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秀夫(后文称小岛):从小学开始吧,最开始从大概的印象入手,设计一个诡计。不过就算设计出来了,那时我也没有电脑,所以插画都是自己手绘的,甚至连腰封都是自制的。
小岛:当然,就像《神探可伦坡》那样的サラブックス文库风的腰封,上面写着“XXX绝赞”之类的。
上了中学之后,终于开始尝试写中篇小说,当然是科幻的。但当时来说可是自信之作,不过因为其实写的很烂,只敢给朋友和母亲看,然后还请朋友写了后记,结果朋友的后记比我的小说写的还好。
小岛:那并没有,上了中学也还是没有电脑,只能在稿纸上手写。那时候稿纸都是我自己去买的,绿色的竖排稿纸,如果不是这样的纸我就不写,还挺有作家的架子。
我还特意在家旁边的店里定了好多这样的稿纸,虽然只是中学生,却颇有作家的感觉。说起稿纸,不是也有那种普通的稿纸吗,茶色的两开稿纸,那个我完全不行,用不来用不来!所以只能去文具店订购,然后“来吧,开写吧”,然后就写出来了。最初的时候写不出长篇,只能像刚萌芽一般写一些微型小说,之后就一直写下去了。最开始写在笔记本上,之后再誊写在稿纸上。最后开始写长篇,一直写到了大学,但那是就不仅是想写作,还想拍电影。中学的时候,借着朋友的摄影机在朋友家拍过8毫米胶片的电影,但朋友只是想玩一玩,不是很认真,最后也没有拍成。想着这可不行,要是有身边有USC这样的学校就好了,可惜并没有。身边也没有一心想要拍电影的朋友,大家都想着升学。为什么只能一个人创作?每天去学校,在体操部练体操,弄的满手是血和镁粉回到家里,一个人在稿纸上写着小说,一天二十页。
小岛:现在就好多了,做游戏的话,大家也都会来玩,这是多么奢侈的事啊。那时的我都是抱着“谁回来读这样的书啊”的想法写作的,写完也就只给母亲读一读。但母亲也完全不能理解,边看边问“你这里面说的驾驶舱指的是啥啊?”,所以只能回答“算了算了你别读了”。但因为我的字写的很差,母亲的字写的很好,所以还帮我誊抄过小说。但母亲总是抄着抄着就开始改我的小说,“别改啊,怪傻的!”“但这文章写的很怪……”。
小岛:她读的很多的,她当年是那种会去かっぱ横丁的旧书店,在那买五本书,读完之后就直接在车站的垃圾箱扔掉的人。家里明明没钱,却全是书。
小岛:对的,我的房间里堆的都不是纯文学作品,而是早川科幻文库之类,无法向他人炫耀的娱乐书籍,去我哥哥的房间则会看到 《青春之门》 (青春の門)之类的色情书籍并列而置,偶尔哥哥不在的时候也会去感叹“啊,用来手淫的。”“这也行?这不都是纯文学吗?”。暑假的时候经常用有那种不得不写的读后感,那时候一般就读一些 谷崎润一郎 之类的,那时有名的作家基本都读过,包括 山本周五郎 等等。 还有《世界文学全集》之类的, 安部公房 也是在那时读到的。在松本清张之后又一个改变我一生的作者就是安部公房了!偶然间读到了《他人的脸》(他人の顔),刚好哥哥也读过,说是很了不起。之后还看了勅使河原主演的电影,感叹道“这是啥玩意儿啊!”并写了观后感,然后观后感还被表扬了。之前写的文章从来没被表扬过……虽然并不是像画作或者是雕塑一样的作品。虽然自己的文章写的并不好,自己也不是很喜欢,但只要写了就会在众人面前得到表扬,想着“只要写安部公房就会被表扬,还能在比赛里得奖”,自此便喜欢上了安部公房。 安部公房和 理查德·麦瑟森 (Richard Matheson)算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经常会感觉到孤独吗?不只是科幻,即便普通的现代故事,主人公也常常被孤立而置。那时对理查德·麦瑟森和“ 天外魔花 ”的杰克·芬尼(Jack Finney)很着迷,所以那时我写的也都是这种类似的题材,或者表达的东西差不多的作品,所谓的“元”科幻。《1984》也是如此,还有虽然时间上较晚一些的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也是。对我来说得两大作家依旧是安部公房和理查德·麦瑟森,虽然在日本知名度不太高这点有些可惜。 小岛:这个其实也是在电视上,《散落之青》(青が散る)的电视剧。因为有 二谷英明 的女儿二谷友里恵出演,之后还去读了原作小说,非常的有趣。之后就往回追溯,读了 《春梦》 (春の夢)和 《泥河》 (泥の河),还有《 优骏 》(優駿)。明明是关西作家,文章却并不复杂,这点十分厉害。那个时期的我可能已经放弃了拍电影,在进入游戏业界之后也在读宫本辉先生的书。 因为自己也写日记,在读了宫本辉先生的日记之后感叹“这号人怎么连日记写的都这么好!”,感觉十分受打击。而且宫本辉先生十分有男子气概,筒井康隆先生也是。
小岛:大学时期虽然读宫本辉,但绝大多数还是海外的翻译作品为主,可能占了九成。所以受此影响,会为了强调事物而是用各种标点符号,同时也收到英语中关系代词直译风格的影响,比如“那个男人——虽然不清楚其目的——在某个深夜到来了”这种句子,用上“——(之后怎样怎样)”这种写法就显得很酷,多棒啊(笑)。
小岛:就像是明明不会说却还要硬拽英文一样。不过大洋彼岸的小说,在细节描写上确实很讲究,就算是描写一条坡道,也会细致到石阶上的是石头如何滚动,还有饭桌上摆放的凤尾鱼之类的。可能是日本作家大多是以连载为主体写作的缘故,不会有那么细致的描写。海对岸的作家们很多都是经过成年累月的调查与研究,在细节方面都做得很厉害,我受他们的影响很大。另外,一三人称人的使用也很特殊,日本的小说只要把自身(周围)的所见所闻描写清楚便可,十分轻松。极端点说,会直接写“我去了厕所”的是日本文学,通过对厕所的描述来让你知道这一点的是外文书。这时感觉上完全不同的写法,我是倾向于外文作品的一派。
小岛:如果是没有这一点的作品我就不喜欢,即便是更文学的作品也好,也不过是平淡的描绘日常就结束了不是吗。我现在还在读的东西,是那种故事情节有趣,细节也很丰富的作品。 皮耶尔·勒迈特 (Pierre Lemaitre)就是如此,这样的作品才会吸引我。但这十年也读了不少北欧的悬疑作品,倒也是不白读,虽然没有那些描写,但依旧非常厉害,让我大吃一惊。 我不怎么读亚洲的作品,这也算是我的弱项,不过亚洲的电影还是会看的。现在的我已经不怎么读悬疑作品了,曾经读过很多 真保裕一 先生的作品, 内尔森·德米勒 ( Nelson DeMille)也读过不少,我是那种只要感兴趣就会一口气读完,而且如果有前作也必须把之前的作品都回溯一遍的人。 读过冒险小说和硬汉侦探之后,成为了公司社员的我又迷上了现代恐怖题材。那时很流行 迪恩·孔茨 (Dean R. Koontz)和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书,金的书我没怎么读过,孔茨、罗伯特·麦卡蒙(Robert R. McCammon)和 保罗·威尔逊 ( F. Paul Wilson)的书读了不少。我和威尔逊先生是邮件之友,他们那一挂作家我都很喜欢。 小岛:麦卡蒙不是写了不少模仿史蒂芬 · 金的故事嘛(笑),《饥渴的他们》(They Thirst)之类的。但我觉得麦卡蒙的故事更有趣,迪恩·孔茨读了不少之后就厌倦了。史蒂芬 · 金我读过《黑暗的另一半》(The dark half),《末日逼近》(The Stand)读到最后十几二十页就放弃了,最后的最后还有什么垃圾桶之类的内容……绝对没有麦卡蒙的《天鹅之歌》(Swan Song)有趣。
——《末日逼近》的最后出现了好多和主线无关的故事吧。
小岛:麦卡蒙再加加油啊,希望出现了纳粹幽灵船的《夜船》(The Night Boat)可以复刊。还有有狼人出现的《狼之时》(The Wolf Hour),那个可以拍成电影啊。
——是的,但是那时麦卡蒙的作家生涯陷入了僵局,比起娱乐性的作品,他更像写一些文学性的东西,比如《飘》一样展现历史长河的作品。总之,在娱乐与文学的夹缝之间挣扎的他也因此中断了十多年的笔耕。
小岛:“麦卡蒙啊,我跟你说,你就来写僵尸吧(笑)!在U型潜艇上有僵尸出没,这种东西一般人绝对不敢想也不敢写。”类似这种。
——着眼于现实题材的《曼因》(Mine), 《奇风岁月》 (Boy`s Life)和 《向遥远的南方》 (Gone South)等作品的娱乐性其实也不差。 小岛:不过现代恐怖热潮一过,在日本也卖不太动了,麦卡蒙也转型去写 《夜鸟曰》 (Speaks The Nightbird)这样的作品了。 ——好像想走的文学道路也是从那部作品开始的,那也是一个大部头系列的第一部。
小岛:啊?是这样的吗?第二册之后的内容我也想读一读,快交出来。
小岛:因为想写书腰的推荐语,什么“超越《你的名字》(新海诚)的作品”之类的。封面上写“那个男人!”,内封写“那个魔女!”,肯定能大卖。
——那可真是太屌了(笑)。结果却是史蒂芬金留给日本读者的是娱乐与文学并存的作品,至今仍定期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
对于上述提到的现代恐怖题材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小岛之前写过的一篇介绍斯蒂芬金和《撒冷镇》的文章,其中对于上述提到作者和作品均有介绍。 译介丨小岛秀夫:《撒冷镇》 小岛: 迈克尔·克莱顿 (John·Michael·Crichton)也去世了,大家都对迈克尔·克莱顿有很深的误解,以为他是更技术层面的人物,但其实他的作品的主题每次都很厉害,走在时代的前沿。无论是性骚扰的题材,还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题材,甚至被肖恩康纳利翻拍成电影,最后乃至现在都还未实现的纳米机器人题材。 不过,克莱顿的小说中的的登场人物都没什么个性,大家都一样,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也好,显得十分克莱顿风格。最近重新看了 《西部世界》 的电影,这次的电视剧版怎么样? ——第一话已经播了,电影来说作为机器的仿生人确实很恐怖,不过这次的电视剧版中的仿生人都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并把自己当成了人,这一点很有新意。不过我比较在意的是电影版里不只有一个“西部”世界吧。
小岛:嗯嗯有三个,不过因为经费不足,其他两个世界只有短暂一瞥。
——这次的电视剧版,对于是否会出现“西部”之外的游乐区域这件事,似乎已经在美国本土观众之中引起了广泛讨论。
根据制作人的采访,是从《GTA Online》和《荒野大镖客》之类的开放世界游戏中吸取的灵感,所以搞不好会有点像游戏。其实原本克莱顿的电影本身就是游乐场,我更倾向于以开放世界的观点,而不单单是“西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然后因为气质上不太像电影,所以拍成了电视剧吧。
——原来如此,全世界以克莱顿为目标的作家有很多,但本职工作是学者或者一味追求专业严谨性的话就会忽视娱乐性,确实是个难题啊。
读到的书终会成为创作的基石,以及小岛监督想要如怒涛一般讲述推荐的一众书籍,更有新作受到的启发与灵感之源!皆在访谈的最终话之中揭晓。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