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威士忌的终点,是艾雷岛。
暂且不论这句话的可靠程度,可以确信的是,在近20年间,艾雷岛的泥煤单一麦芽威士忌受到了远超其他种类苏威的关注,就像万叶丛中一点红一般,被无数爱好者追捧。
但在今天的繁荣到来之前, 艾雷岛这个以”强健、厚重“为特点的威士忌产区其实经历了我们或许并不熟悉的沉浮。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个受无数威士忌爱好者所追捧的艾雷岛,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繁荣的。
想说艾雷岛,就不得不提到泥煤。不同于今天对于风味的追捧,泥煤威士忌的诞生其实并非出于口味的考虑,而是因生产原料匮乏导致的无奈选择。
本质上讲, 泥煤是一种由各类腐烂植物和泥土构成的天然燃料 。由于它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以及较为严苛的温湿度、压力要求,泥煤的分布并不是特别广泛。在工业时代到来以前,泥煤一度被苏格兰人民当作生活中的主要燃料,用作采暖、烹饪,当然,还有酿造他们钟爱的威士忌。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苏格兰的铁路网络日渐密集,早在19世纪,煤炭就随着铁路到达了不列颠主岛的北部。低地、高地、斯佩赛等享受了铁路红利的威士忌产区渐渐放弃了泥煤,转而采用效率更高、烟雾更少的煤炭烘干麦芽。
但在艾雷岛、斯凯岛、奥克尼群岛这些远离大陆的地区,煤炭的运输还是依赖船舶,成本高昂。 因此,这些地方的蒸馏厂就沿用了泥煤这种古老的热源,苏格兰威士忌主岛清新甜美,周围强健浓厚的风味地图逐渐形成,并慢慢固化。
到今天,虽然成本早就不成问题,但众多岛屿上的蒸馏厂以及部分大陆酒厂依旧守护着传统,酿造美妙的泥煤威士忌。
但同今天收受到的追捧不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泥煤威士忌其实只是行业里一个低调的的参与者。在行业商品化、标准化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前,苏格兰威士忌的主流一直被调和威士忌霸占,大部分泥煤威士忌酿造者也一直低调的扮演着原酒供应商的角色。
直到1963年,格兰菲迪当时的掌门人Sandy Grant Gordon开创性的提出了“纯麦威士忌(Pure/Strait Malt)”的概念。渐渐的,饮酒客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调和威士忌虽然均衡和谐,但纯麦威士忌强烈的个性、千变万化的风味同样值得尝试。
此后,单一麦芽慢慢成为了威士忌世界的流量担当,一些浓郁、特征明显浓厚的风味也一起出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泥煤,最好是艾雷岛的那种。
但艾雷岛的出圈并不顺利,相反,经历了不短的低谷期。艾雷岛酿造的威士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以前。18世纪末期,因作物歉收,英国政府取缔了大量消耗谷物的酿酒行业,大规模打击了遍布苏格兰的大小蒸馏厂。
此时,飘在主岛之外、交通不便的艾雷岛反而成为了非法蒸馏的天堂,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政府打击,并将岛上的私酿走私到了苏格兰的大小城市。
1824年起,随着威士忌酿造逐渐走向合法,小岛上一些品质出众的蒸馏厂逐渐告别私人作坊的模式,走向标准化,与此同时,岛上蒸馏厂的产量和数量的数量也得到了提升。
在此期间,波摩、乐加维林们迎来了岛外的投资,雅柏们迎来了了扩产,随着布赫拉迪、布那哈本两家新厂在19世纪80年代开业,艾雷到的威士忌达产业到了第一个高峰。
进入20世纪,本应得到更好发展的苏格兰威士忌行业迎来了最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次,远离大陆的艾雷岛没能向从前一样躲过危机。
20世纪的第一个50年内,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二战对威士忌的原材料供应和成品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禁酒令时期,又直接切断了苏格兰威士忌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波特艾伦也在同时期首次关停,直至1967年才得以复产。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苏格兰威士忌迎来了到了较为短暂的恢复期,一些在战争和经济危机里关停的老厂也得以复工复产,艾雷岛的蒸馏厂们迎来了密集的投资。
然而,由于错误估计了需求的增长,行业的产能极度过剩,80年代,大量达到上市标准的威士忌找不到销路,导致众多厂商经营困难, 最终演变成了导致了包括波特艾伦在内整整20家蒸馏厂关停的“威士忌湖”事件,行业迎来了至暗之日。
雪上加霜的是,对于以泥煤风味闻名的艾雷岛来说,由于此时威士忌主流审美仍然以精致淡雅的调和威士忌为主,年轻民众也更多转向口味清单的拉格啤酒和伏特加,行业的萧条被主流偏好的变化再次放大, 不论大小,岛上的蒸馏厂一片萧条。
20世纪下半叶的短短50年间,以比较有代表性的雅柏和波特艾伦为例:前者在60-90年代的40年间经历了三次转手、两次关停,直至1997年被格兰杰收购,才渐渐走上正轨。
后者的命运更加悲惨,经历了37年的关停,好不容易在1967年重新开张,第二年就赶上了艾雷岛大旱,产量骤减,并于1983年再次关停,只留下一个制麦工厂,为乐加维林、卡尔里拉和雅柏等同行提供麦芽。
艾雷岛的转机始于90年代。随着单一麦芽的概念逐渐被饮酒客们接受,极具前瞻性的UDV(帝亚吉欧前身)在1988年堆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麦芽系列“威士忌”, 并选择了乐加维林16年作为艾雷到的代表 ,至今天仍是集团的拳头产品。
一经发布,“经典麦芽”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原本作为补充的重口味乐加维林也俘获了大批粉丝, 其中不乏影响力流传至今的已故威士忌大师Micheal Jackson。
跟着KOL的脚步,大批普通爱好者的偏好流向一度不受待见的艾雷岛。 此后30年见,受口味变化、资本关注和和互联网快速传播三重因素的推动 ,先有阿贝、波摩等传统巨头找到新东家,开启稳定的发展;后有齐侯门、泥煤怪兽等新兴酒厂、品牌建立,就连关停已久的波特艾伦也迎来了重建,即将推出新的作品。
尽管有上述客观因素的推动,但回顾艾雷岛曾经的衰败和今天的繁荣,其实很难给这个巨变匹配一个100%准确的原因。或许,威士忌大师Charles Maclean的话可以对此做出一个相对可靠的概述:
大概是所有麦芽威士忌里最烟雾缭绕的艾雷岛,让人回忆起了威士忌的过去。 或许,艾雷岛威士忌受到今天这样的追捧是因为它们的正宗性和承载的传统 ,就像蜡烛、明火、圣诞树和暴风雨夜一样的原始记忆。
在泥煤威士忌爆火的今天,行业引用了一个化学世界里常见浓度单位ppm(指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比)来衡量酒款泥煤的轻重。 具体讲,就是麦芽中所含的酚值水平。
泥煤的轻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级别,艾雷岛运营中的9家蒸馏厂也恰好完整的覆盖了各个阶段。不考虑特殊、实验款,以各品牌销量较高的常规酒款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区间:
轻泥煤,1-5ppm:布纳哈本(0-3ppm)、布赫拉迪(0-3ppm);
中泥煤,15~25ppm:波摩(25ppm)、齐侯门(20-40ppm,覆盖中、重两个区间);
重泥煤,30ppm以上:卡尔里拉、拉弗格、乐加维林(35ppm)、雅柏(55ppm)、波夏(40ppm)、泥煤怪兽(超160ppm)。
但其实,我们的味觉感知其实常常并不会得到同指标一样的结果。 两个最典型的例子:泥煤怪兽有着疯狂的数字指标,但实际感受到的其实是种强健但平衡的美感;卡尔里拉和乐加维林有同样的指标结果,但前者的泥煤气息却比后者清单了许多。
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ppm指标其实仅仅约束了麦芽阶段,并非成品威士忌的检测结果。事实上,除了烘干麦芽是泥煤的用量和烘干时间这个影响ppm指标的步骤,发酵的工艺、蒸馏阶段取酒的区间、装瓶时的酒精浓度、陈年的时间等步骤的不同都会对成品的泥煤风味产生巨大的影响。
说的直白些: ppm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至于真正的泥煤风味有多强烈,还是人的感觉最靠谱。
站在今天回顾泥煤威士忌和艾雷岛近几十年的疯狂,很难想象,一种特征如此强烈的烈酒,会受到今天这样的关注。但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也不仅是艾雷岛,它们所经历的一切,也是整个大行业的复兴之路。
借用知名药酒公司拉弗格的那句广告: "Love it,or hate it" 归根结底,拿到一款的威士忌,喝掉它才是本源,自己味觉,永远比KOL的意见靠谱的多。
看过艾雷岛的故事之后,不得不感叹,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哪怕是偏安一隅,都迟早会有伯乐来探寻良驹。没有人可以一直风光下去,但是至少在这一刻,就让我们尽情的享受艾雷岛泥煤威士忌所带来的愉悦吧!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