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包括网络的普及,我们不难发现,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国内传统的“生辰八字”基本持摒弃态度,而曾经在互联网上兴风作浪的星座解析也逐渐丧失了新鲜感。在这种前提下,举着心理学大旗的MBTI高歌猛进, 很快就成为了知乎被邀请回答的新门槛。在一个先进,时尚,理性的社交场景下,快速而准确地亮出自己的16人格类型并准确说出他人的人格特点无疑会让你成为人群的焦点。然而纵览MBTI自诞生以来所经历的诸多争议和批评,它也许不比“网抑云”的彩虹音乐人格可靠多少。
MBTI是什么
对MBTI的主要争议
为什么要反对MBTI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简称MBTI,这一测试以卡尔·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为基础,是布雷格斯母女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一项人格测验问卷。
但请注意,【以荣格理论为基础】,这个描述方法很可能让人以为布里格斯母女是荣格的弟子,或者是认同荣格理论的业内其他学者,就像我们说荣格【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一样,有着一层传承在里面
如果你现在打开百度搜索凯瑟琳·布里格斯(母)或者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女)的话你就会发现,在这二人的成长轨迹当中,他们与心理学的关系就和你我一样,属于“只读过几本书”的程度。布雷格斯母女在阅读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后对于这种对人进行分类的方式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逐渐开发出了MBTI测验。
换句话说:布里格斯母女并不是心理学的业内人士,他们仅作为“热心读者”的身份受到了荣格的启发,如果笔者也自己憋出一套什么32,64,386人格测验来,那我也能说是以荣格理论为基础。
当然,心理学只是一个成立于1879年的新兴学科,而“心理测验”这一做法也刚刚开始出现(20世纪20年代),所以对于当时的心理学界来说,“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区别并不像今天那么明显,更比不上其他传统学科那样泾渭分明。
事实上,即使是在今天,心理学也是一个鱼龙混杂,谁都能掺一脚的大坑。不像其它众多学科,心理学至今还处于一个各说各话的时代。对于同一个病人(或称为来访者),不同流派的解释,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而最后却都能起到作用。如果你说火箭要烧水洗煤,没人正眼瞧你,但是如果你说水晶中的灵力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那您可是一位正经八百的心灵疗愈师。
对于布里格斯母女所编制的这套测验,自然在推出后就收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批评。虽然说“英雄不问出处”,MBTI测验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测验编制,使其可靠性一直在提高,但更多情况下,对该测验的批判是大于赞许的
信效度是评价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核心。简单来说,信度代表“是否可靠”,效度代表“是否有效”。而MBTI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数据在国内外多个测验中都表现平平,这其中最明显的是重测信度问题(多次测验结果是否一致)。
以笔者为例,3月15日我给自己做了测验,结果是ISFP型,4月2日,测验结果变成了INFP型,如果这还不够的话,三年前我曾经还是个ISFJ。这就是重测信度的问题所在:很多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心理状态下测得的人格类型都会不同。
MBTI测验的基础是将人划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存在两个相对立的特性,你要么内向,要么外向(E-I维度),要么重视事情的逻辑,要么重视人的感受(F-T维度),反应在测验当中的结果就是:如果你的测验得分偏向I型,哪怕只是1%的差距,你也是I型人格,而所有I型人格得到的评价都是一样的。
再次以笔者自己的测试结果举例:可以看出我在4月11日测验中实感-直觉(S-N维度)的得分非常接近,然而这样的得分差异是不会反映在测验分析中的。我所得到的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归类:INFP,而至于这个S维度有多么模棱两可,测验方不会提供任何分析。
相比起来,目前心理学界比较认可的“大五人格测试”则是将人的特质进行评分,避免了二分法天生的缺陷。
以五个基本维度进行分数划分,这样的好处在于解决了二分法非黑即白的问题,缺点可能是五个维度分数这种东西做起meme来太费劲了,所以大五虽然更好用但是完全不出圈。
1948年心理学家弗拉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声称通过星座和人格的关系对一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出具了一份个人分析,并让学生就这份报告是否符合他来打分,在满分5分的情况下,学生的平均打分是4.26。然而事实上,弗拉给每一个人发的都是同样一段话: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善于交际,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这被称为巴纳姆效应: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占星,占卜,包括很多心理测验都会受此影响(或者就靠这个效应吃饭)。而MBTI测试由于将人进行了二分法式的归类,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看起来句句都是你,但是句句都是废话。拿笔者个人而言,我看了与INFP完全相反的人格:ESTJ的分析,其实也挺像我的。
杰出的相面大师马三立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你就一个鼻子。”
总的来说,MBTI能测吗?能,但是没有必要,它的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你的特性,但无法保证准确性,自然参考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我们举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如果你感觉自己抑郁了,如何确定你是真的,生理性的抑郁了?
你自己,或身边人认为你的抑郁影响到了你的生活
你上网找一份抑郁自测量表(SDS)来评估
如果SDS结果显示你的抑郁较严重的话,你需要考虑找一位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在接待你的过程中认为你的状态较严重,但是咨询师是没有权力给你确诊的,所以他会推荐你去医院的精神科做诊断
你来到医院,精神科医生根据你的临床表现和问诊记录最后给你下诊断,并决定是否需要用药。
到这里,你才能说,自己是真的抑郁了。而抑郁只是一个人产生的【心理障碍】。
那么现在如果想了解你自己【这一整个人】,你需要做什么呢?
上网搜一份MBTI
填完
哇!我是INTJ耶!我好稀有诶!
不管是SDS,MBTI,还是上面提到过的大五人格测验,他们能做的,最多就是【辅助】和【参考】作用。
在各种量表的施测方式当中,自评量表,也就是你可以自己填自己查分数的量表是可靠性最低的,而在测量各种心理特质的量表中,测量【人格】这种复杂的,整体的,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不断变化的个人特征也是可靠性最低的。
这就决定了像MBTI,或者其他的自评人格量表(比如大家可能听说过的16PF,大五,艾森克EPQ等),它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咨询师在最开始接待来访者时,可以通过这些量表快速建立起对来访者的整体性认知。我先大概知道你可能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说到底,一切还要以临床表现为主。而仅凭你在家里自己填写的一份测验分数,真的说明不了什么东西。这一点应当是所有提供该测验的机构着重强调的。
然后我们再看一看,国内用户量最多的某测评机构天天发的推送是一种什么风向,或者说句文言,什么操行。
如同上图,我并不认为这个机构的运营者和从业者不知道MBTI的实际局限,或者不知道这种赛博算命到底有多么可笑,但是人总得吃米米,而MBTI测验的适配性是非常出色的。
因为16人格的划分简单粗暴,与星座,血型非常类似,你会发现对星座的所有批判都可以应用到MBTI上,那些追捧MBTI的人也和迷信星座的人基本一致,就像换着明星追的饭圈一样,逮谁瘟谁。你能在任何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些人挂着自己的人格类型找同伴,分析恋爱,鉴定自己的明星,顺便把自己的一切不如意都一股脑甩给人格背锅。
而各大测评机构,天天最擅长的就是给你打人格鸡汤,顺便卖他们的“个性化分析”。相比之下社交应用倒是更为简单,直接当做大号星座处理,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在人格星座双重限制下进一步缩小了用户的择偶范围。
如果你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的话,你可能听说过汉斯·艾森克这个名字。作为人格心理学先驱的艾森克曾经与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合作开展过如下一系列实验:
从梅奥自己的占星学院中选择2000名学生进行人格测验,探究他们的测验结果和星座是否相符,结果是人格测试的结果与星座非常符合;
艾森克又选择了1000名对星座完全不了解的儿童进行同样的人格测验,结果证明儿童的性格和星座并没有关联;
占星学者反驳说,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所以星座对他们还没有发挥作用。于是艾森克重新找了成年人进行测试,区别是有的人对星座非常了解,有的人完全没有听说过。结果是:如果被试十分了解星座,那么他的结果就容易与星座相符合,反之,如果从未听说过,那么就更倾向于不符合。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标签效应。当人被贴上标签,或者说被他人进行了定论,人会倾向于不自觉地去维护这个结果,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标签的定性。而这个作用是否发生,和你主观上认不认同关系不大。而对于MBTI这种人们上赶着把自己的个性贴进人格框架的行为来说,标签效应的作用会更明显。一个独特的,个性鲜明的人会主动让自己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贴合自己所属的人格,如果你曾经是一个内向51分,外向49分而被定性为I型人格的人,那么你很有可能在将来的生活中变得更为内向,因为“我是I型人格,I型人格就是这样的”。MBTI所具有的社交属性更会加快和加剧这种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试图说服一个信星座的人基本是无用功,因为他们早就在长年累月的影响下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嵌进了星座解析当中,虽然说这明显是一种削足适履的行为,但是星座解析,对他们和他们身边的人就是准,准的出奇。
总的来说,MBTI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不太准的测验而已。20世纪30-40年代是美国心理测验的狂热期,类似的心理测验数不胜数,相比起同时代其它早就被淘汰的测验来说,MBTI的功效还算不错的了,之所以要明确反对它,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其高昂的热度将MBTI抬到了它担待不起的高度,导致了心理测验的滥用,而以此为生的各类产业更是在其中推波助澜,起到的作用,个人认为是很消极的。
那些虔信派和神秘主义派的学者自不必说,他们执迷于曾占统治地位的超自然领域的残余,直到这些残余被科学解释扫荡一空。
评论区
共 66 条评论热门最新