然采用了伊苏斯的斜击战术,率领骑兵迅速向右侧推进。贝苏斯带领的东部甲胄骑兵队也迅速向左,努力包抄亚历山大的骑兵。
一种观点是亚历山大的斜击战术弱点在远离中军的右翼和中军之间会留下缺口,只要攻击这里就能胜利。然而,这个问题现在也在波斯人的阵线上出现了。亚历山大就等这个时机,只要他能从波斯左翼和中军的缝隙中穿插而过,他就能直捣黄龙。但是现在敌方人数远远超过了他的伙伴骑兵,看起来他很有可能被合围。
但是就在这时,梅尼达斯的雇佣骑兵和阿雷塔斯的长枪骑兵加入了战斗,培奥尼亚的持盾骑兵也来支援了。梅尼达斯开始主动攻击波斯左翼和中军之间的缺口,而阿雷塔斯也开始从侧面反包抄贝苏斯的骑兵。这些马萨革泰骑兵全身都是重装甲,连马匹都有防护,但是阿雷塔斯的长枪骑兵也不是吃素的。他率先持枪突进,一枪就把马萨革泰的首领刺死马下,左翼的重骑兵队终于被冲开了。
回到中军,阿里安记载在亚历山大发动骑兵突击后不久,大流士就派出了他的滚镰战车,狄奥多罗斯的记载正好相反。这些被大流士寄予厚望的“最终兵器”实际上只是看着很唬人的废物,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步兵迅速转换队形,留出空间让战车无害地通过。轻步兵将箭矢、投枪和飞石一波波射向战车们,持盾卫队一伙蜂拥而上,很快他们就被全部歼灭了。
与此同时,大流士加大了波斯右翼的攻击力度,大量的骑兵一波接着一波袭击帕曼纽的左翼。右翼指挥马扎亚斯调集巴比伦、叙利亚和帕提亚的骑兵全力猛攻这一侧,但是位于这里的色萨利骑兵面对巨大的数量差依然非常顽强,而色雷斯轻步兵和克里特弓箭手也不断发动远程射击。大流士的精英步兵已经非常少,此时马扎亚斯只能叹息自己没有足够的步兵来冲破敌方密集的阵容。
与此同时,在双方的中军,马其顿人逐渐取得了优势。虽然波斯步兵发动了一次次疯狂的进攻,但是超过5米长的马其顿长枪让这些“万岁冲锋”的结果仅仅是制造了不少“波斯烤肉串”而已。当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取得上风的时候,中军的方阵步兵也在一点点将波斯人推向后方,波斯中军和右翼的缺口越来越大了,亚历山大果断从这里冲了过去。
大流士突然看到亚历山大已经带着一队骑兵冲杀了过来,顿时吓得魂不附体。就像在伊苏斯之战那样,他再一次逃跑了。两部电影中,亚历山大都向大流士扔出了投枪,但是都没有杀死他。这个记载仅仅出现在狄奥多罗斯的版本里,大概不是真的。不过总之,万王之王大流士又一次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逃跑了。
但是在马其顿的左翼和中军之间,此时出现了一个缺口。一大队波斯和印度骑兵从这里直接冲了过去,他们一直冲到了马其顿大营,同时也从后方包围了帕曼纽的左翼,后者不得不向亚历山大求援。亚历山大只能挥师合围,一举击溃了疯狂突围的叙利亚骑兵。后方的希腊盟军也迅速包抄上来,骁勇的色萨利骑兵甚至发起了反击。最后波斯大营被攻下,马扎亚斯投降了,高加米拉之战终于结束了。
高加米拉之战又是一次大胜。阿里安记载,马其顿战死100人和上千战马;波斯战死三十万,还有更多被俘;狄奥多罗斯记载马其顿战死500人,波斯战死九万人;柯提斯记载马其顿战死300人,波斯战死四万人;当代史学家进一步认为马其顿战死1000步兵和200骑兵,波斯战死五万三千人。再一次要提及,这样的战斗中多数杀伤来自追杀败兵之时。
这是大流士的最后一次大战,此后他一路东逃,巴比伦、苏萨和波斯波利斯都被亚历山大收为囊中之物。他最后穿过由克希亚人的土地,越过里海山口逃亡巴克特里亚,在那里被贝苏斯杀死,后者自立为亚达薛西五世,最后又被亚历山大捉住处死。那么,为什么输了两次大战后,大流士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呢?难道他不能卷土重来吗?
马基雅弗利在他的《君主论》中曾比较过法兰西和奥斯曼的政体。法兰西虽然没有强大的中央势力,但是有大量分散的地方势力;奥斯曼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势力,但是缺乏地方势力。同样的情况也可以用古希腊世界和阿契美尼德帝国类比,前者由分散的城邦组成,后者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他认为,法兰西易被打败难被统治,奥斯曼难被打败易被统治。某种程度上亚历山大面对的情况差不多,在希腊世界他只能用科林斯同盟来控制城邦,但是到了波斯,只要他摧毁了大流士的权威,他就是毫无疑问的新皇帝了。
亚历山大在追击大流士后,在巴克特里亚度过了几年。他在这段时间里平定了粟特人斯皮塔米尼斯的叛乱,在药杀水大败斯基泰人,又在这里修建了十来座亚历山大城用于巩固边防。他处死了涉嫌谋反的骑兵军官菲洛塔斯,暗杀了他的父亲帕曼纽,酒后杀死了另一个军官“黑”克莱图斯,当然也在粟特岩收获了新欢罗克珊娜。
如果他继续向东,他将在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后到达帕米尔高原。但是世界比当时人们想象的还要大,在东边不是环绕的大海,而是更多的土地。在那边的北方是斯基泰人的亲戚——月氏人,匈奴人和东胡人,南边是战国时代的中国。不过那个时代没有人能跨越帕米尔高原,马其顿大军最后穿过开伯尔山口,南下进入了印度。
跟随着“酒神的足迹”,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大军进入了印度河流域的犍陀罗,受到了国王塔克西拉(本名可能叫“安菲”)的款待。但是,在印度河的另一边,一位叫波鲁斯的国王却和他敌对,亚历山大随后继续东进,在海达斯佩斯河同波鲁斯决战。当他抵达的时候,波鲁斯已经在对岸翘首以待了。
对于波鲁斯的印度军队规模,古代历史学家又是各说各的。阿里安记载是三万步兵,两百战象,三百战车和四千骑兵;柯提斯记载三万步兵,85头战象,三百战车;狄奥多罗斯记载五万步兵,三千骑兵,130头战象和一千战车;普鲁塔克只记载了两千骑兵和两万步兵。其中由于波鲁斯的儿子还带了一队兵,可能是有人搞混了。
而此时的亚历山大早就送别了希腊盟军甚至是色萨利骑兵,只留下和他一起渡过赫勒斯滂的马其顿方阵步兵和伙伴骑兵,他的军队里还有来自亚洲游牧民族的骑射手,甚至有印度盟军。军队的规模大概依然是四万人左右,没有明显增减。
亚历山大的第一个难题是渡河,波鲁斯正死守着所有的渡口。他不是没有船,有很多桨船被拆成几段,从旱地上运过来。真正的难题是怎么在波鲁斯的眼皮底下过河。他决定在夜晚从一处密林掩盖的渡口渡河,留下老将克拉特罗斯留在大营,自己带领伙伴骑兵,两个方阵大队,阿吉里亚轻步兵,步弓手和东方的骑射手过河作战。如果他能吸引波鲁斯的全部注意,再让克拉特罗斯渡河。
望见马其顿大营那边只有士兵大吼大叫却无人靠岸,波鲁斯放松了警惕。同时,亚历山大正式开始渡河,大军悄悄靠近了河岸。他将军队分为四组,三组分别由梅拉格,阿塔罗斯和戈尔吉亚斯指挥,分批次推进。但是当清晨来临时,亚历山大才发现他们抵达的不是对岸,而是河中的一个岛,而此时对岸波鲁斯之子带领的的敌军也发现了异常。
亚历山大迅速重整队形准备强行渡河,他指挥自己的骑兵部队,伙伴骑兵位于前方。和伙伴骑兵一起的是1000名骑射手,这是他留给敌方战象的秘密武器。身后是5000名其他骑兵,负责保护他们的两翼,后面是塞琉古带领的持盾卫队。马其顿方阵也列队紧随,侧面是轻步兵们,总共只有6000步兵。亚历山大知道他无法仅靠骑兵战胜大象。
亚历山大的渡河让波鲁斯顿时陷入困局。如果他渡河进攻克拉特罗斯,亚历山大会包围他的后路;如果他后撤,会被亚历山大和克拉特罗斯夹击;如果他留出左翼对付克拉特罗斯,右翼对付亚历山大,后方又处于空缺;如果他专心攻击亚历山大,克拉特罗斯就能渡河。波鲁斯决定留下一些步兵和战象不动,自己带领四千骑兵,三百战车,三万步兵,两百战象进攻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看到敌军象兵在前,步兵在后。他迅速改变指挥,交换了一些骑兵和步兵军官。此时敌军步兵数量更多,己方则有骑兵优势。他让骑射手先行出击,冲向敌军左翼的战车队。印度战车上一共有六个人,但是只有两张盾,骑射手放出一轮轮箭雨,让战车兵死伤惨重。然后,伙伴骑兵开始冲击敌方左翼的印度骑兵,迫使他们后撤。
马其顿左翼的方阵现在遇到了波鲁斯右翼的强烈抵抗,骑兵军官科伊纳斯迅速带领一队骑兵从侧面绕过来支援他们。他们成功绕到了敌人右侧后方,迅速进攻这里的骑兵。印度骑兵们在两翼都失败了,他们迅速后撤,向着友军的象兵逃避而去。波鲁斯只能把胜算寄托在自己的大象身上,但是,亚历山大已经仔细研究过这些巨兽了。
马其顿方阵步兵迅速从正面和象兵交手。亚历山大成功利用了大象的弱点,步兵们将大象包围,用长枪刺瞎象眼,用刀剑砍断象鼻,用投枪、弓箭和飞石把驭象人在远程射杀。不少印度骑兵不幸误入了这场大屠场,很多人的马受惊摔死了自己的骑手。更悲惨的是,受伤、疲倦的大象反过来冲入了己方的军阵,踩死踩伤了不少友军。
波鲁斯的军队最后已经被包围了,战象要么被杀,要么被抓获了。只剩下这位骑在象背上的国王,他的儿子也死了。但是他没有像大流士那样逃跑,而是死战到底,亚历山大最后还是劝降了他,并和他成为了新盟友。海达斯佩斯河之战到此结束了。
根据阿里安记载,波鲁斯手下战死了三千骑兵和两万步兵,全部战象和战车都损失了;马其顿战死步兵80人,骑兵230人。狄奥多罗斯记载波鲁斯损失一万两千人和85头战象;马其顿战死骑兵280人,步兵八百人。无论哪个数字,都说明这又是一次亚历山大的大胜。但是,他的战马布塞法洛斯却死在了这里,估计不是战死而是年老体衰而死的。他为自己的马修了一座城市纪念,还另外修了一座叫尼西亚的城市。
随后他继续向东前进,希望能看到环绕世界的外海。他的最后目标在恒河边,对岸就是难陀王国的庞大军队。但是,马其顿人已经疲于征战了,他们用沉默回应了亚历山大的战前演说。愤怒的国王把自己关在帐篷里两天两夜,不愿意见他的将军和士兵。但是最后,亚历山大还是顺从了大家的意见,下令南下归乡。路上他们进入了马利人的地盘,期间又爆发了战斗,在一次攻城战期间,身先士卒的亚历山大身负重伤,但是活了下来。他们终于到达了印度河河口。
最后,亚历山大将自己的人分成两组,一组由尼阿古斯带领,从海上返回,一组由他自己带领,走陆路返回。实际上,陆路比海路更危险,因为亚历山大希望穿过千里无人的格德罗西亚沙漠。由于观星家没能完成导航任务,他们走上了歧途,很多人干渴而死,最后亚历山大亲自带领众人回到正轨,找到了水源。尼阿古斯的船队最后抵达了波斯湾,沿着幼发拉底河口进入底格里斯河,最后在苏萨和亚历山大胜利会师。
亚历山大将巴比伦确认为新的国都,他在宫廷里引入了波斯人的礼仪,自己带头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的联姻,还大量招募东方民族加入自己的军队。一些不满他和野蛮人交往甚密的军官发动了造反,亚历山大像对待任何反抗他的人一样把他们镇压了。帝国的一位财政官因为贪污腐化而潜逃,亚历山大下令捉拿归案,不过在那之前贪官就被杀了。须知,亚历山大想要建成的不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而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一个民族,一种混合的文化。这点从他积极对外传播希腊文化,又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政策上就能看出。
他的名声越来越响,西方的罗马人、迦太基人、西西里人、高卢人都知道了他的存在,万国来朝的一幕在尼布甲尼撒宫里一次次上演。然而在他的故乡希腊世界,越来越多人开始厌恶他,厌恶他自视为上神之子,厌恶他的暴君政治。不过亚历山大并不想一直这么坐在王位上,他已经在酝酿一次阿拉伯半岛的远征。但是就在那之前,亚历山大就病逝了。
据说亚历山大死前曾经将自己未完成的计划交给了克拉特罗斯,里面提到,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向西征服迦太基、罗马和高卢,最后一直推进到直布罗陀海峡,然后再组建船队环绕世界航行。现代人都认为这个计划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但是,这也许正是亚历山大的天性。自从他踏上兴都库什山之后,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要看到更多的世界,他的敌人只是阻挡他向世界尽头前进的人。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人纷纷嚎啕大哭,波斯人则剃光了须发发丧,大流士三世的母亲绝食自杀了。他的帝国被将军们瓜分了,安提柯在小亚细亚、卡山德在马其顿,利希马库斯在色雷斯、托勒密在埃及、塞琉古在波斯。亚历山大真正的继承人——他的儿子最后也同母亲一道被卡山德处死。后者登上王位,开启了短暂的安提帕特王朝。
以上几位主要的继业者中,安提柯在前301年伊普苏斯之战中被杀,卡山德在前297年病死,塞琉古在前281年被刺杀,利希马库斯在前281年库鲁佩迪姆之战中战死,只有托勒密在前282年寿终。马其顿在安提柯王朝的统治下继续存在,直到被罗马吞并;东方的塞琉古帝国统治继续延续,直到在帕提亚人的进攻下丢失了大量的土地,最后也被罗马灭亡了。继业者留下的国家中,只有托勒密的埃及活到了最后,在末代女皇死后依然被罗马吞并了。
亚历山大帝国极东的土地一直不安稳。孔雀帝国的皇帝旃陀罗笈多从塞琉古那里又夺取了旁遮普地区,双方又交战了一段时间。不过随着孔雀帝国的衰落,极东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开始了四处扩张,他们的足迹比亚历山大还要远——向南深入了恒河谷地,向东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了今天中国的喀什和乌鲁木齐,在那留下了希腊人的足迹。希腊人的到来再次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辉煌的犍陀罗艺术就是希腊-佛教文化融合的象征。
亚历山大去世之后,他的故事在各种民族的语言里被继续讲述。从恺撒到拿破仑,历代的英雄豪杰都将他视为偶像。再也没有人能重现他的伟业,然而他用短暂一生开启的那个时代,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财富。
Macedonian Phalangite vs Persian Warrior(Osprey Combat 40)
The Army of Alexander The Great(MAA 148)
Macedonian Warrior: Alexander's elite infantryman(Warrior 103)
Alexander 334-323BC: Conquest of the Persian Empire(Osprey CAM 007)
评论区
共 4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