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完电影我的情绪还是比较激烈的,激烈的点在于我气愤为什么要做出这种一半牛逼一半拉胯,疯狂加分疯狂扣分的作品。但凡另一半做的不这么拉,这绝对是我的满分神作。
由此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的审美和评判框架里,《雄狮少年》到底能不能算瑕不掩瑜?
我现在的结论是不行。当然了,分数越高,要求越高。这种苛刻更多地来源于:虽然《雄狮少年》很好,但是他让我看到了一部更闪闪发光的神作并亲自将其扼杀。
“眯眯眼”之流就不谈了。辱华不辱华?没有;丑不丑?我觉得丑。三个主角中,阿猫阿狗的其实我可以接受,属于“丑出风格”,但阿娟说实话是真的丑。哪怕后面长开了,眼睛大了也只是变成了正常外貌,就好像为了后面的反差前面是专门做丑的一样。
我总怀疑制作组移情太多,对阿娟已经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状态了。哪怕看完电影回来我很带入情绪之后,你让我看开场的阿娟,我也是万万说不出可爱的。与之前宣发对标的“国漫崛起”之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哪吒的烟熏妆好歹是丑萌,阿娟说实话就是单纯的丑。
当然,也可能由于本人欣赏水平不够,艺术造诣不高,总之你把角色内核全拿走,单纯问我外貌怎么样,我是觉得丑且看不出高级的。
宣发过程中导演们的表现,坦白讲也挺傲慢的,言必称“去日漫审美”、“去美漫审美”,大家都是纯纯的商业片,又有哪种审美真的高人一等呢?况且所谓的“X国风格”也只是谁先用而已,艺术风格永远是审美循环、殊途同归的。非真人的高清卡通方向就是迪士尼或者日漫的风格,或者是处于中间地带的所谓韩式风格。
而在这种时候,连电影都没看过就吵来吵去地讨论文化自不自信,更像是一种无意义的清谈。今天你画大眼睛,他们说你屈从西方审美霸权文化不自信;明天你画眯眯眼,他们说你主动像刻板印象投降自我羞辱。无论画什么,永远都有一种角度可以说你不自信。
鸟山明老师拿了孙悟空来创作角色,就能说日本文化不自信了吗?如果我国真的能做出一个比皮克斯还皮克斯的作品,然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这不也是一种国漫崛起、文化自信吗?
至于对大众审美引导的功绩上,坦白讲,在我看来做一段舞狮出来的功绩,比叨叨这么久眼睛眼距要强一百倍。
所以《雄狮少年》的宣发是真的拉胯。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是口碑炸裂的结果,而不是口碑炸裂的原因。没有人愿意主动去电影院看所谓的国产热血某某少年动画,多放点可爱的大狮子小狮子不好么?点映时期就搬出来“国漫崛起”来标榜自己,正式上映之后遇到“眯眯眼风波”也没有很好的回应,还被无良媒体断章取义吃了几口馒头,最终酿成现在的结果。
现在回过去看,哪怕就放两个PV,一个放点狮子集锦,一个放一场几分钟的完整舞狮一对一,这么摆烂营销也会比现在的状况强上不少。
前半部分最大的观感是粗糙和尴尬。有些镜头很碎,就像写了十分钟分镜,这里删一点,那里删一点,删了五六七十点,最后剩下五分钟的感觉。部分台词和情节真的很尬,不说整体剧本结构上的模仿,单说很多“笑点”,《雄狮少年》给我一种想要融合周星驰无厘头搞笑和现在的一些网络热梗的感觉,但是实际效果却是不伦不类且生硬尴尬,看得我头皮发麻。比如一开始三个人在楼上乱吼,吼了几声楼下有人说明天上班,当时真的看得我是直翻白眼。
更意难平的是预选赛直接就跳了。合理猜测,要么是没钱,要么是做不出来,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我认为这种困境叫“没法作出两种又精彩又有战力区分度的纯动作打戏”。
可以拿《RWBY》来讲,如果高等级猎人之间的打戏和新手猎人之间的打戏几乎一样炫酷,那你怎么给观众区分他们的战力,又怎么体现主角的成长呢?《RWBY》在第四季中的解决方案是把新手之间的打戏放慢,最后观感难看极了。
《雄狮少年》也有这个困境,所以单狮子VS单狮子的打戏也不敢多放,坦白讲我观感上最开始妹子打陈家村的1V1和最后主角打无极的1V1没觉得有啥差别。
当然,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规避的手段。比如《雄狮少年》里就丢出过舞狮群戏,或者单方面被打的戏,或者哪怕1V1也要在环境和规则整点花活,丢些橘子。这些都是丰富打戏的种类,避免雷同的打戏的手段。当然少年动画最常见的操作还是新大招或者新形态。
但说回来,《雄狮少年》的打戏我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中间少一段最关键体现主角过渡阶段或者武功初成的戏,在角色弧的塑造上到底是让我意难平!
后半部分有三场演出我觉得非常非常棒,而且都把我看哭了:天台舞狮、抢绣球、跃擎天柱。
“别认”,是这几场演出中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这是一种抽象但并不空洞的价值或意境。
“别认”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是家里父母的疾病、被人欺负的现状、不得不放弃的舞狮?还是相见朋友却不得,憧憬的女生牵着别人的手?抑或是当年的舞狮好手沦落成咸鱼大叔,眼睁睁看着深爱的人为己操劳憔悴?是须酒浇之的胸中垒块,还是有弗平者的出口为声?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还是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是我偏要勉强,是倘若我问心有愧,还是那个百年前明慧潇洒的少女?
都是,也都不是。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股“别认”的情绪既是传统文化几千年蔓延的情绪底色,也是深刻嵌入当代每个人生活里的真情实感,于是我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当心中的鼓点响起时,谁在奏鼓,为谁而奏,什么节奏,不重要。只要听到了鼓声,看着舞起的狮子,我们便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相关的配乐同样非常棒,无论是器乐还是人声,都优秀且合适,是我会跑去下载OST来听的那种优秀。看电影之前觉得毛不易的那首《孤勇者》姐妹篇《无名的人》最不错,看了电影之后觉得九连真人的《莫欺少年穷》才是《雄狮少年》的真・主题曲,意境做得太棒了!
“如何上山,如何下山”,同样是一种泛指却并不空洞的意象。我在上山吗?我在下山吗?我在像谁发问呢?真的有答案吗?我在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个山丘吗?是无人等待还是白衣飘飘?也许不用去问,也许答案自己知道,但听着一声声如何上山如何下山,我却感同身受,我想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不过有一点令我比较在意,这些演出似乎都是可以单拎出来看的,而不是被嵌入作为电影的一部分看的。当我很受触动,尝试回溯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会发现我只能回溯到这场演出可能再往前一点情绪开始铺垫的时候,而没法穿越回到一切的开始。
对比来看,比如我看绫波丽的微笑的那一个镜头,可能我脑海里已经闪回到电线杆下的一刹倩影、真嗣和绫波丽的初次对话、丽的绷带缠身、陌生的天花板,等等一切就都涌过来了。但是我看抢绣球登场的时候,我就只会有“阿娟你终于来了”,“心中的一声怒吼来了”之类的感觉。最终这种情绪是从我心底被激发出来的直接情绪,而不是过往的一幕幕浮现叠加的厚重情绪,我说不好哪种更好,但确实是不一样的情绪。
再往下想一层,这两种情绪也并不是冲突的,之所以《雄狮少年》没给我种种往昔历历在目层层叠加的厚重情绪,还是因为前半部分做的太烂了。想到这里觉得更可惜了。
谈谈剧情,其实我个人是很接受类型片的,只要不是过于烂大街的比如“异世界龙傲天”(注意不是异世界),我就不会不接受。所以像什么太空歌剧、侠盗片、比较老套的悬疑片我一般都能看的津津有味,我不会要求一个类型片提供超出类型的东西,做你该做的样子就行了。所以我对《雄狮少年》整体的架构并无喜恶。
看到很多人说这是国产动画现实主义了不起的尝试,但是坦白讲,我觉得逻辑上《雄狮少年》其实更像是一部实拍电影而非动画,类似之前的《飞驰人生》。有人说国产3D网文改动画其实是电视剧的逻辑,而不是动画的逻辑,大概我也是这个观感。完全一样的内容拍一个喜剧电影我觉得也没毛病,只是舞狮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但说到底能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一个没呈现过的故事,总归也是好事。
我认可失败美学,所以中间和结尾的某些转折的那种“戛然而止感”,我是觉得有韵味的。但是我觉得这不是“现实比小说更魔幻”的现实主义,还是拿现实当底版的浪漫主义或者戏剧化的表达。无论如何,这种地方可以小加几分。
角色上比较模版化,不多谈了,给我印象深一点的反而是陈家村狮队的那个大高个,瞧不起你就恶言相向,看得上你就竖大拇指,虽然前面两次挺难听难看的,但是考虑到时代背景,街溜子小混混那么多,似乎没啥毛病,算是真性情了吧。
结尾去上海打工我是可以接受的,狮头落在擎天柱上然后一切戛然而止,过去就像是一场幻梦,梦还身前疑入梦,也是前面提到的那种感觉。至于阿娟为什么不舞狮而去上海打工,他之前在广州打工的时候晚上也没少练舞狮,说不定人家一边打工一边舞狮呢,这种地方我觉得纠结意义不大。
但是真问我的话,我会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少年创造了奇迹,狮头在擎天柱上转了一圈,然后螺丝松动,柱子轻微晃动,狮头落入水中。观众沸腾但没有打动评委,黑马队伍最终拿了亚军,尔后无人问津。聚光灯环绕在冠军队伍旁,城市照常运转,仿佛从没发生过什么咸鱼翻身和奇迹一跃。但这并不重要,浪花只开一时,但比千年石,并无甚不同。哪怕最终狮头落入水中,在他抵达柱顶的那一刹那里,就是永恒的奇迹。
评论区
共 29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