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是近未来,人类已经实现了太阳系以内的太空殖民计划。为了维持太阳系内地球为中心的政权体系稳固,建立起“太阳系安全维护部队”,大量的“蜻蜓”太空战斗机作为基本太空作战单位(想到了吧,就像“钛战机”)。
我考虑到它的作战环境与造型,这是一部“太空专用战机”因而不必考虑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原理,升力这个问题就不需要考虑。事实上,我觉得钛战机和X战机都不可能在大气层以内执行任务,除非具有玄学的‘“反重力技术”。不用围绕空气动力学设计外形,所有的功能结构都直接外露,具有粗矿的工业美感。
造型参考的是一些比较“慢速”的作战飞行器,比如A-6“入侵者”攻击机,Mi-28A 武装直升机等。
对于战斗机而言,强调战场机动性,推重比非常重要。它装备小型核能引擎,主推动器在背部。因为太空作战,气动面操纵是不可能的,只能靠小型姿态引擎来提供矢量推动。姿态调整引擎很小,而且推力有限,因此我将其放置在四只太阳能板的顶端,这样是为了利用杠杆原理增加力矩,以较小的推力获得比较大的姿态改变能力。其实太阳能板提供的能量很低,但是既然需要这个“长杆”,就添加上,能多提供一点儿电力也好。
太空作战,我考虑应该主要依靠能量定向武器,比如,激光炮和电磁炮。电磁炮需要比较多多的电磁线圈和长轨道,因而不适合小型战斗机,因此,我给它装备了四门激光炮——什么?光子鱼雷?这玩意儿你相信它能用?
四只看起来的巨大“复眼”都是激光炮的炮口镜头,覆盖范围比较大,可以减少机械转动装置(降低故障率和能量消耗)。只有机头这一门有机械转动,扩大射击范围角度。
近未来嘛,基本都是基于现代技术的高端演变版本。最重要的设备是电扫描雷达AESA,位于顶端,机腹部,和“尾翼”上。说明一下,这个“垂直尾翼”不是为了提供气动操控和安定面,只是为了容纳电子设备。此外是全向光电探测设备EOTS,主探测镜头在头部,其它各个方位都有其它的镜头,综合投影在“海象”的头盔里。没有直接的透明风挡——因为不需要。因此,“海象”宇航服可以看做是整个作战系统的一部分,它要整合接入战斗机本身的系统当中。
飞行员从执行任务开始,就装备好宇航服,以“立姿”站在逃生夹仓以内。哎,失重状态,没必要“坐着”,甚至拿大顶也可以。电子战系统位于机尾部。这个机尾的存在也是为了“拉长”机身,容纳更长的天线,覆盖更长的波段。
为了能够让战斗机中队可以迅速从母舰进入战区,我设计了“突击运输装置”。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战斗机自身的能源浪费,而且免除复杂的编队,能够以更快速度投入作战。每个运输单元装备6架折叠“机翼”后的战斗机。设计灵感来自B-52轰炸机炸弹仓内的CSRL系统,用来运载和投射空射AGM-86巡航导弹。
制作还是挺简单的。先在Zbrush里选择一块方形“胶泥”,堆挖填补,捏出基本的外形。重新拓扑多边形,导入Maya继续处理。整体过程没什么难度,符合设计意图。
评论区
共 3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