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1993年一直到现在,高校科幻协会一直处于摸索期,总是在几年一次的注销潮中激流勇进,注销一批又成立一批,总数也在这样的反复叠加中慢慢增长,有七个省份还从未有过科幻协会的创建记录,而绝大多数注销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接任社长和活跃成员。2023年是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可考历史的三十周年,在那时,我们——或者说科幻协会本身会给出更好的答案吗?
1993年,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中国第一个高校科幻社团诞生雏形,也是四川省第一个成立的高校科幻协会,挂靠于四川联合大学电子&电脑协会下,1998届会长张启明于1998年11月24日将科幻协会独立注册,从科幻部门转变成校级社团,后连续多年蝉联四川大学十佳社团,连续三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科幻团体奖“称号;其于1998年编撰的会刊《奇点 / 临界点》也是目前可考最早的一本高校科幻迷杂志。
1994年,天津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校的几位科幻迷热血创建了科幻协会,分别为天津市和江苏省第一个成立的高校科幻协会团体,由于没有成熟的体制和管理,一年后均因传承问题注销,两校协会此后又多次重建(天津大学于1994,1997,1999,2012、南京大学于1994,1997,2000,2001,2002,2006等)。其中天津大学在1999年是以挂靠天文协会的形式存在,故在古早资料中其自称为“天幻”,而南京大学科幻协会在2005年处于注销状态,因此未能参加南京高校科幻联盟(第一代)的创建。
1996年,饶骏(现为天宫二号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副主任)创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是北京市第一个成立的高校科幻协会(可考,更可能是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天文性质社团与科幻性质社团的联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科幻联合会”并创办官方网站“地下室科幻网”(1999-2003);北京师范大学于7月14日举办首次北京师范大学科幻节。接着是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节,于是活动没有继续办下去,后又在2001年举办了一届。
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科幻协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远瞩科幻协会成立,后者为黑龙江省第一个成立的高校科幻协会,两校在2000年合并,于2005年注销。
1998年,重庆市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重庆师范学院),台湾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台湾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两地数个高校科幻协会(哈尔滨理工学院,吉林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共同发起并建立“东北高校科幻协会联盟”(1998-2000),联合衔接科幻书屋和长春中学科幻迷于1999年开展“99长春高校科幻节”,可惜相关活动在2000年被部分中学家长认为干扰学业,以此为由状告至教育局,科幻活动也从此没落。 1999年,上海市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由李梦吟成立(复旦大学);陕西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由小黑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安徽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幻世界杂志社也在该年进行过一次全国高校科幻协会的信息收集并发出了“创建100个科幻社团”的倡议,但在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后也始终未能找到后续情况披露。由于缺乏规范制度与接手人,一批高校科幻社团在1998~2000年注销,中国高校科幻协会也迎来了第一波科幻协会注销潮,其最特殊的特点即“成立后在一两年内迅速注销”或是“四年后毕业没有接手人被自动注销”,该特点在之后几次注销潮中亦有体现。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高校科幻联盟“高校科幻同盟”(1999-2003)于1999年夏季成立,管理成员一共有三代,分别是霍栋(天津幻迷,1999-2001),刘婕(武汉大学科幻协会,2001-2002)和翟雪莲(东北林业大学科幻协会,2002-2003),2002年3月28日,云南大学科幻协会的创办者梁兴扬(千古逍遥客)制作了高校科幻同盟会刊——如果能考据到原本,将是历史上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由全国高校科幻协会一起联合制作的会刊,尽管参与社团可能并不多。
经统计,在高校科幻同盟正常运作的四年间前前后后共有59个高校科幻协会加入联盟并参与活动,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工业学院科幻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天津职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厦门华厦学院,天津理工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武汉大学,重庆邮电学院,天津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沈阳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这是全国高校科幻协会第一次有组织性地联合起来一同参与和举办科幻活动,其使全国高校科幻社团在1999年~2003年的时间内得到了系统且有组织性的联谊,使科幻协会现存数大大增长。联盟搭建“科幻网上聊天室”,“中国高校科幻协会联谊情况”并为十余个科幻协会建立协会官网。2002年底,由于种种原因联盟与网站停止更新动态,而此前不少协会由于缺乏对外联系的渠道以及接手人被自动注销,于是在2002年至2005年迎来了第二波高校科幻协会注销潮。
高校科幻同盟网站在2004年转移了网站地址,但不到半年也未能继续维持下去。有关高校科幻协会历史资料的磁盘因为一场意外被彻底损毁,还有一个遗失的U盘中保存了当年高校科幻协会管理成员的QQ聊天记录,目前也仍未找到。后来,翟雪莲(心丁)在2005年又创建了“科幻学苑”网站,网站于2008年下线;2010年,人人网成为高校科幻协会的主要宣传平台,但相关数据已不可考;2014年,粿米网(2014-2016)上线,对外展示并推广了部分高校科幻协会的会刊,同时和星之所在科幻书店一同组织了科幻辩论赛;2015年,雷永青和刘允创建了青蜜社团平台,在此后的两年内有不少高校科幻协会加入其中并留下了部分记录;未来事务管理局自成立以来便同北京高校科幻协会关系密切,常对其活动进行赞助;《科幻世界》杂志社自1997年以来的“科幻作家进校园”讲座活动……
科幻迷们从未停止过脚步,不断地创建平台为高校科幻社团的联谊提供条件和帮助。
2000年,河北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石家庄铁道学院);甘肃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兰州大学);湖南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中南大学);云南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云南大学);浙江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浙江大学);江西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华东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发起“东北高校科幻与天文联盟(2000-20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文与科幻协会成立,是继天津大学科幻协会后成立的第二个天文科幻社团。注意,此前的北航和东师是天文与科幻协会均独立,两个社团之间互相联盟,而天大和西建是挂靠天文协会或“一社两性”。
2000年10月,湖南“科幻时空”为庆祝节目开播三周年在湖南大学举行三周年庆典,中南大学科幻协会和湖南大学科幻协会参与活动;天津大学科幻协会发起并主办第一届天津市大学生科幻节,此后两届由天津大学科幻协会和南开大学科幻协会共同举办,2003年举办第二届,2005年举办第三届。
2001年,山东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山东大学);福建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厦门大学);湖北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武汉大学);广东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华南理工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省第一、二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沈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高校科幻联盟”(2001-2002)被发起,在2003年名存实亡,仅剩的一家黑龙江大学先驱幻想社也于2012年注销,但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幻协会(第二代)于2011年再次成立,2019年挂靠在天文协会下。
2002年,河南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河南农业大学),第二个是2003年10月成立的郑州大学科幻协会,;10月26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四所高校科幻协会在主会场成都中医药大学、分会场四川大学举办了首届“成都高校科幻迷沙龙”,会上四川省高校科幻社团联盟成立,但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第一代均在此后几年内注销,四川师范大学到现在也未能再次成立。此后成都科幻协会的联谊也变成了常态化——即“无论是否成立联盟或协会都可能进行聚餐和联谊”,2015年的重庆高校科幻联盟也是如此。 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发起第一届“原创之星”科幻征文,面向北京和天津地区的高校科幻协会成员征集稿件,12月14日进行颁奖典礼,此后征稿范围面向全国,每两年举办一届,共办四届;北京大学科幻协会和清华大学科幻协会于12月7日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北大清华科幻知识友谊赛”,主场在北大;2004年12月办了第二届,主场在清华;2005年12月举办第三届,参与协会增加到四个,共举办三届,接着迎来两年的短暂断层期;两校还合作举办“科幻作家沙龙”。
2004年,清华大学科幻协会主办“首都高校科幻文化节”;随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6)、北京师范大学(1998)、北京工业大学(1999)、北京科技大学(2000)、北方交通大学(2001)、北京化工大学(2002)、北京广播学院(2002)、北京工商大学(2002)、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北京大学(2003)、清华大学(2003)、北京林业大学(2003)、北京理工大学(2003)等科幻协会的成立,北京十余所高校科幻协会于3月26日向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申请成立“北京高校科幻联合会”,尽管审批未能通过,但相关的联谊仍在正常进行。
2005年,山西省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山西大学科幻协会);付昌义于2005年下半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一门《科幻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南京工业大学科幻协会(第二代)成立于2004年10月,付昌义也因此自2005年开始担任南京工业大学科幻协会指导老师,七所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交通学院)于2005年11月13日成立了南京高校幻想联盟(第一代)并于2006、2007、2008、2009年连续四年组织举办“南京市高校科幻文化节”。而随后的2010年一批高校科幻协会注销解散,南京地区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以外均已注销。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高校科幻协会成立(宁夏大学);第一届西安高校幻想节开幕;继中国高校科幻联盟首次联合高校科幻协会后,中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于8月24-2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各地幻迷积极响应,全国高校科幻协会第二次短暂地联合起来在科幻世界的组织下一同参与了大会相关活动,四川大学科幻协会还在会上编排了人列计算机节目,也有不少协会因此被创建,由于缺乏规范制度与接手人,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在2010年和2011年迎来了第三波科幻协会注销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原创之星”科幻征文也在这一年达到巅峰,此前的第二届全国有五大赛区五十多所高校的科幻社与文学社参赛,而在第三届全国共有134个高校的科幻社与文学社参赛;武汉高校科幻联合会(第一代)由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三校科幻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同其他十校文学社联合举办华中地区高校科幻征文活动,于2009年左右陷入沉寂。 2007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幻协会举办首都高校幻想文化周;5月27日,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主办第一届北京高校科幻舞台剧展演并于2008年5月主办第二届,一共两届;10月,11月和12月,北理北科和北航分别各自发起并召开了首都第一、二、三次高校科幻峰会,这也为北京高校进一步的联谊奠定了基础。
2008年12月,第一届北京高校科幻辩论赛举行,后于2010年5月举办第二届,一共两届。
2009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庆祝十周年并为杰出的北京高校科幻社团颁发天马奖;10月,首都高校科幻联盟(第二代)在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的牵头下成立,中央民族大学科幻协会(第二代)解散;11月,首都高校科幻联盟会议,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新加入联盟,接着在2010年5月举办北京市高校幻想文化节,参与社团有北京邮电大学幻文社,北京大学科幻协会,清华大学科幻协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武侠社,中国人民大学科幻协会,北京理工大学科幻协会,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
这次活动之后,北京高校科幻联谊迎来三年的短暂断层期。
2009年下半年,复旦大学科幻协会开始筹备“长三角高校科幻奇幻艺术节”,制作出了一张详尽的《华东地区高校科幻奇幻艺术节策划书》,但最终还是决定将范围缩小,在上海举办一次幻想节并邀请科幻奇幻作家参加。协会联络了上海另外三所高校科幻协会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上海理工大学星火科幻俱乐部和同济大学逐日科幻俱乐部。
2007年6月,同济大学曾举办第一届上海高校科幻论坛,因此四所高校的科幻俱乐部决定组织一次类似的活动并将其命名为第二届上海幻想节。四所高校各自在校园内组织活动,每周末四所大学都有各种活动,持续一个月。复旦举办开幕典礼,交大负责电影放映,上科举行辩论赛,同济大学组织与《科幻世界》主编的见面会并主办闭幕仪式,这便是上海高校科幻联盟——科幻苹果核的由来,他们力图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幻迷活动。除 2010 年外,从2009 年至2017年每年5月份(只有 2009 年是在11至12月)举办幻想节,可惜幻想节现已停办。
第一届(2007,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2009,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第四届(2012,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第五届(2013,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场,上海交通大学) ;第六届(2014,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七届(2015,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第八届(2016,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第九届(2017,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1年,全国大学生科幻爱好者联盟于4月成立,该联盟发起的“科联杯”征文与同时期的“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一同开启了全国高校科幻协会第三次大规模联谊,由周蓉和华中农业大学幻迷碳闪发起,前前后后共联系到国内30个高校科幻社团,对内设立宣传部,策划部和会员部,主要负责两个大活动,分别是科联奖征文和每周一次的线上例会。最初的“科联奖”分为科普作品和科幻作品的征集,有针对个人和科幻协会两种类型的奖项和奖金,受众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第一届和第二届征集一年征稿两次,第三届和第四届改为一年只征稿一次,从2011年10月到2015年10月一共举办四届,2016年未举办。原先的水滴奖由腾讯公司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主要征集科幻电影和剧本,面向全社会征稿,于2016年7月起办。
2017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将“科联奖”和“水滴奖”合并成新的“水滴奖”,联合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滴奖”科幻征文活动(届数按照原先的科联奖算),删去了此前“科联奖”的科普部分征稿。2018年,第三届水滴奖(届数按照原先的水滴奖算)的征集范围彻底面向全社会,获奖名单不再公示高校参赛情况,随着社会投稿的增加高校科幻迷的投稿也被淡化,全国大学生科幻联盟也在2016年名存实亡,全国高校科幻协会也在2015年迎来了第四波科幻协会注销潮,但留下的果实是“水滴奖”每年一次固定的两三名“高校社团优秀组织奖”,每名1000元;其他的奖项还有银河奖在2017年增设最佳高校科幻社团奖项,每名5000元。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两种支持高校科幻协会的模式——设立专项基金以及定期赠书征评。为扶持国内高校科幻社团的发展,微像文化在2017年和2018年设立“高校科幻社团专项基金”,由王千紫负责,于2019年停办;科幻世界杂志社时不时也为高校科幻协会提供一些福利,定期赠送书籍并给予杂志订阅折扣。
2011年5月,随着湖北大学科幻协会,武汉大学科幻协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幻协会和武汉理工大学科幻协会相继成立,武汉六校科幻协会进行聚会将联盟(第二代)再次成立(武汉大学科幻协会,华中师范大学科幻协会,湖北大学科幻协会,华中农业大学科幻协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幻协会,其中武汉理工大学科幻协会未能创建成功)联盟于2013年陷入沉寂。
此前于2009年筹备的江西财经大学幻动科幻协会开始筹划组建江西高校科幻联盟,但科幻协会未能筹建成功,联盟的想法最终停留在2012年。
除了全国大学生科幻爱好者联谊会举办的科联奖以外,还有一个最初由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于2012年发起的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在举办三届以后于2015年第四届起面向全社会征稿,从“高校幻想类社团作品发掘”正式转向“科幻作家作品发掘”,在2016年的第五届改名为未来科幻大师奖。
为了举办此前的三届征文,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的会长们从2012年开始对全国高校科幻社团的数量进行统计。2010级会长孙悦于2012年7月对全国高校科幻协会进行了统计;2013年8月27日,2013级会长张博炜发起高校幻协负责人联盟群并于2013年12月12日进行《据说可能存在的战友们》的协会统计,相关名单开始有了初步的雏形;2014级会长方草继续接手高校科幻协会的统计并于2014年5月13日,首次制作出《全国高校幻协联络表》,前前后后一直更新到2016年9月26日;2015级会长褚晓萌继续接手工作,组建团队于2017年9月28日发起《全国高校科幻协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共收到600余个反馈,其中科幻协会会长有94人,相关报告《中国高校科幻社团该往何处去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分成“上”“下”两部分于2020年4月24日发布在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微信公众号上。尽管相关数据不一定精确,调查形式还有些简陋,但该方面的大规模大批量统计工作也为后来的考古数据带来了相当量的帮助。
2013年9月,南京工业大学的科幻迷通过在书里夹科幻协会筹备人联系电话的方式联系到付昌义,在其支持下将科幻协会(第二代)于2014年10月23日再次成立,也准备将南京高校科幻联盟再次开启,但由于后来的接任者运营不善再于2016年注销。
同年,京津冀地区的二十余所高校进行科幻聚会(第一次),决定成立京津冀高校科幻联盟,目的是团结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的高校科幻协会,每年进行一次社长聚会。(第二次)2014年5月30日,(第三次)2016年4月,(第四次)2017年4月8日,(第五次)2018年12月30日,(第六次)2021年5月30日。
但随着联盟发展,河北省高校科幻协会几乎完全消失,天津市高校科幻协会也只剩下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于是逐渐演变成京津高校科幻联盟,2017年第四次聚会发布的正式logo也使用了该字样,同时从2015年起增设北京高校科幻知识竞赛。2015年6月第一届;2016年6月第二届;2017年6月第三届;2019年5月第四届。此外,在2019年11月2日的第五届中国科幻大会上,北邮北科北师还合办了一次高校科幻知识竞赛。
2015年9月27日,西安高校科幻联盟(第二代)由陕西师范大学王千紫提议重启。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校科幻协会借助浙江卫视《一本书,一座城》节目的拍摄契机将联盟重启,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举办两次西安高校幻想节(图为第一届),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科幻协会成立,五校继续筹划幻想节。
2018年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幻协会得到微像文化的5000元赞助费并牵头举办第三届幻想节,但因场地申请未能成功而流产。此时,西北政法大学飞幻联盟仅剩社长一人苦苦支撑于2019年注销,长安大学科幻协会于2020年注销,西安交通大学科幻协会于2021年6月23日注销,截至目前,陕西省高校仅存三个科幻协会。
2016年10月9日,浙江大学科幻协会发起浙江高校科幻联盟,初创成员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温州大学,其中浙江工业大学和温州大学科幻协会未能筹建成功,联盟在进行了几次聚会联谊后便名存实亡。
此前于2015年成立的中国海洋大学科幻协会筹划建立山东高校科幻联盟,但山东高校科幻协会仅存2个,响应人数少,未能在2016年筹建成功。
2017年5月,武汉大学科幻协会主办“江城科幻嘉年华”活动,此前江城科幻联盟(第三代)于2015年被再次成立。活动结束后,联盟于2018年陷入沉寂;与此同时,南京工业大学科幻协会(第三代)在指导老师付昌义的扶持下被再次成立,协会于11月再次发起南京高校科幻联盟(第二代),借助江苏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的力量开展“江苏省高校科普科幻文化活动月”,“江苏大学生科幻小说征文大赛“也在正常开展。尽管江苏现存高校科幻协会有八个,但由于种种原因联盟在2018年名存实亡,此后每年的“活动月”仍正常在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17年暑假,刚于2016年12月11日成立的合肥五十中新校科幻社准备筹划一场科幻交流大会,于是联系了合肥仅剩的合肥工业大学斛兵群星科幻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幻协会两家高校科幻协会,希望大家能一起开个“合肥市科幻社团大会”,聊聊各自的发展情况和经验。2018年活动没有再办起来,五十中科幻社现也已注销;紧随其后的星云奖事件可以查阅各方版本,此处不再赘述。 2019年6月20日,“高校科幻”平台正式成立,创始人赵文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科幻协会会长范崇光、北航科幻协会会长胡奕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王喆、华中师范大学科幻协会会长张郅、延安大学科幻协会会长姚卓、科幻编辑刘敏奕和靳淞组成临时编委会,后来编委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大多都是高校科幻协会的社长。平台推出的“新星访谈”、“社长专访”、“海外社团专访”等栏目采访了许多科幻创作新星和科幻社团管理者,让许多管理经验得到了及时分享,是第五次全国高校科幻协会联合举办大型活动,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在线上完成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星火杯”全国高校联合征文大赛,由八光分文化扶持,高校科幻平台与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发起主办,联合全国高校科幻社团举办,大赛征稿对象为全国各高校学籍注册大学生,第一届(2019)在48天内收到527篇有效来稿,字数370万;第二届(2020)收到来自149所高校的349篇有效来稿,来稿字数总计500万;第三届(2021)收到来自160所高校近300篇有效来稿。
2019年12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科幻协会举办了“未来高校幻想节”第一波预热活动,在12月14日进行了第二波预热活动(TRG写作),是由未来事务管理局、高校科幻平台、陕西高校天文联合协会、京津冀科幻高校联盟联合发起的高校科幻活动支持计划,准备于2020年11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没想到遭遇新冠疫情,活动在此次预热后一直到现在也未能开启。
上面提到“科联奖”和“水滴奖”两个征文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不再以高校科幻协会为主导,而学校内对社团的政策却一年比一年严苛,不仅仅是科幻,全校的社团都变得难以生存起来,部分社团被禁止对外宣传。对外联系的中断以及内部的消耗让不少社团难以支撑,在2018~2019年的时间段内倒掉,2020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以至于在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均没有任何新的高校科幻社团成立,这也是中国高校科幻协会迎来的第五波科幻协会注销潮,让现存高校科幻协会的数量到达现在的86个,如中央财经大学科幻协会,北京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南京大学科幻协会,长安大学科幻协会,武汉理工大学科幻协会,山东建筑大学四维科幻协会,西北政法大学飞幻联盟,中山大学科幻奇幻协会,江苏师范大学科幻协会,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幻协会,上海理工大学星空科幻文学协会,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幻协会,外交学院科幻社等科幻协会。
即便如此,高校科幻协会的总数量也在逐年稳定上升。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也开始每半年开展一次线上多校科幻协会共读活动,组织全国各地一二十个科幻协会的成员参与阅读打卡活动,就目前而言,这是疫情后以来最常见的一种线上活动。
2021年4月22日,华中师范大学科幻协会借助邀请《科幻世界》副主编拉兹讲座的时机牵头成立了江城科幻联盟(第四代),初始成员有六个,后来湖北大学也加入联盟。
2021年5月10日,笔者正式发起高校科幻社团建档计划,开始收集考古与高校科幻协会有关的资料并联系古早人员,相关工程在8月10日完工,一直到10月初整体的面貌才逐渐清晰起来,特汇总成本文让大家对高校科幻协会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所有数据分别来源于笔者整理的《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可考成立时间表》和《高校科幻协会考古资料归档》。如有遗漏,谬误或其他资料还请反馈至邮箱heliu@outlook.com,高校科幻协会的历史需要大家的力量去做更进一步的细节性完善。 截至2021年10月1日,国内现存高校科幻协会数84个(安徽 2,北京16,重庆 3,福建 0,广东 5,广西 1,贵州 0,甘肃 0,海南 0,河南 1,河北 2,黑龙江 2,湖南 3,湖北 7,江苏 8,江西 4,吉林 0,辽宁 1,内蒙古 0,宁夏 0,青海 0,上海 7,山东 3,山西 1,四川 8,陕西 3,天津 3,新疆 0,西藏 0,云南 0,浙江 3,香港 0,澳门 0,台湾 1),筹备数15个,现存地区联盟数3个(京津冀高校科幻联盟,江城科幻联盟,上海高校科幻联盟),可考科幻协会成立代数280次。
评论区
共 20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