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已经接近了尾声,节前特意给自己安排了个任务,把自己截止到现在已经看过的书在脑子里过一遍,选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朋友们。
总的说起来今年在读书上面,确实收获很多,不光是数量上超额完成任务,也在质量上胜过了前几年,有很多书引发了我更多的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探究,这方面收获满满。并且,今年的读书也增加一些专项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领域深入的找些书来看,这些书也确实回答了我之前不少疑问。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把这些收获和大家做个汇报(下面这些书都是从今年读过的书中选出来的)。
这本书前几天才刚刚放下,我就把它放到了这次推荐书单的第一位。
我大概花了整整两周的时间来啃完这个接近500页的大部头,第一个印象就是盛名之下无虚士,确实是干货满满,令人折服。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他的《思考,快与慢》已经算是研究人类思考模式方面的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因此他和其他两个人的这部联合作品,我早早的就把它放到了必读的清单中。
除了折服之外,我对书里的一些内容在认同的同时,也开始深入的思考。这本书主要的内容是在讲判断和决策领域的建议,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
“哪里有判断,哪里就会有噪声,人们之所以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很多的时候就是因为忽略了’噪声‘的影响”
—— 《噪声》原文
这句话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人类这个族群,如果我们要是用自己的大脑来作为唯一的评判依据或尺度,很有可能会陷入错误而不自知。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其实这句话也是我下面推荐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核心,只不过这本《噪声》往社会和组织的管理上更靠近了一步。
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些减少或者杜绝噪声的做法(这本书把噪声类比成疫情,因此减少噪声的做法和防疫的手段有些雷同,在这本书中称之为“决策卫生策略”),比如选择那些更好做判断的人,采用中介评估法来做组合决策等等。
这本书非常精彩,但是却始终有着一些迷惑困扰着我,在我来看这本书的内核其实是控制论,是期待人类进化或者是社会进步过程中能够更多的借助工具和算法,以便更好的决策,但是对于我这样的人类来看,人的内心是需要自洽的,是需要能够有掌控感或者是能够在算法面前有选择的空间和余地的,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带来的反思就是 ——
当然这个是玩笑之语,更多的讨论我觉得还是大家自己去书中好好的读一下,看看会不会有这样的思考。
这本书我是在年初的时候读的,正好和《噪声》一头一尾,也算是有始有终。要说著名和流行的程度而言,《思考,快与慢》可是这几年风头无两的畅销书,之所以这么的有名,我个人认为是它颠覆了太多人的直觉,让读者发现原来自己的大脑是这么的“不顶事”,振聋发聩之余让人不禁抚髀长叹,自己要是一个:
“进化了的神人”
——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
这本书其实也是在讲人类个体的用大脑直接来进行判断或者思考时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书中把大脑的思考方式分成了快系统和慢系统两套模式,这个绝对让人眼前一亮。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千万要多用自己的慢思考能力啊,而不要上来就做出轻率的判断和结论。
这是一本老书,和它相遇有些晚了,不过仍然不算迟。总的来讲我强烈推荐它的理由是:这是一本关于修行的书,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成长以及如何淬炼自身的修行手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前几年看过的《禅和摩托车维修艺术》,都是关于迷惘、困局和突破的书,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一个标签是“灵修”时——会心一笑。
这也是非常著名的一本书,是远远在《乌合之众》之上的一本书,当然它也是将最新的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汇聚成一身的一本奇书。其中林林总总的让人意外的研究表明,人类这个族群,真的是非常容易“被操纵”啊,不论是被营销、被洗脑还是被服从上,人类是一个可爱和可恨的也是可怜的族群,然而社会(模因)还是继续的发展着、演化着、覆灭着和重生着。
这本书怎么推崇都不为过,信息量超大,而且让人信服,不愧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圣经般的存在!
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大部头长篇小说,据说是莫言一气呵成的,这是作者在怎样的一个激情催动之下完成的啊。古人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今有莫言一气呵成长篇巨著。
这部生死疲劳是我第一次正式的读到莫言老师的作品,必须承认我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效应之下把它放到我的阅读清单中的,但是一读进去就再也放不下来。我后来在我的豆瓣书评中简单的评价了这本书 ——
“莫言的小说真是字字如刀啊”!
——我自己在豆瓣上的评价
能读到这本书确实挺意外的,主要是自己很少读类似的作品,一方面是自己已经过了为优美文字叫好的年龄了,另一方面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也没有放在这个类别(尤其是中短篇小说)上。
今年早些时候,很偶然的机会听一个节目中说,这本书是近期文字最优美的一部作品,另外也看到了豆瓣读书中对这本书的评语,其中“清新”、“幻想”这些关键字吸引了我,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国内的现代文学现在是个啥样子,自己已经完全不知道了。
好奇驱使我看了这本书,结果是一场身心愉悦的奇幻文字之旅。这书的文字真的是好啊。
作者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充沛着对山水的情感,和信马由缰般从容的幻想。
我用目光追随着一笔一画,在石板上游走,忽然间得到一种无端的信心,觉得这些字迹是长存永驻之物,即便石碑被毁成粉屑,它们也会凭空而在,从从容容,不凌乱,不涣散。它们自己好像也很有信心。看了很久,我站定了,闭上眼,过了一会,在黑暗中看见那些笔画,它们像一道道金色的细流,自行流淌成字,成句,成篇,在死一样的黑里焕着清寂的光。我睁开眼来,心中安定。
看着作者——陈春成的文字,总有种错觉,觉得我正在看的好像是来自朱自清的文字,隽永和清新,真的如一弯在山间潺潺流动的小溪一般。
最喜欢这部作品中的一篇是“竹峰寺”,强烈推荐。另外“夜晚的潜水艇”那一篇也非常棒,其他的还是让大家自己去读一下吧,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最爱。
另外我也想要补充一个事情,就是关于出版策划方的——理想国。这家出版机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家,他们出了太多的好书了,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的反智传统》、《娱乐至死》等等。希望他们的慧眼能够发现更多的如《夜晚的潜水艇》一样的好作者和好书。
总的来讲,我非常欣赏这部作品的文字表达力,在娓娓道来的同时让人内心涌起强烈的情感,让人共鸣的作品我认为都是值得让人花时间在上面的,因此我强烈推荐。
要说宇宙中还没有被人类解开的最大的奥秘是什么?我认为时间绝对是排在最前面的一个。
时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间作为度量单位,为什么是变化的?时间是有方向的,那么它可以逆转吗?我想穿越,人类有可能造出时光机器吗?
以上这些我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思考过,尤其是国人受黄易大神《寻秦记》的影响,进而受流行了几十年的穿越剧的影响下。
根本来说时间就是熵增,宇宙中并没有纯粹的客观存在的时间,因此人类所说的“当下”其实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是瞬间的过去和马上要到来的未来。我们所说的“过去”其实就是我们留下的痕迹。
而常规意义上所指的自由意志的“我”和世界上的“物体”一样,都是一系列“事件”的状态。
另外,这本书说时间是无知的,信息的模糊导致了时间,所谓的“过去”只是一种特殊的状态。维持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
以上我的总结,不能说我读懂了,我只能说好像读懂了的部分,真是过于震撼!因此大家还是直接去看书吧!强调一下,总的来讲,想要时间逆转其实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穿越的我,已经死了这条心了……
这两年我们花在新闻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太多太多,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千头万绪的言论,让人搞不清为什么,所以希望找寻平静的我从源头开始挖掘,从事情的最根本的方面切入,寻找为什么。
而这,是从哲学、宗教、政治这些维度开始的探寻之旅。
这本书是拉塞尔·柯克写的非常著名的一本政论书,为啥说它著名呢?是因为它影响了太多的耳熟能详的美国政要,比如里根,布什,甚至是后来的特朗普。
讲到这里我说句题外话,我记得去年特朗普访问意大利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原文我忘记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美国和意大利有着共同的文化和政治传统,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罗马。” 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特不靠谱”其实说的没错。
简单说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在当时其实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新的一代开始了迷惘(和现在的美国差不了太多),所以作者希望借助这本书来告诉当时的美国人——“美国为啥是美国”、“美国需要坚持什么”,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来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看过之后,关于美国我们可以回答一些背后的问题,我简单罗列一下,比如:
为啥美国的宗教氛围这么浓烈?
为啥说美国是一个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的新教国家?
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到底是个啥?
美国人的立国理念来自于哪里的?
因此我力荐这本书!并且给了这本书10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认同书中的观点,恰恰相反,我其实是不认同其中的很多内容。给了10分是因为作者探寻思想和宗教的发展根源脉络,尝试给美国之所以是美国打上烙印,强化美国人身份认同的做法,我深以钦佩。
我同时想到的是另一侧,我们的知识分子却在做另外的事:“不停的将自己的历史和身份进行解构”——这其实相当于不停地告诉普罗大众,精英之所以为精英,而不是告诉普罗大众我们是谁,为什么我们是华夏。
我想,我们对“华夏人之所以成为华夏人”的思想根源的探寻还差得很远,希望知识分子们能够持续的建设这一体系,不是只有一地鸡毛。
这本书是比较少见的访谈体非虚构类作品,看着社会学家项飙和记者吴琦的酣畅淋漓的对话,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到项飙教授作为学者的一种治学的方法和态度。那种“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自己放进去的态度,我真的非常的钦佩也非常的喜欢。
另外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对我而言是非常有启发的。其中项飙提到的每一个个体“乡绅式”的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证主义思想,非常地有见地,不愧是跟随改革开放一步一步走过来既有格局又能沉下来看问题的学者。
这本书是讲“语言学”的,是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学科领域。前一段时间有幸在得到APP上读到了这本书,看过之后我特意去B站上找了些中国古汉语的读音来听,真的非常有趣。
之前一直都有种说法,说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发音——以北京话为蓝本的读音——其实是清朝之后才出现的,而明以前的读音是现在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的说法也有),我看过这本书之后,终于给了我一些答案。
这本书里面还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现原来华夏和周边的国家的联系要远比我们知道的更多,这些国家包括了越南、缅甸、泰国、日本、朝鲜,甚至远到欧洲。
世界上的各民族叫母亲时为啥都是叫 “ma”;
“哥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为什么北方普遍吃“梗米”,而南方吃“籼米”;
为啥中国人叫父亲为“爸爸”。
语言的演进可以算是是历史的一把钥匙,开启很多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历史真相。我建议各位看官看完这本书之后,去B站上找一下中国古汉语的发音听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听懂的。
据说微软把这些古汉语的发音都放到了《帝国时代4》这个游戏里,资本家真是有心了……
我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些犹豫,主要的原因是这本书和我的口味不是很合,不算是我的偏好。不过作者的文笔确实是非常好,往往于细微处见功力。另外作者观察社会和人文的角度也很赞,值得推荐给大家。
这是一本随笔记录,描述了作者旅居英国的一些生活日常,细微处的描述非常生动、有趣和温情,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拥有人文精神的学者。他自认不喜欢宏大叙事,往往希望随性的记录生命的点点滴滴。比如,
裸露的生命记忆,多半零碎,不见雕琢,直至尘扬灰灭,终被遗忘。我不相信宏大叙事,所谓的宏大叙事,至多是日常与生命的记忆之墓。
不过我还是觉得作者有些许的孤芳自赏,文字间缺乏更多的深入洞见。当然作为一本随笔也不能要求它过多。
这本书是今年看过的有限的几本和专业、工作相关的书,平心而论里面确实有很多干货。这些干货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关于AI发展的思考,以及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书,作者在这一领域有很深刻的洞见。
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大热,市场上有太多的试图描写未来趋势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书籍,但是往往都是追捧和热炒的态度。类似这本书能够既有客观的论述AI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热门领域方向的,又能客观分析AI对比人类智能的局限的,少之又少。
这本书点出了AI到底是怎样的智能,离人类的智能的差距有多大,这一点上绝对是近来相关书籍中最为冷静和客观的,点赞!
作者梅拉妮·米歇尔师承侯世达,也是著名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的客座教授,这样的资历写出来的书确实非常有权威性。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其实是客观和冷静,对人工智能发展既有期待又有警醒,提醒我们正确的看待这一个未来之路;也告诉我们,其实人类智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能力,我们无需妄自菲薄,如果 AI 还是对于这些能力和现象中寥寥几种进行分别的模仿,并不能让我们看到 AI 发展的本质。
四星半推荐,这本书非常全面地概括了中古时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把西方哲学家的传承体系和脉络交代的清清楚楚,也把中古时期的西方哲学流派和哲学家一网打尽,对于我这样想要了解哲学的小白来讲非常适合入门。
这本书开篇以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著名的一幅画作作为背景,描述了希腊时期著名的《雅典学园》。据说画中描绘了当时将近60位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尤其是画面中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更是众星捧月的C位。
这本书在全面的呈现哲学发展脉络的同时还用不同角度来点出每个流派的局限和问题,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唯一可惜的是书名叫《认识世界》,但是基本上没有同时代东方的思想体系,轴心时代的各大家少了半壁江山,可惜了。
另外我对所谓的东西合璧或者所谓的借鉴都是不以为然,因为我更认同的人类思想体系是西方哲学体系是西方的,东方的思想是东方的,体系不同何必要牵强的拿西方的体系来解构东方思想呢?!
“宇宙由故事构成,而非原子。”《认识世界》在扉页上引用女诗人穆里尔·鲁凯泽的诗句。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在今天是被主流叙事推崇和认同的,社会也确实从科技的发展中收获巨大的收益。
不过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去年刷屏的那篇著名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算是揭开了技术进步和人文关怀、文化发展冲突的一个侧面。
这种书主体上讲的就是技术和人的关系问题,批判新式的“机器意识形态”和“唯科学主义”,希望能够回归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这本书总体的意识形态是保守主义的,不过还是值得认真仔细审视和阅读。其中针对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会导致的“技术垄断”和“科学权威”观点值得让人警觉,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辩证的看待”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是如何的重要。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才是发展的主导,而不应该交给技术来主导”(虽然人本身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其实也存疑 )。
最近 Apple TV+ 上线了根据阿西莫夫这部经典的《银河帝国》系列改编的《Foundation》,看得我是热血澎湃(第一集热血澎拜,第二集心情就直接跌入谷底,这改编的是个啥……)
这部科幻黄金时代的不朽的科幻巨著——《银河帝国》也是我近十年来看的唯一一个一整套完整版的小说,上一次看完一整套书还是几十年前的金庸小说系列。
在科幻历史上,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基地》、《银河帝国》、《机器人》三大系列已经成为科幻史上的不朽篇章。
这一次这三大系列都放到这套书中,让我一次看个够。如果你要是喜欢科幻小说的话,那我会强烈建议你先看这套书,再看 Apple TV+上的美剧 。
在本次推荐书单的结尾,我还想简单吐槽一下这次Apple TV+ 改编的《基地》系列。第一集确实看得我热血沸腾,虽然有些和书里面的人物对不上,但是大体的设定不算完全走样。但是看过第二集之后,我的观感就完全不对——这改的是个啥?不仅仅是白男变黑女的ZZZQ,也有把阿西莫夫提出来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彻底歪曲的问题。剧里的女机器人应该就是原著中的丹莫刺尔,但是为啥她能够指挥人类来杀人的,导演你把“机器人三大定律”抛到爪哇国去了吗?
评论区
共 2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